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单元检测题 (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B.与的化学性质相同
C.与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
D.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处于M层
2.在实验室中,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蒸馏
B.丙烷中混有丙烯:通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丙烯转化为丙烷
C.硝基苯中混有浓硫酸和浓硫酸:将其倒入NaOH溶液中,充分振荡后过滤
D.乙炔中混有:将其通入溶液中洗气
3.VL硫酸铁溶液中含有mgFe3+离子,则溶液中SO4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ol/L B.mol/L C.mol/L D.mol/L
4.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浓度是
A.0.9% B.1% C.5% D.10%
5.下列实验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用分离NaCl溶液和花生油 B.用分离和水
C.用吸收 D.用和进行粗盐提纯
6.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A.将30ml 5mol/L 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的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B.0.5 L 含 49 g H2SO4 的溶液
C.将 1mol Na2O 溶于水并配成 1 L 的溶液
D.含 K+为 1mol/L的 K2SO4 溶液
7.实验室以废铜屑(含少量Fe、Au和其他不溶性杂质)为原料制取晶体和晶体,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
①常温下:,
②有关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表所示: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的pH 7.5 2.7 5.6
完全沉淀的pH 9.0 3.7 6.7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过量对产品无影响
B.废铜屑“氧化”需要通入氧气的作用是:防止倒吸,使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能被完全吸收
C.“氧化”过程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调pH”时,若调节溶液pH=5,则溶液中
8.现有三组实验:①除去混在植物油中的水;②对碘水中的碘进行浓缩;③对30%的酒精溶液中的酒精进行提纯。以上实验采用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9.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
A.500 mL 1 mol·L-1的KCl溶液
B.500 mL 1 mol·L-1的CaCl2溶液
C.1000 mL 0.75 mol·L-1的BaCl2溶液
D.1L 0.5 mol·L-1的AlCl3溶液
10.下列装置所示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制取氢氧化亚铁 除去中的少量气体 制取少量蒸馏水
A.A B.B C.C D.D
11.实验室制备乙炔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石是块状固体,但取用时不可以直接用手拿
B.向烧瓶里加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到瓶底,防止电石打破烧瓶
C.制乙炔常在导气管附近塞入少量棉花,它同实验室制氨气时使用棉花的作用一致
D.反应完毕后,应及时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12.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CO2后快速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并立即把口封闭。结果发现易拉罐“咔咔”作响,并变瘪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鼓起来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易拉罐变瘪的反应是CO2+OH-=HCO
B.使易拉罐又鼓起来的反应是2Al+2OH-+2H2O=2AlO+3H2↑
C.若将CO2换为NH3,浓NaOH溶液换为水,则易拉罐也会出现先瘪后鼓的现象
D.反应结束后,易拉罐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AlO2
13.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验它是否漏水
B.萃取剂要求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注入碘水和萃取剂,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振荡后立即分液
D.分液时,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4.在Na2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中,当c(Na+)= 0.2 mol·L-1,c(SO42-)= x mol·L-1,c(K+)= y mol·L-1时,x与y的关系是( )
A.x=0.2+y B.x=1/2 y
C.x=0.1+1/2 y D.缺c(H+)和c(OH-)的数值,无法计算
15.有如下四种有机溶剂: ①四氯化碳 ②苯 ③酒精 ④醋酸,其中可作萃取碘水中碘的萃取剂为
A.①和③ B.①②③④ C.①和② D.③和④
二、填空题
16.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常用的方法
(1)蒸馏和重结晶
适用对象 要求
蒸馏 常用于分离、提纯液态有机化合物 ①该有机化合物热稳定性较高 ②该有机化合物与杂质的 相差较大
重结晶 常用于分离、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 ①杂质在所选溶剂中的 很小或很大 ②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在此溶剂中的 受温度的影响
(2)萃取和分液
①常用的萃取剂: 、 、 、石油醚、二氯甲烷等。
②液-液萃取: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两种 的溶剂中的 不同,将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17.如果乙醇中含水,如何检验? 如何除去乙醇中含有的少量的水?
18.碳酸钠俗称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碳酸氢铵和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碳酸钠,并测定产品中少量碳酸氢钠的含量,过程如下:
步骤I.的制备
步骤Ⅱ.产品中含量测定
①称取产品2.500g,用蒸馏水溶解,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
②移取25.00mL上述溶液于锥形瓶,加入2滴指示剂M,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红色变至近无色(第一滴定终点),消耗盐酸;
③在上述锥形瓶中再加入2滴指示剂N,继续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第二滴定终点),又消耗盐酸;
④平行测定三次,平均值为22.45,平均值为23.51。
已知:(i)当温度超过35℃时,开始分解。
(ii)相关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11.9 15.8 21.0 27.0
6.9 8.2 9.6 11.1 12.7 14.5 16.4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中晶体A的化学式为 ,晶体A能够析出的原因是 ;
(2)步骤I中“300℃加热”所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填标号);
A. B. C. D.
三、实验题
19.如图是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
(1)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实验室用该硫酸配制240mL0.46mol/L的稀硫酸,则
①需要该硫酸的体积为 mL;
②现有以下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托盘天平(带砝码)、胶头滴管,配制时,还必须的一种玻璃仪器 。
③配制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步骤和操作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步骤A—F按实验过程先后次序排列 。
④该同学实际配制得到的浓度为0.45mol/L,可能的原因是 。
A.量取浓H2SO4时仰视刻度
B.容量瓶洗净后未经干燥处理
C.没有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D.定容时仰视刻度
20.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的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 。
(2)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粉末,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读取气体体积前,应对装置F进行的操作: 。
(4)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值为 (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21.如图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或“”填空:
①在20°时, 的溶解度较大.
②在t2℃时,分别取两杯100mL水,各加入适量硝酸钾、氯化钠分别配成饱和溶液,将温度都降至t1℃时,则析出晶体多的是 .
③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 .
(2)请描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趋势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试卷第4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不能被创造,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A正确;
B.18F 与 19F 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B正确;
C.Na+ 质子数11,电子数10;质子数11,电子数10,C正确;
D.K原子核外有4层电子,能量最高电子处于N层,D错误;
故答案为:D。
2.D
【详解】A.不能蒸馏,应该用分液的方法,溴苯不溶于水,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用分液,故A错误;
B.丙烯与氢气加成是可逆反应,不能反应完,不能全部转化,又引入新杂质,故B错误;
C.硝基苯是不溶于水的液体,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用分液,不用过滤,故C错误;
D.磷化氢可以与硫酸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除去,故D正确;
答案选D。
3.A
【分析】根据Fe3+的质量计算物质的量,进一步计算硫酸根的物质的量,代入公式计算浓度。
【详解】根据Fe3+质量可知,,那么浓度为:;
答案选A。
4.A
【详解】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是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的浓度,故生理盐水为质量分数0.9%的氯化钠溶液;
答案选A。
5.A
【详解】溶液和花生油分层,应选择分离,故A错误;
B.和水分层,选择分离,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碱反应,可利用洗气瓶吸收,则用吸收,故C正确;
D.粗盐中杂质转化为沉淀,泥沙不溶于水,过滤分离,滤液蒸发得到NaCl,则和进行粗盐提纯,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6.C
【详解】A.30mL 5mol/L 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c(NaOH)==1.5mol/L;
B.0.5 L 含 49 g H2SO4 的溶液中,H2SO4 的物质的量为49g÷98g/mol=0.5mol,c(H2SO4 )=1.0mol/L;
C. 将1molNa2O溶于水并配成1L的溶液,Na2O+H2O=2NaOH ,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2mol,溶液浓度c(NaOH)=2mol÷1L=2mol/L;
D. 含 K+为 1mol/L的 K2SO4 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0.5mol/L;
综上所述,答案选C。
7.A
【分析】实验室以废铜屑(含少量Fe、Au和其他不溶性杂质)为原料,加硫酸和浓硝酸将铜氧化成铜离子,调节pH过滤得硫酸铜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制取晶体,再由硫酸铜与氨络合制取晶体。
【详解】A.硝酸过量会导致产品不纯,产率降低,故A错误;
B.废铜屑“氧化”需要通入氧气的作用是:防止倒吸,使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硝酸,能被完全吸收,故B正确;
C.“氧化”过程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为,故C正确;
D.调节溶液pH=5时,溶液中,故D正确;
故选A。
8.A
【详解】①植物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植物油与水混合会分层,可采用分液法分离,以除去水;
②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往碘水中加入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可对碘水中的碘进行浓缩;
③采用蒸馏的方法,对30%的酒精溶液进行蒸馏,可实现酒精的提纯;
综合以上分析,三个实验采用的正确方法依次是分液、萃取、蒸馏,故选A。
9.A
【详解】A.500 mL 1 mol·L-1的K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500 mL 1 mol·L-1的C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
C.1000 mL 0.75 mol·L-1的B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 mol·L-1;
D.1L 0.5 mol·L-1的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 mol·L-1;
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A,故选A。
【点睛】同一化学式中各微粒的浓度等于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离子个数,与溶液的体积无关,如50mL 1mol L-1 MgCl2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c(Cl-)=1mol/L×2=2mol/L。
10.C
【详解】A.通过观察烧杯中导管的气泡和水柱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A项正确;
B.由于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所以制取时可在液面上滴加少量苯隔绝空气,同时滴管要伸入液面下,B项正确;
C.可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中的少量气体,但是导管应该采用长进短出的方式,C项错误;
D.蒸馏时,加热可使水挥发,冷却后又重新生成水,该装置可用于制备蒸馏水,D项正确。
11.C
【详解】A.实验室中的药品不可以直接用手拿取,可以用镊子或钥匙取用。电石虽然是块状固体,但取用时不可以直接用手拿,A正确;
B.电石是块状固体,向烧瓶里加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到瓶底,防止电石打破烧瓶,B正确;
C.实验室制氨气时,试管口放少量棉花是为了防止氨气和空气形成对流,造成收集的气体不纯。实验室制乙炔常在导气管附近塞入少量棉花,是为了防止固体颗粒冲到导管里而堵塞导管,C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乙烯时,反应完毕为了防止倒吸,应及时从水中取出导气管,D正确;
答案选C。
12.B
【详解】A. 题述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使易拉罐变瘪的反应是,故A错误;
B. 使易拉罐又鼓起来的反应是,故B正确;
C. 若将换为,浓溶液换为水,则易拉罐也会变瘪,但不会再鼓起来,故C错误;
D. 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A.为防止漏液,使用前要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故A正确;
B.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可用四氯化碳萃取,故B正确;
C.振荡后需静置分层后分液,故C错误;
D.下层液体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以免污染液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考查分液与萃取,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萃取剂的选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
14.C
【详解】溶液显中性,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浓度相等,根据溶液显电中性即电荷守恒可知c(Na+)+ c(K+)= 2c(SO42-),所以x=0.1+1/2 y,答案选C。
【点睛】明确溶液显电中性得出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电荷守恒是指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的电荷总浓度等于所有阴离子的电荷总浓度。例如,NaHCO3溶液中:c(Na+)+c(H+)=c(HCO3-)+2c(CO32-)+c(OH-)。
15.C
【分析】根据萃取剂的选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
【详解】四氯化碳、苯都和水不互溶,且碘在四氯化碳和苯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四氯化碳和苯都和碘不反应,所以四氯化碳和苯能作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的碘;酒精、醋酸和水互溶,所以酒精、醋酸不能作萃取剂,因此①和②符合题意,答案选C。
16.(1) 沸点 溶解度 溶解度 较大
(2) 苯 乙醚 互不相溶 溶解度
【详解】(1)蒸馏利用组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组分的实验方法,组分沸点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答案为:沸点;
重结晶是利用杂质和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而分离的实验方法,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答案为:溶解度;溶解度;较大;
(2)常用的萃取剂:苯、、乙醚等有机物;液-液萃取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实验方法;答案为:苯、、乙醚;互不相溶;溶解度。
17. 取少量样品,加入无水硫酸铜固体,若变蓝色,说明乙醇含水 加入生石灰,加热蒸馏
【详解】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水的检验一般用无水硫酸铜,乙醇中含水的检验:取少量样品,加入无水硫酸铜固体,若变蓝色,说明乙醇含水;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消耗乙醇中的水,而不与乙醇反应,故除去乙醇中含有的少量的水:加入新制生石灰,在对液体进行蒸馏就可以得到无水乙醇;
18.(1) NaHCO3 在30-35℃时NaHCO3的溶解度最小(意思合理即可)
(2)D
【解析】(1)
根据题给信息中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难看出,控制温度在30-35C,目的是为了使NH4HCO3不发生分解,同时析出NaHCO3固体,得到晶体A,因为在30-35C时,NaHCO3的溶解度最小,故答案为:NaHCO3;在30-35C时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2)
300C加热抽干后的NaHCO3固体,需用坩埚、泥三角、三脚架进行操作,所以符合题意的为D项,故答案为:D。
19. 18.4mol/L
6.3 250mL容量瓶 CBDFAE CD
【详解】(1)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公式,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0×1.84×98%÷98=18.4 mol·L-1;
(2)配制240mL0.46 mol·L-1的稀硫酸,需要用250mL的容量瓶,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mL,则250mL×0.46mol/L=18.4mol/L×V,解得V=6.3mL,所以需要该硫酸的体积为6.3mL;
②实验中需要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用烧杯和玻璃棒稀释浓硫酸,稀释后的硫酸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容量瓶中,洗涤所用的烧杯和玻璃棒2~3次后,把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水到刻度线位置,最后摇匀。故所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③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的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所以配制溶液的步骤为CBDFAE;
④该同学实际配制得到的浓度为0.45 mol·L-1,比需要浓度偏低,可能的原因是溶液体积偏大或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量取浓H2SO4时仰视刻度,使取出的浓硫酸偏多,浓度偏大;容量瓶洗净后未经干燥处理,对浓度无影响;没有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容量瓶中溶质偏少,浓度偏小;定容时仰视刻度,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故选CD。
20.(1) 分液漏斗 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或碱石灰
(2)3CuO+2NH33Cu+3H2O+N2
(3)慢慢上下移动右边漏斗,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
(4)
【分析】A中用浓氨水和氧化钙反应制备氨气,用碱石灰干燥氨气,干燥的氨气在C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水,用D吸收C中生成的水,用排水量气法测量C中生成氮气的体积,根据C中反应生成的水、氮气计算氨气中N、H原子个数比。
(1)
根据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装置A制备氨气,浓氨水和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碱石灰反应放出氨气,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固体或碱石灰;
(2)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粉末,说明有金属铜生成,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该气体为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O+2NH33Cu+3H2O+N2。
(3)
排水量气,为便于把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换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读取气体体积前①要冷却到室温、②使漏斗和量气管内的液面保持相平、③视线要平视液面。所以读取气体体积前,应对装置F进行的操作:慢慢上下移动右边漏斗,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
(4)
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说明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mg,n(H2O)=;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n(N2)=,根据元素守恒,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值为。
21. NaCl KNO3 KNO3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分析】(1)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变化大的析出晶体多;
③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分离物质的方法;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
【详解】(1)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定义硝酸钾的溶解度;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C~t1°C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变化较大,故t2°C时,分别取两杯100mL水,各加入适量硝酸钾、氯化钠分别配成饱和溶液,将温度都降至t1°C时,析出晶体多的是硝酸钾;
③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冷却热饱和溶液,可分离出硝酸钾;
(2)根据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19人教版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全册过关检测考试阶段性检测B卷(学生版+解析版)

下一篇:安徽省淮北市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题(图片版 附加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