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如图所示,冠状病毒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下列关于该病毒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00nm=100nm×10﹣3μm=0.1μm
B.100nm=100×10﹣9m=10﹣7m
C.100nm=100×10﹣6=10﹣4mm
D.100nm=100nm×10﹣12=10﹣10km
2.(3分)如图所示是无人机无线充电模型,当无人机进入充电装置所发电磁波的有效范围内即可充电。甲、乙无人机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经过相同时间,则(  )
A.无人机乙比甲的速度快
B.无人机甲相对乙向西运动
C.无线充电装置相对无人机乙向东运动
D.在完全经过有效范围的过程中,无人机甲充电的时间比乙短
3.(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分析(  )
A.甲、乙、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丙运动速度相同
B.开始运动10s后,甲在乙正西20米处
C.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丙在4s内通过的路程
D.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2
4.(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音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通过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可以发现响度大的声音波形更密集一些
C.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00Hz
D.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超过50分贝
5.(3分)有关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是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该实验用到了理想实验法
B.图②中,用相同力度吹瓶子,从左往右音调逐渐降低
C.图③中,甲、乙两幅波形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音调最高的是乙,响度最小的是甲
D.图④是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随着空气抽出,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减小
6.(3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B.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
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7.(3分)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在手上,冰块立刻出现熔化现象
B.铁水放在模具里变成铁块的过程是凝固现象
C.水银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D.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8.(3分)在如图中,图甲所示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图象(  )
A.将试管放在水中(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
B.增加酒精灯的火力大小,不能提高该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C.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需要35min
D.从C到D的过程中,物质处于液态
9.(3分)表格中熔点和沸点都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得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熔点/℃ 沸点/℃
锡 232 液态氧 ﹣183
铜 1083 液态氮 ﹣196
固态酒精 ﹣117 酒精 78
固态水银 ﹣39 水 100
A.1083℃铜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B.﹣20℃氮是液态
C.测量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能用水银温度计
D.采用逐渐升温的方法使液态空气中含有的液态氮和液态氧依次分离出来,则液态空气中氧比氮先分离出来
10.(3分)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关于谚语中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每个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多选)11.(4分)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
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B.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C.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D.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多选)12.(4分)分析表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声速/(m/s) 熔点/(℃)
铜棒 3750 1083
铁棒 5200 1535
铝棒 5000 660
固态酒精 … ﹣117
固态水银 … ﹣39
A.可以用铁锅来熔化铜块
B.声在铜棒和铝棒中传播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如图象所示,其中图线a表示铜棒
C.在北极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
D.让声音在铁棒和铝棒中传播相同的距离,传播的时间之比为25:26
(多选)13.(4分)小明用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在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进行熔化实验(如图1)。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  )
A.海波是晶体,熔点是 48℃
B.海波在 5﹣10min 之间放热,温度不变
C.第 8min 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10min 后,海波会继续熔化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4.(2分)图中物体A的长度为    cm,停表的读数为    s。
15.(1分)悠然东至,鹤舞升金,4月15日2023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如图所示。若某选手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m/s   m/s。
16.(2分)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
17.(3分)如图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听塑料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实验通过改变    来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改变    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2)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是比较法和    法。
18.(2分)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的主要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寒冷的冬天,房间窗子    (选填“内”或“外”)侧会起一层“白雾”。
19.(2分)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示数为94℃,则教室的实际温度为   ℃;如果一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50℃,则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   ℃。
四、实验探究题(20题7分,21题7分,22题7分,共21分)
20.(7分)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通过的路程sAB=   cm,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2)在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的速度的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
(3)若将斜面的倾角增大,小车仍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的路程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实验时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华让小车从中点B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底端的时间   ;理由是    。
21.(7分)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和猜想三,表格中至少还需要补充的一组内容是:(a)    ;(b)    ;
(3)若小明为了验证猜想二,选用了①③两次编号,你觉得存在的问题是    ;
(4)该实验中的研究方法是    ;
(5)如图是小明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2.(7分)某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中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应为    ;
(2)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烧杯中气泡情况如图(2),则图    (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在坐标图中,a,b是两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绘制的水沸腾图象,由图可知实验中    (填“a”或“b”)组所用水质量较多。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
(6)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五、计算题(23题7分,24题8分,25题10分,共25分)
23.(7分)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25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D315 到站时间 ﹣﹣ 10:54 14:38 16:32
发车时间 08:22 10:56 14:14 ﹣﹣
(1)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
(2)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3)中途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
①该大桥的长;
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
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
24.(8分)高铁在进入隧道前一般都要鸣笛。一列高铁在进入某隧道前的运行速度保持在252km/h。在距隧道1km处时司机鸣笛,鸣笛后5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3)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
25.(10分)如图所示,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请你写出一条关于安全行车的警示标语。
(3)该车以另一速度匀速驶入某超声测速路段,当汽车超过测速仪并与测速仪距离OA=32m时(如图乙),测速仪向小车尾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请通过计算判断该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忽略车身长度)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如图所示,冠状病毒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下列关于该病毒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00nm=100nm×10﹣3μm=0.1μm
B.100nm=100×10﹣9m=10﹣7m
C.100nm=100×10﹣6=10﹣4mm
D.100nm=100nm×10﹣12=10﹣10km
【答案】B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km=1000m=1×109μm=1×1012nm。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进行换算时,将数值看做倍数,对后面的单位换算成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
【解答】解:A、100nm=100×10﹣3μm=0.3μm,故A错误;
B、100nm=100×10﹣9m=10﹣7m,故B正确;
C、100nm=100×10﹣5mm=10﹣4mm,故C错误;
D、100nm=100×10﹣12km=10﹣10km,故D错误。
故选:B。
2.(3分)如图所示是无人机无线充电模型,当无人机进入充电装置所发电磁波的有效范围内即可充电。甲、乙无人机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经过相同时间,则(  )
A.无人机乙比甲的速度快
B.无人机甲相对乙向西运动
C.无线充电装置相对无人机乙向东运动
D.在完全经过有效范围的过程中,无人机甲充电的时间比乙短
【答案】D
【分析】物体相当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由图可知甲、乙无人机自西向东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无人机甲相对乙向东运动;
相同时间内,路程变化大的物体其运动速度大;路程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运动时间短。
【解答】解:无线充电装置相对无人机乙的位置向东发生改变,所以无线充电装置相对无人机乙向东运动;
由题意可知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A错误;
由图可知甲、乙无人机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无人机甲相对乙向东运动;
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路程相同时,所以在方框区域内,故D正确。
故选:D。
3.(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分析(  )
A.甲、乙、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丙运动速度相同
B.开始运动10s后,甲在乙正西20米处
C.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丙在4s内通过的路程
D.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2
【答案】D
【分析】(1)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车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车和丙车的运动情况,可知乙车及丙车的速度,由甲、乙、丙三车的速度,比较即可;
(2)根据s=vt分析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答】解:A.在第一个s﹣t图象中,说明甲在做匀速直线运动,s=20m可得甲车的速度v甲==4m/s,
在第二个v﹣t图象中,乙车的速度v乙=7m/s,丙车的速度v丙=4m/s,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开始运动10s后甲=v甲t′=4m/s×10s=40m
由v=可得乙通过的路程为s乙=v甲t′=6m/s×10s=60m 因此,故B正确;
C.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时间,故C正确;
D.已知丙和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l:l=6:4=5:2。
故选:D。
4.(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音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通过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可以发现响度大的声音波形更密集一些
C.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00Hz
D.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超过50分贝
【答案】D
【分析】(1)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
(2)从声音的波形看,波的密集程度,表示声音的音调高低,波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表示声音的响度大小。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4)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分贝值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A、根据音色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通过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故B错误;
C、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20000Hz;
D、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故D正确。
故选:D。
5.(3分)有关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是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该实验用到了理想实验法
B.图②中,用相同力度吹瓶子,从左往右音调逐渐降低
C.图③中,甲、乙两幅波形图均为乐音的波形图,音调最高的是乙,响度最小的是甲
D.图④是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随着空气抽出,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减小
【答案】D
【分析】(1)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用到了转换法;
(2)吹瓶子里,空气柱振动,根据空气柱的变化,判断音调的变化;
(3)从波形图中看,波形的密集程度反映了音调的高低,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反映了响度的大小;
(4)抽出空气的过程中,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会变,只是传声的介质变少了,据此判断。
【解答】解:A、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中,用到了转换法;
B、用相同力度吹瓶子,从左往右空气柱越来越短,音调逐渐升高;
C、甲、乙两幅波形图中,说明它们音调相同,说明乙的响度大;
D、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传声介质变少,所以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3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B.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
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
【答案】A
【分析】(1)减小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响度;
(2)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共鸣箱的作用是增大响度;
(4)固体传声比空气快,次声波听不到。
【解答】解:A.听诊器的前端面积远远大于末端面积,能够收集更多的声音,增大了响度;
B.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C.音叉的木质共鸣箱的作用是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不是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7.(3分)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在手上,冰块立刻出现熔化现象
B.铁水放在模具里变成铁块的过程是凝固现象
C.水银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D.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答案】A
【分析】(1)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解答】解:A、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在手上,冰块的温度要先升高到熔点,不会立刻熔化;
B、铁水放在模具里变成铁块的过程是液态变为固态,故B确;
C、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水银体温计;
D、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故选:A。
8.(3分)在如图中,图甲所示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图象(  )
A.将试管放在水中(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
B.增加酒精灯的火力大小,不能提高该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C.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需要35min
D.从C到D的过程中,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C
【分析】(1)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根据图象分析物质的种类以及熔化所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A、将试管放在水中(水浴法)加热,并且变化比较慢,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增加酒精灯的火力大小,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用时25min﹣10min=15min;
D、由图可知,从C到D的过程中,故D正确;
故选:C。
9.(3分)表格中熔点和沸点都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得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熔点/℃ 沸点/℃
锡 232 液态氧 ﹣183
铜 1083 液态氮 ﹣196
固态酒精 ﹣117 酒精 78
固态水银 ﹣39 水 100
A.1083℃铜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B.﹣20℃氮是液态
C.测量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能用水银温度计
D.采用逐渐升温的方法使液态空气中含有的液态氮和液态氧依次分离出来,则液态空气中氧比氮先分离出来
【答案】C
【分析】(1)在1083℃时,有可能铜还没熔化,也可能正在熔化或全部熔化完成;
(2)液氮的沸点是﹣196℃,﹣20℃高于液氮的沸点;
(3)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4)根据气体的沸点分析被分离出来的顺序,沸点低的先分离出来,沸点高的最后分离出来。
【解答】解:A、标准大气压下,也可能达到该温度一段时间后全部熔化,故A错误;
B、液氮的沸点是﹣196℃,所以此时氮是气态;
C、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能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
D、液态空气的温度升高时,越先分离出来,越晚分离出来,由于液态氮的沸点低,则首先被分离出来的气体是氮气,故D错误。
故选:C。
10.(3分)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关于谚语中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分析】通过分析物态变化来判断四个选项。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故A错误;
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
D、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每个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多选)11.(4分)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
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B.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C.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D.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BC
【分析】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而B从距离O点5m处沿正方向开始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A在O点,故B正确;
C、在s﹣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A的斜率大,即有vA>vB,第5s时A、B到O点的距离相同(均为10m)、B相遇。
D、由图知,5s内B通过的路程为10m﹣5m=5m,所以A的平均速度大。
故选:BC。
(多选)12.(4分)分析表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声速/(m/s) 熔点/(℃)
铜棒 3750 1083
铁棒 5200 1535
铝棒 5000 660
固态酒精 … ﹣117
固态水银 … ﹣39
A.可以用铁锅来熔化铜块
B.声在铜棒和铝棒中传播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如图象所示,其中图线a表示铜棒
C.在北极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
D.让声音在铁棒和铝棒中传播相同的距离,传播的时间之比为25:26
【答案】ACD
【分析】(1)根据表中铁和铜的熔点分析;
(2)根据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分析;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4)根据表中的声速,利用公式t=分析。
【解答】解:A.铁的熔点是1535℃,铁的熔点比铜的熔点高,故A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铝棒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所以图线a表示铝棒;
C.由表中数据可知,即凝固点是﹣117℃,所以在北极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
D.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铝棒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可得,传播的时间之比为:t铁:t铝=:=v铝:v铁=5000m/s:5200m/s=25:26,故D正确。
故选:ACD。
(多选)13.(4分)小明用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在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进行熔化实验(如图1)。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  )
A.海波是晶体,熔点是 48℃
B.海波在 5﹣10min 之间放热,温度不变
C.第 8min 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10min 后,海波会继续熔化
【答案】AC
【分析】(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熔化结束时间减去开始熔化时间即为晶体海波的熔化时间;到第10分钟,海波的熔化将停止。
【解答】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
B、由图象可知,海波虽然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第8min 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由图象可知,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所以它的熔化将停止。
故选:A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4.(2分)图中物体A的长度为  2.75 cm,停表的读数为  110 s。
【答案】2.75;110。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由图甲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8.1cm;木块左端与4.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7.75cm﹣4.00cm=2.75cm;
(2)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所以一个小格代表2.5min,偏向“2”一侧;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5s之间有10个小格,指针在50s处,即停表的读数为1min50s=110s。
故答案为:2.75;110。
15.(1分)悠然东至,鹤舞升金,4月15日2023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如图所示。若某选手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m/s 2.4 m/s。
【答案】2.4。
【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为:
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t2===,
全则程平均速度为:
v===2.4m/s。
故答案为:3.4。
16.(2分)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能量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防治噪声的途径有: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答】解:(1)在教学楼周围植树可以减弱传来的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2)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能量。
17.(3分)如图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听塑料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实验通过改变  拨动塑料尺的力度 来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改变  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2)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是比较法和  控制变量 法。
【答案】(1)拨动塑料尺的力度;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2)控制变量。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和频率有关,振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影响频率,改变音调要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质量和体积也就是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响度跟振幅有关,用力大小能改变塑料尺的振动幅度;
(2)实验中,在研究一个量时,必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这种方法就是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响度与振幅有关,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物体振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长短等因素有关;
(2)实验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关系时,而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故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除比较法外。
故答案为:(1)拨动塑料尺的力度;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18.(2分)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的主要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寒冷的冬天,房间窗子  内 (选填“内”或“外”)侧会起一层“白雾”。
【答案】压缩体积;内。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液化放热。
【解答】解: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我们可采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
寒冷的冬天,房子内温度较高,液化形成小水滴。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内。
19.(2分)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示数为94℃,则教室的实际温度为 20 ℃;如果一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50℃,则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 49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我们知道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所以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4℃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94℃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
(2)由于4℃到94℃之间有90个格,那么用实际的100℃除以90个格就是这支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了,即;那么当示数为22℃时,从4℃到22℃之间有18个格,用18×算出的就是实际的温度;实际温度为50℃时对应的温度根据上述原理同样可求;
【解答】解:
这支温度计上的示数4℃所对应的实际温度是0℃,示数94℃对应的实际温度是100℃;
当温度为22℃时,实际温度为t5=(22﹣4)×=20℃;
当实际温度为50℃时,对应的温度为t=;
故答案为:20;49。
四、实验探究题(20题7分,21题7分,22题7分,共21分)
20.(7分)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s,通过的路程sAB= 40.0 cm,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0.25 m/s;
(2)在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的速度的vAB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
(3)若将斜面的倾角增大,小车仍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的路程 变大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实验时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华让小车从中点B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底端的时间 不正确 ;理由是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下半程的时间 。
【答案】(1)40.0;0.25;(2)小;(3)变大;便于测量时间;(4)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下半程的时间
【分析】(1)从图中得出AB段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的变化情况;
(3)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为了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
(4)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段的路程除以下半段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1)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3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cm/s=4.25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3)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运动所需时间越短;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4)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的时间,所以不能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1)40.0;0.25;(3)变大;(4)不正确。
21.(7分)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① 钢 40 0.5
② 钢 (a) (b)
③ 钢 60 1.0
④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  ①④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和猜想三,表格中至少还需要补充的一组内容是:(a)  40 ;(b)  1.0 ;
(3)若小明为了验证猜想二,选用了①③两次编号,你觉得存在的问题是  没有控制横截面积相同 ;
(4)该实验中的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5)如图是小明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瓶和水 (选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低 。
【答案】(1)①④;(2)40;1.0;(3)没有控制横截面积相同;(4)控制变量法;(5)瓶和水;低。
【分析】(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这个因素;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确定振动物体,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敲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吹瓶口时,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应选择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即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为了验证猜想三,应控制材料与长度相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a)40,(b)0.5;
(3)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控制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但①③的横截面积也不同;
(4)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多个因素有关,用到控制变量法;
(5)若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盛水越多,越难以振动。
故答案为:(1)①④;(2)40;(3)没有控制横截面积相同;(5)瓶和水;低。
22.(7分)某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中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应为  水银 ;
(2)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烧杯中气泡情况如图(2),则图  甲 (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在坐标图中,a,b是两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绘制的水沸腾图象,由图可知实验中  b (填“a”或“b”)组所用水质量较多。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等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液化 形成的;
(6)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减少水的质量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水银;(2)自下而上;(3)甲;(4)b;等于;(5)液化(6)减少水的质量。
【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据此解答;
(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4)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5)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6)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就是水吸收的热量比较多,根据Q=cmΔt,分析在比热一定时,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对吸收热量的影响;当水的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太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所以放好烧杯后,因此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甲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水内部不停地汽化,气泡变大。
乙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小;
(4)读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5)水沸腾时,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温度计液化形成小水珠;
(6)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当水质量适量,可能是火力太小,可以减少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水银;(2)自下而上;(4)b;(5)液化(6)减少水的质量。
五、计算题(23题7分,24题8分,25题10分,共25分)
23.(7分)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25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D315 到站时间 ﹣﹣ 10:54 14:38 16:32
发车时间 08:22 10:56 14:14 ﹣﹣
(1)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
(2)求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3)中途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
①该大桥的长;
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
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
【答案】(1)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为3h42min;
(2)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150km/h;
(3)①该高架桥的长为1800m;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为48s;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为60s。
【分析】(1)D315次列车由济南发车的时间与到达南京的时间差就是列车的运行时间;
(2)已知北京到苏州铁路路程,D315次列车由北京发车的时间与到达苏州的时间差就是北京到苏州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3)①列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等于高架桥长加上列车长,知道行驶速度和火车通过高架桥所用时间,利用s=vt求列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进而求出高架桥长度;
②整列火车在高架桥上行驶的路程为高架桥长减去火车长,再利用t=求需要的时间;
③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时需要通过的路程是桥长,利用t=求需要的时间。
【解答】1解:(1)由表知D315次列车10:56从济南出发,14:38到达南京;
(2)由表知D315次列车8:22从北京出发,16:32到达苏州h;
北京到苏州的路程s=1225km,列车的平均速度:
v===150km/h;
(3)①由v=得火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
s=vt=30m/s×72s=2160m,
由于s=L车+L桥,则桥长:
L桥=s﹣L车=2160m﹣360m=1800m。
②整列火车在高架桥上行驶的路程:
s′=L桥﹣L车=1800m﹣360m=1440m,
由v=得t′==;
③由v=得坐在车上的一名乘客通过大桥的时间t==。
答:(1)列车由济南到南京所用的时间为3h42min;
(2)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150km/h;
(3)①该高架桥的长为1800m;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上的时间为48s。
24.(8分)高铁在进入隧道前一般都要鸣笛。一列高铁在进入某隧道前的运行速度保持在252km/h。在距隧道1km处时司机鸣笛,鸣笛后5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3)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
【答案】(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为3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1650m;
(3)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为330m/s。
【分析】(1)知道高铁行驶的速度、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等于鸣笛时高铁与隧道的距离的两倍减去高铁行驶的距离;
(3)知道声音传播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声音传播的速度。
【解答】解:(1)高铁行驶的速度v车=252km/h=252×m/s=70m/s,
由v=可知,高铁行驶的距离:s车=v车t=70m/s×5s=3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声=2s﹣s车=2×1×105m﹣350m=1650m;
(3)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v声===330m/s。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为3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1650m;
(3)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为330m/s。
25.(10分)如图所示,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请你写出一条关于安全行车的警示标语。
(3)该车以另一速度匀速驶入某超声测速路段,当汽车超过测速仪并与测速仪距离OA=32m时(如图乙),测速仪向小车尾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请通过计算判断该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忽略车身长度)
【答案】(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86.4km/h;
(2)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3)该车在此路段没有超速。
【分析】(1)已知汽车在反应过程中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计算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先计算出司机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再计算出酒后行驶的总路程,和70m比较大小,据此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3)求出测速仪从发出超声波到碰到汽车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超声波碰到车时测速仪与车的距离,由此可知汽车在这个时间段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车的速度,然后判断是否超速。
【解答】解:(1)已知制动前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18m,
反应时间为:t=0.75s,
那么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v===24m/s=86.8km/h;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
所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为:t酒=4×7.75s=3s,
所以酒后反应时间行驶的路程为:s酒=vt酒=24m/s×3s=72m,
那么酒后驾驶行驶的总路程为:s总'=s酒+s制动=72m+40m=112m>80m,
所以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3)超声波从发出到碰到汽车所用的时间:t3=×2.2s=0.8s;
由v=可知,测试仪与汽车的距离:s3=v声t3=340m/s×7.1s=34m;
汽车在这段时间行驶的路程:s′=34m﹣32m=2m,
汽车此时的速度:v′===20m/s<30m/s。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86.4km/h;
(2)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3)该车在此路段没有超速。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部分学校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第三阶创新作业数学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