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1-35.5Fe-56Cu-64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属于酸 B. 属于氧化物
C. 属于碱 D. 熔融属于纯净物
2. 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金刚石与石墨 B. 氧气与臭氧(O3) C. 红磷(P)与白磷(P4) D. CO2与CO
3. 微纳米材料研究所研发的纳米量级碳酸钙直径约为30nm,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米量级碳酸钙是一种胶体
B.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不能透过滤纸
C. 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加入稀盐酸中,不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D.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一定能导电,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B. 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 酸和盐在水溶液中电离都可能有含氧酸根离子产生
D. 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铁与稀盐酸反应:
B. 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C. 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6. 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Mn2+→MnO4- B. Fe3+→Fe2+ C. CuO→Cu D. H2SO4→BaSO4
7.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A. 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 B. 氧原子的得失
C. 化合价的升降 D. 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8. 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常温常压下,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是
B. 标准状况下,33.中含有的原子数是
C. 金属镁与足量盐酸反应失去电子数目为
D. 的溶液中含有的数是
9. 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Cu2+、Cl-、SO B. Na+、Ca2+、CO、NO
C. Na+、H+、Cl-、CO D. K+、Ag+、NO、Cl-
10. 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B.
C. D.
11. 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O2的是()
A. B. C. D.
1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过程示意如下,需用到胶头滴管的是
A. B.
C. D.
13. 氯水中存在多种物质,它们在不同反应中表现出不同性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加入有色布条,片刻后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存在
B. 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存在
C. 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存在
D. 加入溶液,氯水的浅黄绿色消失,说明有存在
14. 将一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B. 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嘶嘶声
C. 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液面上向各方向迅速游动最后消失
D. 有红色物质生成
15. 下列关于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氢钠是常用的碱性膨松剂,其作用原理为
B. 用加热的方式除去溶液中的
C. 相同温度下,溶解度
D. 等质量的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多
16.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制备胶体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制备方法属于物理方法 B. 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C. 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 D. 加热能促使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减小
17. 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呈“亮灭亮”的是
A B C D
试剂a 盐酸 硫酸 溶液 蔗糖溶液
试剂b 溶液 溶液 溶液 蒸馏水
A. A B. B C. C D. D
18. 焰色试验过程中铂丝的清洗和灼烧与钾焰色反应的观察两项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B. 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 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深的火焰
D. 没有铂丝可用光洁无锈铁丝代替
19.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24.5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KNO3被氧化
B. 为还原产物
C.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D. 该反应一共转移10个电子
20.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质量)溶于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则此溶液中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B.
C. D.
二、填空题(共40分)
21. 工业上常用绿矾()做处理剂,处理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1)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被氧化的是_______。
(2)该反应每消耗1mol离子,生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22.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蔗糖、⑩溶液。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能导电的是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
:_____。
:_____。
23. 实验室用密度为,质量分数为浓盐酸配的盐酸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的盐酸溶液。应量取盐酸体积_____,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_____。
(2)配置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
a.用水洗涤烧杯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处
A.bcafed B.bcfed C.bcaed
(3)操作中,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俯视会造成配制液体浓度_____(偏高、偏低或无影响);操作中加水超过刻度线该如何处理?_____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探究氯气的性质及模拟工业制取漂白粉,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 KI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若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则甲中盛放的是_______(填名称)。
(3)Cl2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该兴趣小组用8.7 g 二氧化锰与足量浓盐酸制备氯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氯气的质量是_______。
1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化学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1-35.5Fe-56Cu-64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酸 B. 属于氧化物
C. 属于碱 D. 熔融属于纯净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H+,属于酸,选项A正确;
B.酸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亚硫酸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B正确;
C.是金属离子结合酸根,属于盐而不是碱,选项C不正确;
D.熔融只有氯化钠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2. 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 金刚石与石墨 B. 氧气与臭氧(O3) C. 红磷(P)与白磷(P4) D. CO2与CO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A不符合题意;
B.O2、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红磷、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
D.CO2与CO是化合物,不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3. 微纳米材料研究所研发的纳米量级碳酸钙直径约为30nm,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米量级碳酸钙是一种胶体
B. 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不能透过滤纸
C. 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加入稀盐酸中,不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D. 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纳米量级碳酸钙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不属于胶体,故A错误;
B.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胶体,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
C.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加入稀盐酸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故C错误;
D.若将纳米量级碳酸钙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一定能导电,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B. 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 酸和盐在水溶液中电离都可能有含氧酸根离子产生
D. 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溶液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二氧化碳是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非电解质,故A错误;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酸,如酸式盐硫酸氢钠在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故B错误;
C.含氧酸和含氧酸盐在溶液中电能电离出含氧酸根离子,则酸和盐在水溶液中电离都可能有含氧酸根离子产生,故C正确;
D.氯化钠是电解质,不需要在电流作用下就能在溶液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铁与稀盐酸反应:
B. 氢氧化铜和稀盐酸:
C. 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A错误;
B.氢氧化铜是难溶性电解质,不拆为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B错误;
C.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C正确;
D.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6. 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 Mn2+→MnO4- B. Fe3+→Fe2+ C. CuO→Cu D. H2SO4→BaSO4
【答案】A
【解析】
【分析】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当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时,被氧化,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Mn2+→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A选项正确。
B.Fe3+→Fe2+的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需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故B选项错误。
C. CuO→Cu铜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需要加入还原剂,故C选项错误。
D.H2SO4→BaSO4无化合价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A。
7.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A. 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 B. 氧原子的得失
C. 化合价的升降 D. 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原子重新组合时一定发生化学反应,但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项、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故B错误;
C项、元素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故C错误;
D项、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即电子的转移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为化合价的升降,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或得失,注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解答关键。
8. 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常温常压下,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是
B. 标准状况下,33.中含有的原子数是
C. 金属镁与足量盐酸反应失去电子数目为
D. 的溶液中含有的数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水分子数是,故A正确;
B.标准状况下,33.物质的量为,含有1.5mol×2=3mol原子,含有的原子数是,故B正确;
C.金属镁物质的量为,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失去电子数目为0.1mol×2×mol-1=0.2,故C错误;
D.的溶液中物质的量为n=cV=,含有0.1mol钠离子,则含有的数是,故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Cu2+、Cl-、SO B. Na+、Ca2+、CO、NO
C. Na+、H+、Cl-、CO D. K+、Ag+、NO、Cl-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各个离子之间互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A正确;
B.Ca2+、之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H+、之间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Ag+、Cl-之间反应生成AgCl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10. 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还原剂是亚硫酸,氧化剂是单质碘,还原产物是碘化氢,依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还原性;
中还原剂是碘化氢,氧化剂是铁离子,还原产物是亚铁离子,依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还原性;
中还原剂是亚铁离子,氧化剂是硝酸,还原产物是NO,依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还原性;
故还原性。
答案选A。
11. 常温常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O2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物质的量越小,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故四种气体的体积大小关系为:CH4>O2>CO2>SO2,所以气体为O2的是选项C。
1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过程示意如下,需用到胶头滴管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过程一共有八个步骤:
1.计算:所称取固体的质量或所量取液体的体积。
2.称量:称量固体时要注意天平的精确程度,同样量取液体时,也要注意量筒和滴定管的精确程度。如托盘天平就不能称出5.85 g固体NaCl,量筒就不能量出5.25 mL液体的体积。因为他们的精确程度为0.1。建议使用电子天平。
3.溶解:一般在烧杯中进行,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有热效应,故还要冷却,这是因为容量瓶的容量、规格是受温度限制的,如果未冷却,会因为热胀效应而产生误差。
4.移液:转移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其下端一般应靠在容量瓶内壁的刻度线以下部位。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其目的是使溶质尽可能地转移到容量瓶中,以防产生误差。
6.定容:当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1 cm~2 cm处时,再改用胶头滴管至刻度处。
7.摇匀:这时如果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要再加水。
8.装瓶:容量瓶不能长时间盛放液体,应盛装在指定的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
【详解】A.如图,该装置为称量、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和烧杯,没必要用到胶头滴管,故A不选;
B.如图,该过程为移液,所用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和容量瓶,故B不选;
C.如图,该过程为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其目的是使溶质尽可能地转移到容量瓶中,没有用到胶头滴管,故C不选;
D.如图,该过程为定容,摇匀,当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1 cm~2 cm处时,再改用胶头滴管至刻度处,故D选;
故选D。
13. 氯水中存在多种物质,它们在不同反应中表现出不同性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加入有色布条,片刻后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存在
B. 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存在
C. 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存在
D. 加入溶液,氯水的浅黄绿色消失,说明有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故A错误;
B.氯气是黄绿色气体,且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氯水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故B正确;
C.加入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加盐酸酸化引入氯离子,不能证明氯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故C错误;
D.氯水中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氯水浅黄绿色消失,不能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故D错误;
故选:B。
14. 将一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下列实验现象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B. 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嘶嘶声
C. 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液面上向各方向迅速游动最后消失
D. 有红色物质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溶液呈碱性,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以此解答。
【详解】A.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A正确;
B. 钠与溶液中的水反应放热,发出嘶嘶声,故B正确;
C. 钠与水反应时放热,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液面上向各方向迅速游动最后消失,故C正确;
D.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没有红色物质生成,故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关于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氢钠是常用的碱性膨松剂,其作用原理为
B. 用加热的方式除去溶液中的
C. 相同温度下,溶解度
D. 等质量的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是常用的碱性膨松剂,故A正确;
B.在水溶液中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和水,应用NaOH溶液除去NaHCO3杂质,故B错误;
C.常温下,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可知常温时水溶解性:Na2CO3>NaHCO3,故C正确;
D.根据碳原子守恒有:n(CO2)=n(Na2CO3)、n(CO2)=n(NaHCO3),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均为1g时,n(CO2)1=n(Na2CO3)=mol、n(CO2)2=n(NaHCO3)=mol>n(CO2)1,则放出气体的量:Na2CO3<NaHCO3,故D正确;
故选:B。
16.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制备胶体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制备方法属于物理方法 B. 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C. 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 D. 加热能促使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制备方法有氢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方法,故A错误;
B.烧杯中液体逐渐变为红褐色胶体,故B错误;
C.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故C正确;
D.加热可使胶体聚沉,加热能促使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增大,故D错误;
选C。
17. 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呈“亮灭亮”的是
A B C D
试剂a 盐酸 硫酸 溶液 蔗糖溶液
试剂b 溶液 溶液 溶液 蒸馏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离子浓度成正比,实验时灯泡能出现由’亮-灭-亮’,说明在滴加溶液过程中导致离子浓度减小,最终为0,再继续滴加溶液,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详解】A.NaOH为强电解质,盐酸滴入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反应时溶质为NaCl,溶液导电性不为0,不会出现灯熄灭现象,故A错误;
B.硫酸与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二氧化碳和水,恰好反应时溶质为Na2SO4,还有较大的离子浓度,溶液导电性不为0,不会出现灯熄灭现象,故B错误;
C.Ba(OH)2为强电解质其溶液能导电因此灯为亮,与B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为0,灯光熄灭,继续滴加溶液灯变亮,则灯光出现‘亮-灭-亮’现象,故C正确;
D.蒸馏水不能使灯光变量,蔗糖为非电解质,其溶液不能导电,向蒸馏水中滴加蔗糖溶液,灯光一直保持熄灭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18. 焰色试验过程中铂丝的清洗和灼烧与钾焰色反应的观察两项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
B. 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C. 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深的火焰
D. 没有铂丝可用光洁无锈铁丝代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为防止其它离子干扰,每次实验中都要先将铂丝灼烧至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为止,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故A正确;
B.钾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以排除钠离子的干扰,故B正确;
C.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被检验试剂的颜色,选用本身颜色较浅的火焰,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焰本身颜色的干扰,故C错误;
D.铁的焰色几乎为无色,对其它元素的焰色无影响,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反应,故D正确;
选C。
19. 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24.5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反应过程中KNO3被氧化
B. 为还原产物
C.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D. 该反应一共转移10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0价,所以NaN3是还原剂、KNO3是氧化剂,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当生成16molN2,则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4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0mol,有2molKNO3被还原;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24.5g,即=0.875mol,则生成N2的物质的量为×16mol=1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N元素的化合价既由-升高为0,又由+5价降低为0,所以NaN3是还原剂,KNO3是氧化剂,反应过程中KNO3被还原,故A错误;
B.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为0价,所以NaN3是还原剂、KNO3是氧化剂,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B错误;
C.N元素的化合价既由-升高为0,又由+5价降低为0,所以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1,故C正确;
D.生成的N2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则反应KNO3的物质的量为0.125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25mol×5=0.625mol,个数为0.625NA,故D错误;
故选:C。
20.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质量)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则此溶液中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故选B。
二、填空题(共40分)
21. 工业上常用绿矾()做处理剂,处理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1)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被氧化的是_______。
(2)该反应每消耗1mol离子,生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答案】(1) ①. ②.
(2) ①. 6 ②. 6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反应方程式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作氧化剂。氧化剂为,被氧化的是:;
【小问2详解】
根据方程式,消耗1mol离子,生成物质的量为6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
22.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蔗糖、⑩溶液。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能导电的是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_____。
:_____。
:_____。
【答案】(1) ①. ③⑥⑦⑧ ②. ④⑤⑨ ③. ①⑩
(2) ①. ②.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故③Na2O⑥HCl⑦Ba(OH)2⑧NaCl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故④CO⑤CO2⑨蔗糖为非电解质;物质中含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时则能导电,故①Fe⑩NaCl溶液能导电。故答案为:③⑥⑦⑧;④⑤⑨;①⑩;
【小问2详解】
在水中电离出钾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硝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在水中电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离方程式:。
23. 实验室用密度为,质量分数为浓盐酸配的盐酸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的盐酸溶液。应量取盐酸体积_____,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_____。
(2)配置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
a.用水洗涤烧杯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处
A.bcafed B.bcfed C.bcaed
(3)操作中,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俯视会造成配制液体浓度_____(偏高、偏低或无影响);操作中加水超过刻度线该如何处理?_____
【答案】(1) ①. 2.1mL ②. 250mL
(2)A (3) ①. 偏低 ②. 重新配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密度为,质量分数为浓盐酸的浓度为mol/L=11.8 mol/L,配制的盐酸溶液,应该选择250mL的容量瓶,设浓盐酸的体积为V,则0.25L×0.1=V×11.8,解得V=0.0021L=2.1mL,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为250mL。
【小问2详解】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和装瓶,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故答案为:A。
【小问3详解】
操作b中,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俯视,HCl的物质的量减小,会造成配制液体浓度偏低,操作E中加水超过刻度线,应重新配制,故答案为:偏低;重新配制。
24.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探究氯气的性质及模拟工业制取漂白粉,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 KI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若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则甲中盛放的是_______(填名称)。
(3)Cl2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该兴趣小组用8.7 g 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制备氯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氯气的质量是_______。
【答案】(1) ①.溶液变蓝 ②. Cl2+2I-=I2+2Cl-
(2)浓硫酸 (3)Cl2+2Ca(OH)2=CaCl2+Ca(ClO)2+2 H2O
(4)7.1g
【解析】
【分析】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氯气和碘化钾生成碘单质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氯气,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气通过石灰乳和氢氧化钙反应得到漂白粉。
【小问1详解】
Cl2有氧化性,会与KI发生反应:Cl2+2KI=2KCl+I2,I2遇淀粉变蓝色。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蓝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小问2详解】
氯气和水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若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则甲中盛放浓硫酸,浓硫酸可以干燥氯气。
【小问3详解】
C12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水,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小问4详解】
n(MnO2)=8.7g÷87g/mol=0.1mol;由于HCl过量,所以放出气体由MnO2决定,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体现的关系,MnO2~ Cl2,可得放出C12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Cl2的质量为:。
1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汕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 化学(解析版)

下一篇:2023-2024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