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重点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第3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年度(上)实验中学九年级阶段验收(三)
化学试卷
理化考试时间:110分钟 化学满分:50分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两个分子的是
A. B. C. D.
2.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A.甲烷 B.空气 C.冰水 D.黄金
3.下列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不相符的是
日常生活 解释说明
A 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有导电性
B 节约用电 践行低碳的生活理念
C 关闭天然气阀门熄灭火焰 清除可燃物
D 晾晒湿衣服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A.A B.B C.C D.D
4.2022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教材中,把实验中用到的“石棉网”全部改用“陶土网”。石棉网中的石棉纤维主要成分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14个原子构成
B.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中有两种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中镁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5.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对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和相应结果处理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
6.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火灾逃生,匍匐前进 B.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C.室内着火,打开门窗 D.加油站内,接打电话
7.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8.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的“避火衣”是由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钛属于金属元素 B.钛元素符号为Ti
C.钛的原子序数为22 D.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g
9.实验设计的严谨性会直接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下列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B.验证甲烷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验证二氧化碳溶解性
10.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B 科学思维化过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C 科学探究与实践 将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然后将其烘干,又变回紫色,原因是水分蒸发了
D 科学态度与责任 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A.A B.B C.C D.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11.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我国家用燃料经过多代变迁,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严重的大气污染,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当今世界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
【活动内容】
活动一 了解我国家用燃料的变迁和现在使用情况我国居民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如图甲所示的发展历程。
甲 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柴草中纤维素的化学式为,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
(2)20世纪80年代前后,居民家中主要采用蜂窝煤做燃料(如图乙)。蜂窝煤是将煤与黄土等形成混合物调整燃料的量,通过将其加工成蜂窝状并配合炉灶鼓风调控氧气,“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原因 。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加剧温室效应,还产生一部分有毒气体,会带来环境污染。若煤不完全燃烧会产生 ,导致人体中毒。
(3)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则丙烷充分燃烧消耗的体积可能是 L。
(4)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 (填“小”或“大”)燃气灶的进风口。
(5)如果“?”处是氢气,其制取、储存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I.氢气的制备
铁酸锌()可用于循环分解水制取氢气,其中涉及的反应有:

该循环制氢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 。
Ⅱ.氢能的储存
近年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水和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将氢能储存在 (填化学式)中,解决了氢能源不便贮存和运输的问题。
活动二 合理选择燃料,减少大气污染
(6)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产生和的质量如图所示。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从图中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 。
12.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1)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实验一: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装置A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请解释红磷不燃烧的原因 。
②装置B中通入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③装置C若要出现与装置B相同的现象,通入前需要的操作是 。
(2)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宏观辨识】
①通过科学探究可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实验中,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观察到托盘天平的指针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
【微观探析】
②如图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反应。从微观角度分析,过程I表示分子分解成 的过程。
【符号表征】
③氢化镁()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贮氢材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补全依据:
依据一: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 不变。
依据二: 。
(3)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①碳元素可组成多种单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b.每个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
c.金刚石和石墨都有导电性
d.金刚石、石墨和里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②和均属于碳的氧化物,二者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的微观解释是 。
③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请推测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是 。(写一点即可)
13.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的发现】
(1)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但有灰烬,还产生了一种不可见的气体,蜡烛的火焰会在该气体中熄灭,说明了这种气体的化学性质是 。
【二氧化碳的制取】
(2)某同学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帮他完成下面的部分实验报告。
①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选用的制取装置是 (填字母)。
③用所选装置制取较多的二氧化碳,从便于操作及回收和节约药品等角度考虑,一次性加入足量 (填药品名称)比较合理。
④在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对药品用量进行估算。既能确保实验成功,又能养成节约和环保的习惯。取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的石灰石样品和稀盐酸进行实验(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请估算,最多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克。如果实际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合,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二氧化碳的应用】
(3)如图所示,向燃烧器内通入和空气,点燃,待火焰稳定后,再从进口A分别通入,改变通入的三种气体用量,测得火焰刚好熄灭时,通入的在混合器中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体
体积分数% 17.65 27.15 23.84
从三种气体中选择灭火效果最好的物质并说明理由 。
(4)可用于食品保鲜,智能化食品包装通过颜色变化显示包装内气体含量的变化。举出一种可通过颜色变化用于该智能化包装的物质 。
【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消耗】
(5)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我们可以少开私家车出行。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清写出一条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
(6)“碳捕获”并封存被认为是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均可吸收二氧化碳。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
14.同学们在做“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对生成物的成分产生质疑,认为生成物除水以外,还可能有过氧化氢,带着疑问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探究活动。
(1)同学们认为氢气燃烧生成物的成分还可能是过氧化氢的依据是 。
【查阅资料】
①在一定条件下(低温环境),氢气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水以外,还有过氧化氢生成。
②过氧化氢溶液能使无色的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
【进行实验】
(2)①将注射器内的稀硫酸推入到盛有锌粒的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点燃经验纯后的氢气,用底部结有冰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漏斗和试管收集所得液体,向试管中加入 ,观察到试管中的液体由无色变成 色,说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过氧化氢生成。
【拓展迁移】如图是一个趣味变色实验,同学们对影响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因素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碘酒为碘()的乙醇溶液;淀粉遇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是否存在。
【进行实验】向烧杯A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溶液、水和淀粉溶液。向烧杯B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碘酒、水和2粒维生素C片,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序号 烧杯A 烧杯B 变色时间
溶液体积 溶液总体积 碘酒体积 溶液总体积
① 10 32 2 25 595
② 10 32 5 25 193
③ 10 32 10 25 39
④ 5 32 5 25 399
⑤ 20 32 5 25 78
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
【解释与结论】
(3)溶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含有 。
(4)①②③的目的是 。
(5)由②④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6)①中,若将碘酒体积改为,则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 (填“>”或“<”或“=”)。
【继续实验】
(7)补做实验证明了维生素C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实验方案:向烧杯A中加入溶液、水、淀粉溶液, 。
(8)同学们进一步证明了与维生素C能发生反应,实验是向烧杯中依次加入碘酒、水、淀粉溶液,再加入维生素C片,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试卷第2页,共9页
1.B
【详解】A、O2-可表示1个氧离子或1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不符合题意;
B、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表示该物质的几个分子,2O3可表示2个臭氧分子,符合题意;
C、SO2宏观可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微观可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或1个二氧化硫分子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元素符号前有数字只表示该元素的几个原子,2O可表示2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甲烷中只有一种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氮气由氮气分子构成,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故B符合题意;
C、冰是水的固体,冰水中只含有水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
D、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不含有分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A、铅笔芯中含有石墨,石墨有导电性,所以可用铅笔芯制作电极,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相符,不符合题意;
B、践行低碳的生活理念,日常生活中可以节约用电等,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相符,不符合题意;
C、关闭天然气阀门熄灭火焰,是利用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相符,不符合题意;
D、晾晒湿衣服,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日常生活与解释说明不相符,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A、一个Mg3Si2O5(OH)4分子是由3+2+5+4+4=18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陶土网”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g:Si:O:H=(24×3):(28×2):(16×9):(1×4)=18:14:36:1,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Mg3Si2O5(OH)4中是由镁、硅、氧、氢四种元素组成的,硅、氧、氢三种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Mg3Si2O5(OH)4中镁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9=1:3,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才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选项正确;
B、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偏低,澄清石灰水无法变浑浊,所以不能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选项错误;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0.28%>0.15%,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选项正确;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选项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火灾发生时,浓烟中含有很多有害成分,并受热膨胀上升。浓烟首先充满屋顶,后渐渐从上往下扩散。故低处浓烟较少,空气相对较好,视野清晰,易于呼吸与逃生,所以火灾逃生时最好匍匐前进,正确;
B、燃气具有可燃性,泄露起火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其浓度,不能立即开灯,不然可能会引起电火花,引发爆炸,错误;
C、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室内起火时,不能急于打开门窗,错误;
D、在加油站附近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在加油站接打电话,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
B、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说法正确;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说法正确。
故选C。
8.D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钛元素是带“钅”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
B、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钛元素符号为Ti,说法正确;
C、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钛的原子序数为22,说法正确;
D、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单位为“1”,省略不写,说法错误;
故选:D。
9.B
【详解】A、根据连接后小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将洁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则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不能证明含有碳元素,故错误,符合题意;
C、若反应中有气体参与反应或者有气体生成时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根据塑料瓶变瘪就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物态变化时有能量的变化,但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
C、将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然后将其烘干,又变回紫色,原因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为酸性使石蕊变色,碳酸受热分解,石蕊变为紫色,说法错误;
D、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说法正确。
故选C。
11.(1)二氧化碳和水(或者CO2和H2O)
(2)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 CO##一氧化碳
(3)50
(4)大
(5) H2O##水 CH3OH
(6)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合理即可)
【详解】(1)柴草中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将煤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煤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导致人体中毒,故填“一氧化碳”;
(3)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3H8+5O23CO2+4H2O,微观上可表示点燃条件下,每1个丙烷分子和5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3个二氧化碳分子和4个水分子,即参加反应的丙烷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5;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则10L丙烷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50L;
(4)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可增大空气的进入量,因此可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故填“大”;
(5)分析反应可知,该循环制氢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水;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水和甲醇(CH3OH),将氢能储存在CH3OH中;
(6)由图分析可知,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更少,因此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点睛】解答本题要把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烷烃做出正确的判断,同学们需要全面的分析问题。
12.(1)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 给冷水加热,温度稍微高于 40°C 即可
(2) 不 化合 原子 2H2 数目 每个氢分子由 2 个氢原子构成
(3) cd 分子构成不同(或分子种类不同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可燃性(或毒性或还原性)
【详解】(1)①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A中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80℃的热水不能给红磷提供足够的温度,即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A中的红磷不燃烧,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B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再通入氧气,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B中通入O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故填:白磷燃烧;
③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知,白磷燃烧还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所以通入O2前需要的操作是给冷水加热,温度稍微高于 40°C 即可,故填:给冷水加热,温度稍微高于 40°C 即可;
(2)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试验后天平仍然平衡,故填:不;
②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物2种,生成物1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由图可知过程I中1个氧分子分解成2个氧原子,1个氢分子分解成2个氢原子,所以过程I表示分子分解成原子的过程,故填:原子;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所以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有1个Mg,6个H,2个O,反应后有1个Mg,2个H,2个O,即还差4个H,又因为每个氢分子由 2 个氢原子构成,所以化学方程式中差2H2,故填:2H2;数目;每个氢分子由 2 个氢原子构成;
(3)①a.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所以金刚石的硬度很大,正确;
b.物质的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分子中含的原子个数,所以由C60可知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正确;
c.物质导电问题的本质是:物质中有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自由电子,阴阳离子),如果有,必导电;没有则不导电,石墨的碳原子中有自由电子,故石墨能导电,金刚石的碳原子中没有自由电子,所以没有导电性,错误;
d.金刚石 中,每个C原子与4个C原子相连,呈正四面体结构,整个金刚石就是由这样的正四面体连接而成, 石墨分子中,C原子以六元环的大共轭方式形成大平面( 石墨烯 ),许多石墨烯堆叠成石墨,C60分子中,C原子以五元环和6元环的大共轭形式形成球状分子,即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相同,错误;
故选cd;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CO和CO2均属于碳的氧化物,二者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或分子种类不同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填:分子构成不同(或分子种类不同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③CO具有可燃性,能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CO有还原性,可还原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因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所以推测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毒性、还原性,故填:可燃性(或毒性或还原性)。
13.(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BC 石灰石 0.88 装置漏气等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二氧化碳灭火需要的体积分数最小,则灭火效果最好
(4)石蕊试液
(5)植树造林
(6)由图可知,吸收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氢氧化锂的质量少,或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所以选用 LiOH 作吸收剂(合理即可)
【详解】(1)木炭燃烧后不但有灰烬,还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的火焰会在二氧化碳中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①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石灰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由于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应选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应选用C;
③用所选装置制取较多的二氧化碳,从便于操作及回收和节约药品等角度考虑,一次性加入足量石灰石比较合理;
④设最多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解得
答:最多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88g;
如果实际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合,可能是因为装置漏气等;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二氧化碳灭火需要的体积分数最小,则二氧化碳灭火效果最好;
(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可选用石蕊试液作为该智能化包装的物质;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所以生活中,植树造林可以消耗二氧化碳;
(6)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是因为吸收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氢氧化锂的质量少,或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多。
14.(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过氧化氢中有氢氧元素(合理即可)
(2) Zn+H2SO4=ZnSO4+H2↑ 淀粉碘化钾溶液 蓝色
(3)过氧化氢##H2O2
(4)探究碘酒体积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
(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入的H2O2溶液越多,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就越短
(6)>
(7)向烧杯 B 中加入5mL2%碘酒、20mL 水、5 粒维生素C片,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8)溶液逐渐由蓝色变为无色
【详解】(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是跟氧气反应,反应物中有氢氧两种元素,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同学们认为氢气燃烧生成物的成分还可能是过氧化氢;
(2)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②由于过氧化氢溶液能使无色的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过氧化氢生成,可以点燃经验纯后的氢气,用底部结有并冰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漏斗和试管收集所得液体;向试管中加入无色的淀粉碘化钾溶液,试管中液体由无色变会变蓝色,说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过氧化氢生成;
(3)H2O2溶液中,溶质是H2O2,溶剂是H2O;
(4)①②③实验中,只有碘酒的体积不同,而且通过对比发现,加入的碘酒越多,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就越短,说明碘酒的量越多,越有利于显色反应的进行;
(5)②④⑤实验中,除了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体积不同外,其余条件均相同,故该三组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用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入的H2O2溶液越多,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混合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就越短;
(6)通过(4)总结出了加入的碘酒越多,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就越短;相反,若将①中碘酒体积改为1mL,碘酒越少则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就越长;
(7)本题为了探究维生素C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有影响,故实验方案中应保持除了加入的维生素维生素C用量不同外,其余条件和实验操作均与上述表格和题干叙述保持相同;故方案为:向烧杯B中加入5mL2%碘酒、一定体积的水,使溶液总体积为 25ml、5粒维生素C片,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8)本题为了证明I2与维生素C能发生反应,因此刚开始向烧杯中依次加入碘酒、水、淀粉溶液后,溶液会由棕黄色变为蓝色,随后加入维生素C片后,I2与维生素C能发生反应,碘单质被消耗,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会观察到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色再变为无色。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届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八)物理试卷(缺答案)

下一篇:2024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和效率(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