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测验(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测验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题号 l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答题卡内。)
1.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
A.碳元素 B.碳原子 C.碳单质 D.二氧化碳
2.宋代许道宁用墨(主要成分为单质碳)所画的《关山密雪图》保存至今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 )
A.化学性质不活泼 B.硬度高 C.导电性能好 D.吸附能力强
3.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碳的单质都是黑色
B.植物光合作用可将CO 转变为O
C. CO和CO 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
5.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 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 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CO 可用于灭火;CO可作燃料
D.危害:CO 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如图2)时,最终没有得到红色固体,你认为下 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酒精灯未加网罩 B.实验结束仍有少量木炭剩余
C.实验结束装置未冷却即打开橡胶塞 D.装置气密性不好
7.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对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和相应结果处理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
8.中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石墨双炔包覆的锑纳米空心立方盒,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和石墨双炔均由碳原子构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结构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和石墨双炔都是单质 B.石墨烯和石墨双炔的性质完全相同
C.石墨烯和石墨双炔完全燃烧都生成CO D.石墨烯和石墨双炔均可作电极材料
9.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4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变化观: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均保持不变
C.微粒观:人和动物的作用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保持大气中O 、CO 含量的相对稳定
10.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CO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选取CO 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1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如图6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能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的反应吸收热量
B.“CO→CO ”的反应一定 是 CO 的燃烧
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的反应可用紫色石蕊试剂验证
实验室内,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对CO 的性质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1)图7-Ⅰ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两只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 气体,在两个注射器内各装入85mL液体(分别是水、澄清石灰水),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2)两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的85mL液体注入各自的烧瓶中,关闭活塞。(3)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冷却至室温。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像(如图7-Ⅱ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曲线1中表示“振荡”后气压变化的是CD段
B.曲线2表示的是CO 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通过对比可说明CO 能与水发生反应
D.由于注入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所以两个实验的起始阶段压强都快速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CO 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CO ,通过CO 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以下措施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填序号)。
A.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B.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肥效
(2)“碳循环”和“碳中和”中的“碳”,含义 (填“相同”或“不相同”)。
(3)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 (填“正确”或“不正确”)。
(4)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CO 的技术:在一定条件下,CO 和H 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此转化方法对大气中CO 含量的影响是 (填“增加”或“减少”“不影响”)。
(5)将CO: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CO 和H 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 H O和一种液态物质,参加反应的CO 和H 的质量比为 :
14.(6分)图8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C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便于控制反应速率,组合发生装置应选择A和 、
(3)小明同学设计了一套实验室制取CO 的发生装置(如图8-F)、其突出优点是 。
(4)比较说明实验室制取CO 选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而不选用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的原因: .
15.(6分)“低碳”是一个全世界的主题。图9所示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以实现“低碳”,从而更好地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1)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该物质排放过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
(2)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CO,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把混合气体点燃
c.把混合气体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3)甲醇(CH OH)燃烧除生成CO 外,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证明燃烧产物中含有CO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要求写出步骤和现象)。
16.(6分)某兴趣小组以CO 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认识CO 】
(1)下列有关CO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CO 会导致酸雨
B. CO 可供给呼吸
C.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探究CO 的性质】
为探究CO 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10(夹持仪器省略),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
请说出干冰的一条用途: 。
(3)a处试纸不变色,b、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可证明CO 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 (答一条)。
注意:若答对下列问题奖励3分,化学总得分不超过40分。
【拓展探究】(5)实验室制取CO 时,选择合适浓度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浪费。小明分别取 400 g 浓 度 为 7.3% 、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大理石反应,进行A、B、C三组实验,产生CO 快慢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算得盐酸利用率(指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理论上所需的盐酸量与实际消耗的盐酸量的比值)如下表。
盐酸利用率与盐酸浓度的关系
组别 A B C
盐酸浓度 7.3% 14.6% 21.9%
盐酸利用率 82.5% 81.5% 72.1%
①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发生装置中的锥形瓶外壁发烫,说明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会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②实验中,小明想在10 min内制取10L CO 气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用哪种浓度的盐酸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 。
17.(5分)安徽省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大量用于生产水泥。用石灰石、砂岩、黏土高温煅烧得到一种新型水泥熟料,主要反应为
(1)用含CaCO 80%的石灰石1000t生产新型水泥熟料,理论上会排放CO2多少吨 (写出计算过程)
(2)在实验室用图12所示方法粗略测定石灰石中CaCO 的质量分数,无须测定的数据是 (填序号)。
A.取用石灰石样品的质量 B.盐酸接触样品前电子秤的读数
C.倒入的过量稀盐酸的质量 D.反应停止后电子秤的读数
参考答案
1. D 2. A 3. B 4. C 5. B 6. B 7. B 8. B 9. C
10. B 【解析】对比①③,钙片状态相同,温度不同,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A分析正确。进行探究时,要控制变量,②③的温度不同,无法比较反应物接触面积大小与反应速率快慢的问题,B分析错误。对比③④,钙片状态不同,温度相同,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C分析正确。从整个图像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内④CO 的浓度最小,因此④的反应速率最小,D分析正确。
11. B
12. C 【解析】振荡后CO 被吸收,压强变小,故曲线1中表示“振荡”后气压变化的线段是CD段,A说法正确。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吸收的比水要多,反应结束后,气压变得更小,所以曲线2表示的是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B说法正确。该实验中,不能证明CO 能与水反应,气压的变化也可能是溶于水造成的,C说法错误。由图像可知,由于注入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所以两个实验的起始阶段气压都快速增大,D说法正确。
13. (1)D (2)不相同 (3)不正确 (4)减少 (5)22:3
14. (1)锥形瓶 CO ↑ C
(3)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过快,不便于收集气体
15. (1) CO 温 室 效 应 增 强 (2) bc
(3) 在甲醇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6. (1)ABC (2)可用于人工降雨(或制造云雾效果等)
能与水发生反应
b与c对比,c处的试纸先变红色(或d与e对比,e处的火柴先熄灭)
(5)①放出 ②选14.6%的盐酸更合适,因为前10 min反应快慢适中,盐酸利用率较高,能满足收集
17.(1)解:设理论上会排放的质量为x。
(2)C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课时练--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五)跨学科专题(二)(有解析)

下一篇:广东省四会市两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