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三校联盟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重庆市南川区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分)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为15m/s
B.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C.一枚一元硬币厚度约为40mm
D.八年级学生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约为60s
2.(3分)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前要选择量程、分度值适当的刻度尺
B.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正对
C.在记录数据后,在数值后面不必写出单位
D.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必须让刻度尺零刻度线或者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3.(3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  )
A.轻舟 B.万重山
C.坐在轻舟上的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3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B.测量时操作错误会产生误差,因此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D.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5.(3分)“新冠”已离我们远去,但“新冠”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还历历在目。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出现眼镜“起雾”的情况。“起雾”是因为发生了(  )
A.液化现象 B.汽化现象 C.熔化现象 D.升华现象
6.(3分)中国古诗词意境优美,许多诗句中涉及了声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惊”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7.(3分)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3.8km=3.8km×103m=3800m
B.2.4×107nm=2.4×107×10﹣6m=24m
C.23.5m=23.5×1000cm=2.35×104cm
D.0.603mm=0.603×10﹣3m=6.03×10﹣4m
8.(3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时间t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确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9.(3分)如图所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
A. B.
C. D.
10.(3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11.(3分)一束光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将平面镜逆时针转10°时,反射角减小5°
B.只将平面镜顺时针转10°时,反射光线顺时针转10°
C.只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10°时,反射光线靠近法线偏转10°
D.入射光线不变,让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夹角为90°,平面镜逆时针旋转15°
12.(3分)A、B两辆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30s,A、B运动方向相同
B.0﹣40s,A车先加速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30s﹣70s,A车的平均速度为10m/s
D.40s时,两车相距120m
二、填空作图题(每空1分,21题每图1分,共19分)
13.(2分)单位换算:
(1)108km/h=   m/s,
(2)5cm=   m。
14.(2分)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   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这是以   为参照物。
15.(2分)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如图,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mm,铅笔的长度是    cm。
16.(3分)如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时间间隔为    s,平均速度为    m/s。
17.(2分)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    m,在小鸟向水面俯冲过程中,它在湖面中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8.(3分)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19.(2分)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有    ;属于光的折射的有    。
A、镜花水月;B、一叶障目;C、立竿见影;E、凿壁借光;F、雨后彩虹
20.(2分)某天早晨小边匀速去上学,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小边妈妈发现他的《行知课堂》忘带了,等妈妈出门5分钟后,小边也想起来作业忘带,又过了5分钟他们相遇了。小边和妈妈两人相距的距离s和小边的出发时间t如图所示,则小边的速度为    m/min;妈妈把书拿给小边后,以原路原速回家,求妈妈回到家时,小边离家的距离为    m。
21.(1分)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如图所示
22.(1分)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3分)
23.(9分)小水和小观一起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小水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
(2)如图甲所示,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接着小水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他的眼睛在应在蜡烛    (选填“A”或“B”)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    (“重合”或“不重合”),记录下A、B的位置,此过程也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或“不相等”)。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实验中用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这种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如图甲所示,移动点燃的蜡烛A分别到C、D、E点,重复(2),记录下蜡烛B的位置对应为C1、D1、E1点,用直线将C、D、E和C1、D1、E1分别连接成三角形,将纸沿OO1对折,发现两个三角形几乎重合,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像    。(选填下方序号)
A.是虚像
B.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C.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和物体连线与镜面垂直
(4)小观学完平面镜的知识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她将笔尖紧贴镜面A,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    (填“A”或“B”)是反射面。
24.(6分)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   ,这种加热方法是   。
(2)乙图是小童绘制的海波熔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体处于   态(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整个熔化过程用时   分钟,晶体熔化的特点是   。
25.(8分)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前按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实验中,杨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    (“高”或“低”)。
(2)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3)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时,水    (填“没有沸腾”或“已经沸腾”)。
(4)由加热时间和温度绘制如图丁图像,由丁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水的沸点是    ℃,此时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填“高于”、“小于”或“等于”)。
(5)撤去酒精灯后,同学们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    。
四、论述与计算题(22题6分,23题8分,24题8分,共2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6.(6分)江南从南平出发途经大观到黎香湖去游玩,从高速入口处看到交通标志牌如图,已知从南平到大观共用了30min。
(1)江南乘坐的小车从南平到大观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从大观到黎香湖路程约20km,若车行速度为60km/h,则到黎香湖需要多少min?
27.(7分)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吸引众多游客至此来“打卡”。若某辆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长度120m,求:
(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某位游客张大哥测出该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为18s,由此可知该居民楼长度为多少m;
(3)根据以上信息计算该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28.(8分)川川同学乘坐一辆速度为20m/s的小轿车迅速驶向一座山崖,某一时刻鸣笛后,汽车继续行驶了100m听到回声,司机第二次鸣笛,经过2s听到回声。(v声=340m/s)计算:
(1)第一次鸣笛经过多少s能听到回声;
(2)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为多少m;
(3)两次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为多少s。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分)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为15m/s
B.光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C.一枚一元硬币厚度约为40mm
D.八年级学生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约为60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中学生100m赛跑大约需要14s≈7.1m/s;
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6×108m/s,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C、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mm;
D、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3分)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前要选择量程、分度值适当的刻度尺
B.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正对
C.在记录数据后,在数值后面不必写出单位
D.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必须让刻度尺零刻度线或者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首先要观察刻度尺:①量程;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
(2)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A、测量前要选择量程,故A正确;
B、读数时,故B正确;
C、在记录数据后,故C错误;
D、测量时,如果0刻度线磨损,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3.(3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  )
A.轻舟 B.万重山
C.坐在轻舟上的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在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首先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A、研究对象是“轻舟”,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在运动,故B正确;
C、相对于坐在轻舟上的人,则“轻舟”是静止的;
D、B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4.(3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B.测量时操作错误会产生误差,因此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D.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的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答】解:A、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只能减小误差,故A错误;
B、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产生的,故B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D、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5.(3分)“新冠”已离我们远去,但“新冠”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还历历在目。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出现眼镜“起雾”的情况。“起雾”是因为发生了(  )
A.液化现象 B.汽化现象 C.熔化现象 D.升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解答】解:人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睛片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使眼镜变得模糊。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6.(3分)中国古诗词意境优美,许多诗句中涉及了声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惊”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解答】解:
A、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是指响度大;
C、“少小离家老大回,其意思是音色不变;
D、“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说明声音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属声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7.(3分)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3.8km=3.8km×103m=3800m
B.2.4×107nm=2.4×107×10﹣6m=24m
C.23.5m=23.5×1000cm=2.35×104cm
D.0.603mm=0.603×10﹣3m=6.03×10﹣4m
【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解:A、3.8km=4.8×103m=3800m,故A错误;
B、4.4×107nm=8.4×107×10﹣7m=0.024m,故B错误;
C、23.5m=23.5×100cm=2.35×103cm,故C错误;
D、8.603mm=0.603×10﹣3m=4.03×10﹣4m,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8.(3分)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时间t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确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是不变的。
【解答】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无关。
而选项A、B、C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9.(3分)如图所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是等大的,且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大小相等,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10.(3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12.35cm。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11.(3分)一束光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将平面镜逆时针转10°时,反射角减小5°
B.只将平面镜顺时针转10°时,反射光线顺时针转10°
C.只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10°时,反射光线靠近法线偏转10°
D.入射光线不变,让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夹角为90°,平面镜逆时针旋转15°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并且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 ,入射角为90°﹣30°=60°;
A.只将平面镜逆时针转 ,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40°角,反射角也为50°,故A不符合题意;
B.只将平面镜顺时针转 ,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反射角也为70° 20°;
C.只将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 ,此时反射光线远离法线偏转 ,故C不符合题意;
D.入射光线不变 90°,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 15°。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2.(3分)A、B两辆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0﹣30s,A、B运动方向相同
B.0﹣40s,A车先加速再做匀速直线运动
C.30s﹣70s,A车的平均速度为10m/s
D.40s时,两车相距120m
【分析】(1)由图像可知,A、B两车在0~30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2)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3)利用v=可求A车的平均速度;
(4)在40~70s时间内两车运动方向相同,根据速度大小判断运动情况。
【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A车的路程随时间逐渐增加;B车的路程随时间也逐渐增加,所以二者的运动方向相反;
B、由图像可知,故B错误;
C、30s~70s内,运动时间t=70s﹣30s=40s=7.5m/s;
D、由图像可知B==4m/s的速度向A的起点运动,B运动的路程:sB'=vBt'=6m/s×40s=240m,距A起点的距离为:sB''=420m﹣sB'=420m﹣240m=180m,
40s时,两车相距:300m﹣180m=120m。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s﹣t图像,要能根据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判断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二、填空作图题(每空1分,21题每图1分,共19分)
13.(2分)单位换算:
(1)108km/h= 30 m/s,
(2)5cm= 0.05 m。
【分析】速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s=3.6km/h;
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00mm。
【解答】解:(1)108km/h=108×m/s=30m/s;
(2)5cm=5×10﹣4m=0.05m。
故答案为:30;0.05。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和速度的单位换算,比较简单,属基础题。
14.(2分)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这是以 云层 为参照物。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
【解答】解:太阳从东升西落,相对于地面来说,是运动的;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位置发生变化,选择云层为参照物。
故答案是:地面;云层。
【点评】该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5.(2分)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如图,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1 mm,铅笔的长度是  3.65 cm。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铅笔左侧与4.5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6.15cm﹣2.50cm=5.65cm。
故答案为:1mm;3.65cm。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6.(3分)如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时间间隔为  0.5 s,平均速度为  0.15 m/s。
【分析】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而每两点间的时间为0.1s,则可知某段路程的总时间,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4.1cm=1mm;
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3.50cm;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得,物体在AB段运动的时间t=0.1s×3=0.5s;
则平均速度为:v===15cm/s=6.15m/s。
故答案为:0.5;3.1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和速度的计算。
17.(2分)一只小鸟在深度为10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  6 m,在小鸟向水面俯冲过程中,它在湖面中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且像与物体到水面的距离相等,像距水面也是3m;
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向水面俯冲过程中。
故答案为:6;不变。
【点评】知道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18.(3分)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振动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 音色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信息 (填“信息”或“能量”)。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以及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19.(2分)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有  BCE ;属于光的折射的有  DF 。
A、镜花水月;B、一叶障目;C、立竿见影;E、凿壁借光;F、雨后彩虹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镜花水月是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一叶障目;C;E、凿壁借光;
D、海市蜃楼;F。
故答案为:BCE;DF。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属于基础知识。
20.(2分)某天早晨小边匀速去上学,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小边妈妈发现他的《行知课堂》忘带了,等妈妈出门5分钟后,小边也想起来作业忘带,又过了5分钟他们相遇了。小边和妈妈两人相距的距离s和小边的出发时间t如图所示,则小边的速度为  100 m/min;妈妈把书拿给小边后,以原路原速回家,求妈妈回到家时,小边离家的距离为  2000 m。
【分析】小边匀速去上学,由图可知妈妈出门追赶他时,他们两人相距的距离s不变,说明两人的速度相同,找出他们相距的距离和相向而行的时间,可计算出小边的速度;
两人的速度相同,妈妈回到家时,小边离家的距离与妈妈回家行驶的路程相同。
【解答】解:小边匀速去上学,由图可知妈妈出门追赶他时,说明两人的速度相同,
由图可知小边和妈妈两人相距的距离s最大为1000m,小边的速度:v=×=×=100m/min;
等妈妈出门5分钟后,小边也立刻以相同的速度原路回家,这两个8min。说明他们相遇了;
妈妈回到家时,小边行驶的距离为1000m。
故答案为:100;2000。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特别注意相向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关系,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21.(1分)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解: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然后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大致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和反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
22.(1分)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即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可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连接A′,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
【点评】在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物体的像时,注意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关于镜面的对称性,图中的实线和虚线的利用。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3分)
23.(9分)小水和小观一起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小水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位置 。
(2)如图甲所示,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接着小水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他的眼睛在应在蜡烛  A (选填“A”或“B”)侧观察,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  重合 (“重合”或“不重合”),记录下A、B的位置,此过程也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或“不相等”)。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实验中用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这种方法叫做  等效替代法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如图甲所示,移动点燃的蜡烛A分别到C、D、E点,重复(2),记录下蜡烛B的位置对应为C1、D1、E1点,用直线将C、D、E和C1、D1、E1分别连接成三角形,将纸沿OO1对折,发现两个三角形几乎重合,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像  C 。(选填下方序号)
A.是虚像
B.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C.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和物体连线与镜面垂直
(4)小观学完平面镜的知识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她将笔尖紧贴镜面A,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  B (填“A”或“B”)是反射面。
【分析】(1)实验中为了确定像的位置,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2)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实验中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研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像时,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且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解:(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另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3)如图甲所示,移动点燃的蜡烛A分别到C、D,重复(2)中的操作1、D1、E2点,用直线将C、D1、D1、E7分别连接成三角形,将纸沿OO1对折,发现两个三角形几乎重合,和物体连线与镜面垂直;
(4)将笔尖紧贴镜面A,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笔尖通过B面成像(穿衣镜的里层镀了膜,从而造成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B是反射面。
故答案为:(1)位置;(2)A;相等;虚;等效替代法;(4)B。
【点评】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常是中考出题的热点,关键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针对性的分析问题。
24.(6分)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的目的是: 使海波受热均匀 ,这种加热方法是 水浴法 。
(2)乙图是小童绘制的海波熔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体处于 固液共存 态(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整个熔化过程用时 6 分钟,晶体熔化的特点是 吸热但温度不变 。
【分析】(1)用水浴法加热固态物质,可以使其均匀受热;
(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
(2)由图象可知,BC段海波吸热温度不变,是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熔化的过程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使海波受热均匀;水浴法;固液共存;6。
【点评】此题是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考查了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实验的设计,图象的分析等。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25.(8分)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前按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实验中,杨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则该组测得水的温度比实际温度偏  高 (“高”或“低”)。
(2)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93 ℃。
(3)水中气泡如图丙所示时,水  已经沸腾 (填“没有沸腾”或“已经沸腾”)。
(4)由加热时间和温度绘制如图丁图像,由丁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水的沸点是  98 ℃,此时大气压  小于 标准大气压(填“高于”、“小于”或“等于”)。
(5)撤去酒精灯后,同学们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  吸热 。
【分析】(1)在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当碰到容器底直接受热,所以温度会很高。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注意要先认清其分度值。
(3)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大,到水面破裂。
(4)液体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气压降低水的沸点会降低。
(5)水的沸腾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实验中,老师发现某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
(2)由乙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3)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有少量的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不断变小,气泡上升不断变大;
由此可知图丙为沸腾时的现象;
(4)在沸腾过程中水不断吸热,水的温度不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5)撤去酒精灯后,同学们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高;(2)93;(4)不变;小于。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水沸腾的特点及影响。
四、论述与计算题(22题6分,23题8分,24题8分,共2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解答步骤和公式,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6.(6分)江南从南平出发途经大观到黎香湖去游玩,从高速入口处看到交通标志牌如图,已知从南平到大观共用了30min。
(1)江南乘坐的小车从南平到大观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从大观到黎香湖路程约20km,若车行速度为60km/h,则到黎香湖需要多少min?
【分析】(1)已知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v=可求出小车从南平到大观的平均速度;
(2)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v=可求出到黎香湖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南平到大观的时间t1=30min=0.2h,由图可知路程s1=50km,则:
v1===100km/h;
(2)大观到黎香湖的路程为20km,车的速度为60km/h2===20min。
答:(1)江南乘坐的小车从南平到大观的平均速度是100km/h;
(2)从大观到黎香湖路程约20km,若车行速度为60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7.(7分)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吸引众多游客至此来“打卡”。若某辆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长度120m,求:
(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某位游客张大哥测出该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为18s,由此可知该居民楼长度为多少m;
(3)根据以上信息计算该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居民楼的长度,知道列车行驶的速度,根据v=求出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减去车长就是楼长;
(3)楼长减去列车长即是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时间。
【解答】解:(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v===15m/s;
(2)由v=可得
s′=vt′=15m/s×18s=270m,
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楼=s′﹣s车=270m﹣120m=150m;
(3)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
s″=s楼﹣s车=150m﹣120m=30m,
由v=可得
t″===2s。
答:(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为15m/s;
(2)该居民楼长度为150m;
(3)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是2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居民楼的长度。
28.(8分)川川同学乘坐一辆速度为20m/s的小轿车迅速驶向一座山崖,某一时刻鸣笛后,汽车继续行驶了100m听到回声,司机第二次鸣笛,经过2s听到回声。(v声=340m/s)计算:
(1)第一次鸣笛经过多少s能听到回声;
(2)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为多少m;
(3)两次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为多少s。
【分析】(1)路程和速度已知,利用速度公式得到第一次鸣笛后听到回声的时间;
(2)声速和时间已知,利用速度公式得到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利用声音通过的路程、车通过的路程和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得到第一次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
(3)利用路程之间的关系得到第一次听到回声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利用声速、车速和时间分别得到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时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进而得到第二次听到回声时车到山崖的距离,结合速度公式得到两次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
【解答】解:(1)汽车第一次鸣笛后行驶100m听到回声,汽车速度为20m/s,
则第一次鸣笛后听到回声的时间为:t1===6s,声音传播的路程:
s1声=v声t1=340m/s×8s=1700m,
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
d1==900m,
(3)第一次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的距离:
d′3==800m,
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距离:
s2车=vt2=20m/s×2s=40m,
第二次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
s2声=v声t3=340m/s×2s=680m,
第二次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的距离:
d′2==320m,
两次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
Δt===24s。
答:(1)第一次鸣笛经过6s能听到回声;
(2)第一次鸣笛时距离山崖的距离为800m;
(3)两次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为24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车到山崖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单元测试( 无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下一篇: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2021-2022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检测卷(pdf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