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答案)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3分)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2.(3分)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时,与嘉宾们一起欣赏古琴名曲《流水》,向嘉宾们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嘉宾们听出是古琴而不是古筝演奏(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节奏
3.(3分)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甲、乙和丙
4.(3分)如图所示,是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骨笛时,按压不同笛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吹骨笛时,按压不同笛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吹骨笛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骨笛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5.(3分)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教室的周围植树
B.建筑工人在工地佩戴耳塞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6.(3分)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为37℃
B.近日,西安昼夜温差可达30℃
C.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42℃
D.常见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为﹣5℃
7.(3分)下列做法中,为了使蒸发变慢的(  )
A.在场院上晾晒刚收获的玉米
B.在通风的地方晾晒湿衣服
C.把蔬菜装在塑料带内放入冰箱
D.用热风干手器吹干洗过的手
8.(3分)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冒“白气”和烧水的锅上方冒“白气”,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认识(  )
A.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9.(3分)如图是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
B.处于0℃的冰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C.冰在AB段和CD段都要吸热
D.冰在BC段之间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10.(3分)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计30分)
11.(3分)如图所示的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西非地区的林巴琴,用拇指拨动琴上的薄片可发出优美的声音,故又名拇指琴。优美的琴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来判断的。
12.(3分)小芳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利用噪声监测仪    (能/不能)减弱噪声,小芳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关闭门窗,这是在    降低噪声的。
13.(3分)蝙蝠是昼伏夜出的哺乳类动物,它在夜间飞行时会通过发出和接收    来确定目标的位置,蝙蝠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    ,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    。
14.(3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分度值是    ℃,如图体温计的读数是    ℃。
15.(3分)生活处处是物理
(1)乘公交车上学时,小明发现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妈妈炒菜时,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在旁边帮忙的小明不小心在锅里滴了几滴水,同时看到小水珠落到锅底很快就不见了。小水珠在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16.(3分)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30min处于    (填物质状态);当温度降至    ℃时,液态的该物质放热可以发生凝固变化。
17.(3分)如图,是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    形成小冰晶,有的    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均填物态变化)
18.(3分)将红    、绿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翅膀呈绿色,则当只有红光照射时   色,翅膀呈    色。
19.(3分)如图所示是拍摄的“热谱图”,它利用    成像。使用    (前两空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不仅可以灭菌,还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作为鉴别钞票真伪的有效措施。人的眼睛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观察到红外线。
三、实验探究题(第21小题5分、第22小题7分、第23小题7分、第24小题6分,计25分)
20.(5分)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系列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    ,这说明    。此探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直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21.(7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22.(7分)某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中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应为    ;
(2)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烧杯中气泡情况如图(2),则图    (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在坐标图中,a,b是两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绘制的水沸腾图象,由图可知实验中    (填“a”或“b”)组所用水质量较多。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
(6)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23.(6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    ;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
(4)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4min时处于    态;图象中DE段是    过程。
四、计算题(第25小题7分、第26小题8分,计15分)
24.(7分)有一个发声体,每分钟振动1.8×106次。问:
(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是多少?
(2)这种振动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否听到?
(3)如果利用这个发声体作为声源来探知某一海洋的深度,测得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则所测量的海底深度为多少?(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
25.(6分)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2s后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3分)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答案】B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液体,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D、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故选:B。
2.(3分)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晤时,与嘉宾们一起欣赏古琴名曲《流水》,向嘉宾们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嘉宾们听出是古琴而不是古筝演奏(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节奏
【答案】B
【分析】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解答】解:不同的乐器演奏时发出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能听出是古琴而不是古筝演奏。
故选:B。
3.(3分)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甲、乙和丙
【答案】A
【分析】音调高低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从甲、乙、丙三幅图可知,而丙的振动次数最多,所以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故选:A。
4.(3分)如图所示,是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约8000年的骨笛,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骨笛时,按压不同笛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吹骨笛时,按压不同笛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吹骨笛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骨笛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答案】B
【分析】(1)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2)响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振幅有关;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解答】解:AB.按住不同的笛孔会改变空气柱的长短,因此骨笛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B正确;
C.吹骨笛时,空气柱振动的振幅越大,故C错误;
D.骨笛发出的声音也可能是噪声,则骨笛声就是噪声。
故选:B。
5.(3分)噪声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教室的周围植树
B.建筑工人在工地佩戴耳塞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答案】C
【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A、教室周围植树,故A不符合题意;
B、建筑工人在工地佩戴耳塞,故B不符合题意;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故C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3分)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为37℃
B.近日,西安昼夜温差可达30℃
C.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42℃
D.常见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为﹣5℃
【答案】C
【分析】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不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解答】解: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23℃;
B.西安昼夜温差一般不超过10℃;
C.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故C正确;
D.常见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为0℃。
故选:C。
7.(3分)下列做法中,为了使蒸发变慢的(  )
A.在场院上晾晒刚收获的玉米
B.在通风的地方晾晒湿衣服
C.把蔬菜装在塑料带内放入冰箱
D.用热风干手器吹干洗过的手
【答案】C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解答。
【解答】解:A.在场院上晾晒刚收获的玉米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同时提高液体的温度,故A错误;
B.在通风的地方晾晒湿衣服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B错误;
C.把蔬菜装在塑料袋内放入冰箱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因此此做法可以减慢蒸发;
D.用热风干手器吹洗过的手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
故选:C。
8.(3分)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冒“白气”和烧水的锅上方冒“白气”,对于这两种“白气”的认识(  )
A.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B.它们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答案】B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烧水的锅上方冒“白气”,这是锅炉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故选:B。
9.(3分)如图是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
B.处于0℃的冰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C.冰在AB段和CD段都要吸热
D.冰在BC段之间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答案】C
【分析】(1)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该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CD段是水吸热升温;
(2)BC段为熔化过程,由图B、C两点可求熔化时间;
(3)B点时是固态,在C点时是液态,中间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A、该物质在第1min开始熔化,故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7min=3min;
B、该物质处于0℃时、可能是液态,故B错误;
C、该物质在AB段和CD段的都要吸热,故C正确;
D、冰在BC段之间吸热熔化,故D错误。
故选:C。
10.(3分)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
【答案】B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冰雪消融,熔化吸热;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
C、云是高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D、白雾的消散是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计30分)
11.(3分)如图所示的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西非地区的林巴琴,用拇指拨动琴上的薄片可发出优美的声音,故又名拇指琴。优美的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发出的声音的  音调 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答案】空气;音调;音色。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长短不同的琴键振动频率不同时;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
故答案为:空气;音调。
12.(3分)小芳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分贝(dB) ,利用噪声监测仪  不能 (能/不能)减弱噪声,小芳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关闭门窗,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 降低噪声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的单位是分贝。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
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分贝(dB);不能。
13.(3分)蝙蝠是昼伏夜出的哺乳类动物,它在夜间飞行时会通过发出和接收  超声波 来确定目标的位置,蝙蝠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  回声定位 ,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  声呐 。
【答案】超声波;回声定位;声呐。
【分析】(1)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2)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声呐就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
【解答】解:蝙蝠是昼伏夜出的哺乳类动物,它在夜间飞行时会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声呐。
故答案为:超声波;回声定位。
14.(3分)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 ℃,分度值是  0.1 ℃,如图体温计的读数是  37.6 ℃。
【答案】35~42;0.1;37.6。
【分析】(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先明确体温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位置读数;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3)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个小的缩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银无法自行回到液泡中,从而使体温计的示数不经过甩动不会下降。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在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一甩。
【解答】解:由图所示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如图体温计的读数是37.6℃。
故答案为:35~42;0.5。
15.(3分)生活处处是物理
(1)乘公交车上学时,小明发现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外表面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内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2)妈妈炒菜时,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在旁边帮忙的小明不小心在锅里滴了几滴水,同时看到小水珠落到锅底很快就不见了。小水珠在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汽化 。
【答案】(1)外表面;内表面;(2)汽化。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1)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小水珠落到锅底很快就不见了,小水滴变成水蒸气。
故答案为:(1)外表面;内表面。
16.(3分)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30min处于  液态 (填物质状态);当温度降至  80 ℃时,液态的该物质放热可以发生凝固变化。
【答案】晶体;液态;80。
【分析】(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分析图象发现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熔化结束,熔化之前是固态,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熔化结束后变成液态;晶体物质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熔点。
【解答】解:(1)由图可见,该物质图象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温度保持不变;
(2)由图象可见,物质的熔化过程是从第10min到第20min,该物质在30min处于液态,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故答案为:晶体;液态。
17.(3分)如图,是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汽化 ;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  凝华 形成小冰晶,有的  液化 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均填物态变化)
【答案】汽化;凝华;液化。
【分析】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热,它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变化是液化,液化要放出热量;
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放热。
【解答】解: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跑到空中,所以这种物态变化是汽化。
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变为小水滴,物质在凝华。
故答案为:汽化;凝华。
18.(3分)将红  蓝 、绿三种色光照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翅膀呈绿色,则当只有红光照射时 红 色,翅膀呈  黑 色。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①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解: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因此将红、绿,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嘴仍呈红色,吸收其他色光。
故答案为:蓝;红;黑
19.(3分)如图所示是拍摄的“热谱图”,它利用  红外线 成像。使用  紫外线 (前两空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不仅可以灭菌,还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作为鉴别钞票真伪的有效措施。人的眼睛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观察到红外线。
【答案】红外线;紫外线;不能。
【分析】(1)在太阳光谱上,红光以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叫红外线,它的主要特性是热效应。温度不同的物体辐射红外线的能力不同,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医生对疾病作出判断,另外可以做成红外线夜视仪;
(2)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其作用有:验钞、杀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等;
(3)红外线和紫外线人眼无法看到。
【解答】解:(1)红外线的热作用强,拍出的“热谱图”;
(2)紫外线可以灭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3)人们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红外线。
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
三、实验探究题(第21小题5分、第22小题7分、第23小题7分、第24小题6分,计25分)
20.(5分)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系列实验。
(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  被弹开 ,这说明  物体振动发声 。此探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放大音叉振动 ;
(2)如图2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 变小 ,直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1)被弹开;物体振动发声;放大音叉振动;
(2)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为不便直接观察音叉的振动,因此采用转换法,转为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物体振动发声,因此采用转换法,此探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振动;
(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响铃声逐渐变小。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被弹开;物体振动发声;
(2)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21.(7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A 、 B 、 C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A 、 D 、 F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一根琴弦,用同样的力去拨动琴弦,比较声音的高低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此题是一个实验探究题目,是根据猜想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解答】解: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研究物理量与该因素的关系,
(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
(2)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
(3)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故表格应该填入与尼龙的数据相同、1.02或100.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4.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5.76
E 铜 80 1.02
F 铜 100 0.76
G 钢 80 3.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4)为了验证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用同一根琴弦,比较声音的高低。
故答案为:(1)ABC;(2)ADF;6.02,用同一根琴弦,比较声音的高低。
22.(7分)某物理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中温度计中的测温物质应为  水银 ;
(2)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3)同学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烧杯中气泡情况如图(2),则图  甲 (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在坐标图中,a,b是两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绘制的水沸腾图象,由图可知实验中  b (填“a”或“b”)组所用水质量较多。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  等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液化 形成的;
(6)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减少水的质量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水银;(2)自下而上;(3)甲;(4)b;等于;(5)液化(6)减少水的质量。
【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据此解答;
(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4)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升温会越慢;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5)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6)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就是水吸收的热量比较多,根据Q=cmΔt,分析在比热一定时,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对吸收热量的影响;当水的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太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
【解答】解:(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所以放好烧杯后,因此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甲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水内部不停地汽化,气泡变大。
乙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小;
(4)读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5)水沸腾时,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温度计液化形成小水珠;
(6)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当水质量适量,可能是火力太小,可以减少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1)水银;(2)自下而上;(4)b;(5)液化(6)减少水的质量。
23.(6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
(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  受热均匀 ;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
(4)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4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态;图象中DE段是  沸腾 过程。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为使固体能够均匀受热,需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并且使物质全部浸没在热水中。
(2)熔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据此判断。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这是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4)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
【解答】解:(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
(3)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4)读图可知,该物质在第4min时处于熔化过程中;图象中DE段吸热,是沸腾过程。
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
(2)吸收;
(3)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4)固液共存;沸腾。
四、计算题(第25小题7分、第26小题8分,计15分)
24.(7分)有一个发声体,每分钟振动1.8×106次。问:
(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是多少?
(2)这种振动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否听到?
(3)如果利用这个发声体作为声源来探知某一海洋的深度,测得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则所测量的海底深度为多少?(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3)知道时间和速度,而后利用公式s=vt计算即可解决。
【解答】解:(1)发声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该发声体每分钟振动1.8×104次,
所以其频率为=30000Hz;
(2)该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3)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来回的时间是4s,
由v=得,此时声音传播的总路程:s=vt=1500m/s×4s=6000m;
故所测量的海底深度为h=s=。
答:(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是30000Hz;
(2)这种振动发出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3)所测量的海底深度为3000m。
25.(6分)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2s后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答案】(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为30m;
(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为680m;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距离是325m。
【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54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2)知道声音的速度和传播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声音传播的路程;
(3)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解答】解:(1)v车=54km/h=15m/s,
由v=得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s1=v车t=15m/s×2s=30m;
(2)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s7=v声t=340m/s×2s=680m;
(3)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3,
则:7s3=s2﹣s8,
s3===325m;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为30m;
(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为680m;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的距离是325m。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题型六:补全对话 (1) 初中英语2024年中考专题练河南专版(含解析)

下一篇: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