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1-15单选每题2分,16-18多选每题3分错选0分漏选得2分,共39分)
(多选)1.(2分)下列说法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1mm
B.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
C.课桌高8dm
D.冰箱保鲜室内的矿泉水温度约为﹣5℃
2.(2分)霜降是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霜的形成属于(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3.(2分)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可以放在冷水中,让水银柱下降
B.它的分度值是0.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可以放置在沸腾的水中高温消毒
4.(2分)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5.(2分)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
A.蜡 B.冰 C.玻璃 D.松香
6.(2分)小明家有一风铃,风铃的金属管由同种材料制成,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分别敲击风铃的金属管,并仔细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
A.音色与金属管材料的关系
B.响度与金属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金属管长短的关系
D.速度与金属管长度的关系
7.(2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的温度计,下端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将它们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升得低,示数也小
8.(2分)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应用。下列关于声的应用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目标
B.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D.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9.(2分)下列现象中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汽化现象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凝固现象
C.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
D.碘颗粒加热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是凝华现象
10.(2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知甲船和乙船的运动状态是(  )
A.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静止
B.甲船一定静止,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D.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11.(2分)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12.(2分)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避免和消除
C.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其实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13.(2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14.(2分)在标准气压下,把10g、﹣2℃的冰放入200g、0℃的水中(不考虑环境温度),过一段时间后(  )
A.冰、水的多少不变 B.有少量冰化成水
C.有少量水结成冰 D.冰水的温度不变
15.(2分)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实验中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
A.s≤42.5m B.s<36.43m
C.s≤255m D.255m>s≥36.4m
16.(3分)甲车从A地沿直线向B地运动,同时乙车从B地沿直线向A地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0~2s内,甲比乙运动得快
C.2s~6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运动了8s时,在距甲的出发点40m处相遇
(多选)17.(3分)如图,甲车从P出发、乙车从Q点出发,甲、乙相向而行,甲到Q点时,乙离P点1m(  )
A.可能为2米 B.可能为4米 C.可能为8米 D.一定为6米
(多选)18.(3分)图甲是新疆地区晾制葡萄干的房子,图乙是房子的墙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晾葡萄干的房子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利于接收阳光,吸收热量,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B.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葡萄水分蒸发
C.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慢葡萄水分蒸发
D.晾葡萄干的房子墙壁上有很多小孔,有利于屋内空气流通,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二、填空题(22分)
19.(4分)我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    产生的,通过    传入人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
20.(2分)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21.(4分)如图1是一只秒表,秒表的分度值是    ,此时秒表的读数为    s;如图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22.(2分)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1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5m/s,则整个过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km/h。
23.(6分)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   。如图乙所示为用温度计测得水的温度是    ℃。
24.(2分)小明学习了误差之后,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估读引起的误差。于是他用同一把刻度尺对自己的一个笔记本的宽进行了五次测量,记录结果如下:L1=15.54cm;L2=15.52cm;L3=15.53cm;L4=15.93cm;L5=15.54cm。由记录的数据可知:小明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笔记本的宽是    。
25.(2分)东东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min行驶了1200m,然后与同学一起玩了10min后   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km/h。
三、实验探究(27分)
26.(10分)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乙图中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选填字母)。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27.(4分)小明按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升高到93℃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3 95 97 99 99 99 99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
(3)实验结束后,小明取下烧杯上的盖子,发现盖子上有水珠   。
(4)若按图2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28.(8分)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的装置。
(1)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其中存在两处错误,请找出:①   ;②   。
(2)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态物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
(3)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A的示数,作出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熔化过程需要    min。
(4)图丙中BC段物体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9.(5分)方框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如图所示为实验装置图,参考装置图阅读使用说明书后回答问题。
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m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ms。
(2)在图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已知s1=20cm,S =6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25×10﹣3s,则此时声速约为    m/s。
(3)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四、计算题(12分)
30.(12分)如图所示,长为400m的火车从山崖沿笔直轨道匀速驶向大桥的过程中: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时短暂鸣笛,经过8s,此时司机恰好听到鸣笛经过山崖反射的回声(空气中声速取340m/s);听到回声30s后
(1)火车行驶的速度。
(2)大桥的长度。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15单选每题2分,16-18多选每题3分错选0分漏选得2分,共39分)
(多选)1.(2分)下列说法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1mm
B.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
C.课桌高8dm
D.冰箱保鲜室内的矿泉水温度约为﹣5℃
【解答】解:A、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75μm=75×10﹣3mm=7.7×10﹣2mm,远远小于1mm;
B、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2m/s;
C、课桌高约为80cm=8dm;
D、冰箱保鲜室内的温度在7℃以上,所以矿泉水温度不会是﹣5℃。
故选:BC。
2.(2分)霜降是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霜的形成属于(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解答】解: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故选:D。
3.(2分)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可以放在冷水中,让水银柱下降
B.它的分度值是0.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可以放置在沸腾的水中高温消毒
【解答】解:A、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一甩,把它放在冷水中,故A错误;
B、图示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因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所以不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故选:B。
4.(2分)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解答】解: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故B不符合要求。
C、设置噪声监测仪,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
D、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C。
5.(2分)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
A.蜡 B.冰 C.玻璃 D.松香
【解答】解: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选项中,属于晶体的有:冰;属于非晶体的有:玻璃、蜡。
故选:B。
6.(2分)小明家有一风铃,风铃的金属管由同种材料制成,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分别敲击风铃的金属管,并仔细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
A.音色与金属管材料的关系
B.响度与金属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金属管长短的关系
D.速度与金属管长度的关系
【解答】解:由于金属管的粗细、材料均相同,所以我们用锤子敲击金属管时,短的振动的较快。
故选:C。
7.(2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的温度计,下端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将它们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细的升得低,示数也小
【解答】解:
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故C正确。
故选:C。
8.(2分)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应用。下列关于声的应用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蝙蝠在飞行过程中靠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确定目标
B.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D.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解答】解:A、蝙蝠在飞行时能够发出超声波、蚊子等昆虫或其它的障碍物反射回来,故A正确;
B、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故B正确;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C。
9.(2分)下列现象中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汽化现象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凝固现象
C.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
D.碘颗粒加热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是凝华现象
【解答】解:A、灯泡用久了,所以灯丝会变细;故A错误。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属于汽化。
C、冰变成水,属于熔化。
D、碘颗粒加热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属于升华。
故选:C。
10.(2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知甲船和乙船的运动状态是(  )
A.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静止
B.甲船一定静止,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一定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D.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解答】答:由图可知,山上的小旗向左飘,
若甲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则小旗也向左飘,且速度小于风速时,若甲船向左行驶,小旗向右飘,且速度大于风速;
同理,若乙船静止,若乙船向右行驶,若乙船向左行驶,小旗也向左飘,且速度大于风速时,故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静止,向左行驶,C正确。
故选:C。
11.(2分)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解答】解:水浴法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因此;
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中,碘的熔点为 ,而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使碘受热时只会发生升华,不会熔化。
综上,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故选:C。
12.(2分)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避免和消除
C.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其实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解答】解:A、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以避免误差;
B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但不能避免误差,C错误;
D、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错误。
故选:B。
13.(2分)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解答】解:由左图分析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①②两个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故①②错误;
③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会发现甲运动的路程长,故③错误;
④运用上面的方法,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即乙的速度大。
故选:D。
14.(2分)在标准气压下,把10g、﹣2℃的冰放入200g、0℃的水中(不考虑环境温度),过一段时间后(  )
A.冰、水的多少不变 B.有少量冰化成水
C.有少量水结成冰 D.冰水的温度不变
【解答】解:在标准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2℃的冰放入200g,此时水已经达到了凝固点,有温度差,凝固成冰;
因为冰的质量较少,所以只会有少量的水结冰,都达到4℃时,冰水保持平衡,冰不会熔化。
故选:C。
15.(2分)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若实验中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  )
A.s≤42.5m B.s<36.43m
C.s≤255m D.255m>s≥36.4m
【解答】解: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s1≥42.2m,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s2≥255m,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s3≥36.4m,
所以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s≥255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3.1s。
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255m>s≥42.5m时,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5.1s(不能区分),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当36.4m≤s<42.3m时,虽然空气和铁传来的声音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使得相邻的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小于5.1s,只能听见一次声音。
实验中小明只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距离敲击点的距离范围是s≤42.5m。
故选:A。
16.(3分)甲车从A地沿直线向B地运动,同时乙车从B地沿直线向A地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0~2s内,甲比乙运动得快
C.2s~6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运动了8s时,在距甲的出发点40m处相遇
【解答】解:
A、由图知;乙在2﹣6s内路程不变,故乙不是做匀速运动;
B、由图知,甲运动的路程不到20m,由v=,乙比甲运动得快;
C、5s~6s内,故C错误;
D、由图知,甲、乙相遇,乙通过的路程为60m,D正确。
故选:D。
(多选)17.(3分)如图,甲车从P出发、乙车从Q点出发,甲、乙相向而行,甲到Q点时,乙离P点1m(  )
A.可能为2米 B.可能为4米 C.可能为8米 D.一定为6米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3m/s,v乙===8m/s,
由v=可知乙0=v乙t0=8m/s×1s=2m,
甲运动的路程:s甲=v甲t,即PQ之间的距离s=s甲=v甲t,
乙离P点5m,有两种情况:
①乙在PQ的内侧,此时乙运动的路程:s乙=s﹣s乙0﹣1m=v甲t﹣8m﹣1m=v甲t﹣3m,
又s乙=v乙t,所以有:v乙t=v甲t﹣4m,
解得:t===3s,
则PQ之间的距离:s=v甲t=6m/s×3s=9m,
此时乙到Q的距离:s乙Q=s﹣4m=9m﹣1m=5m,故C正确;
②乙在PQ的外侧,此时乙运动的路程:s乙'=s﹣s乙0+1m=v甲t'﹣5m+1m=v甲t'﹣1m,
又s乙'=v乙t',所以有:v乙t'=v甲t'﹣7m,
解得:t'===1s,
则PQ之间的距离:s'=v甲t'=2m/s×1s=3m,
此时乙到Q的距离:s乙Q'=s'+4m=3m+1m=7m,
即甲到Q点时,乙到Q的距离可能为8m,故B正确。
故选:BC。
(多选)18.(3分)图甲是新疆地区晾制葡萄干的房子,图乙是房子的墙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晾葡萄干的房子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有利于接收阳光,吸收热量,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B.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葡萄水分蒸发
C.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有利于增加葡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慢葡萄水分蒸发
D.晾葡萄干的房子墙壁上有很多小孔,有利于屋内空气流通,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解答】解:A、晾葡萄干的房子建在向阳的山坡上,吸收热量,可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BC、晾葡萄干时把葡萄放在木头架子上摊开,加快葡萄水分蒸发、故C错误;
D、晾葡萄干的房子墙壁上有很多小孔,加快葡萄中水分蒸发。
故选:ABD。
二、填空题(22分)
19.(4分)我们以  分贝(dB)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  振动 产生的,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dB 。
【解答】解: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超过90dB会影响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故答案为:分贝(dB);振动;90dB。
20.(2分)如图所示,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振动 而产生的;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解答】解:某同学在跳绳时听到“呜……呜……”声,这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而产生的,频率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21.(4分)如图1是一只秒表,秒表的分度值是  0.1s ,此时秒表的读数为  337.5 s;如图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  2.75 cm。
【解答】解:图1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偏过中线,而大盘指针在37.5s,即337.5s。
由图7可知,A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B读数时视线正确;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3cm;物体左侧与9.0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11.75cm﹣9.00cm=6.75cm;
故答案为:0.1s;337.6s;B。
22.(2分)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1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15m/s,则整个过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43.2 km/h。
【解答】解:已知整个过程的路程是2s,则前半段与后半段路程都是s,
因为v=,
所以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t1==,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t2==,
总的运动时间t=t3+t2=+,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12m/s=43.2km/h。
故答案为:43.2。
23.(6分)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 C 。如图乙所示为用温度计测得水的温度是  88 ℃。
【解答】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瓶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故C正确;
图乙中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水的温度时,示数为88℃。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C;88。
24.(2分)小明学习了误差之后,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估读引起的误差。于是他用同一把刻度尺对自己的一个笔记本的宽进行了五次测量,记录结果如下:L1=15.54cm;L2=15.52cm;L3=15.53cm;L4=15.93cm;L5=15.54cm。由记录的数据可知:小明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笔记本的宽是  15.53cm 。
【解答】解: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15.93cm与其它数值相比,准确值不同,应该去掉;
对于测量值“15.54cm、15.52cm、15.54cm”,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笔记本的宽为L=≈15.53m。
故答案为:3mm;15.53cm。
25.(2分)东东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min行驶了1200m,然后与同学一起玩了10min后 5 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10.08 km/h。
【解答】解:东东骑自行车后10min的平均速度v===18km/h=5m/s;
东东全程通过的路程s'=1200m+7km=4.2km,所用的总时间t'=4min+10min+10min=25min=h,
东东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v'===10.08km/h。
故答案为:5;10.08。
三、实验探究(27分)
26.(10分)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0.75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0.5 m/s。
(3)乙图中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C (选填字母)。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 v2(选填“>”“<”或“=”)。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所以小球做变速运动;
(2)由图甲可知,小球在BC段运动的时间:tBC=0.2s,sBC=15cm=4.15m;
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0.75m/s;
小球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2×4.2s=0.2s,小球在AC段的运动路程:sAC=sAB+sBC=5cm+15cm=20cm=0.4m;
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4m/s;
(3)根据甲可知,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A图是速度减小的图像,故A错误;
B图是匀速运动的图像,故B错误;
C图是速度越来越大的加速运动,故C正确;
D图是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的变速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v2。
故答案为:(1)变速;(2)6.75;(3)C。
27.(4分)小明按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升高到93℃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3 95 97 99 99 99 99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99 ℃。
(3)实验结束后,小明取下烧杯上的盖子,发现盖子上有水珠 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
(4)若按图2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解答】解:(1)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在固定石棉网时,所以应利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水从3min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盖子上的小水珠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4)不能观察到试管中的水沸腾,因为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但是因没有温差。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99;(4)不能。
28.(8分)如图甲是“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的装置。
(1)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其中存在两处错误,请找出:① 温度计A的液泡没有完全放进被加热物质中 ;② 温度计B的液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 。
(2)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态物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 ℃。
(3)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A的示数,作出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0 ℃;熔化过程需要  4 min。
(4)图丙中BC段物体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解答】解:(1)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进入被测物质中。A温度计的液泡没有完全放进被测物质中。B温度计的液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
(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在0℃以下,故温度计的示数为﹣3℃;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熔点,图丙所示BC段试管中的物质温度不变。由图丙可知,熔化过程为第3min~7min;
(4)图丙中BC段物体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所以此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1)①温度计A的液泡没有完全放进被加热物质中;②温度计B的液泡碰到了烧杯的底部;(3)晶体;5;4;不变。
29.(5分)方框为某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如图所示为实验装置图,参考装置图阅读使用说明书后回答问题。
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受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m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0 ms。
(2)在图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已知s1=20cm,S =6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25×10﹣3s,则此时声速约为  320 m/s。
(3)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1)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1=s2时,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可知,t2=t2,即它们的时间差为0s,故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6ms;
(2)设声速为v,则可得等式:
﹣=1.25×10﹣8s;
解得:v=320m/s;
(3)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时,声音达到两个采集器的距离之差,根据公式t=,声音到达这两个采集器的时间差始终相等。
故答案为:(1)0;(2)320。
四、计算题(12分)
30.(12分)如图所示,长为400m的火车从山崖沿笔直轨道匀速驶向大桥的过程中: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时短暂鸣笛,经过8s,此时司机恰好听到鸣笛经过山崖反射的回声(空气中声速取340m/s);听到回声30s后
(1)火车行驶的速度。
(2)大桥的长度。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1)火车行驶的速度:v车===25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s2=v车t2=25m/s×30s=750m,
则大桥的长度:L桥=s7﹣L车=750m﹣400m=350m;
(3)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1=340m/s×8s=2720m,
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s=声﹣s1)=×(2720m﹣200m)=1260m。
答:(1)火车行驶的速度为25m/s;
(2)大桥的长度为350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1260m。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湖南省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11月)物理试题(含解析)

下一篇: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