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2分)物理学是研究    、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学习,突然,小明想:电灯为什么熄灭?可能是灯丝断了。这个过程中,“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2.(2分)今年9月30日晚,中国选手谢震业、葛曼棋双双加冕杭州亚运会男女百米“飞人大战”冠军。以奔跑时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跑道边的计时牌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裁判员是通过相等路程比较    的方法来判断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3.(2分)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演播厅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小明同学在演播厅外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4.(2分)如图所示是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在凌晨一点左右且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的情景,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避免    的干扰,利用听音棒能够更加清楚听到地下水管是否漏水,说明听音棒传声能力比空气    (选填“强”或“弱”)。
5.(2分)如图所示,一只水鸟站在水中觅食,图中的黑影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倒影是因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
6.(2分)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    工作的,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2分)胡轩利用休息日骑自行车旅行,经历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根据他的路程﹣时间图象可知,   段路程内骑行的速度最大,   段路程处于静止状态(均选填“甲”、“乙”、“丙”或“丁”)。
8.(2分)霜降节气过后,大量的枫叶开始变红,如图所示,晕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能看到火红的枫叶,是因为枫叶    (选填“反射”或“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光;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枫叶,是因为光射到枫叶上发生了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二、选择题。(共14分,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9.(2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厚度是0.8dm
B.馨玲同学课桌高度大约为1.5m
C.橡皮从课桌掉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大约为3s
D.馨玲同学正常步行上学的速度约是4km/h
10.(2分)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徐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根据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直径相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11.(2分)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
C.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音调
D.音叉的木质共鸣箱是为了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
12.(2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图甲和图乙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C.图甲所成的像是一个实像,图乙所成的像是一个虚像
D.小孔成像时像的移动方向与物的移动方向相反
(多选)13.(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运动速度相同
B.甲和丙的运动速度相同
C.以丙为参照物,乙是向后运动的
D.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前运动的
(多选)14.(3分)校园用餐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同学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后确认相关信息(  )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的虚像
C.摄像头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三、作图与计算题。(共22分,第15小题6分,第16、17小题各8分)
15.(3分)如图,已知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作出物体AB。
16.(3分)在“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上,主持人小明用光路图来解释“水池变浅”的道理:池底A点射出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进入B点的人眼,C点是人眼看到的池底A点像的位置。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17.(8分)国庆期间,胡轩父亲为了让胡轩感受赣州历史文化的魅力,亲自驾车带领胡轩从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参观,休息20min后,再以10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08km到达赣州博物馆。
求:(1)会昌县城到会昌北高速入口,汽车行驶的路程;
(2)会昌北高速入口到赣州博物馆,汽车行驶的时间;
(3)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汽车的平均速度。
18.(8分)会昌北至南昌高铁站的开通使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下表是G5068次列车运行的时刻表,求: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时间 里程
会昌北 11:39 0
赣县北 12:09 12:11 2 …
吉安西 13:11 13:13 2 …
南昌西 14:09 440km
(1)列车从会昌北到南昌西的时间;
(2)列车全程平均速度;
(3)列车中途以12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一条1.9km长的隧道时用时1min,请你算出列车的长度。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每小题7分)
19.(7分)(1)胡轩用如图甲的方法测量1个硬币的直径,这个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得硬币的直径D=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后去测量,其测量值将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min    s。
(3)某广场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丙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   (单位符号);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0.(7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该实验原理是    。实验开始前,应将斜面以较小的倾角放置,目的是增加小车运动的    (选填“距离”或“时间”)。
(2)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    (选填“静止”或“运动”)释放,当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C处时被挡板挡住,挡板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测量    。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选填“大”或“小”)。
21.(3分)如图为胡轩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
(1)实验时,硬纸板EF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垂直于平面镜放置。
(2)如图甲,若光线沿AO方向入射,观察到光沿OB方向反射,观察到光沿OA方向反射,该现象表明光在反射时   的。
(3)如图乙,将右侧纸板F向后折,在F纸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选填“存在”或“消失”)。
22.(4分)小明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应选择    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2mm平面镜”或“3mm平板玻璃”,“2mm平板玻璃”),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要求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蜡烛B是为了比较    关系;
(3)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B,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4)像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或“变小”、“不变”)。
23.(7分)胡轩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实验前,胡轩调节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亮的光斑时停止移动光屏   cm。
(3)胡轩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4)在图乙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烛焰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与(3)相比   (选填“大”或“小”)。
(5)在图乙中,胡轩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2分)物理学是研究  声 、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学习,突然,小明想:电灯为什么熄灭?可能是灯丝断了。这个过程中,“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的  猜想与假设 环节。
【答案】声;猜想与假设。
【分析】(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这里“可能是灯丝断了”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故答案为:声;猜想与假设。
2.(2分)今年9月30日晚,中国选手谢震业、葛曼棋双双加冕杭州亚运会男女百米“飞人大战”冠军。以奔跑时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跑道边的计时牌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裁判员是通过相等路程比较  时间 的方法来判断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答案】运动;时间。
【分析】(1)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多,运动越慢。
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解答】解:(1)以奔跑时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跑道边的计时牌相与运动员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计时牌是运动的;
百米赛跑中裁判员是用通过路程相等,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的。
故答案为:运动;时间。
3.(2分)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演播厅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小明同学在演播厅外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音调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
【答案】音调;空气。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音色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发声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气体和液体。
【解答】解:女生的声音尖而细,男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所以小明同学在演播厅外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
4.(2分)如图所示是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在凌晨一点左右且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的情景,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避免  噪声 的干扰,利用听音棒能够更加清楚听到地下水管是否漏水,说明听音棒传声能力比空气  强 (选填“强”或“弱”)。
【答案】噪声;强。
【分析】(1)物理学上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所以固体传声的效果好。
【解答】解:由于地下水管漏水时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较小,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
听音棒是固体,传声效果好,利用听音棒能够更加清楚听到地下水管是否漏水。
故答案为:噪声;强。
5.(2分)如图所示,一只水鸟站在水中觅食,图中的黑影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倒影是因光的反射形成的  虚 像。
【答案】直线传播;虚。
【分析】“影”的形成包括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称之为影子;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为透镜成像。首先明确黑影和倒影的成像规律,然后判断像的虚实。
【解答】解:图中的黑影,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水鸟挡住,故图中的黑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虚。
6.(2分)如图是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  能量 工作的,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  不能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能量;不能。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将水滴击打成非常小的雾滴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能量;不能。
7.(2分)胡轩利用休息日骑自行车旅行,经历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根据他的路程﹣时间图象可知, 丁 段路程内骑行的速度最大, 丙 段路程处于静止状态(均选填“甲”、“乙”、“丙”或“丁”)。
【答案】丁;丙。
【分析】根据图象分析各段路程的大小,由公式v=可知,在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在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丙段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段、丁段处于运动状态;
由图可知,甲段,但甲段用时少可知vA>vB;
甲段、丁段的骑行时间相同,由公式v=,v丁>v甲,所以丁段的骑行速度最大。
丙段随时间增大,路程不变。
故答案为:丁;丙。
8.(2分)霜降节气过后,大量的枫叶开始变红,如图所示,晕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能看到火红的枫叶,是因为枫叶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光;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枫叶,是因为光射到枫叶上发生了  漫反射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答案】反射;漫反射。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光照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光照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同一方向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解答】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只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光,所以我们能看到火红的枫叶是因为枫叶反射出太阳光中的红光;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枫叶,是因为光射到枫叶上发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反射;漫反射。
二、选择题。(共14分,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9.(2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厚度是0.8dm
B.馨玲同学课桌高度大约为1.5m
C.橡皮从课桌掉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大约为3s
D.馨玲同学正常步行上学的速度约是4km/h
【答案】D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10mm;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0.8m左右;
C、橡皮从课桌掉到地面所需的时间不到8s;
D、馨玲同学正常步行上学的速度约是1.1m/s=5.1×3.4km/h≈4km/h。
故选:D。
10.(2分)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徐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弱了。根据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直径相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答案】C
【分析】要想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方案后,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解: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不能控制球的初速度相同,故A错误;
B.把直径相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不符合题意;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控制了球的初始高度相同,可以判断球的弹性大小;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没有控制高度相等。
故选:C。
11.(2分)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
C.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音调
D.音叉的木质共鸣箱是为了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
【答案】B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2)减弱噪声的途径:一是在声源处,二是在传播过程中,三是在人耳处;
(3)声音的大小反映了声音特性——响度。
【解答】解:A、吹奏笛子时,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所以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故C错误;
D、音叉的木质共鸣箱的作用是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
故选:B。
12.(2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图甲和图乙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C.图甲所成的像是一个实像,图乙所成的像是一个虚像
D.小孔成像时像的移动方向与物的移动方向相反
【答案】C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后面形成影子;
(2)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3)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解:A、“鸢东则影西,故A正确;
B、鸢在空中飞动,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B正确;
C、图甲中的影子不是像;
D、小孔成像时像是倒立的,故D正确。
故选:C。
(多选)13.(3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运动速度相同
B.甲和丙的运动速度相同
C.以丙为参照物,乙是向后运动的
D.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前运动的
【答案】BCD
【分析】(1)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比较甲、乙、丙的运动速度的大小;
(2)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答】解:AB、由图可知,则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4m/s乙===5m/s;
由图可知,丙的v﹣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乙和丙的运动速度不同,故A错误;
C、丙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则乙是向后运动的;
D、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则甲是向前运动的。
故选:BCD。
(多选)14.(3分)校园用餐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同学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后确认相关信息(  )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的虚像
C.摄像头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答案】ACD
【分析】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当u>2f时,凸透镜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C、物体通过摄像头成倒立,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C正确;
D、当u>2f时、缩小的实像,“刷脸”时,故D正确。
故选:ACD。
三、作图与计算题。(共22分,第15小题6分,第16、17小题各8分)
15.(3分)如图,已知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作出物体AB。
【答案】见解答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物体AB。
【解答】解:分别作出像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B即为物体AB
16.(3分)在“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上,主持人小明用光路图来解释“水池变浅”的道理:池底A点射出的光线经过水面折射进入B点的人眼,C点是人眼看到的池底A点像的位置。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答案】。
【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C点是人眼看到的池底A点像的位置,连接BC,连接A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7.(8分)国庆期间,胡轩父亲为了让胡轩感受赣州历史文化的魅力,亲自驾车带领胡轩从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参观,休息20min后,再以10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08km到达赣州博物馆。
求:(1)会昌县城到会昌北高速入口,汽车行驶的路程;
(2)会昌北高速入口到赣州博物馆,汽车行驶的时间;
(3)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会昌县城到会昌北高速入口,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8km;
(2)会昌北高速入口到赣州博物馆,汽车行驶的时间是1.08h;
(3)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1.56km/h。
【分析】(1)根据s=vt得到会昌县城到会昌北高速入口,汽车行驶的路程;
(2)根据t=得到会昌北高速入口到赣州博物馆,汽车行驶的时间;
(3)根据v=得到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会昌县城到会昌北高速入口,汽车行驶的路程:s1=v1t7=60km/h×h=48km;
(2)会昌北高速入口到赣州博物馆,汽车行驶的时间:t2==1.08h;
(3)休息t2=20min=≈0.3h,
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总路程:s=s1+s2=48km+108km=156km,
总时间:t=t4+t2+t3=h+2.3h+1.08h=3.18h,
平均速度:v=≈71.56km/h。
答:(1)会昌县城到会昌北高速入口,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8km;
(2)会昌北高速入口到赣州博物馆,汽车行驶的时间是1.08h;
(3)会昌县城到赣州博物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1.56km/h。
18.(8分)会昌北至南昌高铁站的开通使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下表是G5068次列车运行的时刻表,求: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时间 里程
会昌北 11:39 0
赣县北 12:09 12:11 2 …
吉安西 13:11 13:13 2 …
南昌西 14:09 440km
(1)列车从会昌北到南昌西的时间;
(2)列车全程平均速度;
(3)列车中途以120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一条1.9km长的隧道时用时1min,请你算出列车的长度。
【答案】(1)列车从会昌北到南昌西的时间为2.5h;
(2)列车全程平均速度为176km/h;
(3)列车的长度为100m。
【分析】(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会昌北到南昌西的时间;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列车全程平均速度;
(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通过的路程,列车的长度等于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通过的路程减去隧道的长度。
【解答】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从会昌北到南昌西的时间t=14:09﹣11:39=2h30min=2.7h;
(2)列车全程平均速度:v===176km/h;
(3)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v′=120km/h,
由v=可知h=2km,
列车的长度:L车=s′﹣L隧道=2km﹣8.9km=0.7km=100m。
答:(1)列车从会昌北到南昌西的时间为2.5h;
(2)列车全程平均速度为176km/h;
(3)列车的长度为100m。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每小题7分)
19.(7分)(1)胡轩用如图甲的方法测量1个硬币的直径,这个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测得硬币的直径D= 1.85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后去测量,其测量值将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3 min  37.5 s。
(3)某广场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丙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 dB (单位符号);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变大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1mm;1.85;偏小;(2)3;37.5;(3)dB;变大。
【分析】(1)根据图片可知5枚硬币直径的总长度,据此计算一枚硬币的直径;物体热胀冷缩,刻度尺受热膨胀,刻度尺会变长,测量的结果会变小,测量值偏小;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的单位是分贝。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第一枚硬币的底端与刻度尺的4刻度线对齐,第五枚硬币的底端与7.4cm对齐,故总长度为L=5.40cm,
所以一枚硬币的直径为:D===7.85cm;
刻度尺受热后变长,分度值变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偏小;
(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1min,偏向“4”;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6.1s,即秒表的读数为t=3min37.6s。
(3)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dB(分贝);
当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增强。
故答案为:(1)1mm;5.85;(2)3;(3)dB。
20.(7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
(1)该实验原理是  v= 。实验开始前,应将斜面以较小的倾角放置,目的是增加小车运动的  时间 (选填“距离”或“时间”)。
(2)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释放,当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C处时被挡板挡住,挡板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16 m/s。
(4)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C会偏  大 (选填“大”或“小”)。
【答案】(1)v=;时间;(2)静止;时间;(3)0.16;(4)不是;(5)大。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实验开始前,应将斜面以较小的倾角放置,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2)实验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挡板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3)得出AC的长度及通过所用时间为5s,根据实验原理得出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4)B为AC的中点,通过AB、BC的时间分别为3秒和2秒,根据实验原理回答;
(5)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小,根据v=分析。
【解答】解:(1)该实验原理是v=。实验开始前,目的是增加小车运动的时间。
(2)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当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C处时被挡板挡住。
(3)AC的长度为80.0cm,所用时间为5s
vAC=。
(4)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知,B为AC的中点、BC的时间分别为3秒和2秒,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根据v=AC会偏大。
故答案为:(1)v=;时间;时间;(4)不是。
21.(3分)如图为胡轩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
(1)实验时,硬纸板EF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垂直于平面镜放置。
(2)如图甲,若光线沿AO方向入射,观察到光沿OB方向反射,观察到光沿OA方向反射,该现象表明光在反射时 可逆 的。
(3)如图乙,将右侧纸板F向后折,在F纸板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存在 (选填“存在”或“消失”)。
【答案】(1)需要;(2)可逆;(3)存在。
【分析】(1)当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时,法线无法在纸板上画出来,就不能够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解:(1)实验时,硬纸板EF需要垂直于平面镜放置。
(2)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光路图照样成立,光路是可逆的;
(3)当纸板F转过一定的角度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但反射光线没有消失。
故答案为:(1)需要;(2)可逆。
22.(4分)小明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应选择  2mm平板玻璃 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2mm平面镜”或“3mm平板玻璃”,“2mm平板玻璃”),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要求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蜡烛B是为了比较  像和物的大小 关系;
(3)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B,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 像;
(4)像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或“变小”、“不变”)。
【答案】2mm平板玻璃;(2)像和物的大小;(3)虚(4)不变。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可以成像,也可以透过玻璃观察,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故是虚像;
(4)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与物到镜面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无关。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是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两个像距离近,实验效果好,较厚的玻璃板两面,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故选:2mm平板玻璃;
(2)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B;
(4)像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2mm平板玻璃;(2)像和物的大小。
23.(7分)胡轩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1)实验前,胡轩调节  烛焰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亮的光斑时停止移动光屏 10.0 cm。
(3)胡轩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实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
(4)在图乙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烛焰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靠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与(3)相比 小 (选填“大”或“小”)。
(5)在图乙中,胡轩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 B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答案】(1)烛焰;(2)10.0;(3)实像;(4)靠近;小;(5)近视;(6)B。
【分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远离凸透镜,像靠近凸透镜,像会变小;
(5)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6)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凸透镜;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3)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成倒立;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烛焰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物距会变小,光屏上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远离凸透镜,像会变小,像的大小将变小;
(5)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说明老师所带的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老师的眼镜是近视眼镜;
(6)由图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放大的虚像,应该在B处观察。
故答案为:(1)烛焰;(2)10.0;(4)靠近;小;(6)B。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1.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上学期高二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沪教版 七年级(上)数学 第10章 分式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