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奥秘 B.研究杂交水稻,获取高产稻种
C.寻找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 D.规划城市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中正确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过滤
C.称量食盐 D.收集氧气
3.对比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实验中,没有体现对比方法的是
A.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 探究分子的运动
C.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D. 区分硬水和软水
4.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 B.物质的分类
C.反应的分类 D.物质的构成
5.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气源自含氧物质,含氧物质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物质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构成稀有气体的微粒均具有稳定结构,具有稳定结构的微粒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微粒
6.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用NF3蚀刻硅芯片,产物均为气体,在蚀刻物表面不留任何残留物。该反应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原子、分子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C.物质丁的化学性质活泼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分子数之比为3:2
7.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气体鉴别氮气和CO2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 鉴别水与过氧化氢 取样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
C 获得纯净的MnO2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D 验证蜡烛中含有C、H 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A.A B.B C.C D.D
8.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测得蜡烛质量为31.56 g;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测得其质量变为30.16 g,假设蜡烛燃烧只生成CO2和H2O,选项中涉及到的符号含义如下表。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符号 m (蜡) m (O2) m (CO2) m (H2O)
含义 参加反应的蜡烛质量 参加反应的O2质量 生成的CO2质量 生成的H2O质量
A.m(蜡)=31.56 g
B.m(O2) +30.16 g=31.56 g
C.m(CO2)+m(H2O)=30.16 g
D.m(O2)+31.56g=m(CO2)+m(H2O)+30.16 g
9.下列对可制成单分子二极管的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聚氰胺中含有氢气和氮气
B.三聚氰胺中C、H、N质量比为6:1:14
C.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g
D.三聚氰胺中N的质量分数为84%
10.化学兴趣小组为比较蜡烛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开展实验探究;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足量的蜡烛和白磷,用氧气传感器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始终在减小
B.利用这两种物质燃烧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均偏高
C.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3%时白磷还能反应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较好的是蜡烛,因为它反应速率快
二、填空题
11.Ⅰ.冬奥会中冰壶机器人的电池选用质量轻且能提供足够能量的锂电池:图一是锂元素(L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锂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价(化合价的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动力电池领域对氢氧化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写出氢氧化锂的化学式 。
(3)图二是铍元素(B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锂和铍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周期的依据是 。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原子,随着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活泼性逐渐减小。由此可以推知:锂的活泼性 (选填“强于”或“弱于”)铍的活泼性。
Ⅱ.化学式是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的桥梁,各概念间有如下关系图,请参照实例完成下列问题(②③④处写化学符号):
实例:若①是水,则②是H2O,③是H、O;④是H、O。
(4)若①是氯化钠,则②是 ;③是 ;④是 。
(5)若④是Ne,则①是 ;②是 ;③是 。
12.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如图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一中,加入的A物质一般为明矾,其净水原理是 。
(2)图一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写一点即可)。
(3)操作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 (按对应顺序填序号),可以利用活性炭的 (填性质) 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请指出装置Ⅱ中的错误 。
(4)从外观看,海水淡化和电解水的过程都是液态变成气态,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请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这种区别,完成图A和图B (微粒种类和个数都作要求)。
宏观变化 微观解释
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甲醛(HCHO)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甲醛是细胞新陈代谢产物的一部分。甲醛是重要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制造、汽车产业、医学等领域。
材料二:“光触媒技术”广泛应用于消除居室污染物甲醛。最新研究中,将光触媒和活性炭相结合,可实现高效除甲醛的目标。纳米级TiO2光触媒催化分解甲醛的原理如图1所示;光照条件下,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的比例不同(全碳、2∶1、1∶1.5、1∶2)时,甲醛去除效果差异如图2所示。
结合信息回答:
(1)写出甲醛的物理性质: (写一条)。
(2)用活性炭除甲醛,该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依据图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去除甲醛原理: 。
(4)从图2可知,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去除甲醛效果最佳的比例为 。当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比例为2∶1时,7小时后甲醛浓度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为 。
14.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将盛有浓氨水的塑料盖套住长玻璃管下端后,白纸逐渐变红。在室温下红色从数字1到达8的位置,需2 min;若将塑料盖浸入热水中,需1 min。后者时间更短的原因是 。
(2)已知:氨气(NH3)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写出化学方程式: 。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滴加等量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封闭两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在数字7位置首先产生白烟。试解释白烟没有在玻璃管中间首先产生的原因: 。
三、实验与探究
15.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上述三个反应相同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都是化合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生成物都是固体 D.都需要点燃
(2)甲实验,既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也证明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是 。
(3)乙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在做丙实验时,螺旋状铁丝上需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 。
(5)在做乙、丙两个实验时,事先都需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其作用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丙中水的作用是 。
(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净的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16.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实验,化学兴趣小组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意外发现氧化铜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气泡速率也会变快,于是对“氧化铜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一下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步骤④产生大量气泡步骤;③ ;步骤⑥称量固体的质量 g。 氧化铜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评价反思】该同学进行步骤⑤⑥⑦的目的是 。
【继续探究】乙同学认为过氧化氢制氧气氧化例作催化剂比二氧化锰效果更好,在锥形瓶内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分别注入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得到相关曲线如图。
【讨论与交流】乙同学通过分析B图得出, 催化效果更好(填“二氧化锰”或“氧化铜")。
【拓展延伸】亿同学观察到A图中烧杯内也产生气泡。原因是 。
17.“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在2019年年末出现的“新型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上有一个重要环节为“高流氧呼吸”,其本质也和“富氧空气”差不多,化学兴趣小组欲混制“富氧空气”并开展相关探究,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混制“富氧空气”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仪器C的名称为 ;
③组装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 (选填标号)。
(2)混制“富氧空气”
如图,用纯氮气及上述实验制取的氧气,混制一瓶(集气瓶容积为250mL)氧气体积分数为40%的“富氧空气”,气体应从装置中的管 (选“a”或“b”)通入,先通入氮气排出120 mL水,再通入氧气排出 mL水。
实验二: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下图装置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 ml,底部残留少量水,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
i.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 mL;
ii.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iii.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 平面上,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2 mL。
回答问题:
(3)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
(4)操作ii中可观察到现象: ;
(5)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含V1、V2的式子表示)。
(6)若读取V1时仰视,读取V2时俯视,则测得实验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实验三:研究“富氧空气”的应用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下图:
(7)结合图1,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的关系: 。
(8)结合图2,简述减少燃料燃烧尾气污染的措施: 。
18.金银花中含有棕榈酸(化学式为C16H32O2)等成分。棕榈酸(C16H32O2)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易溶于醋酸等,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延解生成二氧化碳,可用于制取蜡烛、肥皂、润滑剂等。
(1)在棕榈酸(C16H32O2)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下同);(C16H32O2)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计算25.6 g棕榈酸(C16H32O2)含碳元素的质量 (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3)多少克棕榈酸(C16H32O2)中含12克氢元素 ?
试卷第2页,共10页
1.C
【解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详解】A、用“中国天眼”探索太空属于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不符合题意;
B、研究杂交水稻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C、研制新材料,制造高性能芯片,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符合题意;
D、规划城市布局,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A、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排到空气中,装置不是密闭状态,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B、过滤时,需要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质量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砝码,应该用镊子取用砝码,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小于水,用装有水的万能瓶收集氧气,气体应“短管进、长管出”,正确。
故选D。
3.B
【详解】通过比较观察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A选项正确;罩在容器中的两只烧杯中一个是酚酞试液,另一个是浓氨水;没有用于对比的酚酞试液,没有利用对比实验的原理,B选项组错误;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C选项正确;通过对比,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D选项正确。故选B。
4.D
【详解】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钙,不符合题意;
B、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是并列关系;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纯净物包括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化合反应是“多变一”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二者不是包含关系,不符合题意;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与离子间可通过得失电子进行相互转化,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符合题意。故选D。
5.D
【详解】A、氧气源自含氧物质,制取氧气的物质必须含有氧元素,但是并不是所有含有氧物质都能可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如一氧化碳,故A推理错误;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都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如铜由铜原子构成,故B推理错误;
C、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物质变化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碎石粉碎,变化前后质量不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推理错误;
D、构成稀有气体的微粒均具有稳定结构,具有稳定结构的微粒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微粒,也可能是离子等,故D推理正确;
故选D。
6.D
【详解】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NF3,乙为Si,丙为SiF4,丙为N2;该反应方程式为:;
A、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肯定发生改变,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与,故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改变,故B错误;
C、空气中物质丁是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故C错误;
D、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微粒数之比为3:2,故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氮气和CO2都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烧,用燃着的术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均熄灭,不符合题意;
B、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没有现象,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有气泡生成,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获得的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表明甲烷中含有H,但不能证明有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详解】A、因蜡烛燃烧只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蜡烛减少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质量,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和为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之和;m(蜡)=31.56g-30.16g=1.4g,说法错误;
B、由于只知道参加反应蜡烛的质量为1.4g,参加反应的O2质量m(O2)无法确定,说法错误;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蜡烛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m(O2)+1.4g=m(CO2)+m(H2O),说法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m(O2)+31.56g=m(CO2)+m(H2O)+30.16g,说法正确;
故选:D。
9.B
【详解】A. 由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3H6N6可知,三聚氰胺中含有C、H、N元素,不存在氢气和氮气,故错误;
B. 物质中元素质量比为组成物质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数目的乘积之比,由化学式可知C、H、N元素的质量比为,故正确;
C. 相对原子质量为组成物质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由化学式C3H6N6,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14×6=126,其单位不是“g”,为“1”,省略不写,故错误;
D. 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由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3H6N6,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A、由图像可知,两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先减小后增加,说法错误;
B、由图像可知,利用这两种物质燃烧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均偏低,因为两个实验都没有将氧气全部消耗完,都有剩余,说法错误;
C、由图像可知,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3%时,体积分数还在减小,表明白磷还在继续反应,说法正确;
D、由图像可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较好的是白磷,因为它消耗的氧气较多,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理论值,说法错误。
故选C。
11.(1) 6.941 +1
(2)LiOH
(3) 电子层数相同 强于
(4) NaCl Na+、Cl- Na、Cl
(5) 氖气 Ne Ne
【详解】(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锂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锂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2)锂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氢氧根显-1价,则氢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OH;
(3)图二是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锂原子和铍原子的核外均有两个电子层,故锂和铍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第二周期;根据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原子,随着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活泼性逐渐减小,可以推知锂的活泼性强于铍的活泼性;
(4)若①是氯化钠,氯化钠的化学式是NaCl,则②是NaCl;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则③是Na+、Cl-;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则④氯化钠是钠、氯元素组成的,其元素符号为Na、Cl;
(5)若④是Ne,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则①是氖气,氖气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则②是Ne,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③是Ne。
12.(1)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杂质使其沉降
(2) 引流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3) Ⅱ、Ⅰ 吸附性 水没有从下面通入
(4)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
【详解】(1)净化水的过程中,向水中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的杂质使其沉降。
(2)通过操作①,固体和液体分离,则操作①为过滤,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为:滤纸破损或仪器不干净或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净化水的过程中,过滤后需要加入活性炭吸附,为了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则操作②对应的装置为Ⅱ,通过操作③得到的水为蒸馏水,则其操作为蒸馏,对应的装置为I;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且装置Ⅱ中,为了使水与活性炭充分接触,使吸附效果更好,水应从下面通入。
(4)①海水淡化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水分子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则图A为。
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该过程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则图B为 。
13. 无色气体(或“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等,合理即可) 物理变化 1∶1.5 活性炭不能长效吸收甲醛,活性炭含量过高导致甲醛不能被及时有效转化
【详解】(1)从材料一中可知,甲醛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2)活性炭是利用其多孔结构吸附甲醛,没有生成新物质,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3)根据材料和图一可知,甲醛与氧气在光和二氧化钛的催化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从图二可以看出在7h后甲醛浓度没有上扬的是1∶1.5和1∶2两条曲线,但7h以内的同样时间内,1∶1.5的除甲醛效率更好,故最适宜的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比例为1∶1.5;对比图二中全碳和2∶1的曲线可发现,都在7h后甲醛浓度明显上升,故得出活性炭不能长效吸收甲醛;而2∶1曲线中也含有纳米级TiO2光触媒,因此可能是活性炭含量过高导致甲醛不能被及时有效转化。
14. 其他条件相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NH3+HCl=NH4Cl 其他条件相同,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详解】(1)将盛有浓氨水的塑料盖套住长玻璃管下端后,白纸逐渐变红。在室温下红色从数字1到达8的位置,需2min;若将塑料盖浸入热水中,需1min,后者时间更短的原因是其他条件相同,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氨气(NH3)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Cl=NH4Cl;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滴加等量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封闭两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在数字7位置首先产生白烟;试解释白烟没有在玻璃管中间首先产生的原因是其他条件相同,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5.(1)ABD
(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3)
(4)引燃铁丝
(5) 不相同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6)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含量)
【详解】(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甲中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乙中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丙中铁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以上三个反应都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反应都要点燃,硫燃烧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硫气体,选项B不正确,故选ABD;
(2)甲实验中过量的红磷没有继续燃烧,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氮气也没有被点燃,说明氮气也不能燃烧,故填: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3)乙实验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需用火柴将铁丝引燃,故填:引燃铁丝;
(5)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在两个实验中,水的作用不相同,故填:不相同;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净的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填:氧气的浓度(或氧气的含量)。
16.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0.2g 验证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气体逸散出
【详解】[实验探究]
由实验结论可知“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不变,所以在步骤③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步骤⑥称量固体的质量为0.2g,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评价反思]
进行步骤⑤⑥⑦的目的是验证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讨论与交流]
由图B可知,产生相同质量的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消耗的时间短,所以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拓展延伸]
A图气泡产生是由于锥形瓶中气体膨胀而引起,说明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瓶内气体逸散出。
17. 水槽 BDFG b 80 关闭弹簧夹,两手紧握集气瓶,过一会儿,若观察到气球变大,证明装置不漏气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V1-V2)/V1×100% 偏小 一定范围内,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 提供充足的氧气,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越少
【详解】(1)①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
②据图可知仪器C的名称为水槽;故填:水槽;
③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组装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有:BDFG。故填:BDFG;
(2)氧气密度比水小,从装置中的管b通入;需要排出水的体积=120mL(1-40%)-120mL=80 mL。故填:b;80;
(3)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关闭弹簧夹,两手紧握集气瓶,过一会儿,若观察到气球变大,证明装置不漏气。故填:关闭弹簧夹,两手紧握集气瓶,过一会儿,若观察到气球变大,证明装置不漏气;
(4)点火后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填: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5)经分析,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V1-V2)/V1×100%。故填:(V1-V2)/V1×100%;
(6)若读取V1时仰视,导致量筒内水的读数偏小,读取V2时俯视,导致量筒内剩余水的读数偏大,结合(V1-V2)/V1×100%,则测得实验结果偏小。故填:偏小;
(7)结合图1 可知:一定范围内,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故填:一定范围内,氧气含量越高,燃烧产生的温度越高;
(8)结合图2可知:提供充足的氧气,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越少。故填:提供充足的氧气,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越少。
18.(1) 6:1 16:1
(2)碳元素质量为:
(3)棕榈酸的质量为:
【详解】(1)棕榈酸(C16H32O2)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6×2)=6:1;由化学式可知,棕榈酸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2:2=16:1;
(2)见答案;
(3)见答案。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Unit 4 My home 测试卷(无答案及听力音频 无听力原文)

下一篇:3.1平均数-2023-2024五年级数学上册课后作业(含解析)(沪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