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教育集团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卷
(满分40分,考试用时42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H:1 C:12 Mg:2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2分)
1. 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以下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多打深井多出水 B. 工业废水排入土壤
C. 有效杜绝私挖滥采 D. 加大使用农药化肥
2. 杭州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举办,亚运会的以下准备工作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A. 灯光布置 B. 服装制作 C. 坐椅安装 D. 泳池消毒
3. 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
A. 元素 B. 分子 C. 单质 D. 原子
4. 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 属于金属元素
C.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 D. 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5.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6. 蔗糖(C12H22O11)是一种常用的食品甜味剂。下列关于蔗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蔗糖中含有45个原子
C. 蔗糖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高
D. 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g
7. 室温时将少量液氧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
A. 分子体积变大 B. 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 分子的间隔变大 D. 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8.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B.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 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9.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不同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此图示变化中共有四种物质 B. 该变化中,分子分裂,原子重组
C. 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 变化中各分子个数比是1:1:1:1
10. 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1. 化学中有许多“相等”,下列有关“相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酒精和水混合前总体积与混合后的总体积一定相等
B.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一定相等
C.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D.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一定相等
12. 化学兴趣小组在收集一塑料瓶氧气中插入氧气传感器探头对微粒的运动进行探究(如图1)。实验步骤为: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实时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MN段最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NP段和MN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Q点氧气浓度最低说明氧分子静止不动
D. PQ段变化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3.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元素符号),第二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 (元素符号)。
(2)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3)表示的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上面的元素周期表中与氟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____(元素符号)。
14. 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分别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实验证明此气体是氧气。验证它的实验过程如下:
猜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是氧气 ______ ______
试管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
(2)如果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发生装置应该选择______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______端导入。
15. 水是生命之源,九年级的同学模拟黄河水变成自来水的部分净化过程如下。
(1)下图操作错误之处是________, 若改正操作后,过滤所得液体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如图的瓶中自上而下分层放置的物质,其顺序_____(“能”或“不能”)随意颠倒。此净化操作中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性,以除去过滤后滤液中的_______。
(3)小明取上述操作后的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液体是_______,生活中常用的操作是_______以消除其危害。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每小空1分,共5分)
16. 小明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分解的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他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的m1、m2、m3和V。
【实验中操作准确,氧气的密度为p (g/cm3)】。
质量
m1(KMnO4) /g
m2 (试管) /g
m3 (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 /g
量筒内收集的气体体积V/cm3
(1)实验中在加入药品、安装仪器之前,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加热过程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试管口如果不塞一小团棉花,是否会影响验证结果,为什么 _______。
(2)加热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如果量筒内收集到了全部的纯净的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V和ρ之间应该存在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
【反思】
(3)小红提出:导管口不再产生气泡后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会使测出的V值_______(填 “偏大”、“偏小”或“准确”)。
(4)应怎样改进实验操作,可以使测量氧气体积减小上述误差 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4分)
17. 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镁条完全燃烧后,反应后固体全部被收集,质量变化如图1。
(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
(2)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中镁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_______。
(3)镁条开始燃烧的时刻为_______。
(4)用该反应的微观过程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为:_______。埇桥区教育集团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卷
(满分40分,考试用时42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H:1 C:12 Mg:2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2分)
1. 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以下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多打深井多出水 B. 工业废水排入土壤
C. 有效杜绝私挖滥采 D. 加大使用农药化肥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打深井多出水,不利于保护水资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排入土壤,会污染土壤,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有效杜绝私挖滥采,能保护水资源,该选项符合题意;
D、加大使用农药化肥,会污染水资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杭州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举办,亚运会的以下准备工作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A. 灯光布置 B. 服装制作 C. 坐椅安装 D. 泳池消毒
【答案】D
【解析】
【详解】A、灯光布置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无关,不符合题意;
B、服装制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无关,不符合题意;
C、坐椅安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化学无关,不符合题意;
D、泳池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与化学有关,符合题意;
故选D。
3. 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
A. 元素 B. 分子 C. 单质 D. 原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以上所列的各种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选A。
4. 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 属于金属元素
C.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 D. 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能带g,故错误;
B、硼的汉字结构含有石字旁,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C、由图可知,硼原子的原子序数是5,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故核电荷数是5,故正确;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故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故错误。故选C。
5. 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A错误;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故B正确;
C、仪器连接时,不能将试管抵在桌面上,以免用力过大,使试管破裂,故C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D错误。
故选:B。
6. 蔗糖(C12H22O11)是一种常用的食品甜味剂。下列关于蔗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蔗糖中含有45个原子
C. 蔗糖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 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g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中元素质量比等于原子个数比乘以相对原子质量比。
【详解】A、蔗糖化学式为C12H22O11,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12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11个氧原子,共个原子,故B不正确;
C、蔗糖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C不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即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是1,通常省略,则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故D不正确。故选A。
7. 室温时将少量液氧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
A. 分子的体积变大 B. 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 分子的间隔变大 D. 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室温时将少量液氧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液氧气化,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所以塑料袋会快速鼓起。故选C。
8.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B. 保持水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 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地球上总水储量大,但淡水很少,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两种,属于分解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不同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此图示变化中共有四种物质 B. 该变化中,分子分裂,原子重组
C. 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 变化中各分子个数比是1:1:1:1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图示中的四个分子构成不同,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在此图示变化中共有四种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该图示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变化中各微粒个数比是1:1:1: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图示是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因此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包含化合物,错误;
B、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化合物包括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它们是包含关系,正确;
C、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故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正确;
D、有的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如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有的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两者是交叉关系,正确;
故选A。
11. 化学中有许多“相等”,下列有关“相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酒精和水混合前总体积与混合后的总体积一定相等
B.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一定相等
C. 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D.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一定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酒精和水混合前总体积大于混合后的总体积,符合题意;
B、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即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一定相等,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一定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化学兴趣小组在收集的一塑料瓶氧气中插入氧气传感器探头对微粒的运动进行探究(如图1)。实验步骤为: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实时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MN段最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NP段和MN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Q点氧气浓度最低说明氧分子静止不动
D. PQ段变化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2中,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MN段,因为是瓶口向上敞口放置,故选项正确;
B、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正确;
C、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Q点氧气浓度最低,分子也在运动,故选项错误;
D、PQ段变化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3.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元素符号),第二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 (元素符号)。
(2)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3)表示的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上面的元素周期表中与氟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____(元素符号)。
【答案】13. ①. O ②. Li、Be
14. ①. ②. 得到
15. Al3+ 16. Cl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符号为O;
第二周期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锂、铍,符号为Li、Be。
【小问2详解】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1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6,则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2个电子。
【小问3详解】
13号元素为铝元素,该离子为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则符号为Al3+。
【小问4详解】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最外层电子数,氟元素和氯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填Cl。
14. 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分别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实验证明此气体是氧气。验证它实验过程如下:
猜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是氧气 ______ ______
试管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
(2)如果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发生装置应该选择______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______端导入。
【答案】14. ①. 收集气体,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②. 木条复燃,是氧气 ③. H2O2H2O+O2
15. ①. KClO3KCl+O2 ②. A ③. a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加热产生氧气,所用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因此:
猜想 验证猜想的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我认为此气体可能氧气 收集气体,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木条复燃,是氧气
试管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H2O2H2O+O2
【小问2详解】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KClO3KCl+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应该选择A装置,氧气的密度大于民,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a端导入.
15. 水是生命之源,九年级的同学模拟黄河水变成自来水的部分净化过程如下。
(1)下图操作错误之处是________, 若改正操作后,过滤所得液体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如图的瓶中自上而下分层放置的物质,其顺序_____(“能”或“不能”)随意颠倒。此净化操作中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性,以除去过滤后滤液中的_______。
(3)小明取上述操作后的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液体是_______,生活中常用的操作是_______以消除其危害。
【答案】15. ①. 未用玻璃棒引流 ②. AC##CA
16. ①. 不能 ②. 吸附 ③. 部分不可溶性杂质、异味和色素
17. ①. 硬水 ②. 煮沸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滤时,需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图中操作错误之处是未用玻璃棒引流;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液体从破损处流下)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体从滤纸与漏斗夹层之间流下)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滤液可能溅出,不会影响过滤的效果。故选AC;
【小问2详解】
将小卵石放在最上面,然后是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能先除去较大的固体颗粒,再除去较小的固体颗粒,最后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按这种顺序放置能较快除去水中的杂质,其顺序不能随意颠倒;此净化操作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以除去过滤后滤液中部分不可溶性杂质、异味和色素;
【小问3详解】
天然水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小明取上述操作后的液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液体是硬水,天然水煮沸时,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生活中常用的操作是煮沸以消除其危害。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每小空1分,共5分)
16. 小明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分解的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他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的m1、m2、m3和V。
【实验中操作准确,氧气的密度为p (g/cm3)】。
质量
m1(KMnO4) /g
m2 (试管) /g
m3 (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 /g
量筒内收集的气体体积V/cm3
(1)实验中在加入药品、安装仪器之前,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加热过程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试管口如果不塞一小团棉花,是否会影响验证结果,为什么 _______。
(2)加热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如果量筒内收集到了全部的纯净的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V和ρ之间应该存在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
【反思】
(3)小红提出:导管口不再产生气泡后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会使测出的V值_______(填 “偏大”、“偏小”或“准确”)。
(4)应怎样改进实验操作,可以使测量氧气的体积减小上述误差 _______。
【答案】16. ①. 检查气密性 ②. 防止冷凝水回流击破试管 ③. 会,试管内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使m3测量偏小
17. ①. KMnO4 K2MnO4+MnO2+O2 ②. m1+m2=m3+ρV
18. 偏大 19. 为防止水倒吸,可以将导气管稍微露出液面进入氧气中,等到冷却后,测量氧气的体积(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中在加入药品、安装仪器之前,为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先要进行的操作是检查气密性;加热过程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击破试管,试管口如果不塞一小团棉花,会影响验证结果,其原因是试管内的固体粉末进入导管,使m3测量偏小;
【小问2详解】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KMnO4 K2MnO4+MnO2+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氧气质量为ρV,则有m1+m2=m3+ρV;
【小问3详解】
导管口不再产生气泡后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则装置中温度过高,气体膨胀,导致收集到气体体积偏大,故该操作会使测出的V值偏大。
【小问4详解】
使测量氧气的体积减小上述误差的操作是为防止水倒吸,可以将导气管稍微露出液面进入氧气中,等到冷却后,测量氧气的体积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4分)
17.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镁条完全燃烧后,反应后固体全部被收集,质量变化如图1。
(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
(2)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中镁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_______。
(3)镁条开始燃烧的时刻为_______。
(4)用该反应的微观过程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为:_______。
【答案】17. 1.6g
18. 60% 19. t1
20. 氧分子分裂成氧原子,氧原子与镁原子结合,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反应是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通过图象中的数据可知,镁反应后固体增加的质量为,所以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1.6g;
【小问2详解】
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镁条开始燃烧的时刻为t1,原因是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温度未达到金属镁的着火点;故填:t1;
【小问4详解】
该反应的微观过程为:氧分子分裂成氧原子,氧原子与镁原子结合的过程,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