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溶液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海水过滤后所得的水一定是纯水
B.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
D.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2.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水是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
B.通过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为了节约用水,提倡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用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过滤法
3.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淀粉 D.食盐
4.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时,b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要使甲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只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一定温度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并充分搅拌
B.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变化
C. 向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
D.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洗洁精洗油污和汽油洗油污都发生了乳化作用
D.物质溶解时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7.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生理盐水 B.蔗糖水 C.泥水 D.75%消毒酒精
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D.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9.下列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方法不正确的是
A.固体中加水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B.观察颜色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
C.用加盐酸的方法除去银粉中的铝粉
D.用加热的方法除去MnO2中的KMnO4
10.25℃时,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固体质量/g 5 10 15 20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 剩余少量固体 剩余较多固体
A.实验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实验②的一半
B.在实验④中再加入50g 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
C.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确定 2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范围是:20 g≤S<30g
D.实验②中温度由25℃冷却到10℃时,一定有固体析出
1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可以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白糖 C.粉笔灰 D.二氧化锰
1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则利用木炭也可以
二、填空题
13.t℃时,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下图所示,m、n、W、Z分别是图中的四个点。

(1)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
(2)如将m点移动到n点,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3)图中4个点(m、n、W、Z)所表示的溶液的溶质质分数大小关系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m>n B、W>Z C、W>n D、m(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由图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W是饱和溶液
C、t℃时,50g的水最多溶解25g的固体
14.如图是甲、乙、内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1℃时,将12克甲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写出最简整数比)。
(3)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 的方法提纯甲(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4)将t2℃时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5.持续防疫,化学助力。
(1)测量体温时,水银温度计的汞柱会升高。原因是:温度升高,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2)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喷洒84消毒液后,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这说明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3)上学时,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 操作;制作口罩用的无纺布面料主要是聚丙烯【(C3H6)n】,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4)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来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也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 。
1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3)t2℃时,70克甲加入到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是 g。如果将此溶液降温到t1℃,可析出甲的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是 g。
(4)在t1℃时,配制80g丙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丙物质的质量是 g。
(5)t2℃时,在温度不变化的情况下要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
(6)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B.溶剂质量大小关系是:丙>乙>甲
C.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丙>乙>甲
(7)t2℃时将90g乙的饱和溶液稀释成20%的溶液需加 g水。
17.水是生命之源。河水中含有泥沙、细菌等等杂质,需要净化成自来水,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如图所示。
(1)通过过滤池可以去除水中的 杂质(填字母序号)。
A.泥沙 B.枯草树叶 C.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2)吸附池中加入 可除去水中的异味或有色物质。
(3)向杀菌池中投放二氧化氯(ClO2),ClO2是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ClO2属于 (填序号)。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D.纯净物
(4)洗衣服时产生的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则该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
(5)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科学探究题
18.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一】探究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
【探究活动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同学们做了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 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 的影响因素是 。
【探究活动三】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碱溶液反应
①分别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②对比 A 瓶与 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19.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
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建议:溶解前先将硝酸钾固体研碎,再溶于水中,目的
建议:溶解时进行加热,微观解释是
建议:溶解时不断搅拌.
由上述可行性建议可知影响硝酸钾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
由建议可知影响因素①;①固体颗粒的大小,预测该因素的影响是
由建议可知影响因素②; ,预测该因素的影响是 .
由建议可知影响因素③;搅拌,预测该因素的影响是搅拌能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
设计实验验证预测③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两份颗粒大小,质量均相同的,固体,分别放入盛有同质量、同温度的水的烧杯中,其中一只烧杯 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20.科学探究
在老师的带领下,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充分溶解后结果如下。
(1)A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g.
(2)B中得到的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通过B、D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通过 ;(填字母)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海水过滤后所得的水中,还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如果溶液恰好饱和,无溶质析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种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种物质,如氧元素可组成氧气和臭氧,符合题意;
D、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如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A.大多数物质都能溶于水,水是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故A正确;
B.通过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工业废水不能灌溉农田,污染很严重,故C错误;
D.用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净化水,效果最好的是蒸馏法,故D错误。
故选:A。
3.A
【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选项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形成的溶液的温度升高,选项错误;
C、淀粉不溶于水,没有热量的变化,与水混合后物质的温度不变,选项错误;
D、食盐溶于水没有热量的变化,溶液的温度保持不变,选项错误,故选A。
4.D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b点位于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故t2℃时,b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t1℃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结晶的方法很多.甲从溶液中析出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也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等,错误。故选D。
5.C
【详解】A、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固体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图像应该为从y轴上方某点起的平行于x轴的一条直线,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容器的压强由于燃烧放热一开始增大的,反应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容器内的压强会减小,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C、等质量的Fe粉、镁粉分别与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反应速率快,用的时间少,且镁粉生成的氢气多,正确;D、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时生成了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
6.D
【详解】A、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在不断运动,不是静止不动,错误;
B、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因此改变温度,改变溶剂都会导致饱和溶液继续溶解物质,错误;
C、家用洗涤剂和汽油都可以洗去油污,前者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叫乳化,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从而洗去油污;后者是油污溶解在汽油里,从而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错误;
D、硫酸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因此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生理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蔗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泥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
D、75%消毒酒精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C。
8.D
【详解】A、t2℃时,甲的溶液不饱和程度不能确定,所以降温到t1℃,不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70g,错误;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状态和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错误;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变化较大,所以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溶解度就是溶质的质量,需要带单位。
9.D
【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可以通过温度来鉴别,故选项正确;
B、稀硫酸是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所以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鉴别,故选项正确;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去银粉中的铝粉,银不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用加盐酸的方式除,故选项正确;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会引入新杂质锰酸钾,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实验①中溶质的质量是实验②的一半,但它们溶剂的质量相等,实验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是实验②的一半,选项A错误;
B、25℃时,5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大于或等于10g,小于15g,在实验④中再加入50g水后,20g固体能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6%,选项B错误;
C、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25℃时,50g水中溶解的质量大于或等于10g,小于15g,则25℃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范围是:20g≤S<30g,选项C正确;
D、无法确定温度降低,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实验②中温度由25℃冷却到10℃时,不一定有固体析出,选项D错误。故选C。
11.B
【详解】A、花生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B、白糖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选项正确;
C、粉笔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硫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因此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锰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粉末,不能形成均、 稳定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2.B
【详解】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C溶解过程是物理变化,溶解时也伴随能量的变化;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 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木炭燃烧生成气体不能用来测定氧气含量。选B
13. 50g 加水20g B C
【详解】由该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图可知:
(1)溶解度指的是某一温度下,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如图所示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2)将m点移动到n点,溶剂水的质量由80g增加到100g,则将m点移动到n点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加水100g-80g=20g。
(3)n和m的区别是n中有100g水,m中有80g水,溶质相同都是20g,所以n中溶质质量分数要小于m中质量分数,n、m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W和Z都在曲线上,都属于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因为温度没变,溶解度不变,所以W和Z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因为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所以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Z=W>m>n,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不正确的是B。
(4)A、由图可知,图中表示该物质在同一温度下不同质量的水中的溶解的质量,无法确定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W、Z两点都是饱和溶液,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t℃时,100g水中溶解该物质50g达到饱和,因此t℃时,50g的水最多溶解25g的固体,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14.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或相同或一样) 1:5 降温结晶 丙、乙、甲(或丙乙甲或丙>乙>甲)
【详解】(1)p点甲乙溶解度曲线相交,故填: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甲溶解度20g,将12克甲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溶解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10g:50g=1:5。
(3)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故填:降温结晶。
(4)t2℃时等质量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丙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甲乙溶解度减小,溶质结晶析出,甲溶解度变化较大,结晶做最多,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故填:丙、乙、甲。
15.(1)汞原子间间隔变大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 过滤 1:2
(4)验纯(或答检验其纯度)
【详解】(1)温度升高,是汞原子运动速率加快从而是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宏观上物质的体积变大,故填:汞原子间间隔变大;
(2)喷洒84消毒液后,教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逸散到空气中的缘故,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3)佩戴口罩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病毒以及固体颗粒物与空气分离类似于实验室的过滤,过滤是将不溶物与水分离,故填:过滤;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4)可燃性的气体或是粉尘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故填:验纯(或答检验其纯度)。
16.(1)t1
(2)降温结晶
(3) 170 10
(4)30
(5)加入乙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6)ABC
(7)1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1)
甲、丙图线的交点处对应的温度是t1,即表示在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甲的曲线较陡,乙的曲线较平,所以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是降温结晶;
(3)
t2℃时,甲的溶解度为80g,表示的是t2℃,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80g,现在加了70g甲已经完全溶解,所以溶液质量为70g+100g=170g;降温到t1℃,溶解度变为60g,即此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60g,先前加的70g有10g未能溶解,便以晶体形式析出。
(4)
t1℃,丙的溶解度为60g,表示t1℃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丙,那么t1℃,50g水中最多溶解30g丙,即t1℃时,向50g水中加30g丙完全溶解形成丙的饱和溶液80g。
(5)
增加溶质乙或恒温蒸发溶剂都可以使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6)
t3℃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现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甲析出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丙没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越多,溶液的质量分数就越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A正确;
由于t3℃时,甲乙丙都是100g的饱和溶液,溶解度越大,所含有的溶质就越多,溶剂就越少,降温的过程中只是溶质的质量发生变化,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剂质量大小关系是:丙>乙>甲,故B正确;
析出晶体越多,溶液的质量就越小,所以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丙>乙>甲,故C正确。
(7)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90g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40g,根据稀释原理,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90g+x)×20%=40g,解得x=110g。
17.(1)AB
(2)活性炭
(3)BCD
(4)硬水
(5)
【详解】(1)通过过滤可除去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则通过过滤池可以去除水中的泥沙、 枯草树叶等杂质,故选AB。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异味和色素,所以吸附池中加入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或有色物质。
(3)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ClO2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故选BCD。
(4)洗衣服时产生的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则该水是硬水。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光照下分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氧气浓度; 溶剂种类; 溶质种类; A>B>C; C
【详解】【探究活动一】根据氧气的浓度不同分析解答;【探究活动二】根据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不同分析解答;【探究活动三】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分析解答。【探究活动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即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探究活动二】做了如图所示的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同学们补充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C,与A进行比较,溶剂都是水,溶质分别是碘和高锰酸钾,因此可以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种类;【探究活动三】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所以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少,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分别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对比AC瓶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点睛:掌握控制变量法中对变量的控制是解题关键。
19. 使硝酸钾固体颗粒变小 使构成物质的微粒运动加快 能加快固体的溶解速度 升高温度 能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烧杯内的固体溶解速度比另一个快 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详解】(1)将硝酸钾研碎增加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溶解速率;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可以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
(2)由上分析可知,将硝酸钾固体研碎可以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由建议2可知,升高温度可以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
(3)对比搅拌对硝酸钾的溶解速率的影响,故将一个烧杯不停的搅拌,另一个烧杯不搅拌;当看到搅拌的烧杯硝酸钾溶解的较快,说明搅拌可以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
20. 17.3g 饱和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A、C
【详解】(1)A中加入了50gNaOH固体,烧杯中剩余32.7g,故溶解的NaOH固体质量为50g-32.7g=17.3g,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3g;
(2)50gNa2CO3固体加入B中,Na2CO3固体未完全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3)通过B、D对比,B、D的溶剂一样,加入的溶质也一样,只有温度不一样,而溶质被溶解的质量却不一样,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则除了溶质种类,其他条件都应该一样,可知通过A、C对比得出该结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1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含解析)单元检测题 2023-2024高二上学期化学沪科版(2020)选择性必修1

下一篇: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2021-2022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