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2分)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奖授予卡罗琳 露丝 贝尔托西、摩顿梅尔达尔和卡尔 巴里 夏普莱斯,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关于化学( )
A.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学科
C.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
D.鼓励青少年学习化学,激发他们创造未来化学的热情
3.(2分)红城百色是全国著名的铝工业基地。下列关于铝的自我介绍中,属于描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我”能在氧气中燃烧
B.“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我”是银白色金属
D.“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4.(2分)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吗?小明同学用一根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明认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就小明最后观点(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交流
5.(2分)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瓶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6.(2分)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7.(2分)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独有的思维方式。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如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A.
B.
C.
D.
8.(2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关于仪器用途或基本实验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3.24g的二氧化锰粉末
B.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时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
C.滴瓶中的专用滴管使用后都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酒精灯内的酒精量最多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一
9.(2分)下列仪器中,均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
A.烧杯和试管 B.蒸发皿和集气瓶
C.集气瓶和量筒 D.试管和蒸发皿
10.(2分)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第一次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9mL,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 )
A.18mL B.大于18mL C.小于18mL D.无法判断
11.(2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2分)如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种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13.(2分)2022年世界水日,我国推出的宣传语中有一句“六水共治,治污先行,关注重点是寻找各种方式来减少和再利用废水。以下对不同工业废水的处理措施及对应的方法不符合科学性的是( )
A.加入明矾,使悬浮小颗粒凝聚
B.投药杀菌消毒
C.通过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D.通过过滤除去可溶性杂质
14.(2分)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 品红加入水后,整个液体变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大小不同
A.A B.B C.C D.D
15.(2分)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间隔和运动速率都发生了改变;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⑤水在天然循环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2分)“超临界水”因具有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流体。下列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不再运动
B.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C.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
D.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
17.(2分)加热150mL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8.(2分)“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是忠县一道美丽风景。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 )
A.电解水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19.(2分)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 B.蔗糖和食盐
C.铁粉和铜粉 D.矿泉水和泥沙
20.(2分)如图表示以液态氢、液态氧为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D.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1.(2分)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了原子和分子,且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
C.一滴水中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在实验室中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存在
D.分子、原子真实存在,肉眼可见
22.(2分)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转化,下列发生化学变化且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是( )
A.太阳能发电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煤炭燃烧 D.水力发电
23.(2分)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③
C.水分子的大小①<②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24.(2分)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①②③可知微粒之间有空隙
B.由①②可知微粒的运动速率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由①②③可知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D.由①③可知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5.(2分)下列做法可能导致试管炸裂的是( )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的液体。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6.(5分)请选择实验室中合适的仪器填空。
(1)量取25mL的液体,可以选择 mL(填“50”或“100”)的量筒,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应停止倾倒,然后用 添加到刻度线,读数时,要注意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
(2)溶解固体时应用 进行搅拌。
(3)取用粉末状固体选择 。
(4)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固定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27.(6分)用图示中的“关键词”填空:
(1)水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
(2)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3)水分子里的 和 是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的。
(4)氢气是由大量的 聚集而成的。
(5)每个氧分子是由2个 构成的。
28.(3分)某同学要需要称量12g硫酸铜晶体用于实验。
(1)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则应 。(填字母)
A.添加适量硫酸铜晶体
B.减少适量硫酸铜晶体
C.调节平衡螺母
D.减少砝码
(2)若小明同学称取12g硫酸铜晶体时,5g以下需要移动游码,按如图操作,实际称得的药品质量为 g。
(3)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 (选填“大”或“小”)的砝码。
29.(11分)(1)下列是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 。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2)下列节水措施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淘米水浇花
B.及时关水龙头
C.洗衣服的水拖地
D.用红色的工业废水浇灌
(3)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B.黄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物理净化方法可得到自来水
C.“蒸馏法”是人类向海水要淡水的一种方法,这样得到的淡水为纯净物
D.我市水资源丰富,水质优,已生产出多个纯净水品牌
(4)我市某学校一化学兴趣小组收集了一瓶雨后清风湖的河水,模拟自来水厂进行水的实验,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①明矾的作用 。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常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 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②操作2主要除去液体B中一些异味和色素,选用的试剂C是 ,利用 性,是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5)若经过操作1后发现滤液依然浑浊,原因可能是 。(只答一点)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5分)
30.(20分)共创美丽东营,你我有责,碧水蓝天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生活环境。化学是在原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试以水为例
(1)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和试管b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其中b管的气体是 可以用 检验。
(2)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该实验是将 能转化成 能。通过该实验我们能得出了很多结论,请你说出一条 。
(3)黄河入海口是我市的一道风景线,游玩的人特别多。国庆期间小明一家去黄河入海口游玩,带回一瓶水,可向水中加入 。生活中,常采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4)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变化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产生的新微粒是 。
(5)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冰水混合物
C.河水
D.硬水
(6)a中气体在燃烧时发出 色火焰,放热,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由于氢气中混有空气或氧气会发生爆炸,因而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要 ,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示 。
31.(5分)图Ⅰ是小明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联考八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梅须逊雪三分白,属于物理变化。
B、爆竹声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C、增火燃回春浩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D、烈火焚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分析】A、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
B、根据化学用途判断
C、根据任何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判断;
D、根据学习化学的意义判断。
【解答】解:A、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故B正确;
C、任何物质都含有化学物质,故C错误;
D、化学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化学在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未来化学的热情。
故选:C。
【点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了解化学的用途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3.【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酸碱性、金属的活泼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
【解答】解:A、铝能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B、良好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C、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因此银白色金属属于物理性质;
D、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小明认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小明的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得出结论;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分析】结合大气压强的知识解答该题。
【解答】解:当缓慢向里推活塞时,锥形瓶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与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不会产生气泡,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对检查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考查,侧重学生分析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6.【分析】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
B、蜡烛熔化时,会产生“烛泪”。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实验结论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分析】根据“水蒸发”的微观本质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析。
【解答】解:“水蒸发”的微观本质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符合题意的是B。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水蒸发的微观本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分析】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
B、根据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专用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排判断。
【解答】解:A.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3.24g的二氧化锰粉末;
B.玻璃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湿润,故B正确;
C.滴瓶中的专用滴管使用后不需要用清水冲洗干净,直接插回;
D.酒精灯内的酒精量最多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不是三分之一),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分析】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
【解答】解: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可知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锥形瓶等、量筒。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加热是最重要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之一,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明确是安全使用仪器的基本保证,要重点掌握。
10.【分析】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和仰视和俯视产生误差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题,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低。
【解答】解:仰视液体,看到的读数偏小,由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9mL实际比29mL大,看到的读数偏大,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所以倾出液体的体积是大于18mL。
故选:B。
【点评】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接近刻度后要改用胶头滴管,读数时不能仰视或俯视,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或俯视读数时利用假设数值的方法进行解答。
11.【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A、倾倒液体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读取液体体积时,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气密性,用手紧握试管;如果有气泡冒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12.【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图A中只有一种相同的分子,一个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故A错误;
B、图B中只有一种相同的分子,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C、图C中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故C正确;
D、图D中只有一种相同的分子,一个分子由相同的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3.【分析】A、明矾能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B、投药能够杀菌消毒。
C、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D、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解答】解:A、加入明矾,该选项正确。
B、投药杀菌消毒。
C、通过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D、通过过滤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苯分子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都会变红色,解释正确;
C、由图像可知,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水不容易被压缩,这是因为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并不是分子大小不同。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分析】水的天然循环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三个阶段.降水包括雨、雪、雾、雹等形式;径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动着的水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包括水面蒸发、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解答】解: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故正确;
②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水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
③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故正确;
④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故正确;
⑤水在天然循环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天然循环,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16.【分析】根据题干叙述的超临界水的特点以及有关物质的微观构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超临界水的分子不断运动;
B、超临界水的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错误;
C、超临界水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氢,故正确;
D、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水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7.【分析】根据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的用途,以及给水加热和量取水的体积的要求判断。
【解答】解:加热150mL液体,要有盛水的容器,但是用水量为150mL,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这不可能;用烧杯给水加热选择支持固定仪器;由于烧杯底面积大,所以还要用石棉网;酒精灯是热源仪器。
故选:A。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前提。
18.【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故A错误;
B、水结成冰,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氧元素;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结论、硬水软化的方法、分子的概念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分析】过滤: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基本操作.看ABCD四个选项中哪一个符合此条件,即是正确答案.
【解答】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水中分离出去的一种方法。
A、酒精是可以溶于水的。
B、蔗糖能够溶于水,不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C、铁粉和铜粉都不能溶于水。
D、泥沙不能溶于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用过滤法分离的物质,同学们一定要明白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分离.
20.【分析】A、根据氢气、氧气和水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D、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解答】解:A、氢气,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氢气和氧气燃烧过程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化学是在原子,A正确;
B、分子,B错误;
C、一滴水中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在实验室中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存在,C错误;
D、分子,肉眼不可见;
故选A。
【点评】加强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太阳能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和有机物生成,且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天然气燃烧做饭,且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D、水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3.【分析】加热过程中,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大小不变,运动速率加快。
【解答】解:A、水分子间的间隔③(水蒸气)>②(水)。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③。
C、水分子的大小①=②。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分析】A、根据三个图中分子之间都有间隔考虑;
B、根据不同分子运动速度不同考虑;
C、由三个图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可知,分子在不断运动;
D、根据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考虑。
【解答】解:A、由三个图中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不同分子运动速度不同,故B说法正确;
C、由三个图中分子运动的速度可知,故C说法正确;
D、①③中含有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微粒的性质和特点,知道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
25.【分析】根据给试管内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不会引起试管炸裂,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引起试管炸裂;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5分)
26.【分析】(1)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来分析;
(2)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3)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4)根据仪器的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1)选取量筒时,要选择比所量取的液体量大,所以量取25mL的水可选择50mL量筒,改用胶头滴管。
(2)溶解固体时应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3)取用粉末状固体选择药匙;
(4)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固定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
故答案为:(1)50;胶头滴管;
(2)玻璃棒;
(3)药匙;
(4)试管夹。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前提。
27.【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解答,分子构成物质,原子构成分子,水、氢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解答】解:(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故答案为:水分子;
(2)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答案为:水分子;
(3)水分子里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的;故答案为:氢原子;
(4)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故答案为:氧分子;
(5)每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氧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学会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征。
28.【分析】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分析。
【解答】解:(1)定量称量12g硫酸铜晶体时,先将砝码和游码调为12g,只能增减药品使天平平衡,也就是左盘硫酸铜晶体偏多;反应前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选B;
(2)由图可知,硫酸铜晶体和砝码放反了,5g以下用游码,游码为2g;
(3)托盘天平使用时,应该先加质量大的砝码。
故答案为:(1)B;
(2)5;
(3)大。
【点评】本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且在本题中又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
29.【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2)根据节约用水的做法来分析;
(3)根据水资源的现状、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4)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5)根据滤液浑浊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解:(1)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说法正确;
B.不能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要沿着玻璃棒引流;
C.让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说法正确;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2)A.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
B.及时关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
C.洗衣服的水拖地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
D.用红色的工业废水浇灌会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
故答案为:D;
(3)A.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B.杀菌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C.“蒸馏法”是人类向海水要淡水的一种方法,这样得到的淡水为纯净物;
D.我市水资源丰富,水质优,纯净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4)①明矾的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操作1的名称是过滤、漏斗和烧杯;故答案为: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烧杯;
②操作2主要除去液体B中一些异味和色素,选用的试剂C是活性炭,是物理性质;吸附;
(5)若经过操作2后发现滤液依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水的净化方法、原理和相关操作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实验操作,或者是通过细心地思考、探究,来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5分)
30.【分析】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解:(1)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和试管b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故答案为:4:1;氧气。
(2)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该实验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例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故答案为:水氢气+氧气;电;化学。
(3)黄河入海口是我市的一道风景线,游玩的人特别多,带回一瓶水,可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常采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
(4)该变化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产生的新微粒是氢分子。
故答案为:水分子;氢原子;氢分子。
(5)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冰水混合物。
故答案为:B。
(6)a中气体在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观察到烧杯壁上有升水雾水,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因而在点燃氢气前,点燃氢气时。
故答案为:淡蓝;水雾水;化合反应;氢气不纯。
【点评】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1.【分析】(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2)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4)不同的实验装置,优缺点不同。
【解答】解:(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
故填:对比。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C、B中的溶液先后变红色,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氨水显碱性,并且温度越高。
故填:C、B中的溶液先后变红色。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节约药品。
故填:节约药品、更环保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