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 2023—2024学年(上)高一级期中考试
物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页,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7小题,每小题 4分,共 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是高速上的指示牌,上面的“77km”、“100km”等指的是位移
B.乙图是高速上的指示牌,上面的“120”、“100 等指的是平均速度
C.丙图是汽车上的时速表,上面的“72”指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D.丁图是导航中的信息,上面的“26 分钟”、“27 分钟”指的是时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甲图中排球运动员扣球动作时,排球可以看成质点
B.研究乙图中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乒乓球不能看成质点
C.研究丙图中羽毛球运动员回击羽毛球动作时,羽毛球大小可以忽略
第 1 页(共 6 页)
D.研究丁图中体操运动员的平衡木动作时,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速度可视为相同
3.“自由落体”演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牛顿管被抽成真空后,将其迅速倒置,观察到管
内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顶部同时下落到底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能同时落到底端是因为抽走空气后,他们重力相等了
B.他们能同时落到底端是因为抽走空气后,他们没有重力了
C.他们能同时落到底端是因为他们初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
D.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重力与空气阻力有关
4.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 P 的支撑点 M、N 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M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N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C.M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 MN 方向
D.N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5.2023 年,我国运动员陈芋汐获得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单 10 米跳台决赛冠军。某轮比赛中,
陈芋汐在跳台上倒立静止,然后下落,前 5m 完成技术动作,随后 5m 完成姿态调整。假
设整个下落过程近似为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 g 取 10m/s2,则她用于完成技术
动作的时间约为( )
A.0.2s B.0.4s C.1.0s D.1.4s
6.木块 A、B 分别重 50N 和 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0.25.夹在 A、
B 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 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 F=1N 的水平
拉力作用在木块 B 上,如图所示,力 F 作用后( )
A.木块 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 9N B.木块 B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 7N
C.木块 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 12.5N D.木块 A 所受摩擦力大小是 11.5N
7.2023 年 10 月 26 日上午 11 时 14 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的过程的 v
﹣t 图可以简化为如图所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 t2﹣t3 时间内火箭向下运动
2
B.在 t2﹣t3 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最大,大小为
3
第 2 页(共 6 页)
C.0﹣t3 时间内火箭一直向上运动
D.0﹣t3 时间内火箭一直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共 3小题,每小题 6分,共 18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 0分)
8.2022 年 10 月 9 日,中国男乒 3 比 0 战胜德国队,在世乒赛团体赛上取得十连冠。如图
所示,比赛中马龙在某次击球时,用球拍将乒乓球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对球拍的弹力和球拍对球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B.球与球拍作用,球受到的弹力是由于球拍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球与球拍作用,球的形变量越大,球拍受到的弹力就越大
D.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重力、空气阻力和球拍给它的推力
9.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 v﹣t 和 s﹣t 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
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
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有( )
A. B.
C. D.
10.四个水球可以挡住一颗子弹!如图所示,是《国家地理频道》的实验示意图,直径相同
(约 30cm 左右)的 4 个装满水的薄皮气球水平固定排列,子弹射入水球中并沿水平线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恰好能穿出第 4 个水球,气球薄皮对子弹的阻力忽略不计。以下判断
正确的是( )
A.子弹在每个水球中的速度变化量相同
B.子弹依次穿过每个小球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 √3):(√3 √2):(√2 1):1
C.子弹依次进入每个小球时的速度之比为2:√3:√2:1
D.子弹穿出第 3 个水球的瞬时速度与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
第 3 页(共 6 页)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54分)
三.实验题(共 2小题,共 16 分.)
11(8 分).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关系”
的实验中,第一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
验装置。将弹簧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先测出不
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再将钩码逐个挂在弹簧
的下端,每次都测出钩码静止时相应的弹簧总
长度 L,再算出弹簧伸长的长度 x,并将数据填
在表格中。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弹簧弹力 0 0.5 1.0 1.50 2.0 2.5
F/N
弹簧的总长 13.00 15.05 17.10 19.00 21.00 23.00
度 L/cm
弹簧伸长的 0 2.05 4.10 6.00 8.00 10.00
长度 x/cm
(1)在图乙的坐标纸上已经描出了其中 5 次测量的弹簧弹力大小 F 与弹簧伸长的长度 x
对应的数据点,请把第 4 次测量的数据对应点描绘出来,并作出 F﹣x 图线。
(2)根据(1)所得的 F﹣x 图线可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3)另外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
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 a 和 b,得到弹簧弹力与弹簧长度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 的原长比 b 的短 B.a 的原长比 b 的长
C.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 D.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
(4)第二小组同学将同一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
悬挂完成实验。他们得到的 F﹣x
图线用虚线表示(实线为第一组同
学实验所得)。如图丁所示的图线
最符合实际的是
第 4 页(共 6 页)
12(8 分).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
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
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 5 个点取 1 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除了打点计时器外,下列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是 。
A.弹簧测力计
B.秒表
C.毫米刻度尺
D.托盘天平
(2)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可判断物块开始减速的时刻位于 。
A.计数点 5 和 6 之间的某时刻
B.计数点 6 和 7 之间的某时刻
C.计数点 7 和 8 之间的某时刻
(3)若加速过程中计数点 1、2、3、4 间相邻两计数点的距离分别为 s1、s2、s3、 s4,打
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 f,则加速过程中物块的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a=
(请用题目给定的字母表示)
(4)若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 50Hz,计数点 5 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 6 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第 5 页(共 6 页)
四、计算题(共 3小题,共 3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
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 分).将一木块放置于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拉木块。拉力从零开始逐渐增
大,木块先静止后运动。用力传感器采集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并利用计算
机绘制出摩擦力的大小 f 随拉力的大小 F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
动摩擦因数 μ=0.25,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g=10m/s2。
(1)求拉力大小为 3N 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求木块的质量;
(3)若木块的质量 m′=5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
请通过计算判断,用 F′=12.5N 的水平拉力是否能拉动木块。
14(12 分).如图所示,热气球以 20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离地 105m 高处热气球上
掉落一物体,热气球继续以相同的速度匀速上升。不考虑物体所受空气阻力(g=10m/s2)
(1)物体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2)物体从气球上掉落后,经多长时间落回地面?
(3)物体从气球上掉落开始计时,5s 时,热气球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是
多少?
15(16 分).甲、乙两车相距 18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并开始计时,甲车在前,
以初速度大小 v1 16m/s、加速度大小 a 21 2m/s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大
小 v2 4m/s、加速度大小 a 22 1m/s ,与甲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从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甲车的速度减小到零,此时乙车的速度是多大?
(2)从开始计时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达到最大,最大距离为多少?
(3)若乙车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 a 23 6m/s ,但是燃油有限,用尽后将做加速度大小为
a4 6m/s2 的匀减速运动,其它条件不变,若要乙能够追上甲车,燃油至少要能坚持多长时
间?
第 6 页(共 6 页)一.选择题
1.C 2.B 3.C 4.A 5.C 6.A 7.C
8.BC 9. BD 10.BCD
三.实验题(共 3小题)
11. 【答案】(1)见解析;(2)25;(3)AC;(4)C
+ ( + )
12.故答案为:(1)C;(2)B; (3)a= 3 4 1 2 2 1.00,1.20
100
13.【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 fmax=6N>3N,故木块没
被拉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f1=3N
方向水平向左。
(2)当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时,有 f2=μFN FN=mg
解得木块的质量 m=2kg。
(3)木块的质量 m′=5kg,若其在地面上滑动,有 f3=μFN′解得 f3=12.5N
因为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所以用 F′=12.5N 的水平拉力不能拉动木
块。
14.【解答】解:(1)规定向下为正方向,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
v2 20 =2gh
代入数据有:v2﹣(﹣20)2=2×10×105
解得:v=50m/s
50 ( 20)
(2)根据速度—时间规律可得总时间:t= 0 = =7s
10
第 1页(共 2页)
1
(3)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可得下落 t=5s 后,物体的位移为:x5=v0t+ 2 = 20×2
1
5m+ × 10 × 52 =25m。
2
气球的位移:x5′=v0t=﹣20×5m=﹣100m,“﹣”表示方向向上。
气球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为:Δx=x5﹣x5′=25m﹣(﹣100m)=125m。
15.【答案】(1)8s, 12m/s(2)4s, 42m;(3)3s
v
【详解】(1)甲车停止所用时间 t 12 8s
a1
此时乙车的速度为 v 2 v2 a2t2 12m/s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速度公式可得v v1 a1t1 v2 a2t1
解得 t1 4s, v 8m/s
v v v v
此时甲、乙两车的位移分别为 s 11 t1 48m, s
2
2 t1 24m
2 2
甲、乙两车的最大距离为 s s0 s1 s2 42m
(3)设甲、乙两车同时减速为 0,对应乙车加速时间为 t0 ,对乙车有
v2 a3t0 a4 (t2 t0 ) 0
11
解得 t0 s
3
v (v a t ) v a t 334
这个过程乙车的位移为 s 2 2 3 0 t 2 3 03 0 (t2 t0 ) m
2 2 3
由于 s3 s 1 s0 18m
乙车已超过甲车,故应在甲车速度减小为零前追上,且在追上时速度恰好相等,设乙车加
速阶段时间为 t3,减速至共速时间为 t 3,当甲、乙共速时有
v2 a3t3 a4t 3 v1 a1(t t 3 3)
甲、乙刚好相遇时有
v2 (v2 a3t3) 1 1 t3 (v2 a3t3) v1 a1(t3 t 3) t 3 s0 v1 v1 a1(t3 t3) (t3 t3)
2 2 2
联立解得 t3 3s
若要乙能够追上甲车,燃油至少要能坚持 3s。
第 2页(共 2页)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广东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高一级期中考试 解答题
物理
13.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考 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 [0] [0] [0] [0] [0] [0]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 [1] [1] [1] [1] [1] [1]
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3] [3] [3] [3] [3] [3]
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客观题(1~7为单选题;8~10为多选题)
1 [A] [B] [C] [D] 5 [A] [B] [C] [D] 9 [A] [B] [C] [D]
2 [A] [B] [C] [D] 6 [A] [B] [C] [D] 10 [A] [B] [C] [D]
3 [A] [B] [C] [D] 7 [A] [B] [C] [D]
4 [A] [B] [C] [D] 8 [A] [B] [C] [D]
填空题
11. (1)
( 2) ; ( 3 ) ; ( 4) ;
12. (1) ; ( 2) ;
(3 ) ;
(4 ) ; ;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14.
15.
第3页 共4页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