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在物理学史上,首先发现万有引力的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哥白尼 D.爱因斯坦
2.(2分)下列数据中,与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最接近的是( )
A.70μm B.26cm C.7.5dm D.1.6m
3.(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色散现象的是( )
A.色彩缤纷的焰火 B.闪烁的霓虹灯
C.雨后的彩虹 D.北极的极光
4.(2分)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装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5.(2分)小明头晕且浑身疼痛,觉得自己发烧了,于是他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______环节。( )
A.制订计划 B.收集证据
C.提出问题 D.猜想与假设
6.(2分)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城区道路口安装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7.(2分)如图,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把小孔做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对着太阳( )
A.条形的 B.圆形的
C.方形的 D.根本不能成像
8.(2分)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9.(2分)如图所示,耳鼻喉科医生头上带的反光镜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面镜 D.潜望镜
10.(2分)《岳阳楼记》中,以下词组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与相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B.“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11.(2分)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 )
A.虚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变小
C.实像,距离变大 D.虚像,距离变大
12.(2分)汽车以54km/h的速度在沿海公路上行驶;羚羊以20m/s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长跑运动员在15min内跑完5000m.三者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汽车、运动员、羚羊
13.(2分)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细铜丝的总宽度为18.90cm
D.实验中采用了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多选)14.(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B.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不可逆的
C.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多选)15.(3分)下面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认真细致地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于测量中未遵守操作规程而造成的
D.误差是绝对不能避免的
(多选)16.(3分)下列现象中,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A.“余音绕梁”是回声的现象
B.骨传导耳机通过骨头传声,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C.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7.(2分)初中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 ,如图所示时间为 s。
18.(2分)骑马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是选取 为参照物,以奔驰的马为参照物,诗人孟郊是 的。
19.(2分)如图所示,这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鼓、镯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不同,判断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20.(2分)医院里用“B超”诊断胎儿发育是否正常,“B超”是 ;地震、台风来临,伴随有 产生(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1.(2分)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 ,折射角是 度。
22.(2分)甲、乙两运动物体都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2,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 。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其速度是20m/s m/s。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23.(2分)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O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O'。请保留作图痕迹。
24.(2分)根据图中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5.(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当敲击音叉时,泡沫球被弹开 产生的,若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
(2)如图乙所示,向瓶外抽气一段时间后,若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 ;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如图丙所示,该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4)综合对比三个实验,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
26.(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反射面)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进行实验。
(1)小强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3)在实验时,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环境应 (选填“亮”或“暗”)一些,小强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的位置,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
(4)小强分析了出现两个像的原因,吸取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 (选填“薄”或者“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5)如图2,小强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来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 (选填模型下的序号)。
27.(7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 ,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
(2)小李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 (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EO的反射光线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发现在纸板右侧的 (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
(4)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 方向射出。
28.(7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解答时要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出
29.(6分)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量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4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该处海水深度;
(2)能否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请简单说明理由。
30.(8分)小明同学某天上学途中,由于道路拥挤,前一段路程推着自行车步行,求:
(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
(2)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
(3)小明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
31.(10分)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一座长为1km的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在距离桥头150m,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到达桥头后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的速度;
(3)火车的长度。
2023-2024学年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在物理学史上,首先发现万有引力的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哥白尼 D.爱因斯坦
【答案】A
【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解:
A、根据物理学史的知识可知。
B、伽利略最早提出了“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
C、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D、爱因斯坦提出的是相对论
故选:A。
2.(2分)下列数据中,与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最接近的是( )
A.70μm B.26cm C.7.5dm D.1.6m
【答案】B
【分析】通过对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进行估测判断。
【解答】解:八年级物理课本是16K书籍,其长度约为26cm,B正确。
故选:B。
3.(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色散现象的是( )
A.色彩缤纷的焰火 B.闪烁的霓虹灯
C.雨后的彩虹 D.北极的极光
【答案】C
【分析】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解答】解:A、色彩缤纷的焰火,不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B、闪烁的霓虹灯是因为灯管中充入稀有气体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故B不合题意;
C、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太阳光经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以后,形成彩虹,故C符合题意;
D、北极的极光由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4.(2分)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装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C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解答】解:声音在自来水管、水、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水管的另一端可以分别听到声音沿自来水管,一共三次,ABD错误。
故选:C。
5.(2分)小明头晕且浑身疼痛,觉得自己发烧了,于是他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属于科学探究的____________环节。( )
A.制订计划 B.收集证据
C.提出问题 D.猜想与假设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一进行实验一收集证据一解释与结论一反思与评价一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
6.(2分)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
B.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
C.城区道路口安装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答案】D
【分析】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知道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根据选项判断是否符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解答。
【解答】解:A、教室内请勿大声喧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手捂住耳朵,故B不符合题意;
C、城区道路口安装噪声监测仪,但不能减弱噪声;
D、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分)如图,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把小孔做成一条狭窄的缝隙对着太阳( )
A.条形的 B.圆形的
C.方形的 D.根本不能成像
【答案】B
【分析】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
故选:B。
8.(2分)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答案】D
【分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超声波的振动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解答】解:A、超声波的频率很高;
B、超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分)如图所示,耳鼻喉科医生头上带的反光镜是(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面镜 D.潜望镜
【答案】C
【分析】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在医学上,医生检查耳道就利用这点,聚集光线,看清耳鼻喉内的病情。
【解答】解: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对耳鼻喉进行检查。
故选:C。
10.(2分)《岳阳楼记》中,以下词组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与相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B.“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D
【分析】(1)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成的。
(3)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像属于虚像。
【解答】解:A、皎洁的月亮不是光源,故A错误;
B、看到水里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反射现象;
D、如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故选:D。
11.(2分)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 )
A.虚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变小
C.实像,距离变大 D.虚像,距离变大
【答案】A
【分析】①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它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②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①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它把来自小燕子的光进行反射,由于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
故选:A。
12.(2分)汽车以54km/h的速度在沿海公路上行驶;羚羊以20m/s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长跑运动员在15min内跑完5000m.三者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汽车、运动员、羚羊
【答案】C
【分析】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各物体的速度单位,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羚羊的速度v羚羊=20m/s,
运动员的速度v运动员==≈5.6m/s,
汽车的速度v汽车=54km/h=54×=15m/s,
由此可见,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运动员、羚羊。
故选:C。
13.(2分)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细铜丝的总宽度为18.90cm
D.实验中采用了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答案】D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金属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可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利用d= 计算细铜丝直径。
【解答】解:
A、由图可知,一个小格为0.1cm=5mm,故A错误;
B、刻度尺读数时,故B错误;
C、由图示刻度尺可知,故C错误;
D、实验中采用了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利用d=,故D正确。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多选)14.(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B.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不可逆的
C.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AC
【分析】①在光的各种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A、B、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C、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选项C正确。
故选:AC。
(多选)15.(3分)下面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认真细致地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选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于测量中未遵守操作规程而造成的
D.误差是绝对不能避免的
【答案】BD
【分析】误差是指在按照正确的操作要求进行测量时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它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解答】解:A、误差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认真细致的测量也不会绝对避免误差的产生;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符合题意;
C、未遵守操作规程造成的叫错误,不合题意;
D、再正确的测量,误差是绝对不能避免的。
故选:BD。
(多选)16.(3分)下列现象中,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A.“余音绕梁”是回声的现象
B.骨传导耳机通过骨头传声,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C.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答案】AC
【分析】明确选项中的描述所涉及的声学知识,再对照知识逐一做出分析与判断即可。
【解答】解:A.“余音绕梁”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骨传导耳机通过骨头传声,故B错误;
C.弹奏古筝时,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故选:A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7.(2分)初中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 秒表 ,如图所示时间为 200 s。
【答案】秒表;200s。
【分析】实验室常用时间测量工具是秒表,秒表中间的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实验室常用时间测量工具是秒表,秒表中间的小表盘上,指针指在“3”和“4”之间;在秒表的大表盘上,指针指在20s位置,秒表的读数为3min20s=200。
故答案为:秒表;200s。
18.(2分)骑马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是选取 自己 为参照物,以奔驰的马为参照物,诗人孟郊是 静止 的。
【答案】自己;静止。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百花相对于孟郊自己位置向后变化,故是以孟郊自己为参照物;
诗人相对于马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诗人孟郊相对于马匹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自己;静止。
19.(2分)如图所示,这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鼓、镯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音色 不同,判断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答案】空气;音色。
【分析】(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解答】解:(1)鼓、镯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2)通过音色辨别不同发声体。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20.(2分)医院里用“B超”诊断胎儿发育是否正常,“B超”是 超声波 ;地震、台风来临,伴随有 次声波 产生(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超声波;次声波。
【分析】(1)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属于超声波。
(2)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属于次声波。
【解答】解:医院里用“B超”诊断胎儿发育是否正常,“B超”是超声波、台风来临是利用了次声波。
故答案为:超声波;次声波。
21.(2分)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 CO ,折射角是 30 度。
【答案】CO;30。
【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在界面的两侧。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由于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故OC,则PQ为法线,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CO是入射光线,故入射角为∠COP=60°。
故本题答案为:CO;30。
22.(2分)甲、乙两运动物体都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2,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 9:4 。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其速度是20m/s 24 m/s。
【答案】9:4;24。
【分析】(1)知道甲、乙物体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
(2)假设从A地开往B地的路程为s,则全程的总路程为2s,根据速度公式表示出汽车从A地开往B地所需的时间和返回所需的时间,据此求出全程的总时间,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解答】解:甲、乙的路程之比s甲:s乙=3:2,时间之比是t甲:t乙=8:3,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
假设从A地开往B地的路程为s,则全程的总路程为2s,
由v=可知7==,
返回所需的时间t2==,
则全程的总时间:t总=t1+t2=+=,
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v===24m/s。
故答案巍峨:8:4;24。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23.(2分)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O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O'。请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O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O端点A、O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用虚线连接A′。如图:
24.(2分)根据图中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由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可知,反射角为90°﹣60°=30°,在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5.(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当敲击音叉时,泡沫球被弹开 振动 产生的,若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球被弹起;
(2)如图乙所示,向瓶外抽气一段时间后,若听到的手机铃声响度不变 B ;
A.手机铃声频率太高
B.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3)如图丙所示,该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选填“信息”或“能量”);
(4)综合对比三个实验,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乙 (选填“甲”、“乙”或“丙”)。
【答案】(1)振动;能;(2)B;(3)能量;(4)乙。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2)根据声音传播条件分析;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4)逐项分析三个实验运用的实验方法作答。
【解答】解:(1)甲敲击音叉,泡沫球的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里用到了转换法;
若把甲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虽然月球上是真空,音叉仍然会振动;
(2)真空不能传声,如图乙抽气一段时间后,声音应该越来越小,则可能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图丙揭示的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甲丙都用到了转换法,乙用的是理想实验法,用到的探究方法与另外两个不同的是乙。
故答案为:(1)振动;能;(2)B;(4)乙。
26.(6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反射面)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进行实验。
(1)小强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3)在实验时,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环境应 暗 (选填“亮”或“暗”)一些,小强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的位置,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P (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
(4)小强分析了出现两个像的原因,吸取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 薄 (选填“薄”或者“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5)如图2,小强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来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 A (选填模型下的序号)。
【答案】(1)大小;(2)确定像的位置;(3)暗;P;(4)薄;(5)A。
【分析】(1)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A'点是两个玻璃板面成的像;
(4)实验中为了防止玻璃的两个面都能成像,影响实验效果,应采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5)根据四个模型的结构和研究目的“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1)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环境应选放在较暗的地方,这样增加烛焰,使观察效果更明显;
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4)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C、A、T、V,只有C左右不同、T、V,左右相同,用模型A、T,只有C左右不同,故选A。
故答案为:(1)大小;(2)确定像的位置;P;(4)薄。
27.(7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 垂直 ,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 粗糙 (选填“光滑”或“粗糙”)。
(2)小李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 看不到 (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EO的反射光线 存在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发现在纸板右侧的 下部 (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
(4)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 OE 方向射出。
【答案】(1)垂直;粗糙;(2)看不到;存在;(3)下部;在;(4)OE。
【分析】(1)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光线,是因此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只有硬纸板和平面镜垂直,才能保证法线和平面镜垂直;
(2)(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反向后折和纸板不垂直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4)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且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
(2)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存在;
(3)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如图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4)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这 表明光反射时。
故答案为:(1)垂直;粗糙;存在;在;(4)OE。
28.(7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v=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3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80.0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16 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答案】(1)v=;(2)减小;(3)3;80.0;0.16;(4)偏大;(5)B。
【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3)根据秒表和刻度尺得出时间和距离,运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4)若所测时间偏小,则速度偏大。
(5)根据横纵坐标的意义,结合图线的形状,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1)实验原理是v=。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3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80.0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4.16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B,因为B表示小车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1)v=;(2)减小;80.0;(4)偏大。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解答时要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出
29.(6分)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量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4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1)该处海水深度;
(2)能否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请简单说明理由。
【答案】(1)该处海水深度为1050m;
(2)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1.4s=0.7s;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海水深;
(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就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1)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6.4s=0.8s,
由v=得,可得海水的深度为s=vt=1500m/s×0.7s=1050m,
(2)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存在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1)该处海水深度为1050m;
(2)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0.(8分)小明同学某天上学途中,由于道路拥挤,前一段路程推着自行车步行,求:
(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
(2)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
(3)小明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为1m/s;
(2)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为5m/s;
(3)小明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
【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
(2)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小明同学全程的总路程和所用的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明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明同学步行的路程s1=900m,所用的时间t1=900s,
则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v8===6m/s;
(2)由图可知,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路程s2=2400m﹣900m=1500m,所用的时间t2=1200s﹣900s=300s,
则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v8===2m/s;
(3)由图可知,小明同学全程的总路程s=2400m,
则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v===2m/s。
答:(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为1m/s;
(2)小明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为2m/s;
(3)小明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
31.(10分)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一座长为1km的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在距离桥头150m,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到达桥头后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的速度;
(3)火车的长度。
【答案】(1)火车的速度为30m/s;
(2)声音的速度为340m/s;
(3)火车的长度为500m。
【分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速度;
(2)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火车头通过的路程,从而计算出声音的速度;
(3)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则火车的长度等于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与大桥长度之差。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
v车===30m/s;
(2)设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775m,
则:2s=s声﹣s1,s声=6s+s1=2×775m+150m=1700m,
声音的速度为v声===340m/s;
(3)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30m/s×50s=1500m,
则火车的长度:
L车=s6﹣L桥=1500m﹣1000m=500m;
答:(1)火车的速度为30m/s;
(2)声音的速度为340m/s;
(3)火车的长度为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