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2-2023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氮的固定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氮氧化物大量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
C.NO和N2都可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D.N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
2.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卡塔尔AIJanoub体育场屋顶采用聚四氟乙烯板材,该板材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大飞机C919用到了铝锂合金,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光导纤维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应用广泛,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单质硅
D.葡萄酒中通常含有微量的SO2,既可以杀菌又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3.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是掌握物质性质的途径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烷的分子式:C2H6
B.的结构示意图:
C.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D.氨气的电子式:
4.已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反应向环境放出热量
B.A2的稳定性大于物质AB
C.该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化学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
D.铝片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趋势与图示相似
5.“绿色化学”也称作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下列实验或叙述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作汽车燃料
B.工业合成氨时,氨分离后剩余的气体再利用
C.制CuSO4时先将Cu氧化成CuO后再与稀硫酸反应
D.通过化学方法去治理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气、废渣、废液
6.乙醇和乙酸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有机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的催化氧化可以得到乙酸
B.1 mol乙醇可以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0.5 mol H2
C.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D.可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7.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 mol苯的体积为22.4 L
B.1 mol S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SO3的数目为
C.1 mol铁和过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D.30 g乙烷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
8.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能够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获得多种化工产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
B.通过石油裂化和裂解可获得乙烯、丙烯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C.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于化学变化
D.石油分馏后得到的汽油、煤油、柴油均是混合物
9.一定量的一氧化氮和足量碳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NO的转化率不再发生变化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10.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16O2与18O2 B.CH4与CH3CH3
C.正丁烷与异丁烷 D.乙烷与乙烯
11.部分含铁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a可与e反应生成b
B.b只有还原性,没有氧化性
C.可将溶液e加入浓碱液中制得d的胶体
D.不可能存在b→c→d→e→b的循环转化关系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将海带灰溶于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检测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B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证明SO2的漂白性
C 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 验证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
D 向市售乙醇中加入一小粒钠,有气泡产生 检测市售乙醇中存在水
A.A B.B C.C D.D
13.生命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过程来维持,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这些过程的能量基础。下列关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都可以发生水解
B.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加热,再加入新制悬浊液,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则蔗糖不发生水解
C.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叫皂化反应
D.农业上用波尔多液(由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制成)来防治植物病毒的原理是重金属阳离子和强碱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1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1 mol 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890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B.1 mol H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285.8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2 mol NO2分解生成1 mol O2和2 mol NO,并吸收116.2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D.1 mol CaCO3吸收178.2 kJ的热量完全分解,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5.维生素A常作为保健药物,缓解视觉疲劳,维生素A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维生素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生素A含有3种官能团
B.维生素A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1 mol维生素A最多可以和5 mol H2加成
D.维生素A不能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16.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某同学利用反应“”设计了一个化学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在外电路中,电流从a极流向b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极b的电极材料为铜,电极反应式为
B.电极a的电极材料可以为Ag,也可以是石墨或铁
C.c溶液为AgNO3溶液,放电时向b极移动
D.装置放电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填空题
17.Ⅰ.在一定温度下,4 L恒容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气体M、气体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中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时刻,N的平均速率为   。
(2)、、三个时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为   (填“”“”或“”),后的某一时刻给体系升高温度,v(正)将   (填“增大”或“减小”)。
(3)平衡后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和反应前气体的压强之比是   ,平衡时N的转化率为   。
(4)Ⅱ.某学习小组利用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铁的质量(g) 铁的形态 V(H2SO4)(mL) c(H2SO4)() 反应前溶液的温度(℃) 金属完全消失的时间(s)
1 0.10 片状 50 0.8 20 200
2 0.10 粉状 50 0.8 20 25
3 0.10 片状 50 1.0 20 125
4 0.10 片状 50 1.0 35 50
实验1、2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5)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6)实验开始后,会出现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速率减慢,分析其原因   。
三、实验题
18.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
(1)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Ⅰ.在甲试管(如图)中先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再加入几片碎瓷片;
Ⅱ.按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小火均匀地加热3~5 min;
Ⅲ.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①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   。
②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是   。
(3)为了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 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 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乙试管,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甲试管中试剂 乙试管中试剂 有机层的厚度/cm
A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浓硫酸 饱和Na2CO3溶液 3.0
B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H2O 0.1
C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H2SO4溶液 0.6
D 2 mL乙醇、1 mL乙酸、盐酸 0.6
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   mL和   。
②若加入的乙酸为120 g,乙醇为138 g,发生酯化反应得到132 g乙酸乙酯,试计算该反应的产品的产率为   (产率)。
(4)乙酸乙酯的某种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2个甲基,且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则该物质的结构简式为   。
19.某校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装置和夹持装置均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实验步骤与现象如下:
Ⅰ.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
Ⅱ.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
Ⅲ.将A装置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A装置微微加热,A装置中产生无色气体,E装置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
Ⅳ.用F装置向E装置中鼓入空气,E装置中气体颜色逐渐加深;一段时间后,装置C中白色沉淀溶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操作Ⅰ中的化学方程式:   。
(2)C装置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操作Ⅱ中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的原因是   。
(3)写出操作Ⅲ中A装置中产生无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4)E装置内气体颜色逐渐加深的原因是   。
(5)若该小组另取30 mL 的硝酸溶液与上述实验剩余的6.4 g铜丝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一定量NO和NO2的混合气体(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反应后的溶液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保留3位有效数字)。混合气体中NO的物质的量为   mol。
四、工业流程题
20.工业上常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还含有少量FeS2等)为原料,生产Fe3O4(Fe3O4中1个Fe呈+2价,2个Fe呈+3价)和铝单质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FeS2在“焙烧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焙烧Ⅱ”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FeS2中硫的化合价为   价;碱浸后滤渣的主要成分有   (填化学式)。
(2)矿粉经过“焙烧Ⅰ”后,所得的大块烧渣需要进行“碱浸”,为了加快浸取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任写两点)。
(3)写出流程中过量CO2通入滤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反应中产生的污染性气体SO2,可用下列哪种溶液吸收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硝酸 C.NaOH溶液 D.氨水
(5)工业上,常用熔融的氧化铝为原料冶炼金属A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气体可以在流程的   (填“焙烧Ⅰ”“焙烧Ⅱ”或“焙烧Ⅲ”)中循环使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氮的固定;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过程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氮的固定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氮氧化物能与H2O反应生成HNO3,使得雨水的酸性增强,形成酸雨,B不符合题意。
C、NO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因此NO不能稳定存在于空气中,C符合题意。
D、N2可转化为NH3,体现了氧化性;可转化为NO,体现了还原性。因此N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紧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
B、氮氧化物会与H2O反应生成HNO3,形成酸雨。
C、NO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
D、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既可升高,也可降低。
2.【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硅和二氧化硅;合金及其应用;高分子材料
【解析】【解答】A、聚四氟乙烯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A不符合题意。
B、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不符合题意。
C、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为二氧化硅,硅是半导体材料,C符合题意。
D、葡萄酒中微量的SO2,可以起到杀菌作用;同时SO2具有还原性,可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聚四氟乙烯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B、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D、SO2具有还原性,可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解析】【解答】A、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A不符合题意。
B、Cl-是由氯原子最外层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其最外层电子数为8,其结构示意图为,B不符合题意。
C、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为,C不符合题意。
D、NH3的电子式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
B、Cl-是由氯原子最外层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
C、结合空间填充模型的结构分析。
D、NH3中氮原子含有一个孤电子对。
4.【答案】B
【知识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解析】【解答】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反应向环境放出热量,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A2和B2)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2AB)的总能量,但无法比较A2与AB的能量大小,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的稳定性,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化学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C不符合题意。
D、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其能量变化趋势与图示相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据此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A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合成氨时,剩余的气体中含有N2、H2,分离再利用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不符合题意。
C、先将Cu氧化成CuO,CuO与H2SO4反应生成CuSO4和H2O,不会产生污染性物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不符合题意。
D、“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为了治理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用乙醇代替普通汽油可减少污染气体的产生。
B、氨分离后的剩余气体再利用可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
C、该过程中没有产生污染性物质。
D、“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为了治理污染。
6.【答案】A
【知识点】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可得到乙酸。乙醇的催化氧化无法直接得到乙酸,A符合题意。
B、乙醇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2Na→2C2H5ONa+H2↑,因此1mol乙醇反应生成0.5molH2,B不符合题意。
C、酸性KMnO4溶液具有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乙酸不具有还原性。因此乙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乙酸不能。所以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C不符合题意。
D、乙酸能与Na2CO3反应,而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Na2CO3溶液,所以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乙醇催化氧化得到乙醛。
B、乙醇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2Na→2C2H5ONa+H2↑,据此计算。
C、乙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乙酸不能。
D、乙酸能与Na2CO3反应,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Na2CO3溶液。
7.【答案】D
【知识点】气体摩尔体积;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标准状态下,苯不是气体,不可应用Vm=22.4L·mol-1进行计算,A不符合题意。
B、S与O2反应只生成SO2,不生成SO3,B不符合题意。
C、HNO3过量,则1molFe完全反应,生成Fe(NO3)3,因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1mol×3×NA=3NA,C不符合题意。
D、30g乙烷的物质的量,一分子乙烷中含有6个C-H键,因此其所含的C-H键的数目为1mol×6×NA=6N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标准状态下苯不是气体,不可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
B、S与O2反应只生成SO2,不生成SO3。
C、硝酸过量,则反应生成Fe(NO3)3。
D、一分子乙烷中含有6个C-H化学键。
8.【答案】C
【知识点】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A不符合题意。
B、通过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可获得乙烯、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B不符合题意。
C、干馏是指隔绝空气加强热,指物质分解,因此煤的干馏为化学变化;分馏时利用各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操作,因此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C符合题意。
D、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都属于混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
B、石油裂化和裂解可获得乙烯、丙烯等气态烃。
C、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
D、汽油、煤油、柴油都属于混合物。
9.【答案】B
【知识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解答】A、若反应正向进行,则NO的转化率变大;若反应逆向进行,则NO的转化率变小。因此当NO的转化率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因此反应过程中压强保持不变,不属于变量。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反应物含有固体,因此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根据公式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变量,当其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混合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一个变量,则当其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或变量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0.【答案】C
【知识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解析】【解答】A、两种物质都表示氧气,属于同一种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A不符合题意。
B、CH4、CH3CH3的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属于同系物,B不符合题意。
C、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都是C4H10,二者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因此互为同分异构体,C符合题意。
D、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二者的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物。
11.【答案】A
【知识点】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解析】【解答】A、a为Fe,e为Fe3+,具有氧化性,二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3++Fe=3Fe2+,A符合题意。
B、b为Fe2+,铁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B不符合题意。
C、加入浓碱溶液中发生反应:Fe3++3OH-=Fe(OH)3↓,得到的是Fe(OH)3沉淀,而不是Fe(OH)3胶体,C不符合题意。
D、Fe2+与OH-反应可生成Fe(OH)2,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可生成Fe(OH)3;Fe(OH)3与H+反应可生成Fe3+;Fe3+与Fe反应可生成Fe2+,因此存在b→c→d→e→b的循环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化合价和所属类别可知,a为Fe、b为Fe2+、c为Fe(OH)2、d为Fe(OH)3、e为Fe3+。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选项。
12.【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硅酸的性质及制法;乙醇的化学性质;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色,此处的碘是指碘单质,而不是碘元素,因此无法直接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含有碘元素,A不符合题意。
B、通入SO2后,发生反应SO2+2NaOH=Na2SO3+H2O,溶液中NaOH的量减少,溶液红色褪去,不能证明SO2具有漂白性,SO2不能使指示剂褪色,B不符合题意。
C、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产生的白色沉淀为H2Si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得,酸性H2CO3>H2SiO3,C符合题意。
D、CH3CH2OH能与Na反应生成CH3CH2ONa和H2,因此无法说明乙醇中是否含有H2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淀粉遇碘变蓝色,此处的碘是指碘单质,而不是碘元素。
B、SO2的漂白性,不能使指示剂褪色。
C、根据发生的反应,结合“强酸制弱酸”原理分析酸性的强弱。
D、乙醇也能与Na反应生成H2。
13.【答案】D
【知识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解析】【解答】A、糖类中的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A不符合题意。
B、蔗糖的水解溶液中含有H2SO4,应先加NaOH中和过量的H2SO4,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从而判断蔗糖是否发生水解,B不符合题意。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
D、重金属Cu2+和强碱性溶液都能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性,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糖类中的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B、新制Cu(OH)2悬浊液需在碱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
C、油脂的碱性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D、重金属离子Cu2+和强碱都能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性。
14.【答案】A
【知识点】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1,A符合题意。
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因此2mol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71.6kJ,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B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其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反应热也不同,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需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2(g)=2NO(g)+O2(g) ΔH=+116.2kJ·mol-1,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其ΔH>0,因此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CO3(s)=CaO(s)+CO2(g) ΔH=+178.2kJ·mol-1,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书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B、1mol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85.8kJ,则2mol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71.6kJ。
C、热化学方程式中应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D、吸热反应的ΔH>0。
15.【答案】C
【知识点】有机物中的官能团;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烯烃;乙醇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该有机物中所含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羟基两种,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A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B不符合题意。
C、一分子维生素A中含有5个碳碳双键,因此1mol维生素A能与5molH2发生加成反应,C符合题意。
D、维生素A中的-CH2OH能与O2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CH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其所含的官能团。
B、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C、分子结构中的碳碳双键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D、分子结构中的-CH2OH能与O2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16.【答案】A
【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电极b为负极,Cu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A符合题意。
B、电极a为正极,其电极材料应具有导电性,可以为金属或石墨。若为金属,则要求金属的活动性比Cu弱,因此不能使铁,B不符合题意。
C、电解质溶液c为AgNO3溶液,放电时,溶液中的Ag+移向正极,因此放电时Ag+向a极移动,C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其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原电池装置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因此a极为正极,b极为负极。在反应Cu+2Ag+=Cu2++2Ag中,Cu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所以Cu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Ag+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为正极反应物,其电极反应式为2Ag++2e-=2Ag。
17.【答案】(1);
(2);增大
(3)7:10;75%(或0.75)
(4)物质的形态(或固体的表面积)
(5)实验3和实验4(或实验3、4或3、4)
(6)铁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开始时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随硫酸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的计算;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解答】(1)图示中随着反应的进行M逐渐增加,N逐渐减小,因此M为生成物,反应生成n(M)=5mol-2mol=3mol。N为反应物,反应消耗n(N)=8mol-2mol=6mol。因此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6:3=2:1,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g) M(g)。由图可知,0~t1时刻,参与反应的n(N)=8mol-6mol=2mol,所以用N表示的反应速率。
(2)由图可知,t3时刻后,M、N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因此v(正)将增大。
(3)由图可知,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n(M)=5mol、n(N)=2mol。由于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平衡后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和反应前气体的压强之比为(5mol+2mol):(8mol+2mol)=7:10。平衡时,参与反应的n(N)=6mol,所以平衡时N的转化率为。
(4)实验1、2中铁的形态不同,其他条件不同,最终金属铁完全消失的时间不同,说明铁的形态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因此实验1、2表明物质的形态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要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需控制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因此选择实验3和实验4。
(6)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浓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因此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分析】(1)根据变化的量之比确定化学计量数之比,从而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2)当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3)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公式计算。
(4)实验1、2物质的形态不同,反应所需的时间不同,体现了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应控制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6)结合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
18.【答案】(1)
(2)防止液体暴沸(或防止液体飞溅);冷凝、防倒吸
(3)3;2;75%
(4)
【知识点】乙酸乙酯的制取
【解析】【解答】(1)CH3COOH与CH3CH2OH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H3COOCH2CH3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2)①加入碎瓷片,可以起到防暴沸的作用。
②球形干燥管可以起到冷凝和防倒吸的作用。
(3)①实验D和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则实验D中所用H2SO4溶液的浓度应与实验C不同,且溶液的体积相同,因此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为3mL,H2SO4溶液的浓度为2mol·L-1。
②若加入的乙酸为120g,乙醇为138g,反应生成132g乙酸乙酯,因此乙酸乙酯的实际产量为132g,设乙酸乙酯的理论产量为x,则120g乙酸完全反应时,可得关系式,解得 x=176g,所以该反应产品的产率为。
(4)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2个-CH3;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说明分子结构中含有-COOH。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分析】(1)乙酸乙酯是由CH3COOH和CH3CH2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①加入碎瓷片可以起到防暴沸的作用。
②球形干燥管可起到冷凝、防倒吸的作用。
(3)①证明H+对反应的催化作用,则需改变c(H+)。
②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产量,结合公式计算产率。
(4)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则分子结构中含有-COOH,且含有2个-CH3,据此写出该物质的结构简式。
19.【答案】(1)
(2)CaCO3;防止碳酸钙消耗硝酸过多,从而影响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3)
(4)CO2比空气重,从长管进入E,并没有把E中的空气排尽,致使部分NO先与未排尽的空气生成少量红棕色气体NO2,当再用F鼓入空气时,E中有更多的NO2生成,所以气体颜色逐渐加深
(5)3.33;0.05
【知识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1)操作Ⅰ中CaCO3与HNO3反应生成Ca(NO3)2、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NO3=Ca(NO3)2+H2O+CO2↑。
(2)C装置中CO2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Ca(OH)2+CO2=CaCO3↓+H2O,因此产生的白色沉淀为CaCO3。操作Ⅱ中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说明此时A、E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出,立即将B装置上提,可减少HNO3的反应,防止HNO3消耗过多,影响Cu与稀硝酸的反应。
(3)操作Ⅲ中A装置内将铜丝伸入稀硝酸中,Cu与HNO3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4)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从长导管进入E装置中,无法将E装置内的空气完全排出,因此反应后生成的NO进入E装置后,与O2反应生成NO2,使得气体变为浅红棕色。当用F装置鼓入空气后,更多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红棕色变深。
(5)6.4g铜丝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生成,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反应生成n(NO)+n(NO2)=10mol·L-1×0.03L-0.1mol×2=0.1mol,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0.1mol×2=0.2mol。令混合气体中n(NO)=amol,则n(NO2)=(0.1-a)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a×3+(0.1-a)×1=0.2,解得 a=0.05。所以混合气体中n(NO)=0.05mol。
【分析】操作Ⅰ中将B装置下移,利用CaCO3与HNO3反应生成CO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O2干扰NO的检验。当C装置产生白色沉淀时,说明A、E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出。此时将A装置中的铜丝放入稀硝酸中,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E装置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装置向E装置中鼓入空气,E装置中气体颜色逐渐加深,则逐渐生成NO2气体。一段时间后,C装置中白色沉淀溶解。主要是由于NO2进入C装置中,与H2O反应生成HNO3,HNO3使得CaCO3沉淀溶解。
20.【答案】(1)-1;CaSO4、Fe2O3
(2)粉碎烧渣;适当升高“碱浸”的温度(或增大碱的浓度)
(3)
(4)C;D
(5)焙烧Ⅰ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镁、铝的重要化合物;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1)FeS2中硫的化合价为-1价。由分析可知,“碱浸”后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SO4和Fe2O3。
(2)为了加快浸取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粉碎烧渣、适当升高“碱浸”的温度。
(3)滤液中的溶质主要为NaAlO2,通入过量CO2时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NaHC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H2O+CO2=Al(OH)3↓+HCO3-。
(4)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可用碱溶液吸收,因此可用NaOH溶液、氨水进行吸收,CD符合题意。
(5)反应生成的气体为O2,可在“焙烧Ⅰ”中循环使用。
【分析】“焙烧Ⅰ”过程中FeS2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Fe2O3和SO2,SO2、O2和CaO进一步反应生成CaSO4。加入NaOH溶液“碱浸”过程中发生反应:2NaOH+Al2O3=2NaAlO2+H2O,过滤后所得滤液的成分为NaAlO2、NaOH溶液、滤渣为CaSO4和Fe2O3。“焙烧Ⅱ”过程中Fe2O3和FeS2反应生成Fe3O4和SO2。往滤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NaAlO2+2H2O+CO2=NaHCO3+Al(OH)3↓。因此过滤后所得固体为Al(OH)3,“焙烧Ⅲ”过程中Al(OH)3发生分解反应:2Al(OH)3Al2O3+3H2O,因此所得固体X为Al2O3,电解熔融Al2O3,可制得金属Al。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氮的固定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氮氧化物大量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酸雨
C.NO和N2都可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D.N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
【答案】C
【知识点】氮的固定;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过程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氮的固定过程中一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氮氧化物能与H2O反应生成HNO3,使得雨水的酸性增强,形成酸雨,B不符合题意。
C、NO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因此NO不能稳定存在于空气中,C符合题意。
D、N2可转化为NH3,体现了氧化性;可转化为NO,体现了还原性。因此N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紧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
B、氮氧化物会与H2O反应生成HNO3,形成酸雨。
C、NO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
D、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既可升高,也可降低。
2.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卡塔尔AIJanoub体育场屋顶采用聚四氟乙烯板材,该板材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大飞机C919用到了铝锂合金,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光导纤维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应用广泛,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单质硅
D.葡萄酒中通常含有微量的SO2,既可以杀菌又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硅和二氧化硅;合金及其应用;高分子材料
【解析】【解答】A、聚四氟乙烯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A不符合题意。
B、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不符合题意。
C、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为二氧化硅,硅是半导体材料,C符合题意。
D、葡萄酒中微量的SO2,可以起到杀菌作用;同时SO2具有还原性,可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聚四氟乙烯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B、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D、SO2具有还原性,可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3.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是掌握物质性质的途径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烷的分子式:C2H6
B.的结构示意图:
C.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D.氨气的电子式: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解析】【解答】A、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A不符合题意。
B、Cl-是由氯原子最外层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因此其最外层电子数为8,其结构示意图为,B不符合题意。
C、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为,C不符合题意。
D、NH3的电子式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
B、Cl-是由氯原子最外层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
C、结合空间填充模型的结构分析。
D、NH3中氮原子含有一个孤电子对。
4.已知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反应向环境放出热量
B.A2的稳定性大于物质AB
C.该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化学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
D.铝片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趋势与图示相似
【答案】B
【知识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解析】【解答】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该反应向环境放出热量,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A2和B2)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2AB)的总能量,但无法比较A2与AB的能量大小,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的稳定性,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化学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C不符合题意。
D、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其能量变化趋势与图示相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据此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5.“绿色化学”也称作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下列实验或叙述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作汽车燃料
B.工业合成氨时,氨分离后剩余的气体再利用
C.制CuSO4时先将Cu氧化成CuO后再与稀硫酸反应
D.通过化学方法去治理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气、废渣、废液
【答案】D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A、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A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合成氨时,剩余的气体中含有N2、H2,分离再利用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不符合题意。
C、先将Cu氧化成CuO,CuO与H2SO4反应生成CuSO4和H2O,不会产生污染性物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不符合题意。
D、“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为了治理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用乙醇代替普通汽油可减少污染气体的产生。
B、氨分离后的剩余气体再利用可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
C、该过程中没有产生污染性物质。
D、“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不是为了治理污染。
6.乙醇和乙酸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有机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的催化氧化可以得到乙酸
B.1 mol乙醇可以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0.5 mol H2
C.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D.可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答案】A
【知识点】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可得到乙酸。乙醇的催化氧化无法直接得到乙酸,A符合题意。
B、乙醇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2Na→2C2H5ONa+H2↑,因此1mol乙醇反应生成0.5molH2,B不符合题意。
C、酸性KMnO4溶液具有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乙酸不具有还原性。因此乙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乙酸不能。所以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C不符合题意。
D、乙酸能与Na2CO3反应,而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Na2CO3溶液,所以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乙醇催化氧化得到乙醛。
B、乙醇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OH+2Na→2C2H5ONa+H2↑,据此计算。
C、乙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乙酸不能。
D、乙酸能与Na2CO3反应,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Na2CO3溶液。
7.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 mol苯的体积为22.4 L
B.1 mol S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SO3的数目为
C.1 mol铁和过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D.30 g乙烷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
【答案】D
【知识点】气体摩尔体积;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标准状态下,苯不是气体,不可应用Vm=22.4L·mol-1进行计算,A不符合题意。
B、S与O2反应只生成SO2,不生成SO3,B不符合题意。
C、HNO3过量,则1molFe完全反应,生成Fe(NO3)3,因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1mol×3×NA=3NA,C不符合题意。
D、30g乙烷的物质的量,一分子乙烷中含有6个C-H键,因此其所含的C-H键的数目为1mol×6×NA=6NA,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标准状态下苯不是气体,不可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
B、S与O2反应只生成SO2,不生成SO3。
C、硝酸过量,则反应生成Fe(NO3)3。
D、一分子乙烷中含有6个C-H化学键。
8.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能够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获得多种化工产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
B.通过石油裂化和裂解可获得乙烯、丙烯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C.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于化学变化
D.石油分馏后得到的汽油、煤油、柴油均是混合物
【答案】C
【知识点】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
【解析】【解答】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A不符合题意。
B、通过石油的裂化和裂解可获得乙烯、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B不符合题意。
C、干馏是指隔绝空气加强热,指物质分解,因此煤的干馏为化学变化;分馏时利用各物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操作,因此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C符合题意。
D、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都属于混合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
B、石油裂化和裂解可获得乙烯、丙烯等气态烃。
C、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为物理变化。
D、汽油、煤油、柴油都属于混合物。
9.一定量的一氧化氮和足量碳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NO的转化率不再发生变化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解答】A、若反应正向进行,则NO的转化率变大;若反应逆向进行,则NO的转化率变小。因此当NO的转化率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因此反应过程中压强保持不变,不属于变量。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反应物含有固体,因此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根据公式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变量,当其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混合气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一个变量,则当其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或变量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10.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16O2与18O2 B.CH4与CH3CH3
C.正丁烷与异丁烷 D.乙烷与乙烯
【答案】C
【知识点】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解析】【解答】A、两种物质都表示氧气,属于同一种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A不符合题意。
B、CH4、CH3CH3的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属于同系物,B不符合题意。
C、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都是C4H10,二者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因此互为同分异构体,C符合题意。
D、乙烷的分子式为C2H6,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二者的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物。
11.部分含铁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a可与e反应生成b
B.b只有还原性,没有氧化性
C.可将溶液e加入浓碱液中制得d的胶体
D.不可能存在b→c→d→e→b的循环转化关系
【答案】A
【知识点】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解析】【解答】A、a为Fe,e为Fe3+,具有氧化性,二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3++Fe=3Fe2+,A符合题意。
B、b为Fe2+,铁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B不符合题意。
C、加入浓碱溶液中发生反应:Fe3++3OH-=Fe(OH)3↓,得到的是Fe(OH)3沉淀,而不是Fe(OH)3胶体,C不符合题意。
D、Fe2+与OH-反应可生成Fe(OH)2,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可生成Fe(OH)3;Fe(OH)3与H+反应可生成Fe3+;Fe3+与Fe反应可生成Fe2+,因此存在b→c→d→e→b的循环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化合价和所属类别可知,a为Fe、b为Fe2+、c为Fe(OH)2、d为Fe(OH)3、e为Fe3+。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选项。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将海带灰溶于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检测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B 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证明SO2的漂白性
C 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 验证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
D 向市售乙醇中加入一小粒钠,有气泡产生 检测市售乙醇中存在水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硫的性质;硅酸的性质及制法;乙醇的化学性质;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
【解析】【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色,此处的碘是指碘单质,而不是碘元素,因此无法直接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含有碘元素,A不符合题意。
B、通入SO2后,发生反应SO2+2NaOH=Na2SO3+H2O,溶液中NaOH的量减少,溶液红色褪去,不能证明SO2具有漂白性,SO2不能使指示剂褪色,B不符合题意。
C、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产生的白色沉淀为H2Si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得,酸性H2CO3>H2SiO3,C符合题意。
D、CH3CH2OH能与Na反应生成CH3CH2ONa和H2,因此无法说明乙醇中是否含有H2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淀粉遇碘变蓝色,此处的碘是指碘单质,而不是碘元素。
B、SO2的漂白性,不能使指示剂褪色。
C、根据发生的反应,结合“强酸制弱酸”原理分析酸性的强弱。
D、乙醇也能与Na反应生成H2。
13.生命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复杂的化学过程来维持,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这些过程的能量基础。下列关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在人体内都可以发生水解
B.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并加热,再加入新制悬浊液,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则蔗糖不发生水解
C.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叫皂化反应
D.农业上用波尔多液(由硫酸铜溶液和石灰乳制成)来防治植物病毒的原理是重金属阳离子和强碱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答案】D
【知识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蔗糖与淀粉的性质实验;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解析】【解答】A、糖类中的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A不符合题意。
B、蔗糖的水解溶液中含有H2SO4,应先加NaOH中和过量的H2SO4,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从而判断蔗糖是否发生水解,B不符合题意。
C、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
D、重金属Cu2+和强碱性溶液都能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性,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糖类中的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B、新制Cu(OH)2悬浊液需在碱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
C、油脂的碱性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D、重金属离子Cu2+和强碱都能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性。
1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1 mol 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890 kJ的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B.1 mol H2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为285.8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2 mol NO2分解生成1 mol O2和2 mol NO,并吸收116.2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D.1 mol CaCO3吸收178.2 kJ的热量完全分解,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A
【知识点】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1,A符合题意。
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因此2mol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71.6kJ,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B不符合题意。
C、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其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反应热也不同,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需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2(g)=2NO(g)+O2(g) ΔH=+116.2kJ·mol-1,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其ΔH>0,因此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CO3(s)=CaO(s)+CO2(g) ΔH=+178.2kJ·mol-1,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书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B、1mol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85.8kJ,则2mol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71.6kJ。
C、热化学方程式中应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D、吸热反应的ΔH>0。
15.维生素A常作为保健药物,缓解视觉疲劳,维生素A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维生素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生素A含有3种官能团
B.维生素A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1 mol维生素A最多可以和5 mol H2加成
D.维生素A不能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答案】C
【知识点】有机物中的官能团;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烯烃;乙醇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该有机物中所含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羟基两种,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A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B不符合题意。
C、一分子维生素A中含有5个碳碳双键,因此1mol维生素A能与5molH2发生加成反应,C符合题意。
D、维生素A中的-CH2OH能与O2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CH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图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其所含的官能团。
B、碳碳双键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C、分子结构中的碳碳双键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D、分子结构中的-CH2OH能与O2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16.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某同学利用反应“”设计了一个化学电池(如图所示)。该电池在外电路中,电流从a极流向b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极b的电极材料为铜,电极反应式为
B.电极a的电极材料可以为Ag,也可以是石墨或铁
C.c溶液为AgNO3溶液,放电时向b极移动
D.装置放电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A
【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电极b为负极,Cu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A符合题意。
B、电极a为正极,其电极材料应具有导电性,可以为金属或石墨。若为金属,则要求金属的活动性比Cu弱,因此不能使铁,B不符合题意。
C、电解质溶液c为AgNO3溶液,放电时,溶液中的Ag+移向正极,因此放电时Ag+向a极移动,C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其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原电池装置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因此a极为正极,b极为负极。在反应Cu+2Ag+=Cu2++2Ag中,Cu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所以Cu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Ag+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为正极反应物,其电极反应式为2Ag++2e-=2Ag。
二、填空题
17.Ⅰ.在一定温度下,4 L恒容密闭容器内某一反应中气体M、气体N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中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时刻,N的平均速率为   。
(2)、、三个时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为   (填“”“”或“”),后的某一时刻给体系升高温度,v(正)将   (填“增大”或“减小”)。
(3)平衡后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和反应前气体的压强之比是   ,平衡时N的转化率为   。
(4)Ⅱ.某学习小组利用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铁的质量(g) 铁的形态 V(H2SO4)(mL) c(H2SO4)() 反应前溶液的温度(℃) 金属完全消失的时间(s)
1 0.10 片状 50 0.8 20 200
2 0.10 粉状 50 0.8 20 25
3 0.10 片状 50 1.0 20 125
4 0.10 片状 50 1.0 35 50
实验1、2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5)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6)实验开始后,会出现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速率减慢,分析其原因   。
【答案】(1);
(2);增大
(3)7:10;75%(或0.75)
(4)物质的形态(或固体的表面积)
(5)实验3和实验4(或实验3、4或3、4)
(6)铁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开始时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随硫酸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的计算;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解答】(1)图示中随着反应的进行M逐渐增加,N逐渐减小,因此M为生成物,反应生成n(M)=5mol-2mol=3mol。N为反应物,反应消耗n(N)=8mol-2mol=6mol。因此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6:3=2:1,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g) M(g)。由图可知,0~t1时刻,参与反应的n(N)=8mol-6mol=2mol,所以用N表示的反应速率。
(2)由图可知,t3时刻后,M、N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因此v(正)将增大。
(3)由图可知,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n(M)=5mol、n(N)=2mol。由于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平衡后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和反应前气体的压强之比为(5mol+2mol):(8mol+2mol)=7:10。平衡时,参与反应的n(N)=6mol,所以平衡时N的转化率为。
(4)实验1、2中铁的形态不同,其他条件不同,最终金属铁完全消失的时间不同,说明铁的形态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因此实验1、2表明物质的形态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要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需控制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因此选择实验3和实验4。
(6)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浓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因此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分析】(1)根据变化的量之比确定化学计量数之比,从而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公式计算反应速率。
(2)当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3)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公式计算。
(4)实验1、2物质的形态不同,反应所需的时间不同,体现了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应控制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6)结合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
三、实验题
18.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
(1)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Ⅰ.在甲试管(如图)中先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再加入几片碎瓷片;
Ⅱ.按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小火均匀地加热3~5 min;
Ⅲ.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①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   。
②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此装置中采用了球形干燥管,其作用是   。
(3)为了证明浓硫酸在该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实验开始先用酒精灯微热3 min,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3 min。实验结束后,充分振荡乙试管,再测有机层的厚度,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甲试管中试剂 乙试管中试剂 有机层的厚度/cm
A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浓硫酸 饱和Na2CO3溶液 3.0
B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H2O 0.1
C 2 mL乙醇、1 mL乙酸、3 mL H2SO4溶液 0.6
D 2 mL乙醇、1 mL乙酸、盐酸 0.6
①实验D的目的是与实验C相对照,证明对酯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和浓度分别是   mL和   。
②若加入的乙酸为120 g,乙醇为138 g,发生酯化反应得到132 g乙酸乙酯,试计算该反应的产品的产率为   (产率)。
(4)乙酸乙酯的某种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2个甲基,且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则该物质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1)
(2)防止液体暴沸(或防止液体飞溅);冷凝、防倒吸
(3)3;2;75%
(4)
【知识点】乙酸乙酯的制取
【解析】【解答】(1)CH3COOH与CH3CH2OH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H3COOCH2CH3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2)①加入碎瓷片,可以起到防暴沸的作用。
②球形干燥管可以起到冷凝和防倒吸的作用。
(3)①实验D和实验C相对照,证明H+对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则实验D中所用H2SO4溶液的浓度应与实验C不同,且溶液的体积相同,因此实验D中应加入盐酸的体积为3mL,H2SO4溶液的浓度为2mol·L-1。
②若加入的乙酸为120g,乙醇为138g,反应生成132g乙酸乙酯,因此乙酸乙酯的实际产量为132g,设乙酸乙酯的理论产量为x,则120g乙酸完全反应时,可得关系式,解得 x=176g,所以该反应产品的产率为。
(4)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2个-CH3;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说明分子结构中含有-COOH。满足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分析】(1)乙酸乙酯是由CH3COOH和CH3CH2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①加入碎瓷片可以起到防暴沸的作用。
②球形干燥管可起到冷凝、防倒吸的作用。
(3)①证明H+对反应的催化作用,则需改变c(H+)。
②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产量,结合公式计算产率。
(4)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则分子结构中含有-COOH,且含有2个-CH3,据此写出该物质的结构简式。
19.某校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装置和夹持装置均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实验步骤与现象如下:
Ⅰ.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
Ⅱ.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
Ⅲ.将A装置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A装置微微加热,A装置中产生无色气体,E装置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
Ⅳ.用F装置向E装置中鼓入空气,E装置中气体颜色逐渐加深;一段时间后,装置C中白色沉淀溶解。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操作Ⅰ中的化学方程式:   。
(2)C装置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操作Ⅱ中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的原因是   。
(3)写出操作Ⅲ中A装置中产生无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4)E装置内气体颜色逐渐加深的原因是   。
(5)若该小组另取30 mL 的硝酸溶液与上述实验剩余的6.4 g铜丝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一定量NO和NO2的混合气体(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反应后的溶液中硝酸铜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保留3位有效数字)。混合气体中NO的物质的量为   mol。
【答案】(1)
(2)CaCO3;防止碳酸钙消耗硝酸过多,从而影响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3)
(4)CO2比空气重,从长管进入E,并没有把E中的空气排尽,致使部分NO先与未排尽的空气生成少量红棕色气体NO2,当再用F鼓入空气时,E中有更多的NO2生成,所以气体颜色逐渐加深
(5)3.33;0.05
【知识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1)操作Ⅰ中CaCO3与HNO3反应生成Ca(NO3)2、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NO3=Ca(NO3)2+H2O+CO2↑。
(2)C装置中CO2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Ca(OH)2+CO2=CaCO3↓+H2O,因此产生的白色沉淀为CaCO3。操作Ⅱ中当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时,说明此时A、E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出,立即将B装置上提,可减少HNO3的反应,防止HNO3消耗过多,影响Cu与稀硝酸的反应。
(3)操作Ⅲ中A装置内将铜丝伸入稀硝酸中,Cu与HNO3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4)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从长导管进入E装置中,无法将E装置内的空气完全排出,因此反应后生成的NO进入E装置后,与O2反应生成NO2,使得气体变为浅红棕色。当用F装置鼓入空气后,更多的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红棕色变深。
(5)6.4g铜丝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生成,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反应生成n(NO)+n(NO2)=10mol·L-1×0.03L-0.1mol×2=0.1mol,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0.1mol×2=0.2mol。令混合气体中n(NO)=amol,则n(NO2)=(0.1-a)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a×3+(0.1-a)×1=0.2,解得 a=0.05。所以混合气体中n(NO)=0.05mol。
【分析】操作Ⅰ中将B装置下移,利用CaCO3与HNO3反应生成CO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O2干扰NO的检验。当C装置产生白色沉淀时,说明A、E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出。此时将A装置中的铜丝放入稀硝酸中,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E装置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装置向E装置中鼓入空气,E装置中气体颜色逐渐加深,则逐渐生成NO2气体。一段时间后,C装置中白色沉淀溶解。主要是由于NO2进入C装置中,与H2O反应生成HNO3,HNO3使得CaCO3沉淀溶解。
四、工业流程题
20.工业上常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还含有少量FeS2等)为原料,生产Fe3O4(Fe3O4中1个Fe呈+2价,2个Fe呈+3价)和铝单质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FeS2在“焙烧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焙烧Ⅱ”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FeS2中硫的化合价为   价;碱浸后滤渣的主要成分有   (填化学式)。
(2)矿粉经过“焙烧Ⅰ”后,所得的大块烧渣需要进行“碱浸”,为了加快浸取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任写两点)。
(3)写出流程中过量CO2通入滤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反应中产生的污染性气体SO2,可用下列哪种溶液吸收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硝酸 C.NaOH溶液 D.氨水
(5)工业上,常用熔融的氧化铝为原料冶炼金属A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气体可以在流程的   (填“焙烧Ⅰ”“焙烧Ⅱ”或“焙烧Ⅲ”)中循环使用。
【答案】(1)-1;CaSO4、Fe2O3
(2)粉碎烧渣;适当升高“碱浸”的温度(或增大碱的浓度)
(3)
(4)C;D
(5)焙烧Ⅰ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镁、铝的重要化合物;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1)FeS2中硫的化合价为-1价。由分析可知,“碱浸”后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SO4和Fe2O3。
(2)为了加快浸取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粉碎烧渣、适当升高“碱浸”的温度。
(3)滤液中的溶质主要为NaAlO2,通入过量CO2时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NaHC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H2O+CO2=Al(OH)3↓+HCO3-。
(4)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可用碱溶液吸收,因此可用NaOH溶液、氨水进行吸收,CD符合题意。
(5)反应生成的气体为O2,可在“焙烧Ⅰ”中循环使用。
【分析】“焙烧Ⅰ”过程中FeS2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Fe2O3和SO2,SO2、O2和CaO进一步反应生成CaSO4。加入NaOH溶液“碱浸”过程中发生反应:2NaOH+Al2O3=2NaAlO2+H2O,过滤后所得滤液的成分为NaAlO2、NaOH溶液、滤渣为CaSO4和Fe2O3。“焙烧Ⅱ”过程中Fe2O3和FeS2反应生成Fe3O4和SO2。往滤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NaAlO2+2H2O+CO2=NaHCO3+Al(OH)3↓。因此过滤后所得固体为Al(OH)3,“焙烧Ⅲ”过程中Al(OH)3发生分解反应:2Al(OH)3Al2O3+3H2O,因此所得固体X为Al2O3,电解熔融Al2O3,可制得金属Al。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

下一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23-2024高中物理 第5章 原子核本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