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分层练习(含解析)-苏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1

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超干重整的催化转化如图1所示,相关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过程Ⅱ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
C.过程Ⅱ中为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
D.超干重整的总反应为:
2.反应过程中均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高温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C.灼热的碳与高温水蒸气反应 D.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备氨气
3.下列应用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是
A.由铝粉与三氧化钨冶炼钨
B.由石灰石制取生石灰
C.与作为火箭推进剂
D.利用酒精炉加热冷水
4.反应分两步进行:Ⅰ.,Ⅱ.,其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分别在和测得c(NO)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反应Ⅱ是总反应的决速步骤
C.升高温度总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D.反应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5.氢卤酸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HF气体溶于水放热,则
B.相同条件下,HCl的比HBr的小
C.
D.相同条件下,HBr的比HI的大
6.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正丁烷(g)→异丁烷(g) △H<0,则异丁烷比正丁烷稳定
B.2H2(g)+O2(g)=2H2O(1) △H=-571.6 kJ·mol-1,则H2的燃烧热△H=-571.6 kJ·mol-1
C.已知2C(s)+2O2(g)=2CO2(g) △H1;2C(s)+O2(g)=2CO(g) △H2,则△H1>△H2
D.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H=-57.3 kJ/mol,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0.5 mol Ba(OH)2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
7.某同学用下列装置进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Na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 B.检验Na2O2与H2O反应有O2生成
C.观察纯碱的焰色 D.观察气球的变化,证明Cl2可与NaOH反应
8.最近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右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 N—N吸收167 kJ热量,生成1 mol NN放出942 kJ热量,根据以上信息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N4与N2互称为同位素
C.N4化学性质比N2稳定
D.1 mol N4气体转变为N2将放出882 kJ热量
9.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10.在生产、生活、科技中,氢能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已知: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H2O(l)吸收能量后,分子中氢氧键断裂而生成H2O(g)
B.2H2(g)+O2(g)=2H2O(g) =-484 kJ
C.若2H2(g)+O2(g)=2H2O(g)+Q1;2H2(g)+O2(l)=2H2O(g)+Q2;则Q1>Q2
D.将2 mol H2O(g)分解成H2(g)和O2(g),吸收4×463 kJ的热量
二、填空题
11.根据信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1)1mol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393.6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12g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吸收131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2.如图所示:
(1)①该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
③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 ,E2 (填“增大”“减小”“不变”)。
(2)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 。
13.(1)某化学反应中,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
若E1>E2,则该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可用图 (填“A”或“B”)表示。
(2)燃烧1molCH4(气),生成CO2(气)和H2O(液),放出890.3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4.请按要求填空。
已知H2(g)+O2(g)=H2O(g),如图是1molH2燃烧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破坏1molH—H键吸收Q1kJ的能量,破坏1molO=O键吸收Q2kJ的能量,形成1molH—O键释放Q3kJ的能量,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Q3       D.2Q1+Q2>4Q3
(3)已知1gH2(g)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且O2(g)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H2O(g)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H2(g)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kJ。
(4)焦炭可用于制取水煤气。测得6 g 碳与水蒸气完全反应生成水煤气时,吸收了65.8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5.25℃、、和发生反应依次转化为和。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可用如图简单表示(图中的表示生成产物的数据),已知:
① ;
② ;
(1)结合能量图,书写与反应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2)计算的燃烧热值为 。
16.体系和内能
(1)体系和环境: 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 称为环境或外界。
(2)内能:物质的量确定的体系中,物质的 称为内能。
(3)内能的影响因素:内能受 、 、 和 的影响。状态发生改变时,内能就会发生变化。
(4)内能的特点:内能的绝对值 测得, 可以通过变化过程中体系吸收(或放出)的热对内(或外)所做的功的形式表现出来。
17.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放出热量,写出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的能量变化图如图。
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的反应热为 ,单斜硫比正交硫的稳定性 (填“强”或“弱”)。
(3)和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已知:a、b、c均大于零
断开键所需能量为 。
18.根据所给信息,书写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1.2L(标准状况)H2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HCl气体,放出91.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 。
(2)1克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了akJ的热量,写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已知:氮氮三键的键能是946kJ/mol,H—H的键能为436kJ/mol,N—H的键能为391kJ/mol,请根据此写出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9.反应热定义中,“在等温条件下”是什么意思 ?
20.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当10kg丁烷完全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105kJ,试写出表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
21.某实验小组用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和50 mL 0.55 mol·L-1盐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盐酸和稀氢氧化钠反应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装置缺少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的名称为
(2)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ΔH=-57.3 kJ·mol-1)
(3)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1相比偏小,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
D.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的温度计未洗涤,直接再测定盐酸溶液的温度
22.用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已知: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均为,中和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
回答下列问题:
(1)b仪器名称 ;不能用铜丝代替b的理由是 。
(2)如果测量NaOH溶液温度后不把温度计上的碱用水冲洗干净,就直接测量盐酸的温度,则测得的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若简易量热计不盖杯盖,则所测得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绝对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反应后体系温度的测量,将 记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5)若四次平行操作测得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的温差()分别为①3.2℃、②4.3℃、③3.3℃、④3.4℃,则最终代入计算式的温差数据为 ℃。
23.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1.0mol·L-1盐酸和50mL1.1mol·L-1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在大小烧杯中填充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
(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填字母);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3)该实验小组做了四次实验,每次取溶液各50mL,记录如下原始数据。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C 终止温度t2/°C 温度差平均值(t2-t1)/°C
盐酸 NaOH溶液 平均值
1 25.1 24.9 25.0 31.6
2 25.1 25.1 25.1 28.5
3 25.1 25.1 25.1 31.9
4 25.1 25.1 25.1 31.8
已知盐酸、NaOH溶液密度近似为1.00g/cm3,中和后混合液的比热容c=4.18×10-3kJ/(g·°C),则中和热△H= (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4)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测得中和热为△H1,则△H1 △H(填“>”“<”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Ⅰ、,Ⅱ、,根据盖斯定律,由Ⅰ2-Ⅱ得到,选项A正确;
B.过程Ⅱ的反应第一步是CO+CO2+H2+Fe3O4+CaO→H2O+Fe+CaCO3,第二步反应:Fe+CaCO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Fe+CaCO3+CO,两步反应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选项B正确;
C.过程Ⅱ中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的,选项C不正确;
D.根据流程中物质的参与和生成情况,结合反应过程中有催化剂和中间产物,总反应可表示为,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2.B
【详解】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需要高温持续加热,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高温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碳与高温水蒸气反应需要高温持续加热,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备氨气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B
【详解】A.铝粉和三氧化钨反应冶炼钨,为铝热反应,该过程放热,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A错误;
B.石灰石分解制取生石灰,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B正确;
C.与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错误;
D.酒精燃烧为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根据图1,焓变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减去反应物的总能量,故 H1=E4-E2,A说法正确;
B.反应Ⅱ的活化能大于反应I的活化能,则反应II是总反应的决速步骤,B说法正确;
C.根据图2,T+10℃时,c(NO)变化率小于T℃,则升高温度总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C说法错误;
D.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或原子)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则反应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有效碰撞,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5.C
【详解】A.已知HF气体溶于水放热,则HF气体溶于水的逆过程吸热,即HF的H1>0,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则有,A错误;
B.由于HCl比HBr稳定,所以相同条件下HCl的H2比HBr的大,B错误;
C.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过程HX(g)H(g)+X(g)代表化学键断裂过程,为吸热过程,故,C正确;
D.H3+H4代表H(g)→H+(aq)的焓变,与是HBr的还是HI的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6.A
【详解】A.物质含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正丁烷(g)→异丁烷(g) △H<0,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说明异丁烷比正丁烷的能量低,因此异丁烷比正丁烷更稳定,A正确;
B.燃烧热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2 mol H2燃烧产生液态水放出热量571.6 kJ,则H2的燃烧热△H=-285.8 kJ·mol-1,B错误;
C.C燃烧产生CO或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则反应热就越小,故反应热△H1<△H2,C错误;
D.若将含0.5 mol H2SO4的稀硫酸与含0.5 mol Ba(OH)2的稀溶液混合,除发生反应H+(aq)+OH-(aq)=H2O(l),还存在Ba2+与形成BaSO4放出热量的反应,因此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7.C
【详解】A.若Na与水的反应放热,放出的热量使空气膨胀,导致U形管中的红墨水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A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 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Na2O2与H2O反应有O2生成,B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应当用光洁无锈的铂丝蘸待测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不能用铜丝,C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符合题意;
D.若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瓶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大,D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8.D
【详解】A.N4是单质不是化合物,A错;
B.同位素是原子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分子不能互称同位素,B错;
C.根据键能判断N4=2N2为放热反应,所以N2稳定,C错;
D.1mol N4气体转变为N2将放出的热量=|167kJ×4-2×942kJ|=882kJ,D对;
答案选D。
9.D
【详解】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则1mol氢气放出285.8KJ热量,2mol氢气放出571.6KJ热量,由此可知选D。
10.C
【详解】A.H2O(l)吸收能量后变为H2O(g)是物理变化,分子中氢氧键不断裂,A错误;
B.由题干转化历程图可知,2H2(g)+O2(g)=2H2O(g) =2×436kJ/mol+496kJ/mol-4×463kJ/mol=-484kJ/mol,B错误;
C.由于O2(l)变为O2(g)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若2H2(g)+O2(g)=2H2O(g)+Q1;2H2(g)+O2(l)=2H2O(g)+Q2,前者放出的热量大于后者即 Q1>Q2,C正确;
D.由B项分析可知,将2 mol H2O(g)分解成H2(g)和O2(g),吸收484 kJ的热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11.(1)C(s)+O2(g)=CO2(g) ΔH=-393.6kJ·mol-1
(2)C(s)+H2O(g)=CO(g)+H2(g) ΔH=+131kJ·mol-1
【详解】(1)1mol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393.6kJ的热量,焓变小于零,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2(g) ΔH=-393.6kJ·mol-1。
(2)12gC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吸收131kJ的热量,焓变大于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CO(g)+H2(g) ΔH=+131kJ·mol-1。
12. 放热 减小 减小 减小 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详解】(1) ①由图象可以知道该反应是一个能量降低的反应,所以属于放热反应,因此答案是:放热;
②由图知A(g)+B(g)=C(g)+D(g) ΔH<0,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的浓度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因此答案是:减小;
③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正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E1和E2的变化都减小,因此答案是:减小;减小;
(2) 燃烧热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所以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故答案为: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13. 放热 A CH4(g)+2O2(g)=CO2(g)+2H2O(l) H=-890.3kJ/mol
【详解】(1) 在某化学反应中,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若E1>E2,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发生化学反应时,多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图A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图B表示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因此该反应可用图A表示。
(2) 热化学方程式是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是需注明每一种物质的状态和反应热,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故甲烷燃烧生成液态水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890.3kJ/mol,故答案为:CH4(g)+2O2(g)=CO2(g)+2H2O(l)=-890.3kJ/mol。
14. 放热 B 436 C(s)+H2O(g)=CO(g)+H2(g)△H=+131.6 kJ mol-1
【分析】由图可知H2(g)和O2(g)能量高于H2O(g)的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结合△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解答。
【详解】(1)由图可知H2(g)和O2(g)能量高于H2O(g)的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
(2)2H2(g)+O2(g)═2H2O(g)△H<0,△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在该反应中破坏2 mol H-H键、1 mol O═O键,形成4 mol H-O键,△H=2Q1+Q2-4Q3<0,则2Q1+Q2<4Q3,故答案为:B;
(3)1 g H2(g)即0.5molH2(g)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g)△H=-484kJ/mol,设H2(g)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 kJ,则△H= (2x+496)kJ-4×463kJ=-484kJ,解得:x=436,即H2(g)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436 kJ,故答案为:436;
(4)6g碳的物质的量为0.5mol,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H2,吸收65.8kJ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131.6 kJ mol-1,故答案为:C(s)+H2O(g)=CO(g)+H2(g)△H=+131.6 kJ mol-1。
15.(1)
(2)31.25a
【详解】(1)结合能量图, ,在根据① ;② ;则与反应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
(2)根据图中信息 ,则的燃烧热值为;故答案为:31.25a。
16.(1) 被研究 其他部分
(2)各种能量总和
(3) 温度 压强 物质的聚集状态 组成
(4) 无法直接 内能的变化
【详解】(1)体系和环境: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或外界。
(2)内能:物质的量确定的体系中,物质的各种能量总和称为内能。
(3)内能的影响因素:内能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组成的影响。状态发生改变时,内能就会发生变化。
(4)内能的特点:内能的绝对值无法直接测得,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变化过程中体系吸收(或放出)的热对内(或外)所做的功的形式表现出来。
17.(1)CH4(g) + 2O2(g) = CO2(g) + 2H2O(l) △H=-889.6kJ/mol
(2) -0.33 弱
(3)
【详解】(1)据题意可知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放出889.6kJ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 + 2O2(g) = CO2(g) + 2H2O(l) △H=-889.6kJ/mol;
(2)32g硫即为1mol硫,据图并结合盖斯定律可知1mol单斜硫转化为正交硫的反应热=-297.16kJ/mol-(-296.83kJ/mol)=-0.33kJ/mol;物质所具备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强,故单斜硫的稳定性弱于正交硫;
(3)焓变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设H-I键的键能为x,列式:b+c-2x=-a,解得x=。
18.(1)H2(g)+Cl2(g)2HCl(g) ΔH=-183kJ·mol-1
(2)CH4(g)+2O2(g)=CO2(g)+H2O(l) ΔH=-16akJ·mol-1
(3)N2(g)+3H2(g)2NH3(g) ΔH=-92kJ·mol-1
【分析】(1)
标况下11.2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1 molH2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HCl气体,放出91.5kJ×2=183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H2(g)+Cl2(g) 2HCl(g) ΔH=-183kJ·mol-1;
(2)
1克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了akJ的热量,则1mol甲烷为16g,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6a kJ,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H2O(l) ΔH=-16akJ·mol-1;
(3)
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焓变=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所以该反应的ΔH=946kJ/mol +3×436kJ/mol –(391kJ/mol×6)=-92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kJ·mol-1。
19.等温条件下,指化学反应发生后,使反应后体系的温度恢复到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相等
【详解】等温条件下,指化学反应发生后,使反应后体系的温度恢复到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相等。
20.2C4H10(g)+13O2(g)=8CO2(g)+10H2O(l) △H =-5800 kJ/mol
【详解】10kg丁烷的物质的量为=mol,完全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105kJ,则2mol丁烷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mol=5800kJ,则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4H10(g)+13O2(g)=8CO2(g)+10H2O(l) △H=-5800kJ/mol。
21.(1)环形玻璃搅拌棒
(2)
(3)ACD
【分析】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和50 mL 0.55 mol·L-1盐酸溶液在烧杯中快速混合充分反应,用碎泡沫所料和硬纸板对烧杯保温,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溶液的最大温度差,计算该反应放出的热量。
【详解】(1)为了是反应快速、充分,要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故该装置缺少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的名称为环形玻璃搅拌棒。
(2)已知中和反应的反应热ΔH=-57.3 kJ·mol-1,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指强酸稀溶液与强碱稀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液性盐和1mol水时的反应热。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3)根据反应放热的计算式Q=mcΔt,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则Δt偏小,实验数值偏小;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用的是量筒,仰视读数造成量取的NaOH溶液比读数值多,由于盐酸过量,导致测得热量增大,实验数值偏大;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导致热量散失较多,Δt偏小,实验数值偏小;
D.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的温度计未洗涤,直接再测定盐酸溶液的温度,将少量NaOH与HCl先反应,实验时参与反应的HCl较少,放出热量较少,Δt偏小,实验数值偏小;
故选ACD。
22.(1) 玻璃搅拌器 铜质金属导热能力强,造成较大误差
(2)偏大
(3)偏小
(4)最高温度
(5)3.3
【分析】图示装置为简易量热计,可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详解】(1)b仪器名称为玻璃搅拌器;不能用铜丝代替b的理由是:铜质金属导热能力强,造成较大误差;
(2)如果测量NaOH溶液温度后不把温度计上的碱用水冲洗干净,就直接测量盐酸的温度,酸碱中和放热,测得的实际温度偏高,造成温差偏小,根据,计算出的热量偏小,因为负值,故测得的偏大;
(3)若简易量热计不盖杯盖,会造成热量散失,所测得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绝对值偏小;
(4)反应后体系温度的测量,将最高温度记为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5)②4.3℃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应舍去,剩下三组数据取平均值,则最终代入计算式的温差数据为3.3℃。
23.(1)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
(2)d
(3)-56.0kJ·mol-1
(4)>
【分析】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温度计用于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要减少反应过程的热量损失,为准确测量温度,要使反应物充分接触;计算出反应前后的平均温度差,然后根据△H=-计算中和热。
【详解】(1)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在大小烧杯之间填充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故答案为: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
(2)a.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以便于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用于搅拌反应混合物,故a错误;
b.若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就会导致部分热量散失,使实验结果测定不准确,故b错误;
c.轻轻地振荡烧杯,可能会导致部分反应溶液洒出,影响实验结果,故c错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可以达到充分混合反应混合物的目的,同时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故d正确;
答案选d,故答案为:d;
(3)通过观察可知,表中第2次数据偏差较大,应该舍去,其余三次测量数据都是有效的,三次温差的平均值为:t==6.7℃,△H===-56.0kJ/mol,故答案为:-56.0kJ·mol-1;
(4)氨水是弱碱,电离吸热,因此若将NaOH溶液改为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氨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减少,即,故答案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9.3.2合金及其应用分层练习(含解析)-苏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尚教育集团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a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