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研究思路 专题检测(含解析) 2023-2024高二下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专题1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研究思路 专题检测
一、单选题
1.在探寻原子结构的道路上,不少科学家都提出过各自的观点。其中有位科学家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这位科学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道尔顿 C.汤姆逊 D.卢瑟福
2.现有一瓶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表:
物质 化学式 熔点/ ℃ 沸点/ ℃ 密度/g.cm-3 在水中溶解度
甲 C3H6O2 -98 57.5 0.93 易溶
乙 C4H8O2 -84 77 0.90 易溶
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A.萃取法 B.蒸发法
C.蒸馏法 D.分液法
3.化学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尔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B.1774年法国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C.1811年意大利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D.1869年发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使物质的所有性质都能准确预测
4.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都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材料
B.2014年德美科学家因开发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获诺贝尔化学奖,使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步入了纳米时代。利用此类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活细胞内蛋白质等大分子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5.下列四位科学家中,首先提出原子有核结构模型的是(  )
A.卢瑟福 B.波尔 C.汤姆生 D.道尔顿
6.完全燃烧1.00g某脂肪烃,生成3.08gCO2和1.44gH2O。质谱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脂肪烃属于烷烃,其分子式为C7H16
B.该脂肪烃主链有5个碳原子的结构有4种
C.该脂肪烃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最低的物质的键线式为
D.该脂肪烃的同分异构体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的共4种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蒸馏实验时,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
B.蒸馏实验时,应将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C.分液实验时,应先将下层液体自然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也自然放出,但是要用不同烧杯盛放
D.萃取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在使用前要先检验其是否漏液
8.实验室利用海带提碘过程中,可能使用到下列装置且装置无误的是(  )
A.过滤
B.灼烧
C.分液
D.蒸馏
9.化合物C8H8O2的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2:1,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其红外光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化合物能发生水解反应
B.1 mol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C.该化合物的化学名称为苯甲酸甲酯
D.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官能团的芳香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纯液体混合物常用重结晶法
B.蒸馏时应调整温度计的水银球于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
C.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操作
D.常用质谱法进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1.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操作或结论
A.浓硫酸加入到蔗糖中 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B.实验室收集NO 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C.SO2通入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A.A B.B C.C D.D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很多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测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李比希元素分析仪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B.质谱仪能根据最小的碎片离子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C.红外光谱分析能测出各种化学键和官能团
D.对有机物CH3CH(OH)CH3进行核磁共振分析,能得到4个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1:3:3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B.现代化学常利用原子光谱的特征谱线来测定分子的结构
C.DNA双螺旋的两个螺旋链是用氢键相结合的
D.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X﹣射线衍射实验
14.2021年12月9日15时,“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下列操作在太空舱可以实现的是(  )
A.测定石墨摩尔燃烧焓 B.萃取碘水中的碘
C.酸碱中和滴定 D.过滤水中的泥沙
15.查表得知HI的稳定性远不如HF,在HI的合成过程中存在下列平衡:
①H2(g)+I2(g) 2HI(g)△H=﹣14.9kJ/mol
②H2(g)+I2(s) 2HI(g)△H=+26.48kJ/mol
向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H2(g)和2molI2(g)发生反应①,达到平衡后,测得放热5.96kJ,将容器压缩体积至1L,当各气体组分浓度不再改变时,测反应放出的热量,就可以计算出平衡体系中I2(g)的体积分数.很据反应①②还可以得出I2(g) I2(s)△H=﹣41.38kJ/mol.上面描述中,没有涉及到哪位化学家提出的理论(  )
A.阿伏加德罗 B.门捷列夫
C.盖斯 D.勒夏特列
16.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有机物X的分子结构进行测定,相关结果如下:
且有机物X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有2组吸收峰,峰面积之比是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a可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
B.X的分子式为
C.X结构中含有醚键
D.X的结构简式为:
二、综合题
17.回答下列问题:
(1)烃( )的系统命名法的名称是   ;
(2)某烃类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其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个吸收峰.则A的结构简式为   ;
(3)下列四种有机物分子式都是C4H10O,其中不能被氧化为同碳原子数的醛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18.为探究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及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I.确定分子式
将有机物A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实验测得:生成5.4gH2O和8.8gCO2,消耗氧气6.72L(标准状况下),则A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2)A的质谱图如图1所示,则A的分子式为   。
图1
(3)II.结构式的确定
经测定,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图2所示,则A的结构简式为   。
图2
(4)III.性质实验
A在一定条件下可脱水生成无色气体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体育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扭伤时,队医随即用氯乙烷(沸点为12.27℃)对受伤部位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制备氯乙烷的一个好方法是用A与SOCl2加热下反应,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氯化氢两种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一种利用水钴矿[主要成分为Co2O3、Co(OH)3,还含少量Fe2O3、Al2O3、MnO等]制取CoCl2·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①浸出液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H+、CO2+、Fe2+、Al3+、Mn2+、Ca2+、Mg2+2等
②部分阳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见下表
③CoCl2·6H2O熔点86℃,易溶于水、乙醚等;常温下稳定,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无水氯化钴。
(1)写出Co2O3与Na2SO3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加入NaClO3的目的是   ;加入过量NaClO3可能生成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填化学式)
(3)为了除去Fe3+、Al3+,需加Na2CO3调pH,则pH应控制的范围为   .
(4)加萃取剂的目的是   ;金属离子在萃取剂中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如图,据此分析pH的最佳范围为   (填字母序号)。
A.2.0~2.5
B.3.0~3.5
C.4.0~4.5
D.5.0~5.5
(5)CoCl2·6H2O常用减压烘干法烘干,原因是   。
20.海带具有从海水中富集碘的能力,下面是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流程:
海带海带灰 悬浊液含I-的水溶液含I2的溶液含I2的CCl4溶液晶体碘
(1)步骤c的操作方法是   ;除烧杯外,还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是   、   。
(2)最后的蒸馏通常用水浴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其原因为    。
(3)步骤e的操作方法叫做   ,所用的主要实验仪器是    ,最初从该仪器流出的液体颜色为    色。
21.根据问题填空:
(1)写出下图中序号①~④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③   ;④   ;(填仪器序号)
(2)分离碘水中的碘应先选择装置   (填名称)
(3)现欲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成浓度为0.5mol/L的稀硫酸100mL.
①所需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   、   、   .
②所取浓硫酸的体积为   mL.
③下列操作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取浓硫酸时俯视
B.将浓硫酸倒出后,洗涤装置,并将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C.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移
D.定容时俯视
E.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但未加水至刻度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逊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俗称X光);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所以D符合,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原子理论的发展史进行判断。
2.【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甲乙的性质分析,两者都易溶于水,常温下都呈液态,两者的混合物是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两种物质都易溶于水、密度相差不大,而沸点相差20℃,可利用沸点不同来分离两种物质。
3.【答案】D
【解析】【解答】A.英国化学家波义尔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A不符合题意;
B.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
C.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分子学说,使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C不符合题意;
D.元素周期律无法预测物质的物理性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是对化学史的考查,结合科学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分析即可。
4.【答案】C
【解析】【解答】A、碳纤维是指由有机合成材料和碳纤维通过加工制成的具有特殊性的材料,属于无机高分子材料,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利用此类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活细胞内蛋白质等大分子,故B说法不符合题意;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是青蒿素的萃取,属于物理变化,故C说法符合题意;
D、雾霾属于气溶胶,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分析】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5.【答案】A
【解析】【解答】A. 1909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论,A项符合题意;
B. 波尔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有规律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C.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C项不符合题意;
D. 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原子模型发展史进行判断。
6.【答案】B
【解析】【解答】完全燃烧1.00g 某脂肪烃,生成3.08g CO2和1.44gH2O,质谱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其中脂肪烃的物质的量是0.01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0.07mol,水的物质的量是= 0.08mol,所以该脂肪烃的分子式为C7H16,因此属于烷烃,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该脂肪烃主链有5个碳原子的结构有5种: 、 、 、 、 ,选项B符合题意;
C.该脂肪烃的同分异构体中,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支键最多,选项C不符合题意:
D.该脂肪烃的同分异构体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的有4种: 、 、 、 ,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质谱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1.00g脂肪烃的物质的量是0.01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7mol,水的物质的量是= 0.08mol,该脂肪烃的分子式为C7H16,据此解答。
7.【答案】C
【解析】【解答】A. 在进行蒸馏实验时,为增强冷凝效果,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故A不符合题意;
B. 在进行蒸馏实验时,温度计是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所以应将温度计水银球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不符合题意;
C. 进行分液实验时,为防止液体交叉混合,应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自然放出,然后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符合题意;
D. 萃取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在使用前要先检验其是否漏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采用逆流操作;
B. 温度计是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
C.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自然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 分液漏斗在使用前要先检验其是否漏液。
8.【答案】A
【解析】【解答】A. 该装置是过滤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A符合题意;
B. 灼烧应该在坩埚中进行,不能在蒸发皿中完成,B不符合题意;
C.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端要仅靠烧杯内壁,C不符合题意;
D. 蒸馏时冷却水应该是下口进上口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固液分离时需要用到过滤,过滤时需要考虑一贴二低三靠
B.灼烧时需要用的坩埚,蒸发皿是用来进行蒸发结晶
C.利用碘单质的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液
D.利用熔沸点的不同进行蒸馏
9.【答案】D
【解析】【解答】A.该化合物为苯甲酸甲酯,属于酯,因此能够发生水解反应,A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分子中含有苯环能够与H2发生加成反应,而酯基具有独特的稳定性,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因此1 mol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物质结构简式可知其名称为苯甲酸甲酯,C不符合题意;
D.属于同类化合物,应含有酯基、苯环,若为羧酸与醇形成的酯有:甲酸苯甲酯;若为羧酸与酚形成的酯,可以是乙酸酚酯;可以是甲酸与酚形成的酯,酚羟基与甲基有邻、间、对三种位置,故共5种同分异构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化合物的不饱和度为5,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则取代基的不饱和度为1,其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且面积之比为 3:2:2:1 ,说明分子中含有4种H原子,苯环上有三种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2、2,所以剩余侧链上的3个氢等效,侧链中含有-CH3, 结合红外光谱可知,该物质的结构简式为,据此解答。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液体混合物,一般利用沸点差异分离,则提纯液体混合物常用蒸馏法,故A错误;
B.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应调整温度计的水银球于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故B正确;
C.萃取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则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操作为萃取,故C正确;
D.质谱法可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有机物实验式和分子式确定中常用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液体混合物,一般利用沸点差异分离;
B.蒸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
C.萃取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
D.质谱法可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11.【答案】D
【解析】【解答】A.浓硫酸加入到蔗糖中,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A不符合题意;
B.NO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不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高锰酸钾氧化,C不符合题意;
D.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溶液,则有机层在下层,分液时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然后从上口倒出水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注意两者区别;
B.2NO+O2=2NO2,NO2污染空气;
C、5SO2 + 2KMnO4 + 2H2O=K2SO4+2MnSO4+2H2SO4;
D.分液漏斗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也从上口倒出。
12.【答案】C
【解析】【解答】A.李比希的元素分析仪只能测定出元素种类,不能确定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故A不符合题意;
B.质谱仪能根据最大的碎片离子确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上将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可以获得分子中含有任何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来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或化学键,故C符合题意;
D.有机物CH3CH(OH)CH3含有3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两个甲基相同,则能得到3个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1:6,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易错分析:D.该有机物关于中间碳原子对称,两个甲基处于对称结构,故甲基上的氢原子是一种氢原子,所以,该有机物含有三种氢原子,其比例为1:1:6
13.【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那年发表,故A正确;
B、用光谱仪器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不同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不同,所以可以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种类,而不能测定分子结构,故B错误;
C、N元素的电负性较大,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是通过氢键来实现的,故C正确;
D、晶体与非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微观空间是否有序排列,x射线衍射可以看到微观结构,故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X﹣射线衍射实验,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A、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编制;
B、用光谱仪器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C、N元素的电负性较大,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D、x射线衍射可以看到物质的微观结构.
14.【答案】A
【解析】【解答】太空中是高真空,失重的情况下,液体不能顺利往下流,故不能进行萃取、滴定和过滤操作,
故答案为:A。
【分析】失重的情况下,液体不能顺利往下流。
15.【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阿伏加德罗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为微观粒子的个数和物质的量搭建了桥梁,而在上面的叙述中,涉及到了物质的量,即涉及到了阿伏加德罗提出的理论,故A错误;
B、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研究出了元素周期律,而而在上面的叙述中,”HI的稳定性远不如HF“是元素周期律的结论,故涉及到了门捷列夫的理论,故B错误;
C、盖斯提出了盖斯定律,而在上面的叙述中,求I2(g) I2(s)的反应热利用了盖斯定律,故涉及到了盖斯提出的理论,故C错误;
D、勒夏特列提出了勒夏特列原理,但上述的叙述中,未涉及到平衡的移动问题,故未涉及到勒夏特列提出的原理,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阿伏加德罗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为微观粒子的个数和物质的量搭建了桥梁;
B、门捷列夫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研究出了元素周期律;
C、盖斯提出了盖斯定律;
D、勒夏特列提出了勒夏特列原理.
16.【答案】D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4,A项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则X的分子式为,B项不符合题意;
C.X的结构简式为,含有酯基,不含醚键,C项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利用质谱图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B.利用质谱图和红外光谱确定结构简式;
C.由B项的结构简式确定官能团;
D.由B项的结构简式判断。
17.【答案】(1)2,3﹣二甲基戊烷
(2)CH3C(CH3)=C(CH3)CH3
(3)D
【解析】【解答】解:(1) ,最长主链含有5个C,选取含有支链最多的碳链为主链,编号从右下方开始,在2、3号C各含有一个甲基,该有机物命名为:2,3﹣二甲基戊烷;故答案为:2,3﹣二甲基戊烷;(2)分子中含有1个碳碳双键,所以该有机物属于烯烃,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根据烯烃的通式CnH2n,可以得出n=6,为己烯,分子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吸收峰,分子内所有氢原子都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所有的氢原子是完全对称等效的,满足条件的己烯的结构简式为:CH3C(CH3)=C(CH3)CH3;
故答案为:CH3C(CH3)=C(CH3)CH3;(3)醇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构特点是:只有羟基相连碳的碳上有氢原子的才能发生氧化反应.要发生生成醛的反应必须是“伯醇(﹣CH2OH)”,故②③可以被氧化为醛,①和④不能被氧化为醛;
故选D.
【分析】(1)该有机物为烷烃,根据烷烃的系统命名法进行解答,注意选取的主链必须最长、支链编号之和必须最小;(2)含有1个碳碳双键的烃为烯烃,分子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个吸收峰,分子内所有氢原子都处于相同的化学环境,所有的氢原子是完全对称等效的;(3)根据伯醇“(﹣CH2OH)”才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醛,﹣CHOH只能被氧化为酮类,与羟基相连的C上无H原子则不能被氧化,据此结合选项回答即可.
18.【答案】(1)2:6:1
(2)C2H6O
(3)CH3CH2OH
(4)
(5)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化合物中所含C元素质量为:8.8g×(12/44)=2.4g,所含H元素质量为:5.4g× =0.6g,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氧元素质量之和为(8.8g-2.4g)+(5.4g-0.6g)=11.2g,而氧气的质量为 ×32g/mol=9.6g,所以有机物中氧元素质量为11.2g-9.6g=1.6g,n(C):n(H):n(O)= : : =2:6:1,所以化合物的实验式(最简式)是C2H6O;故答案为:2:6:1;
(2)据(1)可知,该有机物A的实验式为C2H6O,设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6O)m,由图1质谱图知,最大的质荷比为46,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则:46m=46,解得:m=1,故其分子式为C2H6O,故答案为:C2H6O;
(3)A的分子式为C2H6O,A为饱和化合物,结合图2中有三种不同类型氢原子,故A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
(4)A为乙醇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气体,故方程式为:
(5)乙醇与SOCl2加热下反应,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氯化氢两种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SOCl2 CH3CH2Cl+HCl↑+SO2↑
【分析】(1)根据有机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碳氢原子个数比,结合消耗氧气的量确定有机物中氧原子的个数;
(2)根据质荷比可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确定其分子式;
(3)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确定A的结构简式;
(4)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5)根据题目信息确定产物,结合原子守恒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
19.【答案】(1)Co2O3+SO32-+4H+=2Co2++SO42-+2H2O
(2)将Fe2+氧化成Fe3+;Cl2
(3)5.2 pH<7.6
(4)除去溶液中的Mn2+;B
(5)降低烘干温度,防止产品熔化或分解失去结晶水变为无水氯化钴
【解析】【解答】(1)水钴矿的主要成分为Co2O3,加入盐酸和亚硫酸钠,浸出液含有Co2+,所以Co2O3和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根据电荷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O3+SO32-+4H+=2Co2++SO42-+2H2O;(2)NaClO3的作用是将Fe2+氧化成Fe3+,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3-+6Fe2++6H+=Cl-+6Fe3++3H2O;在酸性条件下,过量NaClO3与氯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3)Fe3+完全水解的pH为3.7,Al3+完全水解的pH为5.2,Co2+开始水解的pH为7.6,所以为了除去Fe3+、Al3+,加入Na2CO3调pH应控制的范围为5.2 pH<7.6;(4)根据流程图可知,存在Mn2+、Co2+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萃取剂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Mn2+;由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率与pH的关系可知,调节溶液pH在3.0~3.5之间,故选B;(5)根据题意知,CoCl2 6H2O常温下稳定无毒,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变成有毒的无水氯化钴,为防止其分解,制得的CoCl2 6H2O需减压烘干。
【分析】(1)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应该注意电荷守恒和电子得失守恒;
(2)NaClO3具有氧化性,Cl-具有还原性,因此二者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氯离子氧化物氯气,氯气属于有毒有害的气体,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等;
(3)为了出去Fe3+和Al3+,而不使Co2+水解,那么应该控制pH在5.2 到7.6之间;
(4)萃取的原理是利用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20.【答案】(1)过滤;玻璃棒;漏斗
(2)防止单质碘升华损失
(3)萃取分液;分液漏斗和小烧杯;紫红色
【解析】【解答】(1)步骤c从悬浊液中得到溶液,属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为过滤操作。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最后蒸馏是为了得到碘单质,常采用水浴加热,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主要是为了防止碘单质升华。
(3)步骤e从含I2的水溶液得到含有I2的CCl4溶液,为萃取过滤操作。该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仪器为分液漏斗和烧杯。分液过程中,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流出,由于CCl4的密度比水大,因此最初溶分液漏斗中流出的为I2的CCl4溶液,显紫红色。
【分析】(1)固液混合物的分离为过滤操作。结合过滤装置确定实验过程中所需的仪器。
(2)水浴加热可防止碘升华。
(3)步骤e涉及溶质的转移,为萃取分液操作,结合萃取分液操作确定所需的仪器。最初从仪器中流出的液体为下层液体,据此判断溶液的颜色。
21.【答案】(1)蒸馏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容量瓶
(2)分液漏斗
(3)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2.7;BCD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为蒸馏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容量瓶;故答案为:蒸馏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容量瓶;(2)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可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选择装置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3)①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和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量筒、1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②98%、密度为1.84g 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8.4mol/L,设需要浓硫酸积为V,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
100mL×0.5mol/L=18.4mol/L×V,解得:V=2.7mL;
故答案为:2.7;③A.用量筒取浓硫酸时俯视,会导致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故A错误;B.将浓硫酸倒出后,洗涤装置,并将洗涤液倒入烧杯中,会导致所取的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多,则溶液浓度偏高,故B正确;C.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移,则待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C正确;D.定容时俯视,则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故D正确;E.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是正常的,未加水至刻度线是正确的,对浓度无影响,故E错误.故选BCD.
【分析】(1)由仪器结构图可知①为蒸馏烧瓶,②为冷凝管,③为分液漏斗,④为容量瓶,以此解答该题;(2)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可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3)①根据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和装瓶来分析所需的仪器;②根据c= 计算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变,据此计算需要浓硫酸的体积;③分析具体操作对n、V的影响,根据c= 分析不当操作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三十四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无压力音频及原文)

下一篇:北京第一六六中学2023-2024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