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答案)

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八年级物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A
D
D
B
D
C
A
D
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3、振动
音调
音色
14、熔化
非晶体凝固
15、汽化

分贝(dB)
16、红外线
紫外线等于
17、凝华放出降低小水珠
18、16不变顺不能
19、虚不随先变大后变小
曲线
20、(1)靠近(2)341.3(3)26.2
三、解答题(作图题每图2分,其余每空1分,共48分)
21、
手指
a
b
。oQQ。
00⊙
手机
冰块
热水
ABCD E
图2
22、(1)升华(2)A
更好控制温度,碘不会熔化
(3)二氧化碳液化凝固
23、(1)自下而上
需要(2)B68
(3)1min98不变
(4)b水蒸气
(5)盖灭
24、方案一:(1)等效替代法
(2)1.5
(3)不能虚
(4)不合理
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存在偶然性
(5)不能
(6)20
靠近
(7)PP
方案二:(1)有清晰(2)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
是一个完整的铅笔
(3)BD
25、(1)暗显示光路
50
(2)靠近(3)B(4)可逆的
26、(1)次声波不能
(2)狗(3)515
八年级物理试卷第1页共1页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八年级 物理
(考试时间:10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杯中水量多少的关系时,小明同学将手指润湿后沿着高脚杯杯口摩擦,并多次改变杯中水的多少,比较声音的高低,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如图所示的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弓毛和弦摩擦发出声音。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加大摩擦弦的力度C.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D.旋转弦轴,调整弦的松紧程度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如图是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的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如图所示,下列描述“变多”“变少”的过程中,吸热的一组是( ▲ )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 ①③
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1 个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 乙试管盛有酒精(沸点为 78℃),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甲、乙两试管中的液体( ▲ )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沸腾
C.水会沸腾,酒精不会沸腾 D.水不会沸腾,酒精会沸腾
夏天,有一种会冒烟的冰激凌,制作过程是向盛有冰激凌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 其实是( ▲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液氮先汽化后液化后形成的液态氮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如图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是海波,乙是蜡烛 B.甲的熔化时间是 8min C.甲的熔点是 48℃ D.甲在 ab 段继续吸热
晴朗的中午小明看到小区的景观河中有一株绿叶红花的睡莲,当他透过一张有色玻璃纸观察,发现这朵睡莲变成“黑叶红花”,小明这张有色玻璃纸的颜色是( ▲ ) A.黑色 B.绿色 C.蓝色 D.红色
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色散 D.光的反射
现在城市很多红绿灯路口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 2 米就安装了一个凸起的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 ▲ ) A.教室安装的LED 护眼灯 B.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
C.自行车的尾灯 D.交警身上穿的反光马甲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则( ▲ )
A.小红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 B.时钟指示的时间是 2 点整
C.小红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D.时钟指示的时间是 10 点整
如图所示,在一个纸板上打若干个小孔,组成一个心形。在室内让这个纸板在烛焰和白墙之间移动,在墙上能看到的图案是( ▲ )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8 分)
如图所示为 2022 年 1 月 26 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 。有经验的观众仅通过听声就能识别这是葫芦丝发出来的,这是根据声音的 ▲ 来判
(
断的。
)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小丽在手工社团利用热熔枪制作手工塑料花,将塑料胶棒放入热熔枪内加热一段时间 ,塑料胶棒逐渐变软变稀,此过程是 ▲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塑料胶棒是
▲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扣动扳机将胶水挤出涂在需要粘贴的地方, 过一段时间胶水 ▲ (填物态变化名称),将花瓣粘在一起。
如图为一辆正在匀速行驶喷射水雾的环保车,水雾喷出后一会儿就消失了,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此过程需要 ▲ 热。小山观察到车开过来时候,路边的一个数字牌数字由 52.5 升高到 61.6,车远去时数字又减小了,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 16.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 ▲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测温的。验钞机利用其发出的 ▲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验钞。红外线在真
空中的速度 ▲ (大于/等于/小于)紫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 (填物态变化名称) 形成的,形成白霜时 ▲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冰中加盐 ▲ (选填 “提高”或“降低”)了冰的熔点,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 ▲ 。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能绕水平轴 MN 转动,小强站在平面镜正前方,当小强垂直镜面移动 8cm,他与像的距离改变 ▲ cm,像的大小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为了让他站着就能看到镜中脚的像,可以让平面镜绕轴沿
▲ 时针方向转动;若此时调节平面镜位置看不到自己全身像,则小强远离平面镜一段距离时 ▲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全身像。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则看到的像是 ▲ (实/ 虚)像,你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 P 窗户中的像将 ▲ (随/不随) 窗平移;你若将乙图 Q 窗户转动 150°打开,则窗框上的 A 点与 A 点在 Q 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同时 A 点的像移动轨迹是 ▲ (选填“直线”或“曲线”).
如图为超声波测速装置。
超声波测速仪每秒发出一个较强的超声波脉冲,它在空气中以 340m/s 速度传播, 当它遇到障碍物后,超声波被反射回来,被超声波测速仪接收到一个较弱的脉冲信号。由此可以测定障碍物移动的速度,如图是超声波测速仪监测某车时的信息。
该车在 ▲ 测速仪(选填“远离”或“靠近”);
汽车在接收到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 m,时间为 ▲ s;
该车行驶速度为 ▲ m/s。(保留小数点一位)
三、解答题(作图题每图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48 分)
21.(6 分)(1)图 1(甲)是手机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手机发出超声波遇到手指上 A、
B、C、D、E 五个位置,测得回声信号的时间分别为 0.30ms、0.36ms、0.30ms、0.36ms、0.26ms,根据此时间,在图 1(乙)中确定剩余三点位置并绘出指纹的大致形状;
请在图 2 中画出眼睛看到蜡烛S 点的像 S′的光路图。(画一条完整的光路即可)
如图 3 所示在常温下先分别向两个烧杯放入冰块和热水,然后在杯口上方盖上相同玻璃片 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玻璃不同位置出现了大量小水珠。请用一些小圆圈标示小水珠附着的位置。
(1) (2) (3)
22.(6 分)李明在“探究碘升华”实验中用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
A.用水浴法,将碘锤放入酒精灯加热的水中,看到碘锤中出现紫色碘蒸气; B.用酒精灯直接对碘锤加热,碘锤中出现浓重的紫色碘蒸气;
同时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大约为 800℃,碘的熔点是 113.5℃,碘的沸点是 184.4℃,水的沸点是 100℃。
(1)A 方案中碘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
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你认为 ▲ (填“A”或“B”)方案好,因为 ▲ ;
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李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再放入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的气泡内是 ▲ (选填“二氧化碳”或“水蒸气”),
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 ▲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若放入温水中的干冰较多,还能看到靠近干冰的部分水 ▲ 变成冰。
23.(10 分)如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按照实验规范要求组装器材时应 ▲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安装,组装过程中 ▲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图甲中 A、B、C 三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填“A”、“B” 或“C”),图乙中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 ℃
当水温接近 90℃时,最好每隔 ▲ (选填 “1min”或“3min”)记录一次温度,绘制出了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分析图丁可知,水的沸点是 ▲ ℃, 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 ▲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所示,则小华实验第5min 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 图(选填“a”或“b”);气泡内的物质是 ▲ (选填 “二氧化碳”或“水蒸气”)。
实验结束时 ▲ (选填“吹灭”或“盖灭”)酒精灯,整理器材。
24.(15 分)实验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方案一:小明用如图 1 甲所示器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5cm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 小明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 B 放在像处, 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如图所示。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甲,点燃 A 蜡烛,小心地移动 B 蜡烛,直到与 A 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 (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或“科学推理法”)。
如果有 3mm 厚和 1.5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小明继续移动蜡烛 B,当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 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上 ▲ (选填“能”或“不能”)出现蜡烛 A 的像, 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 像。
小明用直线把蜡烛 A 和它的像的位置 A′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于是,他得出实验结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你认为这样做是否合理? ▲ 。理由是: ▲ 。
实验中小明发现看到蜡烛 A 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 B 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若蜡烛 A 离玻璃板距离为 10cm,则利用蜡烛 B 确定像的位置后,蜡烛 A 和 B 之间的距离为 ▲ cm;当蜡烛 A 靠近玻璃板,则A 的像会 ▲ (选填“靠近” 或“远离”)玻璃板。
如图 2 若在一面竖立着的平面镜左方水平放置着一个九格的棋盘,平面镜右方的
P、Q、R、S 表示镜中的像,从乙的正前方观察,则乙处的“馬”在镜中的像应该在
▲ 点;从甲处观察,“馬”在镜中的像应该在 ▲ 点。
方案二:在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
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 A 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虚像,则此时 ▲ (选填“有” 或“没有”)经平面镜反射的铅笔 A 的光进入人眼,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更 ▲ 。
小明用与铅笔 A 完全一样的铅笔B 找到了铅笔A 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
▲ 。
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 表示像到镜面的距离(选填“BD”或“BC”)。
25.(6 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丽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绕 ON 翻折的纸板 ABCD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 ON 垂直于镜面。她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 EO 方向射向 O 点,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EO 和反射光 OF 的径迹。
为了使光线更加明显,实验应在较 ▲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中让光贴着纸板照射的目的是 ▲ ,如图甲所示,反射角的大小为 ▲ °;
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将入射光线 EO 靠近 ON,则反射光线 ▲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 ▲ )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
如图乙所示,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
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 ON 为轴旋转
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 为轴向后倾倒
若让光沿着 FO 的方向射向 O 点,反射光会沿着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
26.(5 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 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提醒,以减小相关区域的灾害损失。
地震波的频率一般在 20Hz 以下。其波长很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能轻松穿透大气、海水、土壤、岩石等物质。由于地震波频率很低,周围环境对其吸收非常小,传播几千公里时,衰减仅为万分之几,所以其传播的距离极远,能传到十几万公里以外。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为 6 千米/秒,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 3 千米/秒,破坏性较强。当横波与纵波相遇叠加后,会激发出面波。横波和面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中传播速度最快就是电磁波了,其速度能达到 3×108 米/秒。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只需要在纵波到达监测点后,通过网络或信息提醒人们做好抵卸横波和面波的准备即可达到地震预警的目的(如图甲)。研究表明,如果提前 3 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减少 14%;如果提前 10 秒预警,可使人员伤亡减少 39%:如果提前 60 秒预警, 则可使人员伤亡减少 95%。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属于 ▲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波
▲ (选填“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结合图乙,当地震波传来时,能“听”到地震波的是 ▲ ;
如图甲,若震源距监测点 30 千米,距离受灾群众 60 千米,地震发生后,地震局监测点在 ▲ 秒后能接收到纵波信号。收到信号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忽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则受灾群众在收到预警信息后,可供做应急准备的时间为
▲ 秒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西省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选科(期中)大联考物理试卷(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二教育联盟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