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曲阜师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曲阜师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分)“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高速飞行,而坐在其中的航天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飞船 C.月亮 D.太阳
2.(3分)晓雨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4cm、2.351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4cm B.2.345 cm C.2.35 cm D.2.4 cm
3.(3分)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象,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4.(3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
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5.(3分)下面关于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
B.任何气压下沸水的温度都是100℃
C.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也是可靠的
D.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6.(3分)某护士随手取了一支体温计,此体温计曾给一个体温为39℃的发烧病人测量过。该护士对体温计作了消毒处理,但忘记了甩几下,结果示数为39℃,该人的体温(  )
A.就是39℃ B.可能高于39℃
C.一定低于39℃ D.可能低于39℃
7.(3分)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8.(3分)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获得信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甲是非晶体
B.物质乙是晶体
C.温度40℃时物质甲为固体状态
D.在第4~8min的时间内甲物体不吸热
9.(3分)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天喝饮料,常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这是升华现象
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小明同学戴眼镜到厨房帮妈妈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凝固形成的
10.(3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B.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D.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3分)下列四种现象中,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A.镜中花 B.水中的月亮
C.树林中的影子 D.水池中的鱼
12.(3分)小明同学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C.蜡烛远离平面镜时成像变小
D.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减小误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其20分)
13.(4分)通常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静止的汽车正对山鸣笛2秒后听回声,则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    。
14.(4分)在我们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些都是   现象,冬季在﹣15℃的环境里,被冰冻的衣服也能慢慢变干的原因是发生了   现象。
15.(4分)一束光与平面镜成50°角入射,则反射角大小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大小为    。
16.(4分)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
17.(3分)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    折射角(大于、小于、等于),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大小为    。
三、作图(每空3分,共6分)
18.(3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19.(3分)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4分)
20.(12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    体,它的熔点为    ℃,它在第2min末该物质的状态为    。
(2)该物质熔化过程为    段,用了    min,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    。
21.(12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    。实验中应选    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3)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    。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   。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19题5分,20题10分共15分)
22.(5分)一艘船向海底垂直发射一束超声波,5秒后接收到回波,求此处海底的深度(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声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500m/s)。
23.(10分)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43.2km/h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
(1)鸣笛时,汽车距山崖多少米?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少米?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曲阜师大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分)“神舟”飞船在太空中高速飞行,而坐在其中的航天员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飞船 C.月亮 D.太阳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地球为参照物,不合题意;
B、以飞船为参照物,符合题意;
C、以月亮为参照物,所以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太阳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3分)晓雨同学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4cm、2.351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4cm B.2.345 cm C.2.35 cm D.2.4 cm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解答】解:
观察4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351cm与其余4次记录的准确值不同;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5cm。
故选:C。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3.(3分)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象,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分析】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做的是变速运动;
B.由图象可知,做的是变速运动;
C.由图象可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由图象可知,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会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本题的关键。
4.(3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
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A、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A错误;
B、甲、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振幅不同,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所以音调相同,所以响度相同;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丁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5.(3分)下面关于温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
B.任何气压下沸水的温度都是100℃
C.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也是可靠的
D.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分析】(1)水的凝固点及沸点与气压有关;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必须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解答】解:
A、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此选项错误;
B、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此选项错误;
C、要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主观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此选项错误。
D、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故选:D。
【点评】(1)物体的凝固点和沸点受气压影响;
(2)依靠身体的触觉,有时可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但可能是不准确的。因为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主观感觉的影响。
6.(3分)某护士随手取了一支体温计,此体温计曾给一个体温为39℃的发烧病人测量过。该护士对体温计作了消毒处理,但忘记了甩几下,结果示数为39℃,该人的体温(  )
A.就是39℃ B.可能高于39℃
C.一定低于39℃ D.可能低于39℃
【分析】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
【解答】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
没有甩的体温计原来的读数是39℃,直接用来测量病人的体温,
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准确的,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
依然显示的是39℃,现在体温计示数为39℃,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注意:使用体温计之前别忘了“甩一下”。
7.(3分)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液化,分析时注意是哪里的水蒸气液化。
8.(3分)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所获得信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甲是非晶体
B.物质乙是晶体
C.温度40℃时物质甲为固体状态
D.在第4~8min的时间内甲物体不吸热
【分析】(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1)甲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2)对于甲,温度40℃时物质还没有熔化,温度不断升高;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学会观察分析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9.(3分)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天喝饮料,常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这是升华现象
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小明同学戴眼镜到厨房帮妈妈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凝固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夏天喝饮料,一会儿冰块变小,是熔化现象;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小明同学戴眼镜到厨房帮妈妈炒菜,是厨房内的水蒸气遇到镜片后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不是凝固形成的。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物态变化,要熟记物态变化时的特点不能混淆,并能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10.(3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B.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D.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
A、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故B错误;
C、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故选:B。
【点评】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的基本定律,我们应该熟记并能熟练运用其分析具体光路。
11.(3分)下列四种现象中,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A.镜中花 B.水中的月亮
C.树林中的影子 D.水池中的鱼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
【解答】解:A、镜中花属于平面镜成像,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月亮的倒影,故B不符合题意;
C、树林中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水池中的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C。
【点评】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
12.(3分)小明同学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C.蜡烛远离平面镜时成像变小
D.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减小误差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是相等的;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答】解:
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B、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是相等的,蜡烛的像是不变的;
D、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进行实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其20分)
13.(4分)通常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静止的汽车正对山鸣笛2秒后听回声,则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  340m 。
【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声=340m/s,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汽车2s行驶的路程,则汽车鸣笛是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和汽车行驶路程之和的一半。
【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声=340m/s,声音2s传播的路程:s=v声t=340m/s×2s=680m;汽车与山崖的距离:s8=s=;
故答案为:340m/s;340m。
【点评】本题是回声测距问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声音传播的路程、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汽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4.(4分)在我们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些都是 凝华 现象,冬季在﹣15℃的环境里,被冰冻的衣服也能慢慢变干的原因是发生了 升华 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冬天,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故答案为:凝华;升华。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4分)一束光与平面镜成50°角入射,则反射角大小为  40°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大小为  80° 。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等于40°。
故答案为:40°;8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
16.(4分)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凹面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填空。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会聚;会聚。
【点评】本题考查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17.(3分)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  小于 折射角(大于、小于、等于),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大小为  0° 。
【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解: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
故答案为:小于;0°。
【点评】此题注意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定律的运用,关键是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三、作图(每空3分,共6分)
18.(3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分析】①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在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注意一些技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垂直反射面、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等;
求反射角的大小,注意用平面几何角度关系。
19.(3分)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用虚线连接A′。如图: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4分)
20.(12分)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  晶 体,它的熔点为  0 ℃,它在第2min末该物质的状态为  固液共存状态 。
(2)该物质熔化过程为  BC 段,用了  4 min,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 。
【分析】要解决此题:
(1)需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
(2)要知道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晶体的熔化过程,且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解答】解:(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在第2min末处于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该物质熔化过程为BC段,到第5min完全熔化完。
故答案为:(1)晶;5;固液共存状态;4;保持不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1.(12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中应选  较薄 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虚 像。
(3)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  不变 。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 完全相同 。
【分析】(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两个问题,较厚的玻璃板两面,都可以成像,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2)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改变物距,像的大小不变;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同时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两个像距离近,实验效果好,较厚的玻璃板两面,会出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3)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改变物距;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较薄;虚;(3)不变。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看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等。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19题5分,20题10分共15分)
22.(5分)一艘船向海底垂直发射一束超声波,5秒后接收到回波,求此处海底的深度(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声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500m/s)。
【分析】超声波从发射到海底的时间等于从发射到接受到回波的时间的一半,根据s=vt计算此处海底的深度。
【解答】解:超声波从发射到海底的时间t=×8s=2.5s,
此处海底的深度s=vt=1500m/s×8.5s=3750m。
答:此处海底的深度是3750m。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要求掌握。
23.(10分)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43.2km/h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
(1)鸣笛时,汽车距山崖多少米?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多少米?
【分析】(1)先利用s=vt分别求出声音传播的路程、汽车行驶的路程,两者之和等于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鸣笛时汽车距山崖有多远;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1)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43.2km/h=12m/s,
由v=得2s后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12m/s×4s=24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s=680m,
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的距离、汽车行驶的距离之和,
则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s=声+s车)=×(680m+24m)=352m;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则听到回声时,汽车距离山崖:
s′=s﹣s车=352m﹣24m=328m。
答:(1)鸣笛时,汽车距山崖352m;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328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的距离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4.3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下一篇:河北省邢台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