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八年级物理(上)第1章测评卷

2023年秋八年级物理(上)第1章测评卷
一、填空题(本题共6道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和   ,这说明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
【答案】孤帆;河岸;相对性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孤帆为参照物。
(2)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分析】(1)为了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被选作为参考的物体是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变速直线;0.15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球从A点到F点时,每个间隔时间相同,但是距离不同,所以说小球做的是变速运动。
(2)小球从B点到F点的路长为12cm,时间为0.8s,所以平均速度是
【分析】(1)相同时间距离不相同,所以说做的是变速运动。
(2)从图中可以看出路程和时间,可算是平均速度。
3.(2015八上·开江月考)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答案】9:8;8:9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 = = × = ,∵v= ,
∴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 = = ;
故答案为:9:8;8:9.
【分析】已知路程关系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已知路程关系与速度关系,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运动时间关系.
4.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同时向一个方向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判定三人中骑车速度最快的是   。
【答案】乙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甲感觉到顺风是因为甲速度小于风的速度。乙感到逆风,说明乙的速度大于风的速度。丙感到无风,所以丙的速度与风的速度相同,所以乙的速度最快。
【分析】顺风是因为速度小于风的速度,逆风是因为速度大于风的速度。
5.(2017八上·伊宁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答案】甲;乙;静止;向后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甲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
(2)乙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 =4m/s;
(3)丙的图象也是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丙= =1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甲和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甲;乙;静止;向后运动.
【分析】由图像得到甲、乙、丙的速度大小,从而可得速度相同的;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是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
6.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   h
【答案】该路段限速40km/h;1.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1)标志牌上数字40表示的是限制最大速度为40km/h。
(2)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为。
【分析】(1)这是常考题型,能从图片中获得有用信息,40表示最大行驶速度为40km/h。
(2)根据公式即可求出时间。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其中最后两题为双选题)
7.(2018八上·滨州期中)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此选项符合题意;
C、课桌的高度约为0.7 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张试卷厚度大约是75μm=0.075m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估算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8.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
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
【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A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只凭路程的长短是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A错;
B、由速度的公式:v=可知B是正确的.
C、在相同路程内,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C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只凭时间的长短是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C错;
D、由速度的公式:v=可知:通过相同的路程,所以、用得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B.
【分析】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由v= s t 可知,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在缺少前提条件的情况下,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很多选择题的选项,都是由于缺少条件,而造成说法错误.
9.(2017八上·临沂期中)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
【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V乙 =S乙/t=240m/60s×4=1m/s;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V甲 =S甲/t=120m/60s×4=0.5m/s;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A不符合题意;
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乙在0~4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C符合题意;
D、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路程时间图像的掌握情况。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像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
10.(2020八上·海港期中)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 【解答】已知:t=4s,s=20m,
那么物体的速度为v===5m/s,
由于该物体做匀速直线直线运动,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也是5m/s.
故选:C.
【分析】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任何单位时间里的速度都应该相等.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属于常见的考题.
11.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紧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紧尺测量时,塑料皮尺的刻度线被拉长,所测物体的长度小于实际的长度,故B正确,ACD错误。
【分析】塑料尺具有弹性,用力拉会使刻度变长,测量结果小于真实值。
12.下列两个物体可以认为保持相对静止的是(  )
A.地球和太阳 B.月球和地球
C.地球和它的同步卫星 D.地球和火星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它们之间是运动的,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月亮绕着地球转动,它们之间是运动的,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地球的同步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它们是保持相对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地球和火星都是绕太阳转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它们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分析】(1)研究对象与物参照物之间距离发生变化则是运动,没有变化则是静止。
(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3.下列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遵守操作规则也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
D.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B,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A错误。
B、测量时遵守操作规则也会出现误差,只是误差会小一点,故B正确
C、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误差是可以原谅。测量时的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
D、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减少,故D正确。
答案为:BD
【分析】(1)所有实验测量都有误差。
(2)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3)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4)只能减少误差,不能避免误差。
14.某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000m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min34s,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米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m/s
C.小明在本次参试中能取得满分
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是4m/s
【答案】B,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B、小明前500m的时间为,小明后500m的时间为,跑完全程的总时间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A错误。
C、小明跑完全程的时间为小于满分时间,即小明本次参加可以获得满分,故C正确。
D、小明在起步时速度由0变成6m/s,即最小速度不是4m/s,故D错误。
答案为:BC
【分析】(1)平均速度必须要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能是速度的平均值。
(2)总时间越小,速度越快。
(3)从起步到跑完,速度先加速后减速,在起步时速度为零。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道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量平均速度,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
(2)该实验原理是   。
(3)实验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如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到底端所用时间,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s
(5) 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答案】(1)刻度尺;停表;很小
(2)
(3)变速
(4)218.4s
(5)v3>v1>v2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一般是用刻度来测路程,用秒表来测时间,同时斜面坡度小一点的坡度,主要目的是方便计时。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3)通过实验观察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4)通过停表读数,停表所示的时间为218.4s。
(5)小车在下半路程的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次之。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所以由大到小的顺序应该为v3>v1>v2 。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就是利用刻度尺测长度,利用停表来测时间。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3)小车沿斜面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是一个变速运动。
(4)可以直接从停表上读出示数。
(5)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16. 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每次改变一个车身长度,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1)时间
(2)大;大
(3)0.25
(4)7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通过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会短一些,那么平均速度会变大。
(3)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每次改变一个车身长度,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7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1)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2)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会短一些,那么平均速度会变大。
(3)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每次改变一个车身长度,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7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道题,共16分,其中17题8分,18题8分)
17.汽车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头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后开
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求:
(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汽车经历过两段时间,反应时间行驶的路程为S1=vt=25m/s×0.5s=12.5m,滑行的距离为60m,所以汽车完全停止时通过的路程为S=S1+S2=12.5m+60m=72.5m。
(2)平均速度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总路程为反应时的路程加上滑行路程。
(2)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8.强哥开着宝马自驾游,从郑州驶向焦作,通过长2400m的黄河大桥,所用时间为40s
(1)若忽略车身长,此时车的速度为多大
(2)若车身长5m,当以相同的车速通过长为400m的万方桥时,所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1)汽车的速度为
(2)通过的总路程为S=S桥+S车=400m+5m=405m,即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速度等于路程除时间。
(2)汽车过桥时,要加上车的长度。
2023年秋八年级物理(上)第1章测评卷
一、填空题(本题共6道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和   ,这说明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
2.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3.(2015八上·开江月考)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4.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同时向一个方向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判定三人中骑车速度最快的是   。
5.(2017八上·伊宁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6.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   ,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   h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其中最后两题为双选题)
7.(2018八上·滨州期中)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8.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
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
9.(2017八上·临沂期中)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
10.(2020八上·海港期中)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11.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紧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
A.偏大 B.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2.下列两个物体可以认为保持相对静止的是(  )
A.地球和太阳 B.月球和地球
C.地球和它的同步卫星 D.地球和火星
13.下列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遵守操作规则也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
D.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4.某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000m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min34s,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m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米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B.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m/s
C.小明在本次参试中能取得满分
D.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是4m/s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道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量平均速度,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
(2)该实验原理是   。
(3)实验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如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到底端所用时间,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s
(5) 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16. 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每次改变一个车身长度,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道题,共16分,其中17题8分,18题8分)
17.汽车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头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后开
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求:
(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8.强哥开着宝马自驾游,从郑州驶向焦作,通过长2400m的黄河大桥,所用时间为40s
(1)若忽略车身长,此时车的速度为多大
(2)若车身长5m,当以相同的车速通过长为400m的万方桥时,所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孤帆;河岸;相对性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以孤帆为参照物。
(2)孤帆一片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分析】(1)为了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被选作为参考的物体是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答案】变速直线;0.15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小球从A点到F点时,每个间隔时间相同,但是距离不同,所以说小球做的是变速运动。
(2)小球从B点到F点的路长为12cm,时间为0.8s,所以平均速度是
【分析】(1)相同时间距离不相同,所以说做的是变速运动。
(2)从图中可以看出路程和时间,可算是平均速度。
3.【答案】9:8;8:9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 = = × = ,∵v= ,
∴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
= = = ;
故答案为:9:8;8:9.
【分析】已知路程关系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的速度之比;
已知路程关系与速度关系,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运动时间关系.
4.【答案】乙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甲感觉到顺风是因为甲速度小于风的速度。乙感到逆风,说明乙的速度大于风的速度。丙感到无风,所以丙的速度与风的速度相同,所以乙的速度最快。
【分析】顺风是因为速度小于风的速度,逆风是因为速度大于风的速度。
5.【答案】甲;乙;静止;向后运动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甲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
(2)乙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 =4m/s;
(3)丙的图象也是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丙= =1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甲和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甲;乙;静止;向后运动.
【分析】由图像得到甲、乙、丙的速度大小,从而可得速度相同的;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是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
6.【答案】该路段限速40km/h;1.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1)标志牌上数字40表示的是限制最大速度为40km/h。
(2)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为。
【分析】(1)这是常考题型,能从图片中获得有用信息,40表示最大行驶速度为40km/h。
(2)根据公式即可求出时间。
7.【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此选项符合题意;
C、课桌的高度约为0.7 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一张试卷厚度大约是75μm=0.075mm.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估算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8.【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A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只凭路程的长短是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A错;
B、由速度的公式:v=可知B是正确的.
C、在相同路程内,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C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只凭时间的长短是无法判断速度的大小,故C错;
D、由速度的公式:v=可知:通过相同的路程,所以、用得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B.
【分析】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由v= s t 可知,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决定的.在缺少前提条件的情况下,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很多选择题的选项,都是由于缺少条件,而造成说法错误.
9.【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V乙 =S乙/t=240m/60s×4=1m/s;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V甲 =S甲/t=120m/60s×4=0.5m/s;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A不符合题意;
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乙在0~4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C符合题意;
D、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路程时间图像的掌握情况。路程和时间的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像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
10.【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 【解答】已知:t=4s,s=20m,
那么物体的速度为v===5m/s,
由于该物体做匀速直线直线运动,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也是5m/s.
故选:C.
【分析】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任何单位时间里的速度都应该相等.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属于常见的考题.
11.【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紧尺测量时,塑料皮尺的刻度线被拉长,所测物体的长度小于实际的长度,故B正确,ACD错误。
【分析】塑料尺具有弹性,用力拉会使刻度变长,测量结果小于真实值。
12.【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A、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它们之间是运动的,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月亮绕着地球转动,它们之间是运动的,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地球的同步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它们是保持相对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地球和火星都是绕太阳转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它们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分析】(1)研究对象与物参照物之间距离发生变化则是运动,没有变化则是静止。
(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13.【答案】B,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A错误。
B、测量时遵守操作规则也会出现误差,只是误差会小一点,故B正确
C、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误差是可以原谅。测量时的错误不是误差,故C错误。
D、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减少,故D正确。
答案为:BD
【分析】(1)所有实验测量都有误差。
(2)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3)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4)只能减少误差,不能避免误差。
14.【答案】B,C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B、小明前500m的时间为,小明后500m的时间为,跑完全程的总时间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A错误。
C、小明跑完全程的时间为小于满分时间,即小明本次参加可以获得满分,故C正确。
D、小明在起步时速度由0变成6m/s,即最小速度不是4m/s,故D错误。
答案为:BC
【分析】(1)平均速度必须要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能是速度的平均值。
(2)总时间越小,速度越快。
(3)从起步到跑完,速度先加速后减速,在起步时速度为零。
15.【答案】(1)刻度尺;停表;很小
(2)
(3)变速
(4)218.4s
(5)v3>v1>v2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一般是用刻度来测路程,用秒表来测时间,同时斜面坡度小一点的坡度,主要目的是方便计时。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3)通过实验观察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4)通过停表读数,停表所示的时间为218.4s。
(5)小车在下半路程的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次之。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所以由大到小的顺序应该为v3>v1>v2 。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就是利用刻度尺测长度,利用停表来测时间。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3)小车沿斜面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是一个变速运动。
(4)可以直接从停表上读出示数。
(5)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16.【答案】(1)时间
(2)大;大
(3)0.25
(4)7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通过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会短一些,那么平均速度会变大。
(3)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每次改变一个车身长度,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7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1)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2)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会短一些,那么平均速度会变大。
(3)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每次改变一个车身长度,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7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7.【答案】(1)汽车经历过两段时间,反应时间行驶的路程为S1=vt=25m/s×0.5s=12.5m,滑行的距离为60m,所以汽车完全停止时通过的路程为S=S1+S2=12.5m+60m=72.5m。
(2)平均速度为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总路程为反应时的路程加上滑行路程。
(2)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8.【答案】(1)汽车的速度为
(2)通过的总路程为S=S桥+S车=400m+5m=405m,即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速度等于路程除时间。
(2)汽车过桥时,要加上车的长度。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牛津译林新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同步练习卷(1)(含解析)

下一篇:甘肃省部分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英语试题(含解析有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