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诊断检测卷2(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养成了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下列估测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合理的是(  )
A.你的质量约为40 g
B.你的大拇指指甲宽约为10 cm
C.你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 kg/m3
D.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cm/s
2.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沿直线先骑车然后步行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同学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该同学步行的路程为1 440 m
③该同学骑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6 m/s
④该同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2 m/s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万铁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国际铁路。当列车行驶至玉溪站时,乘务员看着窗外的另一列火车,感觉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向前移动。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并没有移动。则乘务员前后分别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
C.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
4.如图所示,沙画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将沙子洒落在平板灯台上,做出各种造型,灯台射出的光线由于受到沙子的阻挡,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下列光现象中与沙画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杆的影子
B.雨后彩虹
C.汽车观后镜
D.水中倒影
5.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图乙: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图丙: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 Hz
D.图丁: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6.音乐厅内正在举行一场大型的音乐会,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鼓面时节奏越快,鼓声传播得就越快
B.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D.吹长笛时,通过抬起不同的手指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
7.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8.甲、乙两个质地均匀的实心正方体棱长分别为10 cm和5 cm。用同一台电子秤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结果如图所示,则甲、乙两正方体的密度之比为(  )


A.1∶4 B.1∶2 C.1∶1 D.4∶1
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日食和月食现象,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②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③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④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的镜面反射
现象
A.只有②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①③④正确
10.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 cm
B.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光屏上能成放大清晰的烛焰像
C.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D.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需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1.下列生活用品与物理知识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爷爷用来看书的老花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妈妈用来梳妆打扮的大镜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爸爸用来记录永恒瞬间的照相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家里汽车上用来增大视野的观后镜——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成
虚像
12.有一体积为20 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 kg/m3
B.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减少
C.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D.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13.像的成因有三个:光沿直线传播成像、反射成像、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对以上实例的归类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
14.下面是小旋同学测菜籽油密度的实验步骤,①把适量的菜籽油倒入烧杯中测总质量m2;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菜籽油的质量m1;③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动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④由ρ=计算出菜籽油的密度;⑤将一部分菜籽油倒入量筒中读出菜籽油的体积V。其中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③①⑤②④ D.以上均正确
15.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甲物质的密度为2 kg/m3
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5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6.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  cm,所用时间为  s,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甲 乙
17.如图所示,小桥、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发生   形成的,小桥的倒影看起来比它本身暗,这是由于射向水面的一部分光发生   进入水中造成的。从水中看岸边的树木看起来的高度要比实际高度要   (选填“略高”或“略浅”)一些。
18.如图所示,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该摄像镜头相当于   透镜,可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若镜头的焦距为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cm。
19.优美的诗句描绘了一些物理现象,如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撞击后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定的。又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海上明月”是光的   现象,“疑水浅”是光的   现象。再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影”是光的   现象。
20.有一质量为2.67 kg的铜球,体积为400 cm3,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cm3,若在空心处注满水,则需要   g水。(已知ρ铜=8.9×103 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1.如图所示,两透镜的焦点正好完全重合,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图。
 
22.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给出了折射光线,请画出大致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3题5分,24题8分,25题6分,共19分)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几组装置。
图1 图2 图3 图4
(1)图1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2)图2中,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小闹钟的声音逐渐   ,此实验说明了   ,小明发现自己家的玻璃窗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做了真空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减小噪声干扰。
(3)图3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4)图4中,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①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②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③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   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④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24.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甲 乙 丙 丁

(1)如图甲所示为小孔成像示意图,如果将蜡烛靠近小孔,像会变得大一点,要想像是清晰的,光屏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同时远离小孔。
(2)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戊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若没有刻度尺但还要验证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接下来的操作是   。
(3)蜡烛还可以用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丙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图丁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②若在图丁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烛焰尖部”呈现的像又会变清晰;
③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简单合理的调整是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蜡烛适当向上调一些
④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尽可能靠近烛焰,并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25.如图所示,有一实心金属块(原为棱长是5 cm的正方体,现缺了部分,缺口不平整,不规则),其质量约为800 g。现有下列的实验器材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请你正确选取实验器材,设计方案测出该金属块的密度。
A B C D E F G H
请你写出:
(1)选择的实验器材:   (填代号)。
(2)主要实验步骤及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A、  ;
 B、  ;
 C、  ;
 D、  ;
 E、  。
(3)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26题7分,27题9分,共16分)
26.小华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鸣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113次车身振动,从第一次振动到最后一次振动所用时间是70 s。若车身总长720 m,每节铁轨长
12.5 m,则:
(1)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山洞的长度是多少 (假设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27.为了得知某种石料的密度,小悟采用如下的测量方法:


a.用调好的天平测一石块的质量,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b.如图乙所示,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做标记;
c.取出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80.0 g;
d.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95.8 g。求:
(1)石块的质量。
(2)石块的体积。
(3)石块的密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包含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养成了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下列估测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其中合理的是( C )
A.你的质量约为40 g
B.你的大拇指指甲宽约为10 cm
C.你身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 kg/m3
D.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cm/s
2.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沿直线先骑车然后步行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①该同学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该同学步行的路程为1 440 m
③该同学骑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6 m/s
④该同学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2 m/s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万铁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国际铁路。当列车行驶至玉溪站时,乘务员看着窗外的另一列火车,感觉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向前移动。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并没有移动。则乘务员前后分别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 )
A.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
C.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
4.如图所示,沙画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将沙子洒落在平板灯台上,做出各种造型,灯台射出的光线由于受到沙子的阻挡,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下列光现象中与沙画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A )
A.杆的影子
B.雨后彩虹
C.汽车观后镜
D.水中倒影
5.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甲 乙 丙 丁
A.图甲: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图乙: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图丙: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 Hz
D.图丁: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6.音乐厅内正在举行一场大型的音乐会,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敲击鼓面时节奏越快,鼓声传播得就越快
B.拉二胡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听众关闭手机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D.吹长笛时,通过抬起不同的手指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
7.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
B.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8.甲、乙两个质地均匀的实心正方体棱长分别为10 cm和5 cm。用同一台电子秤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结果如图所示,则甲、乙两正方体的密度之比为( A )


A.1∶4 B.1∶2 C.1∶1 D.4∶1
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日食和月食现象,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②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③通过汽车后视镜观察到后面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④建筑物上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这是光的镜面反射
现象
A.只有②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①③④正确
10.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 cm
B.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光屏上能成放大清晰的烛焰像
C.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D.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需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1.下列生活用品与物理知识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C )
A.爷爷用来看书的老花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妈妈用来梳妆打扮的大镜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爸爸用来记录永恒瞬间的照相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家里汽车上用来增大视野的观后镜——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成
虚像
12.有一体积为20 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 kg/m3
B.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减少
C.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D.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13.像的成因有三个:光沿直线传播成像、反射成像、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下列对以上实例的归类正确的是( A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
14.下面是小旋同学测菜籽油密度的实验步骤,①把适量的菜籽油倒入烧杯中测总质量m2;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菜籽油的质量m1;③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动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④由ρ=计算出菜籽油的密度;⑤将一部分菜籽油倒入量筒中读出菜籽油的体积V。其中合理的顺序是( C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③①⑤②④ D.以上均正确
15.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D )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甲物质的密度为2 kg/m3
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含5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6.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64.00 cm,所用时间为 32 s,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02 m/s。
甲 乙
17.如图所示,小桥、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发生 反射 形成的,小桥的倒影看起来比它本身暗,这是由于射向水面的一部分光发生 折射 进入水中造成的。从水中看岸边的树木看起来的高度要比实际高度要 略高 (选填“略高”或“略浅”)一些。
18.如图所示,这是一款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比对。该摄像镜头相当于 凸 透镜,可用来矫正 远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若镜头的焦距为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20 cm。
19.优美的诗句描绘了一些物理现象,如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撞击后 振动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定的。又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其中“海上明月”是光的 反射 现象,“疑水浅”是光的 折射 现象。再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影”是光的 直线传播 现象。
20.有一质量为2.67 kg的铜球,体积为400 cm3,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100 cm3,若在空心处注满水,则需要 100 g水。(已知ρ铜=8.9×103 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1.如图所示,两透镜的焦点正好完全重合,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图。
 
答案:如图所示
22.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处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给出了折射光线,请画出大致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含3小题,23题5分,24题8分,25题6分,共19分)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几组装置。
图1 图2 图3 图4
(1)图1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
(2)图2中,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小闹钟的声音逐渐 变小 ,此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小明发现自己家的玻璃窗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做了真空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减小噪声干扰。
(3)图3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不能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4)图4中,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①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A (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②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慢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低 ;
③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 响度 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④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 Hz,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 。
24.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甲 乙 丙 丁

(1)如图甲所示为小孔成像示意图,如果将蜡烛靠近小孔,像会变得大一点,要想像是清晰的,光屏 不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同时远离小孔。
(2)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戊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若没有刻度尺但还要验证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接下来的操作是 沿图中的横线对折,观察像点和对应的物点是否重合 。
(3)蜡烛还可以用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丙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图丁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②若在图丁中用塑料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烛焰尖部”呈现的像又会变清晰;
③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简单合理的调整是 D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蜡烛适当向上调一些
④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尽可能靠近烛焰,并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A 。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25.如图所示,有一实心金属块(原为棱长是5 cm的正方体,现缺了部分,缺口不平整,不规则),其质量约为800 g。现有下列的实验器材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请你正确选取实验器材,设计方案测出该金属块的密度。
A B C D E F G H
请你写出:
(1)选择的实验器材: CDEFH (填代号)。
(2)主要实验步骤及所需测量的物理量:
 A、用电子秤测量金属块的质量m ;
 B、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把金属块用细绳拴好浸没在盛水的烧杯中,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
 C、把金属块从水中取出 ;
 D、量筒中倒入V1=200 mL的水,把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标记处 ;
 E、读出量筒中剩余的水V2 。
(3)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ρ= (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含2小题,26题7分,27题9分,共16分)
26.小华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鸣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113次车身振动,从第一次振动到最后一次振动所用时间是70 s。若车身总长720 m,每节铁轨长
12.5 m,则:
(1)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山洞的长度是多少 (假设火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解析:(1)已知车长s1=720 m,听到鸣笛后的行驶时间t=70 s,车在70 s内行驶的距离s=(113-1)×12.5 m=1 400 m,
火车的速度v===20 m/s。
(2)由v=可得,听到鸣笛声的时间t1===2 s,
在听到鸣笛声之前车行驶的距离s2=vt1=20 m/s×2 s=40 m,
山洞长度L洞=s+s2-s1=1 400 m+40 m-720 m=720 m。
答案:(1)20 m/s (2)720 m
27.为了得知某种石料的密度,小悟采用如下的测量方法:


a.用调好的天平测一石块的质量,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b.如图乙所示,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做标记;
c.取出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80.0 g;
d.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标记处,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95.8 g。求:
(1)石块的质量。
(2)石块的体积。
(3)石块的密度。
解析:(1)由题图可知石块的质量为m=20 g+20 g+5 g+2.4 g=47.4 g。
(2)往烧杯中加入水的质量为m水=95.8 g-80.0 g=15.8 g。
所以石块的体积即为加水的体积V=V水==15.8 cm3。
(3)小石块的密度为ρ===3 g/cm3。
答案:(1)47.4 g (2)15.8 cm3 (3)3 g/cm3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2023秋人教九上化学期中考试满分复习】期中模拟测试01(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