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第九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九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1-10为单选题,11-12题为多选题,每题2分,共24分)
1.(2分)下列几组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用的课桌高约0.8dm
B.上完一节课的时间大约为0.4h
C.普通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15s
D.1s内人的心跳大约为75次
2.(2分)观察图中房屋上的炊烟和甲、乙两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判断两小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D.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可能静止
3.(2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相同
B.甲、乙两者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C.丙、丁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丙两者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4.(2分)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路程之比是4:3,运动时间之比是6:5(  )
A.2:5 B.8:5 C.10:9 D.9:10
5.(2分)鼓作为敲击乐器,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频频登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铿锵的鼓声是由鼓面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通过音色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部分观众用手捂住耳朵,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2分)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随着四季更替,形成了多彩的自然奇观,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暖春冰雪消融 B.暑夏雾起山峦
C.凉秋红叶生霜 D.寒冬滴水成冰
7.(2分)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C.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D.乙物质在加热3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8.(2分)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减慢的是(  )
A.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地面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
D.刚洗过的锅上有水珠,用火烤一烤
9.(2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44cm、12.46m、12.45cm、12.5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47cm C.12.4725cm D.12.46cm
10.(2分)“人工增雨”作业能够有效缓解春季旱情。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人工增雨”的一种常用方法,干冰可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空气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升华 液化 B.凝华 熔化 C.凝固 液化 D.升华 熔化
(多选)11.(2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由东向西运动,根据如图所示的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为8m/s
B.第10s时,甲、乙两车相距30m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D.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多选)12.(2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于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二.填空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13.(2分)如图甲所示所测圆柱体的直径为   cm;如图乙所示的时间为   s。
14.(3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从这一事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
15.(3分)甲、乙两辆小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比较甲、乙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车,甲车的速度大小为    m/s;乙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    m。
16.(3分)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
17.(2分)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通过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段,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   方式听到琴声的,此种传导声音的方式的原理是    。
18.(2分)医院的B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和钢琴声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不同。
19.(3分)某小组同学在练习使用温度计: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    是正确的(选填“A”、“B”或“C”)。
(3)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0.(2分)如图所示的烧杯和试管里均盛有碎冰块,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碎冰有一半熔化时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21.(5分)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热量。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同时    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    ,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22.(2分)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a.铁、b.蜂蜡、c.海波、d.冰、e.松香、f.萘、g.沥青、h.玻璃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填字母),属于非晶体的是    (填字母)。
23.(2分)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昆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这种做法是属于在   控制噪声;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这种做法是属于在   减弱噪声。
24.(2分)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可以发出音调由高到低的声音来。那么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想达到目的,我们应该    敲。(选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25.(7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
(2)图甲装置还能探究的物理知识是:   。
(3)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
(4)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26.(9分)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若秒表每格1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当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时   (填“大”或“小”)。
(6)下列符合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图    。
27.(7分)图甲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    段(选填“AB”或“BC”),其熔点为    ℃,在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但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它是一种    (晶体/非晶体)。
(2)本实验中使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    。
(3)用质量m1的海波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丙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 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丙中的    (选填“b”“c”或“d”)。
(4)实验器材的组装需要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
28.(7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华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开始实验,请你指出图甲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是    。
(2)纠正错误操作后,开始计时,第3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从记录数据的表格可以分析出: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    ,继续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
(3)此时水的沸点    ℃,可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    (选填“是”或“不是”)1标准大气压。
(4)小华和另一位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其中水的质量较大的图象为:   (选填“a”或“b”)。
四.计算题(共2小题,29题8分,30题7分,共15分)
29.(8分)如图所示,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m/s?
(2)大桥的长为多少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m?
30.(7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速度。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九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1-10为单选题,11-12题为多选题,每题2分,共24分)
1.(2分)下列几组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用的课桌高约0.8dm
B.上完一节课的时间大约为0.4h
C.普通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15s
D.1s内人的心跳大约为75次
【答案】C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中学生用的课桌高约8dm;
B、上完一节课的时间大约为45min,故B错误;
C、普通中学生跑100m用时约15s;
D、1s内人的心跳大约为6次。
故选:C。
2.(2分)观察图中房屋上的炊烟和甲、乙两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判断两小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D.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可能静止
【答案】C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①、向右运动;②;③、向左运动;因为乙车旗向右飘,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B、D错误。
故选:C。
3.(2分)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相同
B.甲、乙两者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C.丙、丁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丙两者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答案】A
【分析】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
频率和振幅。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音调相同,响度相同;
B、由图可知,甲,响度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丙,则音调不同,响度相同;
D、由图可知,甲,则音调不同,响度相同。
故选:A。
4.(2分)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路程之比是4:3,运动时间之比是6:5(  )
A.2:5 B.8:5 C.10:9 D.9:10
【答案】C
【分析】已知甲、乙的路程之比,所用时间之比,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得速度之比。
【解答】解:甲、乙的路程之比为s甲:s乙=4:3,所用时间之比为t甲:t乙=3:5,
根据v=可知,甲
==×=×=10:7。
故选:C。
5.(2分)鼓作为敲击乐器,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频频登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铿锵的鼓声是由鼓面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通过音色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部分观众用手捂住耳朵,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3)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观众是通过音色来辨别鼓声的;
C、鼓声大作,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D、观众用手捂住耳朵,故D错误。
故选:B。
6.(2分)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随着四季更替,形成了多彩的自然奇观,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暖春冰雪消融 B.暑夏雾起山峦
C.凉秋红叶生霜 D.寒冬滴水成冰
【答案】A
【分析】(1)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2)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3)凝华指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凝华要放热;
(4)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
【解答】解:A、暖春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暑夏雾起山峦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凉秋红叶生霜,需要放热;
D、寒冬滴水成冰,需要放热。
故选:A。
7.(2分)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C.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D.乙物质在加热3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D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就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反映在熔化图象上:晶体的熔化图象有一水平线段,该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的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没有水平线段。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即甲没有固定的熔点。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乙是晶体;
B、分析图象可知,没有熔点;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
D、乙物质在加热3min时处于熔化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8.(2分)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减慢的是(  )
A.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地面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
D.刚洗过的锅上有水珠,用火烤一烤
【答案】A
【分析】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解:A、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会使水分蒸发减慢;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加快了空气流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地面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水分蒸发加快;
D、刚洗过的锅上有水珠,温度升高,故D符合题意。
故选:A。
9.(2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44cm、12.46m、12.45cm、12.5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47cm C.12.4725cm D.12.46cm
【答案】A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测量的平均值即可;
计算时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12.54cm与其他三次数据相差较大,12.54cm为错误数据,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故选:A。
10.(2分)“人工增雨”作业能够有效缓解春季旱情。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人工增雨”的一种常用方法,干冰可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空气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升华 液化 B.凝华 熔化 C.凝固 液化 D.升华 熔化
【答案】B
【分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很容易升华,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
需要从水的物态变化入手,分析具体过程。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解答】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非常容易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熔化变成液态的水;
故“云”的形成过程是凝华和熔化。
故选:B。
(多选)11.(2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由东向西运动,根据如图所示的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为8m/s
B.第10s时,甲、乙两车相距30m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D.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答案】BD
【分析】(1)左图为甲、乙两车的s﹣t图像,由图可知,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都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左图得出t甲=2s、t乙=4s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2)利用s=vt求10s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由题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由东向西运动,甲、乙两车相距等于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差;
(3)右图为丙车的v﹣t图像,由图可知,丙车的速度,可以得出甲、丙两车的速度大小关系;而两车由东向西运动,若以丙为参照物,可得甲车的运动方向。
【解答】解:AC、左图为甲,由图可知,甲,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2s时,s甲=8m;当t乙=8s时,s乙=4m,
则甲车的速度v甲===4m/s,v乙===1m/s;
v甲:v乙=4m/s:2m/s=4:1,故AC错误;
B、10s时甲′=v甲t甲′=3m/s×10s=4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v乙t乙′=1m/s×10s=10m,
由题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
所以10s时,甲、乙两车相距Δs=s甲′﹣s乙′=40m﹣10m=30m,故B正确;
D、右图为丙车的v﹣t图像,丙车的速度v丙=4m/s,而v甲=5m/s,所以v丙=v甲;两车都由东向西运动,以丙为参照物,故D正确。
故选:BD。
(多选)12.(2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于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
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AC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这是凝华现象,故A正确;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C。
二.填空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13.(2分)如图甲所示所测圆柱体的直径为 1.20 cm;如图乙所示的时间为 92.0 s。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0.7cm;圆柱左侧与8.00cm对齐,所以圆柱的直径为L=9.20cm﹣3.00cm=1.20cm;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由图可知,指针在1min和5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0.5s,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32.0s=92.0s。
故答案为:3.20;92.0。
14.(3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以 地球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从这一事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被研究的物体是卫星,必须选择一个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卫星和地球之间发生了位置没有变化,卫星是静止的。
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从这一事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
15.(3分)甲、乙两辆小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比较甲、乙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甲 车,甲车的速度大小为  0.2 m/s;乙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  2 m。
【答案】甲;0.2;2。
【分析】从图象上分别读出一组数据,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再利用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求出乙车20s内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甲车8s内通过的路程为1.4m,
则甲车的速度:v甲===0.2m/s;
乙车的速度:v乙===7.1m/s<v甲;
可判断运动较快的是甲车;
由v=可知乙t=0.2m/s×20s=2m。
故答案为:甲;0.5;2。
16.(3分)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振动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答案】振动;音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解答】解:“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原因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17.(2分)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通过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段,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 骨传声 方式听到琴声的,此种传导声音的方式的原理是  固体能传声 。
【答案】骨传导;固体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做为传声的介质。
【解答】解: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听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所以他患的不是神经性耳聋。
故答案为:骨传导;固体能传声。
18.(2分)医院的B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和钢琴声 音色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不同。
【答案】信息;音色。
【分析】(1)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2)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医学上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我们能分辨出小提琴和小号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信息;音色。
19.(3分)某小组同学在练习使用温度计: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  B 是正确的(选填“A”、“B”或“C”)。
(3)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3 ℃。
【答案】(1)热胀冷缩;(2)B;(3)﹣3。
【分析】(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物质是液体,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3)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然后明确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
【解答】解:(1)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是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如上述三种情况中,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即读数会偏小。
(3)如乙图,液柱在零刻度以下,一个大格代表10℃,示数为﹣3℃。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B。
20.(2分)如图所示的烧杯和试管里均盛有碎冰块,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碎冰有一半熔化时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熔化,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答案】不会;0。
【分析】晶体熔化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熔化。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解答】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
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3℃。
故答案为:不会;0。
21.(5分)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
(1)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它的装瓶是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  放出 热量。
(2)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同时  吸收 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  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答案】压缩体积;放出;汽化;吸收;降低。
【分析】(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液化放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吸热,使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解答】解:(1)要在常温下让氯乙烷从气态变为液态,我们采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
(2)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放出;吸收。
22.(2分)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a.铁、b.蜂蜡、c.海波、d.冰、e.松香、f.萘、g.沥青、h.玻璃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acdf (填字母),属于非晶体的是  begh (填字母)。
【答案】acdf;begh。
【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具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需要熟记。
【解答】解:铁、海波、冰,因此是晶体;
蜂蜡、松香、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
故答案为:acdf;begh。
23.(2分)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昆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这种做法是属于在 声源处 控制噪声;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这种做法是属于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对照选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昆明市规定学校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24.(2分)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可以发出音调由高到低的声音来。那么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  瓶子和水 振动产生的,想达到目的,我们应该  从右向左 敲。(选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
【答案】瓶子和水;从右向左。
【分析】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
【解答】解: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振动产生的,越不容易振动,要想发出音调由高到低的声音。
故答案为:瓶子和水;从右向左。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25.(7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转换法 。
(2)图甲装置还能探究的物理知识是: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
(3)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空气可以传声(或声音能传递能量) 。
(4)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转换法;(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空气可以传声(或声音能传递能量);(4)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
(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实验中不易直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这里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被弹起,采用的是转换法;
(2)图甲中,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使声音的响度不同,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还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4)如图丙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就越来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3)空气可以传声(或声音能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6.(9分)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v=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  刻度尺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小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长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若秒表每格1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12 m/s。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做的是  变速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当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时 大 (填“大”或“小”)。
(6)下列符合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图  C 。
【答案】(1)v=;刻度尺;(2)小;长;(3)0.12;小于;(4)变速;(5)大;(6)C。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根据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对应的测量工具;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3)根据图象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根据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可知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的关系;
(4)根据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关系可知小车的运动状态;
(5)让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6)根据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选择对应的图像。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v=;
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而实验中已经有了测量时间的工具;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图示可知,全程s=60cm=0.6m,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根据图示可知,小车在上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4s,而小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4)因为小车在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在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整个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5)如果让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可知;
(6)A、表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逐渐变小;
B、表示小车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C、表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逐渐变大;
D、表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先变小再增大。
由于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做加速运动,因此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C;
故答案为:(1)v=;刻度尺;长;(3)0.12;(4)变速;(6)C。
27.(7分)图甲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  BC 段(选填“AB”或“BC”),其熔点为  48 ℃,在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但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它是一种  晶体 (晶体/非晶体)。
(2)本实验中使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  使海波受热均匀;温度上升慢,便于记录数据 。
(3)用质量m1的海波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丙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 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丙中的  c (选填“b”“c”或“d”)。
(4)实验器材的组装需要  由下而上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
【答案】(1)BC;48;不变;晶体;(2)使海波受热均匀;温度上升慢,便于记录数据;(3)c;(4)由下而上。
【分析】(1)根据晶体熔化图象,找到熔化的相关信息;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属于晶体,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分析;
(3)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海波的质量增加,海波的熔点是不变的,加热时间应延长;
(4)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大试管的位置要使海波完全浸在水中,且大试管底不能碰到烧杯底。
【解答】解:(1)如乙图,海波在BC段吸收热量,所以BC段海波处于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海波有固定的熔点;
(2)本实验中使用隔水加热,也叫水浴法;二是使海波温度上升慢。
(3)由题可知,其他条件不变,海波的熔点不变,b、d表示熔点都变了,c正确。
(4)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因此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故答案为:(1)BC;48;晶体;温度上升慢;(3)c。
28.(7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华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开始实验,请你指出图甲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
(2)纠正错误操作后,开始计时,第3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96 ℃,从记录数据的表格可以分析出: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  不变 ,继续  吸热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
(3)此时水的沸点  98 ℃,可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1标准大气压。
(4)小华和另一位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其中水的质量较大的图象为: b (选填“a”或“b”)。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2)96;不变;吸热;(3)98;不是;(4)b。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物质温度时,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但不能触碰到烧杯;
(2)温度计读数时,要观察温度计的液面在零上还是零下,根据分度值读数;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3)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4)影响水达到沸腾的时间与水的初温和水的质量有关,水的初温越低,质量越大,达到沸腾的时间越长。
【解答】解:(1)小华组装好实验器材后开始实验,请你指出图甲中存在的操作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液面在零上,因此该示数为96℃;
从记录数据的表格可以分析出: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3)由表格可知,水温达到98℃温度不变;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4)水的质量越大,水达到沸腾的时间越长。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2)96;吸热;不是。
四.计算题(共2小题,29题8分,30题7分,共15分)
29.(8分)如图所示,长度为15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m/s?
(2)大桥的长为多少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已知火车头距离桥头的距离和鸣笛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火车的速度;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则大桥的长度等于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与火车长度之差;
(3)声音和火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火车车头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鸣笛时火车头距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
v车===40m/s;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40m/s×30s=1200m,
则大桥的长度:
L桥=s2﹣L车=1200m﹣150m=1050m;
(3)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5s=170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声﹣s7,
所以s===750m。
答:(1)火车的速度为40m/s;
(2)大桥的长度为1050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750m。
30.(7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速度。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s=vt计算出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根据v=计算出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3)求出总时间和总路程,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1)由v=可知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v1t4=8m/s×500s=4000m;
(2)在模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
v2===20m/s;
(3)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总路程s=4000m+100m=4100m,
总时间t=500s+7s=505s,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v==≈8.1m/s。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4000m;
(2)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的速度为20m/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5.1m/s。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京市101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吉林省名校调研(省命题十)2023~2024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