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九中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九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长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初中男生的脚长大约是40m
B.一张课桌的高大约是2mm
C.一本初中物理课本长度大约是26m
D.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是160cm
2.日前,中美贸易战已广受关注。欧美封锁,并不能阻我强国之路!中芯国际宣布:2019年上半年将大规模量产14纳米芯片!如图,从此有了“中国芯”集成电路!对于“14纳米”,下列正确的是(  )
A.14nm=14×10﹣2mm B.14mm=1.4×10﹣3mm
C.14mm=14×10﹣4mm D.14nm=1.4×10﹣5mm
3.寒假期间,小明与爸爸、妈妈一起驾驶小汽车回家,当汽车在快速路上快速行驶时(  )
A.路对面驶过来的汽车 B.地面
C.路边的树 D.自家行驶的小汽车
4.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在2s﹣4s 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3.75m/s
5.一辆汽车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若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5m/s,后半程的速度为30m/s(  )
A.20m/s B.24m/s C.22.5m/s D.25m/s
6.《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8.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其实就是错误
D.改进试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去测量长度,可以消除误差
9.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4.0dm
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10.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的音调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色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二.双项选择题
(多选)11.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1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多选)12.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v2>v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轨的长为
B.钢轨的长为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三、填空题
13.如图是“利用刻度尺测量A、B两物体的长度”的操作:
(1)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是    (填“A”或“B”);
(2)刻度尺的量程是    cm,分度值是    mm,A物体的长度是    mm。
14.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15.坐在甲车里的人,看见路边树木向北运动,他是以    为参照物,该乘客若以自己为参照物,则甲车是    的。
16.小明乘车从永州到长沙,图中看到如图(a)所示路牌。路牌中里的“100”表示    ;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至少还需要    h才能到达长沙。如图(b)所示为甲、乙两车的路程﹣时间图象,若甲车和乙车运动时间之比为2:3   。
17.在物理学里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物理量,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相应的物理量:“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她在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她唱得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
四、实验探究题
18.如图是小明“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自由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时间显示为时:分:秒)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2)图中小车从A运动到B时的路程为    cm,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    m/s。
(3)如果小车还未到C点已停止计时,则测得的AC段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会偏    (填“大、小”)。
(4)下列图像能较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19.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   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填一个就可以了);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选填“图甲”或“图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转化
B.类比
C.控制变量
20.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
(1)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这种物理方法叫    。
(2)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由此现象可推理出:   。
(3)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   。
21.小明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弦的振动时,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实验编号 弦的材料 弦的长度/cm 弦的横截面积/mm2
1 钢 20 0.3
2 钢 0.7
3 尼龙丝 30 0.5
4 铜 40 0.5
5 尼龙丝 40 0.5
(1)如果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的琴弦。
(2)对比编号为3、5的实验可以得知小明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   的关系。
(3)如果想完成剩余的探究过程,则表格中实验编号为2的空白处应填的数据为    。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五、计算题
22.一辆列车长340m,以3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准备通过一座长3.4km的大桥
(1)鸣笛3s,列车驶的路程是多少?
(2)列车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3)在桥头等待的人听到的鸣笛声是多长?
23.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暑假期间,小聪爸爸带小聪驾车到郑州东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参观旅游。上午7:30从家开车出发时,并通过网站查询从西安北到上海虹桥的G1914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如表所示。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西安北 起点站 06:19 0
郑州东 08:22 08:26 523
南京南 11:49 11:51 1214
上海虹桥 13:23 终点站 1509
(1)小聪爸爸驾驶汽车从家出发时按如图所示的速度表显示的速度匀速行驶,通过计算说明小聪和爸爸能否赶上G1914次列车。
(2)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到整数)
(3)G1914次列车长540m,以216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长为1200m的隧道需要用时多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长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初中男生的脚长大约是40m
B.一张课桌的高大约是2mm
C.一本初中物理课本长度大约是26m
D.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是160cm
【分析】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所知数据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解: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大约为24cm;
B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8dm左右,D正确;
C.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在18cm=0.18m左右。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的估测,属基础题目。
2.日前,中美贸易战已广受关注。欧美封锁,并不能阻我强国之路!中芯国际宣布:2019年上半年将大规模量产14纳米芯片!如图,从此有了“中国芯”集成电路!对于“14纳米”,下列正确的是(  )
A.14nm=14×10﹣2mm B.14mm=1.4×10﹣3mm
C.14mm=14×10﹣4mm D.14nm=1.4×10﹣5mm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103mm=109nm;可据此进制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
【解答】解:14nm=14×10﹣6mm=1.6×10﹣5mm,故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的单位换算,比较简单,属基础题。
3.寒假期间,小明与爸爸、妈妈一起驾驶小汽车回家,当汽车在快速路上快速行驶时(  )
A.路对面驶过来的汽车 B.地面
C.路边的树 D.自家行驶的小汽车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ABC、以路对面驶过来的汽车、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D、以自家行驶的小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4.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在2s﹣4s 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3.75m/s
【分析】(1)在s﹣t图中,直接读出在6s内运动的路程;
(2)在s﹣t图中,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利用v=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多,则物体的越大速度越大;
(4)利用v=可以计算出6s内物体的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图可知,故A正确;
B、由图可知,以地面为参照物,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在后2s运动的路程是15m﹣5m=10m,速度越大,物体在前2s运动得比后2s慢;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计算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5.一辆汽车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过程中,若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5m/s,后半程的速度为30m/s(  )
A.20m/s B.24m/s C.22.5m/s D.25m/s
【分析】假设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为s,则整个过程中的总路程为2s,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在前半程所用的时间和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假设前半段路程和后半段路程为s,则整个过程中的路程为2s,
由v=可知1==,
汽车后半程所用的时间:t2==,
全程的总时间:t总=t1+t4=+,
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20m/s。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6.《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分析】(1)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4)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解答】解:A、听到狗的叫声,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B、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结构不同,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故B正确;
C、“响鼓也要重锤敲”,响度越大;
D、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答】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在振动时能够发出声音,这样我们就才能够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8.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其实就是错误
D.改进试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去测量长度,可以消除误差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等。
【解答】解:A、测量时出现误差,故A错误;
B、在测量时,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不是错误;
D、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去测量长度,但不能消除误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9.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4.0dm
B.AB段平均速度为0.2c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分析】(1)根据小车在A、C两点的刻度得出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
(2)从图中得出小车在AB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
(3)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运动;
(4)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AB=10.00dm﹣6.00dm=4.00dm,故A错误;
B、小车在AB段的路程sAB=8.00dm=40.0cm,所用时间tAC=2s,
平均速度vAB===20.0cm/s;
C、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故C错误;
D、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在路程不变时,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选:D。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关键是能正确得到不同阶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10.如图所示为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时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的音调相同 B.甲、丙的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色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
【分析】(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解答】解:AB、由图象可知,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即甲、乙,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B错误。
C、甲、乙波形不同,故C错误;
D、丙、丁相比,丙振幅较大,丙的响度较大。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影响音调、响度、音色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从图上分析物体的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是关键。
二.双项选择题
(多选)11.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1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①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
②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
③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1)∵v=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8.25s=85m;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4.15s=51m;
(3)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t′=Δt﹣+=0.9s﹣7.25s+0.15s=0.7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8m/s。
综上所述,AC错误。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0.9秒,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0.9秒。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多选)12.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v2>v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轨的长为
B.钢轨的长为
C.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分析】听到两次响声,分别是在钢轨中和空气中传播的声音;
已知传播的距离相同,根据公式t=可表达出各自传播所用的时间,还知道时间间隔,列出等式求出钢轨的长度;进一步求出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解答】解:AB、设钢轨的长度为L可得,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t1=,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t5=,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而传播距离相同,则
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t=t1﹣t7=﹣,
解之可得钢轨的长度:L=,故A正确;
C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t2===,故C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路程和速度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列出等式求钢轨长度的表达式。
三、填空题
13.如图是“利用刻度尺测量A、B两物体的长度”的操作:
(1)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是  B (填“A”或“B”);
(2)刻度尺的量程是  0~10.00 cm,分度值是  1 mm,A物体的长度是  36.5 mm。
【分析】(1)刻度尺使用时,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看清刻度尺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完整,然后认准分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由图可知,B没有靠近刻度线;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为10cm;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1mm;
被测物体左侧与0.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6.65cm对齐。
故答案为:(1)B;(2)0~10.00;1。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4.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367.5 s。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图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1min,偏向6min,而大盘指针在2.5s。
故答案为:367.5。
【点评】本题考查了停表的使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15.坐在甲车里的人,看见路边树木向北运动,他是以  自己或甲车 为参照物,该乘客若以自己为参照物,则甲车是  静止 的。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自己或甲车为参照物,路边树木与乘客自己或甲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坐在甲车里的人,他是以自己或甲车为参照物;
该乘客若以自己为参照物,甲车与乘客自己之间没有位置变化。
故答案为:自己或甲车;静止。
【点评】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16.小明乘车从永州到长沙,图中看到如图(a)所示路牌。路牌中里的“100”表示  在此路段汽车的最大限速为100km/h ;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至少还需要  0.6 h才能到达长沙。如图(b)所示为甲、乙两车的路程﹣时间图象,若甲车和乙车运动时间之比为2:3 8:3 。
【分析】(1)“100”是限速标志,单位是km/h;
(2)由图(a)可知从路牌到长沙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小明从标志牌到长沙至少需要的时间;
(3)根据图(b)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之比。
【解答】解:(1)路牌中里的“100”表示在此路段汽车的最大限速为100km/h;
(2)由图(a)可知,从路牌到长沙的路程s=60km,
由v=可知,小明从标志牌到长沙至少需要的时间:t==;
(3)由图(b)可知,甲车在2s内通过的路程为8m甲===4m/s,
乙车在6s内通过的路程为4m,则乙车的速度:v乙===1m/s,
则甲车与乙车的速度之比v甲:v乙=4m/s:7m/s=4:1,
由v=可知====7:3。
故答案为:在此路段汽车的最大限速为100km/h;0.3。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对交通标志牌的认识以及s﹣t图像的认识与理解,题目难度不大。
17.在物理学里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物理量,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相应的物理量:“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音调高 ;“她在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响度大 ;“她唱得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音色美 。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她在引吭高歌;
她唱得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音色很美。
故本题答案为:音调高,响度大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来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四、实验探究题
18.如图是小明“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自由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时间显示为时:分:秒)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小”)。
(2)图中小车从A运动到B时的路程为  40.0 cm,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  0.20 m/s。
(3)如果小车还未到C点已停止计时,则测得的AC段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会偏  大 (填“大、小”)。
(4)下列图像能较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C 。
【分析】(1)为了方便计时,需要使小车运动的时间稍长一些,速度小,据此解答;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取A、B两点对应的刻度值即可求解(要求估读一位);再由v=可求平均速度;
(3)小车还未到C点已停止计时,记录的时间偏小,由v=判断其平均速度的测量值;
(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越来越快,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据此判断。
【解答】解:(1)为了方便计时,需要使小车运动的时间稍长一些,应使斜面的坡度小;
(2)由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点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
小车从A运动到B用时t=10:35:22﹣10:35:20=8s;
则小车从A运动到B时的路程为v==3.20m/s;
(3)小车还未到C点已停止计时,记录的时间偏小可知其平均速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越来越快,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A、该图表示小车静止;
B、该图表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该图表示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D、该图表示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故答案为:(1)小;(2)40.0;(3)大。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理解s﹣t图像和v﹣t图像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 振动 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填一个就可以了);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图甲 (选填“图甲”或“图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A 法。
A.转化
B.类比
C.控制变量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2)(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激起水花是将不能直接观察的现象转换为易于观察的现象。
【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
(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
(4)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选A;
故答案为:(1)振动;(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4)A。
【点评】此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注意物理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20.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
(1)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这种物理方法叫  转换法 。
(2)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由此现象可推理出: 真空不能传声 。
(3)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低 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 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
【分析】(1)声音的产生靠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可借助其它物体(如黄豆)的跳动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当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时,发出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解答】解:(1)在鼓面放置一些黄豆,敲击鼓面,这种物理方法叫转换法;
(2)由实验现象可知,用抽气机抽气,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
(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频率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这是因为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
故答案为:(1)转换法;(2)真空不能传声;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有关声现象的几个常见实验,主要知识点包括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条件、科学推理法与转换法、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等,属声学综合题。
21.小明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弦的振动时,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实验编号 弦的材料 弦的长度/cm 弦的横截面积/mm2
1 钢 20 0.3
2 钢 0.7
3 尼龙丝 30 0.5
4 铜 40 0.5
5 尼龙丝 40 0.5
(1)如果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4和5 的琴弦。
(2)对比编号为3、5的实验可以得知小明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 长度 的关系。
(3)如果想完成剩余的探究过程,则表格中实验编号为2的空白处应填的数据为  20 。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
【分析】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
(1)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2)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3)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
(4)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或不变。
【解答】解:(1)如果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材料的关系,应选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即选择4和5进行实验;
(2)表中5和5;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
(3)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材料相同;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
故答案为:(1)4和7;(2)长度;(4)控制变量法。
【点评】掌握弦乐、管乐、打击乐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并且能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
五、计算题
22.一辆列车长340m,以3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准备通过一座长3.4km的大桥
(1)鸣笛3s,列车驶的路程是多少?
(2)列车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3)在桥头等待的人听到的鸣笛声是多长?
【分析】(1)根据公式s=vt进行计算可求出列车驶的路程;
(2)列车完全通过桥经过的路程为车长加桥长,根据速度公式便可计算出列车通过桥用的时间;
(3)先算出鸣笛时声音传播到桥头的用时,然后计算人听到鸣笛的时间。
【解答】解:(1)鸣笛3s,列车驶的路程s车=v车t=34m/s×3s=102m;
(2)列车通过桥的路程s总=s车+s桥=340m+3400m=3740m;
列车通过桥所需的时间t总===110s;
(3)鸣笛时声音传播到桥头的时间t笛===8.3s;
人听到鸣笛的时间t人=t﹣t笛=3s﹣2.3s=2.6s。
答:(1)鸣笛3s,列车驶的路程是102m;
(2)列车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是110s;
(3)在桥头等待的人听到的鸣笛声是2.8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有一定难度。
23.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暑假期间,小聪爸爸带小聪驾车到郑州东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参观旅游。上午7:30从家开车出发时,并通过网站查询从西安北到上海虹桥的G1914次列车的部分时刻表如表所示。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西安北 起点站 06:19 0
郑州东 08:22 08:26 523
南京南 11:49 11:51 1214
上海虹桥 13:23 终点站 1509
(1)小聪爸爸驾驶汽车从家出发时按如图所示的速度表显示的速度匀速行驶,通过计算说明小聪和爸爸能否赶上G1914次列车。
(2)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到整数)
(3)G1914次列车长540m,以216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长为1200m的隧道需要用时多少?
【分析】(1)根据t=得出从家到达郑州东站的最短时间,07:30出发,到达郑州东站的时间是07:45,对照列车时刻表可知小聪和爸爸能否赶上G1914次列车;
(2)从表格得出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得出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
(3)G1914次列车通过隧道的的路程,是列车与隧道长度的和,根据t=得出G1914次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
【解答】解:(1)从家到达郑州东站的最短时间:

07:30出发,到达郑州东站的时间是07:45,小聪和爸爸能赶上G1914次列车;
(2)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时间:
t =13:23﹣08:26=4h57min=3.95h,
由列车时刻表可知,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里程:
s =1509km﹣523km=986km,
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行驶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

(3)G1914次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
v =216km/h=60m/s,
G1914次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
s =L车+L隧道=540m+1200m=1740m,
G1914次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

答:(1)小聪和爸爸能赶上G1914次列车。
(2)G1914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是199km/h;
(3)G1914次列车长540m,以216km/h的速度完全通过长为1200m的隧道需要用时29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图中得出有用信息。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三校联考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英语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2024北京中考化学专题练--非选择题基础题组(一)(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