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人教八上物理期中复习(精选高频考点60压轴题)(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压轴特训60题23大考点)
训练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
【考点1 摄氏温度】 2
【考点2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像】 2
【考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
【考点4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4
【考点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6
【考点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7
【考点7 液化及液化的放热特点】 8
【考点8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 8
【考点9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9
【考点10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0
【考点11 参照物及其选择】 10
【考点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1
【考点13 速度与物体运动】 11
【考点14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13
【考点15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6
【考点16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7
【考点17 声音的传播条件】 18
【考点18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19
【考点19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20
【考点20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1
【考点21 超声波与次声波】 22
【考点22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3
【考点23 声音的综合利用】 23
【考点1 摄氏温度】
1.(2022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3℃,把它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温度为95℃。此时室内实际温度是25℃,则该温度计示数为(  )
A.28℃ B.26℃ C.25℃ D.22℃
2.(2023秋 江都区月考)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的温度计,放入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则用该温度计测出某物体的温度为22℃,则物体的实际温度为    ℃;当测出的示数为    ℃时,与实际温度相同。
【考点2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像】
3.(2022秋 江岸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50℃ B.第5min时,该物质已部分熔化
C.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D.第3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4.(2021秋 依安县校级期末)如图是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    熔化的图象,乙图为    熔化的图象。(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甲图中,   段为熔化过程。由丙图可以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为    ℃,在第15min该物质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考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5.(2020秋 乌苏市期中)表是萘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记录,根据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2 4 6 8 10 12 14 …
温度/℃ 70 75 80 80 80 85 90 …
(1)萘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
(2)当加热到4min时,萘的状态是   ;当加热到8min时,萘的状态是   ,当加热到12min时,萘的状态是   。
6.(2023秋 海门市月考)小兵和小组同学用图1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的熔化特点。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有:
①能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实验现象观测和数据记录。
②能使物质    。
(2)实验中,他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则他可能是按图1乙中的    (A/B/C)方法进行读数的。
(3)他改正了错误的读数方法后,又正确地进行了实验,并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1丙所示。
①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
②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固液共存)态,此时该物质    (不再/继续)吸热。
③在第7min时,若将试管从温水中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4℃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此时试管中该物质的温度    (升高/不变/降低),其原因是      
               。
(4)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该物质熔化时间的是    (填序号)。
A.增加试管中物质的质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C.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
(5)接着老师让小兵和同学用图2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实验,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①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   (实/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②如图2乙所示,第8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    态,此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    态。(固/液/固液共存)
③一段时间后,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会/不会/不确定会不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7.(2023秋 嘉祥县月考)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min。
(2)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考点4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8.(2022 河南模拟)用高压锅煮粥,沸腾后熄火,立即用少量冷水浇淋锅盖,确定安全后,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而普通铝锅煮粥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外界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还会长时间沸腾
C.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D.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比原来低,所以重新沸腾
9.(2021秋 宝应县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2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考点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0.(2020秋 广南县校级期末)小龙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是他最初组装好的实验器材,请你指出图中的一个错误是:  
   。
(2)他改正错误后,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T=   ℃。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 50 57 64 71 78 85 91 94 96 97 98 98 98 98
(3)根据数据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13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龙感觉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太长,请你给他提出一个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
11.(2023秋 江都区校级月考)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图中的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实验中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内焰/外焰/焰心)加热;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A/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不同),图    (D/E)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是/不是)酒精。
12.(2023秋 市北区校级月考)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8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图(选填“C”或“D”);
③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由数据及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
(4)通过学习,小燕明白了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的原因(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考点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3.(2022秋 东城区期末)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14.(2021秋 盐城期中)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②通过   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考点7 液化及液化的放热特点】
15.(2023 唐山模拟)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浴室里看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B.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冻肉会粘手是凝固现象
C.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D.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16.(2023秋 巴东县校级月考)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入太空。
如图所示,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是水蒸气    形成的。
【考点8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
17.(2023 锦江区校级模拟)水是人类生存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三态变化,地球上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三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升华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夏天的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汽化成小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露
C.高空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气流,熔化形成小液滴,最后可能形成雨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18.(2020秋 濉溪县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
【考点9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9.(2023秋 方城县月考)小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8.58cm、18.57cm、18.65cm、18.57cm。该铅笔的长度和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A.18.59cm;1mm B.18.57cm;1mm
C.18.573cm;1mm D.18.57cm;1cm
20.(2023秋 金州区校级月考)某同学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下列的记录结果符合要求的是(  )
A.18.7cm B.187mm C.0.187m D.187.4mm
21.(2022秋 鞍山期中)某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1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物体的长度应为 。运动会上裁判员科学的测量能体现体育运动公正的精神。在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尺测量比赛成绩时,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22.(2021秋 重庆期末)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长度时,以上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考点10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3.(2023秋 淮北月考)如图所示的是从高空俯拍到的一条弯弯的道路的照片,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巧妙粗略地测出照片中道路的长度。其中一种方法如下(测量先后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测量顺序是(  )
①取一圆规,将它的两个支脚张开0.3cm;
②计算图上道路的长度,为n×0.3cm;
③数出道路被分成的段数n;
④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每段长度为0.3cm。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24.(2021秋 谯城区校级月考)小洋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用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请把步骤C补充完整     
(2)进行该实验所必须的步骤合理顺序应是   
(3)小慧同学也用相同的步骤对这根铜丝直径进行了测量,但是测量结果却与小洋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
【考点11 参照物及其选择】
25.(2023秋 南岗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不动,让风高速迎面吹来模拟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行驶的情形;以下对于该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车模的位置没有变化
B.以高速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车模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C.判断车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
D.因为将车模放在风洞中不动,所以无论选择哪物体做参照物,车模都是静止的
26.(2022 天津模拟)在某海面上,有三艘快艇沿同一直线同向行驶,A艇上的水兵以A艇为参照物看到B艇在前进,C艇往后退;则B艇上的水兵以B艇为参照物,会看到A艇在   ,C艇在   。(填“前进”“后退”或“静止”)
【考点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7.(2022秋 古冶区期中)(多选)两辆列车如图所示,列车2上的乘客看到列车1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A.列车2静止,列车1向东行驶 B.列车1静止,列车2向西行驶
C.两车都向东行驶,列车1行驶得较慢 D.两车都向西行驶,列车2行驶得较快
28.(2023秋 江汉区校级月考)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晚八点准时开幕。火炬手叶诗文(甲)、樊振东(乙)在进行火炬传递,如图所示,观察旗杆上的红旗,在东风(从东面吹来的风)吹拂下不断飘舞着,再看沿东西方向的跑道上甲、乙两火炬手手中的火炬如图所示,可以判断甲火炬手    向东运动,乙火炬手    向西运动(以上两空均选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
29.(2022秋 铁锋区期中)小强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小强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点13 速度与物体运动】
30.(2022秋 牡丹区校级期末)(多选)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在0 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 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 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 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31.(2023秋 庐阳区校级月考)近年来,国产迷你电动汽车因环保、节能、价格低廉等优势,越发受到人们欢迎。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时速度为90km/h,合    m/s。
32.(2022秋 徐汇区期末)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纸锥竖直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他们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其中1号纸锥的锥角比2号纸锥的锥角大,如图(a)所示,进行竖直下落实验。
(1)在测量速度过程中,发现    (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2)他们又用闪光照相机记录不同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摄的照片如图(b)(c)所示。可以近似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3)分析图(b)(c),可得有关下落速度的结论为     
  。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设1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1,2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2,则f1   f2(选填“>”“<”或“=”)。
【考点14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33.(2022秋 渝中区校级期中)如图,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示意图,已知机动车车道宽D=3m,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上向北匀速行驶,v甲=36km/h,v乙=54km/h。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长度L1=4.5m,宽度d=1.8m,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m时,在甲车前方慢车道与非双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1,且s1=10.5m,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L2=1.8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自行车速度为0.35m/s时,将与甲车相撞
B.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
C.当自行车速度为6.5m/s时,将与乙车相撞
D.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30s
34.(2022秋 思明区校级期中)甲、乙两同学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同学比乙同学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乙同学仍从原起跑线起跑,甲同学从原起跑线往后移10m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甲同学先到 B.乙同学先到 C.两人同时到 D.不能确定
35.(2021 繁昌县校级模拟)芜湖市某商场有一个自动扶梯,当该自动扶梯向上开动时,某同学沿着自动扶梯从楼下走到楼上,数得走了16级。该自动扶梯仍然向上开动,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的自动扶梯从楼上走到楼下,数得走了48级。如果该自动扶梯静止不动的话,则它的级数为   。
36.(2023秋 高安市校级月考)小明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已知车长150m。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测得动车车头从桥尾到桥头所用时间是20s。求:
(1)动车速度;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视动车整个运动过程为匀速)。
37.(2022秋 淮滨县期末)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信阳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45,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1:15。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了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信阳需要多长时间?
38.(2022秋 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如图是小明过斑马线的示意图,在小明的右侧有甲、乙两辆货车驶来。小明刚开始以1.5m/s的速度匀速过马路时,甲车在距离斑马线右端64m处发现了小明,于是甲车司机按下喇叭并立即减速让小明先行,甲车全程贴着马路中线前行;甲、乙两车车头相距180m,乙车以v乙=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司机听见喇叭声后也立即减速并在小明过完马路1.5s后到达斑马线处(声音速度为340m/s,为简便计算声音传递时近似认为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且在一段时间后超过甲车,为了道路安全超车后应保持6m安全距离,已知马路宽D=18m,两辆车的规格均为车宽d=3m,车长为l=10m。注:忽略甲、乙两车减速时间且减速后均以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小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过完马路;
(2)若甲车要不撞上小明,甲车的最大速度;
(3)若甲车以第(2)问最大速度运动,乙车从听到喇叭声开始,历时多久超越甲。
39.(2023 姑苏区校级二模)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同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即v=。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Δv=vt﹣v0;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开始运动的速度为v0=2m/s,经过t=5s后它的速度变为v=6m/s,则该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 
 m/s,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   m/s。
(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加速度公式a=   (用v0、vt、t表示)。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vt;如图乙所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vt、a写出s的表达式s=   。
40.(2022秋 耒阳市期末)钓鱼岛(如图)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我国某海监船从福州附近的海域出发,到钓鱼岛附近执行常态化监视任务,假设正常到达目的地共用14h,速度为27km/h。试计算:
(1)海监船的速度合多少米每秒?
(2)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多少千米?
(3)若海监船在途中因故停留了1小时,其他条件不变,则海监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公里每小时?
【考点15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41.(2023秋 蚌埠月考)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过程中称为启动阶段,某汽车的启动阶段经历时间是半分钟,且已知它在启动阶段的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35米,那么,该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
A.小于7m/s B.等于7m/s C.大于7m/s D.无法确定
42.(2023秋 聊城月考)如表所示是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07次列车的部分运行时刻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5 0
2 济南西 09:45 09:48 405
3 南京南 12:15 12:18 1025
4 上海虹桥 **:** 终点站 1325
①列车在12:16的速度为0
②济南西至南京南的里程为1025km
③若从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240km/h,则达到上海虹桥站的时刻为13:30
④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平均速度是243km/h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3.(2023秋 方城县月考)2023年5月28日,我国C919大型客机于10:32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12:32顺利抵达北京首都机场,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成功。C919飞行过程中以飞行员为参照物,C919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说明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    的;上海虹桥机场到北京首都机场航程1178km,则C919大型客机此次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km/h。
44.(2022秋 杜集区校级期中)某车在前一半路程以6m/s的速度行驶,后一半路程以4m/s的速度行驶,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45.(2022秋 垫江县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如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考点16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46.(2023秋 德城区校级月考)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中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填写公式)    ;
(2)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是为了    ;
(3)小车从甲点运动到丙点用时    ,滑过的距离为    cm,平均速度为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丙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丙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甲丙会偏    (选填“大”或“小”)。
47.(2022秋 蓬江区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的无障碍坡道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用卷尺测得坡道A、D两点的总长度为3.6m,把小车从坡道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到达坡道B点用时为4s,测得AB段的长度为1.6m。
(1)无障碍坡道的坡度(高长比)要求小于1:12,这是由于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    。
(2)小车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公式    计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
(3)分析所测数据,以下图像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    。
(4)小组成员通过自学,知道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其中速度的增加量(Δv)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单位为m/s2,它表示每秒钟速度增加的量,由静止释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为s=at2。
①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②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为    m/s;
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为    s。
【考点17 声音的传播条件】
48.(2021秋 思明区期中)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   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  。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结论:  。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是正确的。
【考点18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9.(2022秋 昆山市校级期中)一根空钢管足够长,在钢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  
  次声音。钢管至少    米才能听到两次声音?(已知人耳分辨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t=0.1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1=340m/s,在钢中传播速度为v2=5100m/s)(结果保留整数)。
50.(2022秋 溧水区期末)如图所示为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及其使用说明书,根据使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使用说明书: 1.甲、乙为声信号采集器。 2.用小槌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差,单位为秒(s)。
(1)若铜铃放置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用小槌敲打铜铃,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s。
(2)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某液体中,将铜铃移至甲、乙之间、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用小槌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002s,已知s1=0.4m,s2=3.4m,则声音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
(3)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调整甲、乙间距为51cm,再将铜铃放到乙的右边距离乙20cm处,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用小槌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t1为    s;增大铜铃到乙的距离,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t2,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t1   t2。
51.(2022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小红在实心的金属管一端敲打了一下,小明在金属管另外一端听到了2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相差0.5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100m/s,回答:
(1)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   传播的;
(2)金属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考点19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52.(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月考)国之重器“海斗一号”为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当它静止在海面时,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t1时间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若潜水器在海面上发出超声波脉冲的同时,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t2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v,则潜水器下潜的速度为(  )
A. B. C. D.
53.(2023秋 新城区校级月考)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射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接收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238 m,汽车接收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m,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    s,汽车行驶的速度    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54.(2023秋 广饶县校级月考)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多远?
【考点20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55.(2023秋 沭阳县月考)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大摩擦弦的力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摩擦粗细不同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C.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D.随着二胡的声音向外传播,其音调也越来越低
56.(2023秋 抚顺月考)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    。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57.(2023秋 苏州月考)如图,这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1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1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齐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实验二】如图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2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气柱的长短、量筒的粗细、水柱的长度有关。
(1)若探究发声的音调与气柱长度的关系,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
(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a和b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考点21 超声波与次声波】
58.(2023秋 惠阳区月考)阅读材料。
(1)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如果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2)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3)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震坏而丧生。
请回答:
(1)请你将上面短文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    。
(3)所填的物理量②与    有关。假设其中一个玻璃杯5s振动了60次,这个玻璃杯的振动频率是    。
【考点22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9.(2021秋 绥宁县期中)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响度越   
(4)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考点23 声音的综合利用】
60.(2022秋 梁溪区期中)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压轴特训60题23大考点)
训练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
【考点1 摄氏温度】 2
【考点2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像】 3
【考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4
【考点4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8
【考点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1
【考点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5
【考点7 液化及液化的放热特点】 16
【考点8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 17
【考点9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8
【考点10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1
【考点11 参照物及其选择】 22
【考点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
【考点13 速度与物体运动】 25
【考点14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27
【考点15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36
【考点16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40
【考点17 声音的传播条件】 42
【考点18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4
【考点19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46
【考点20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49
【考点21 超声波与次声波】 52
【考点22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3
【考点23 声音的综合利用】 54
【考点1 摄氏温度】
1.(2022秋 天山区校级期中)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3℃,把它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温度为95℃。此时室内实际温度是25℃,则该温度计示数为(  )
A.28℃ B.26℃ C.25℃ D.22℃
【答案】B
【分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3℃,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5℃,中间是92个小格,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2)教室实际温度是25℃,计算出距离3℃的格数,加上3℃时的即为实际温度26℃,就是教室的实际温度。
【解答】解: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教室的实际温度为25℃时,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26℃。
故选:B。
2.(2023秋 江都区月考)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的温度计,放入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则用该温度计测出某物体的温度为22℃,则物体的实际温度为  20 ℃;当测出的示数为  40 ℃时,与实际温度相同。
【答案】20;40。
【分析】(1)定义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
而题文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4℃,中间是94﹣4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用此温度计测得物体的温度是22℃,距离4℃有22﹣4=18个小格,求出18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就是该物体的实际温度;
(2)然后根据温度计的示数正好与物体的实际温度相同,再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t0=℃=℃;
温度计显示温度为22℃时,物体的实际温度为:t实=℃×(22﹣4)=20℃;
(2)设温度计的示数正好与物体的实际温度相同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t,
℃×(t﹣4)=t,
解得:t=40℃。
故答案为:20;40。
【考点2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像】
3.(2022秋 江岸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50℃
B.第5min时,该物质已部分熔化
C.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D.第3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D
【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是熔点。
(2)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解答】解:(1)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故A错误;
(2)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从10min是开始熔化,到25min时熔化结束,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第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第3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2021秋 依安县校级期末)如图是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  晶体 熔化的图象,乙图为  非晶体 熔化的图象。(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甲图中, BC 段为熔化过程。由丙图可以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为  80 ℃,在第15min该物质的状态是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图中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此时对应的温度点,就是它的熔点。在温度低于熔点时,物质呈固态。熔化持续的时间就是温度不变的那一段时间。
【解答】解:(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就在于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反应在图象上就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中会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中温度是持续上升的,所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图象的关键是看是否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线段,有就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没有就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甲图为 晶体熔化的图象,乙图为 非晶体熔化的图象;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温度保持不变的那段就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即在甲图中,BC段为熔化过程;由丙图可以知道,该晶体的熔点为 80℃,在第15min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故状态是 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1)晶体,非晶体; (2)BC;80;固液共存态。
【考点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5.(2020秋 乌苏市期中)表是萘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记录,根据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2 4 6 8 10 12 14 …
温度/℃ 70 75 80 80 80 85 90 …
(1)萘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80 ℃。
(2)当加热到4min时,萘的状态是 固态 ;当加热到8min时,萘的状态是 固液共存 ,当加热到12min时,萘的状态是 液态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解答】解:(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萘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所以为晶体;80℃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故萘的熔点为80℃;
(2)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加热到4min时,温度为75℃,还没有到达熔点,所以为固态;它继续吸热,当加热到8min时,温度为80℃,到达了熔点,但没有完全熔化,所以萘的状态是固液共存;它继续吸热,当加热到12min时,温度超过了熔点,所以萘的状态是液体,它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故答案为:(1)晶体;80;
(2)固态;固液共存;吸;液态。
6.(2023秋 海门市月考)小兵和小组同学用图1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的熔化特点。
(1)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有:
①能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实验现象观测和数据记录。
②能使物质  均匀受热 。
(2)实验中,他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则他可能是按图1乙中的  A (A/B/C)方法进行读数的。
(3)他改正了错误的读数方法后,又正确地进行了实验,并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1丙所示。
①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晶体/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  ﹣2 ℃。
②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固/液/固液共存)态,此时该物质  继续 (不再/继续)吸热。
③在第7min时,若将试管从温水中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4℃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此时试管中该物质的温度  降低 (升高/不变/降低),其原因是   第7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属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为﹣2℃,试管内的物质的温度高于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4℃,该物质将放热,温度降低 。
(4)下列措施中,一定不能延长该物质熔化时间的是  C (填序号)。
A.增加试管中物质的质量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
C.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
(5)接着老师让小兵和同学用图2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实验,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①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 虚 (实/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②如图2乙所示,第8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  固液共存 态,此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  固 态。(固/液/固液共存)
③一段时间后,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不会 (会/不会/不确定会不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答案】(1)②均匀受热;(2)A;(3)①晶体,﹣2;②固液共存,继续;③降低,第7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属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为﹣2℃,试管内的物质的温度高于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4℃,该物质将放热,温度降低;(4)C;(5)①虚;②固液共存,固;③不会
【分析】(1)探究晶体的熔化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能使物体均匀受热,并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温度计进行读数时,仰视会使结果偏小,俯视会使结果偏大;
(3)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熔化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4)减慢加热的过程,增加试管中物质的质量或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均可使熔化的时间变长;
(5)冰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冰在熔化时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所以烧杯中的冰熔化时温度不变,试管内冰不能持续吸热,要等烧杯内温度升高后才可开始熔化,据此解答。
【解答】解:(1)②采用水浴法,能使物质均匀受热,并且减缓物体升温速度,便于记录实验温度并便于观察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2)温度计进行读数时,仰视会使结果偏小,俯视会使结果偏大。他所测得的温度值比真实值要高,则他可能是按图1乙中的A方法进行读数的;
(3)①如图1丙可知,BC段温度保持﹣2℃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2℃;
②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因此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③在第7min时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为﹣2℃,取出并立即放入熔点为﹣4℃的盐冰水混合物中,由于试管内的物质的温度高于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该物质将放热,温度降低。
(4)A、增加试管中物质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物质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A错误;
B、增加烧杯中水的质量,水的升温变慢,则物质的升温较慢,能延长熔化时间,故B错误;
C、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的升温变快,则物质的升温较快,能缩短熔化时间,故C正确;
D、撤掉酒精灯或用“小火”加热,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减少,能延长熔化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5)①由晶体熔化的条件可知,烧杯中的冰先熔化,试管中的冰后熔化,所以实线是烧杯中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②通过分析图像图2乙可知,第8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熔化状态,处于固液共存态;
烧杯内的冰熔化完之前,温度保持不变,第8min时试管内碎冰的温度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试管内的碎冰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仍然处于固态;
③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当试管内外温度相同时没有温度差,试管内水不能继续从烧杯中吸收到热量,温度不可能超过烧杯中水的温度。
故答案为:(1)②均匀受热;(2)A;(3)①晶体,﹣2;②固液共存,继续;③降低,第7min时试管中的物质属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为﹣2℃,试管内的物质的温度高于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4℃,该物质将放热,温度降低;(4)C;(5)①虚;②固液共存,固;③不会
7.(2023秋 嘉祥县月考)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10 min。
(2)凝固点为  ﹣2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低 (选填“高”或“低”)。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变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10;(2)﹣2;低;(3)变多。
【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
(3)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
【解答】解:(1)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在图象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
(2)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故答案为:(1)10;(2)﹣2;低;(3)变多。
【考点4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8.(2022 河南模拟)用高压锅煮粥,沸腾后熄火,立即用少量冷水浇淋锅盖,确定安全后,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而普通铝锅煮粥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外界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还会长时间沸腾
C.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D.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比原来低,所以重新沸腾
【答案】D
【分析】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从本题来看,火已经熄灭,意味着粥不能再继续吸热了,应该会停止沸腾,但事实是打开锅盖却发现粥仍在沸腾,则其原因一定是由于浇了冷水,使锅内气压下降,粥的沸点也下降,所以重新沸腾。
【解答】解:高压锅锅内气压大,沸点也高,用高压锅煮粥,粥的温度会在100℃以上。当给锅加热时,粥会沸腾;当停止加热时,粥会停止沸腾,故C错误;
但当给它立即用冷水冷却时,锅内的气压会立即减小,粥的沸点也会随之减小,由于粥的温度在停火一瞬间仍然是高于100℃,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比原来低,沸点降低,所以粥重新沸腾,故A、B错误,D正确。
故选:D。
9.(2021秋 宝应县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B 。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2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120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水汽化而防冻液不易挥发导致防冻液含量升高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
(3)利用描点法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
(4)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解答】解:(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3)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为120℃;
(4)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1)D;(2)B;(3)见上图;120;(4)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考点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0.(2020秋 广南县校级期末)小龙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是他最初组装好的实验器材,请你指出图中的一个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
(2)他改正错误后,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T= 98 ℃。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 50 57 64 71 78 85 91 94 96 97 98 98 98 98
(3)根据数据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13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龙感觉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太长,请你给他提出一个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平齐,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器壁和底部,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此时的沸点;
(3)液态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4)水的质量过多、水的初温过低、未加盖、酒精的火焰过小,都会造成加热时间过长。
【解答】解:(1)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图中的操作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在98℃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3)由于从第10min开始,水已经沸腾,在13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4)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这段时间太长,说明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由吸收热量公式Q=cmΔt知,水的质量太大或水的初温太低,为减少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故答案为:
(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2)98;
(3)不变;
(4)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11.(2023秋 江都区校级月考)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图中的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实验中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外焰 (内焰/外焰/焰心)加热;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B (A/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 (相同/不同),图  D (D/E)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气泡里的主要成分是  B (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不是 (是/不是)酒精。
【答案】(1)外焰;(2)B;(3)相同;D;B;(4)不是。
【分析】(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及外焰的温度最高;
(2)给烧杯加盖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会缩短加热的时间;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故D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4)比较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可知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
【解答】解:(1)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3)由图像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
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故D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
水沸腾时气泡里主要的成分是水蒸气;选B;
(4)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为78℃,因此温度计中液体的沸点用一定高于100℃,即红色液体一定不是酒精。
故答案为:(1)外焰;(2)B;(3)相同;D;B;(4)不是。
12.(2023秋 市北区校级月考)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68 ℃;
(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8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99 ℃;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C 图(选填“C”或“D”);
③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由数据及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不变 。
(4)通过学习,小燕明白了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调为小火 的原因(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答案】(1)68;(2)①99;②C;③见上图;(3)不变;(4)调为小火。
【分析】(1)为能正确的进行温度计读数,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2)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不变,但吸收热量;
(3)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不变,但吸收热量。
【解答】解:
(1)由图1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68℃。
(2)①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不变,在第7min时的水温度应为99℃。
②D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C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③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3)通过学习,小燕明白了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调为小火。
故答案为:(1)68;(2)①99;②C;③见上图;(3)不变;(4)调为小火。
【考点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3.(2022秋 东城区期末)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答案】A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减慢蒸发,可以通过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要加快蒸发,可以通过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上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
A、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也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会加快液体的蒸发,故A符合题意。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使蔬菜与外界隔绝,控制了表面积,减慢了蔬菜上方空气流动,所以减慢了蒸发,故B不合题意。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控制了表面积,避免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的影响,所以减慢了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了温度,控制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2021秋 盐城期中)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水的表面积 有关。
②通过 A、C 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不正确 (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表面积 相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在进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控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解答】解: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②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由图知,A与C水滴的表面积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相同,C中对水加热,温度较高,故选A、C两图进行对比;
③小刚的实验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由图2可知,是因为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故答案为:①水的表面积;②A、C;③不正确;表面积。
【考点7 液化及液化的放热特点】
15.(2023 唐山模拟)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浴室里看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B.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冻肉会粘手是凝固现象
C.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D.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答案】B
【分析】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是放热过程。
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解答】解:A.浴室里看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冻肉会粘手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从而使冻肉粘手,故B正确;
C.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增大,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故C错误;
D.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加快了空气的流速,使蒸发加快,蒸发吸热,从而使人感到凉爽,故D错误。
故选:B。
16.(2023秋 巴东县校级月考)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入太空。
如图所示,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是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
【答案】汽化;液化。
【分析】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水会发生剧烈的汽化,而“气团”正是汽化后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解答】解:当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汽化成水蒸气,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发射塔;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变为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团。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
【考点8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与特点】
17.(2023 锦江区校级模拟)水是人类生存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三态变化,地球上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三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升华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夏天的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汽化成小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露
C.高空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气流,熔化形成小液滴,最后可能形成雨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答案】D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海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露,故B错误;
C、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8.(2020秋 濉溪县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 水蒸气 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 凝华 。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空气湿润 和 气温在0℃以下 。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4)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3)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考点9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9.(2023秋 方城县月考)小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8.58cm、18.57cm、18.65cm、18.57cm。该铅笔的长度和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A.18.59cm;1mm B.18.57cm;1mm
C.18.573cm;1mm D.18.57cm;1cm
【答案】B
【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为了减少误差,可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但是不管对同一物体测量多少次,准确值是不会变的,改变的是估计值,在取平均值时,要去掉错误的测量结果;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
【解答】解:(1)将四次测量结果对比,18.65cm明显错误,删去错误数据,
取平均值就是记录结果:L===18.57cm;
(2)因为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所以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0.(2023秋 金州区校级月考)某同学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下列的记录结果符合要求的是(  )
A.18.7cm B.187mm C.0.187m D.187.4mm
【答案】D
【分析】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分度值以下应再估读一位;
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逐一分析各选项,做出选择。
【解答】解:A.18.7cm=187mm,测量结果准确到cm,故A不符合题意;
B.187mm,测量结果准确到cm,故B不符合题意;
C.0.187m=187mm,测量结果准确到cm,故C不符合题意;
D.187.4mm,测量结果准确到mm,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2022秋 鞍山期中)某同学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五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1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17.28cm ,物体的长度应为 17.82cm 。运动会上裁判员科学的测量能体现体育运动公正的精神。在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尺测量比赛成绩时,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偏小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4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确定准确值;
(3)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方法。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解答】解:
(1)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7.2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2)物体的长度≈17.82cm;
(3)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7.28cm;17.82cm;偏小。
22.(2021秋 重庆期末)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长度时,以上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A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3.40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26.42cm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26.00 c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解答】解:
(1)读图可知,B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B是错误的,A是正确的。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3.40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L==26.00cm;
故答案为:
(1)A;3.4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cm;26.00。
【考点10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3.(2023秋 淮北月考)如图所示的是从高空俯拍到的一条弯弯的道路的照片,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巧妙粗略地测出照片中道路的长度。其中一种方法如下(测量先后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测量顺序是(  )
①取一圆规,将它的两个支脚张开0.3cm;
②计算图上道路的长度,为n×0.3cm;
③数出道路被分成的段数n;
④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每段长度为0.3cm。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答案】D
【分析】先确定小段的距离长度,然后去分段,数出段数计算长度。
【解答】解:先后顺序是:
①取一圆规,将它的两个支脚张开0.3cm;
④用圆规在图上将所要测量的道路分段,每段长度为0.3cm。
③数出道路被分成的段数n;
②计算图上道路的长度,为n×0.3cm;
故正确的是D。
故选:D。
24.(2021秋 谯城区校级月考)小洋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用 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请把步骤C补充完整 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 
(2)进行该实验所必须的步骤合理顺序应是 DEBC或DBEC; 
(3)小慧同学也用相同的步骤对这根铜丝直径进行了测量,但是测量结果却与小洋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或绕线松紧程度不同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2)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需要使用累积法;
(3)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的人或工具的原因,导致测量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
【解答】解:(1)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步骤A是没有必要的,
步骤C: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2)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EBC或DBEC;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
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
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故答案为:(1)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2)DEBC或DBEC;(3)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或绕线松紧程度不同。
【考点11 参照物及其选择】
25.(2023秋 南岗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不动,让风高速迎面吹来模拟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行驶的情形;以下对于该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车模的位置没有变化
B.以高速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车模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C.判断车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
D.因为将车模放在风洞中不动,所以无论选择哪物体做参照物,车模都是静止的
【答案】D
【分析】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模型相对于地面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汽车模型相对于流动的空气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故B正确;
CD、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其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C正确,故D错误。
故选:D。
26.(2022 天津模拟)在某海面上,有三艘快艇沿同一直线同向行驶,A艇上的水兵以A艇为参照物看到B艇在前进,C艇往后退;则B艇上的水兵以B艇为参照物,会看到A艇在 后退 ,C艇在 后退 。(填“前进”“后退”或“静止”)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从题目中可以知道ABC是同向行驶,所以:
以A为参照物,看到B前进,说明B的速度比A快;看到C在后退,所以C的速度比A慢,由此可以判断出三者的速度大小为:vB>vA>vC;
当以B为参照物时,由于A和C的速度都比B慢,所以会看到A和C都是后退的。
故答案为:后退;后退。
【考点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7.(2022秋 古冶区期中)(多选)两辆列车如图所示,列车2上的乘客看到列车1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A.列车2静止,列车1向东行驶
B.列车1静止,列车2向西行驶
C.两车都向东行驶,列车1行驶得较慢
D.两车都向西行驶,列车2行驶得较快
【答案】ABD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2静止,列车1向东行驶,则2号列车上的乘客会看到1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A符合题意;
B、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1号静止,列车2向西行驶,则2号列车上的乘客会看到1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B符合题意;
C、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两车都向东行驶,列车1行驶得较慢,则2号列车上的乘客会看到1号列车正在向西行驶,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列车2行驶得较快,则2号列车上的乘客会看到1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28.(2023秋 江汉区校级月考)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晚八点准时开幕。火炬手叶诗文(甲)、樊振东(乙)在进行火炬传递,如图所示,观察旗杆上的红旗,在东风(从东面吹来的风)吹拂下不断飘舞着,再看沿东西方向的跑道上甲、乙两火炬手手中的火炬如图所示,可以判断甲火炬手  不一定 向东运动,乙火炬手  一定 向西运动(以上两空均选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
【答案】不一定;一定。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由国旗的飘扬方向可知风向西吹,甲图火焰向西飘,那么甲物体可以静止;也可以向西运动,但是向西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还可以向东运动。
乙图火焰向东飘,则乙物体只能向西运动,且向西运动的速度大于风的速度。
故答案为:不一定;一定。
29.(2022秋 铁锋区期中)小强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小强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答:小强是以并列的另一辆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乘坐的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考点13 速度与物体运动】
30.(2022秋 牡丹区校级期末)(多选)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在0 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 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 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 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BD
【分析】(1)在s﹣t图像中,相同的时间,s的值越大表示通过的路程越长;
(2)在s﹣t图像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读出甲乙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3)在s﹣t图像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两物体在15s末相遇,此时甲处于静止状态,乙还在运动。
(4)根据图像读出0~15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
A、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正确;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像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乙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路程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像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路程相等,在20s时。乙的路程大于甲的路程,故D错误。
故选:BD。
31.(2023秋 庐阳区校级月考)近年来,国产迷你电动汽车因环保、节能、价格低廉等优势,越发受到人们欢迎。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行驶时速度为90km/h,合  25 m/s。
【答案】25。
【分析】根据1m/s=3.6km/h进行换算即可。
【解答】解:因为1m/s=3.6km/h,所以90km/h=90×m/s=25m/s。
故答案为:25。
32.(2022秋 徐汇区期末)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纸锥竖直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他们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其中1号纸锥的锥角比2号纸锥的锥角大,如图(a)所示,进行竖直下落实验。
(1)在测量速度过程中,发现  下落的时间 (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  大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2)他们又用闪光照相机记录不同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拍摄的照片如图(b)(c)所示。可以近似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不变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3)分析图(b)(c),可得有关下落速度的结论为  纸锥的下落速度与纸锥的锥角大小有关,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小 。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设1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1,2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2,则f1 = f2(选填“>”“<”或“=”)。
【答案】(1)下落的时间;大;(2)先变大后不变;(3)纸锥的下落速度与纸锥的锥角大小有关,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小;(4)=。
【分析】(1)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因此可从增加下落高度、增大锥角等角度去考虑。
(2)从照片中两个纸锥之间的间距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间距越大,速度越快。
(3)比较(b)(c)两图中纸锥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大小,进而得出结论。
(4)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平衡力,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解:(1)纸锥下落快,下落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
(2)由图(b)(c)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3)由图(b)(c)知,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故可得到结论:纸锥的下落速度与纸锥的锥角大小有关,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小。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重力和阻力为一对平衡力,平衡力大小相等,即重力和阻力大小相等,因为1、2号纸锥的质量相同,重力相同,阻力也相同,即f1=f2。
故答案为:(1)下落的时间;大;(2)先变大后不变;(3)纸锥的下落速度与纸锥的锥角大小有关,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小;(4)=。
【考点14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33.(2022秋 渝中区校级期中)如图,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示意图,已知机动车车道宽D=3m,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上向北匀速行驶,v甲=36km/h,v乙=54km/h。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长度L1=4.5m,宽度d=1.8m,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m时,在甲车前方慢车道与非双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1,且s1=10.5m,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L2=1.8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自行车速度为0.35m/s时,将与甲车相撞
B.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
C.当自行车速度为6.5m/s时,将与乙车相撞
D.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30s
【答案】B
【分析】(1)先确定甲车的尾部恰好到达C'线的路程,由速度公式计算其到CC所消耗的时间;
甲车车尾恰好到达C的时间,计算自行车到甲车的距离,由速度公式计算自行车与甲车相撞的最小速度;
(2)自行车与乙车相撞的范围是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以及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但是被乙车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车撞,由此分析解答;
(3)根据自行车的速度和路程求出时间。
【解答】解:
(1)由题知,甲车的尾部恰好到达C线的路程:s甲=s1+L1=10.5m+4.5m=15m,
甲的车速v甲=36km/h=10m/s,
由v=可得,甲车的尾部恰好到达C线所用的时间:
t===1.5s;
自行车与甲车水平方向距离,s自行车=×(D﹣d)=×(3m﹣1.8m)=0.6m,
甲车通过C时,自行车车头恰好到达甲车尾处时自行车与甲车相撞,用时最长,自行车速度最小,
此时,t自行车=t甲=1.5s,
则此时自行车速度:v自行车===0.4m/s;
所以,当自行车速度为0.35m/s时,不会与甲车相撞,故A错误;
自行车尾与甲车头部相撞:
甲车走的路程:s甲′=s1=10.5m,
甲车用的时间:t甲′===1.0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1.05s)走的路程s自行车=0.6m+1.8m+1.8m=4.2m,
v自行车===4m/s;
当自行车车速在0.4m/s~4m/s范围内将与甲车相撞;
(2)乙车的速度v乙=54km/h=15m/s,
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乙=s1+s2+2L1=10.5m+3m+2×4.5m=22.5m,
乙车用的时间:t乙===1.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乙=1.5s)走的路程:s乙=0.6m+3m=3.6m
v自行车===2.4m/s;
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乙′=s1+s2+L1=10.5m+3m+4.5m=18m,
乙车用的时间:t乙′===1.2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乙=1.2s)走的路程:s自行车=3×0.6m+3×1.8m=7.2m
v自行车′===6m/s;
当自行车车速在2.4m/s~6m/s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
但是被乙车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车撞,因此要把2.4m/s至4m/s剔除出去,
因此被乙车撞的条件是自行车速度在4m/s至6m/s之间;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故C错误,B正确;
(3)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的时间为:t0===39s,故D错误。
故选:B。
34.(2022秋 思明区校级期中)甲、乙两同学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同学比乙同学超前10m到达终点。如果让乙同学仍从原起跑线起跑,甲同学从原起跑线往后移10m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甲同学先到 B.乙同学先到 C.两人同时到 D.不能确定
【答案】A
【分析】设甲的百米成绩为t,知道甲每次都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则甲在时间t内跑100m、乙跑90m,可求出二人的速度;
若让甲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乙仍在原起点处与甲同时起跑,因速度不变,可分别求出二人所用时间,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设甲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
乙的速度v2==,
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
因为速度不变,所以甲用的时间:
t1′===t,
乙用的时间:
t2′===t,
因为t<t,即t1′<t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
故选:A。
35.(2021 繁昌县校级模拟)芜湖市某商场有一个自动扶梯,当该自动扶梯向上开动时,某同学沿着自动扶梯从楼下走到楼上,数得走了16级。该自动扶梯仍然向上开动,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的自动扶梯从楼上走到楼下,数得走了48级。如果该自动扶梯静止不动的话,则它的级数为 24 。
【答案】24。
【分析】设人的速度为v1,自动扶梯的速度为v2,自动扶梯总级数为N,上楼时间为t1,则人的速度乘以上楼时的时间加上自动扶梯的速度乘以上楼时的时间就等于自动扶梯总级数N;
设下楼时间为t2,则人的速度乘以下楼时的时间减去电梯的速度乘以下楼时的时间就等于自动扶梯总级数N;
根据以上分析,列出方程解答。
【解答】解:设人的速度为v1,自动扶梯的速度为v2,自动扶梯总级数为N,上楼时间为t1,
则v1t1+v2t1=N,v1t1=N1,
设下楼时间为t2,
则v1t2﹣v2t2=N,v1t2=N2,
联立解得:N=。
由题意知:N1=16,N2=48,
则自动扶梯级数N===24级。
故答案为:24。
36.(2023秋 高安市校级月考)小明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已知车长150m。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测得动车车头从桥尾到桥头所用时间是20s。求:
(1)动车速度;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视动车整个运动过程为匀速)。
【答案】(1)动车速度是50m/s;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是23s。
【分析】(1)知道大桥的长度和通过大桥的时间,根据v=求出动车速度;
(2)动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是动车长度与桥长之和,求出动车的路程;已知动车速度,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动车行驶的路程为s=1000m,所用的时间为t=20s,
由v=得,动车的速度:v===50m/s;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为桥长L加车身长度L′
由题意,s′=L+L′=1000+150=1150m,
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
由v=得t′===23s。
答:(1)动车速度是50m/s;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是23s。
37.(2022秋 淮滨县期末)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信阳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45,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1:15。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了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平均速度?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信阳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轿车从A地到B地用了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信阳需要42min。
【分析】(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2)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据图可知从B到达信阳的距离,再利用v=求轿车轿车从B地到信阳的时间。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11:15﹣10:4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3)据图可知从B到达信阳的距离s2=70km,
轿车从B地到信阳所用时间t2===0.7h=42min。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了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信阳需要42min。
38.(2022秋 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如图是小明过斑马线的示意图,在小明的右侧有甲、乙两辆货车驶来。小明刚开始以1.5m/s的速度匀速过马路时,甲车在距离斑马线右端64m处发现了小明,于是甲车司机按下喇叭并立即减速让小明先行,甲车全程贴着马路中线前行;甲、乙两车车头相距180m,乙车以v乙=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司机听见喇叭声后也立即减速并在小明过完马路1.5s后到达斑马线处(声音速度为340m/s,为简便计算声音传递时近似认为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且在一段时间后超过甲车,为了道路安全超车后应保持6m安全距离,已知马路宽D=18m,两辆车的规格均为车宽d=3m,车长为l=10m。注:忽略甲、乙两车减速时间且减速后均以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小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过完马路;
(2)若甲车要不撞上小明,甲车的最大速度;
(3)若甲车以第(2)问最大速度运动,乙车从听到喇叭声开始,历时多久超越甲。
【答案】(1)小明需要12s才能过完马路;
(2)若甲车要不撞上小明,甲车的最大速度为8m/s;
(3)若甲车以第(2)问最大速度运动,乙车从听到喇叭声开始,历时19s超越甲车。
【分析】(1)已知小明行驶的路程为马路宽度D=18m,小明的速度v小明=1.5m/s,利用v=可求运动时间;
(2)先计算小明通过路程s1=所用的时间,再由甲车距离斑马线的距离即可求解甲车的速度;
(3)设乙超越甲车用时为t′,s甲=v甲t′,s乙=v乙′t′,二者满足的几何关系为:s乙=s甲+L0+l+L安全,据此解答。
【解答】解:
(1)依据题意可知,小明穿过马路用时t==12s;
(2)小明刚好走过甲车的车头需走过的路程s1==9m+3m=12m,用时t1==8s,
又甲车到斑马线的距离L甲=64m,则甲车减速后匀速行驶的最大速度v甲==8m/s;
(3)因为乙车在小明过完马路1.5s后到达斑马线处,即L乙=180m+64m=244m,t乙=t+1.5s=12s+1.5s=13.5s,
甲车司机按下喇叭后,声音传到乙车处需要的时间:t声===0.5s,
则乙车以原来速度运动的路程s乙=v乙t声=20m/s×0.5s=10m,
乙车减速后到达斑马线处需要的时间t乙′=t乙﹣t声=13.5s﹣0.5s=13s,
此过程中乙车通过的路程s乙′=L乙﹣s乙=244m﹣10m=234m,
所以乙车减速后的速度v乙′=;
则乙车听到喇叭声,两车之间的距离d=180m+s甲′﹣s乙=180m+8m/s×0.5s﹣10m=174m,
甲车以第(2)问最大速度运动,乙车从听到喇叭声开始,设乙车超越甲车的时间为t′,其运动情况如图:

则有:v乙′t′=v甲t′+d+l+L安全,即:18t′=8t′+174m+10m+6m,
解得:t′=19s,即乙车从听到喇叭声开始,乙车超越甲车的时间为19s。
答:(1)小明需要12s才能过完马路;
(2)若甲车要不撞上小明,甲车的最大速度为8m/s;
(3)若甲车以第(2)问最大速度运动,乙车从听到喇叭声开始,历时19s超越甲车。
39.(2023 姑苏区校级二模)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同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即v=。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Δv=vt﹣v0;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开始运动的速度为v0=2m/s,经过t=5s后它的速度变为v=6m/s,则该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 4 m/s,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0.8 m/s2,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 10 m/s。
(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加速度公式a=  (用v0、vt、t表示)。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vt;如图乙所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vt、a写出s的表达式s= v0t+at2 。
【答案】(1)4;0.8;10;(2);(3)v0t+at2。
【分析】(1)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就是速度的变化量;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求出即可;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写出表达式;
(3)根据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分别用v0、t、a表示出即可。
【解答】解:(1)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Δv=vt﹣v0=6m/s﹣2m/s=4m/s;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0.8m/s2;
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v0+at=2m/s+0.8m/s2×10s=10m/s;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3)图乙中阴影部分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如下图所示:
长方形面积s1=v0t,三角形的面积s2==at2,
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s=v0t+at2。
故答案为:(1)4;0.8;10;(2);(3)v0t+at2。
40.(2022秋 耒阳市期末)钓鱼岛(如图)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我国某海监船从福州附近的海域出发,到钓鱼岛附近执行常态化监视任务,假设正常到达目的地共用14h,速度为27km/h。试计算:
(1)海监船的速度合多少米每秒?
(2)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多少千米?
(3)若海监船在途中因故停留了1小时,其他条件不变,则海监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公里每小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1m/s=3.6km/h进行单位换算;
(2)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即可求出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
(3)根据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海监船的速度:27km/h=m/s=7.5m/s;
(2)由v=可得,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s=vt=27km/h×14h=378km;
(3)若海监船在途中因故停留了1小时,其他条件不变,
则海监船到达目的地实际用的时间:t′=14h+1h=15h,
海监船全程的平均速度:v′===25.2km/h。
答:(1)海监船的速度合7.5米每秒;
(2)海监船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378千米;
(3)若海监船在途中因故停留了1小时,其他条件不变,则海监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5.2公里每小时。
【考点15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41.(2023秋 蚌埠月考)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过程中称为启动阶段,某汽车的启动阶段经历时间是半分钟,且已知它在启动阶段的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35米,那么,该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
A.小于7m/s B.等于7m/s C.大于7m/s D.无法确定
【答案】A
【分析】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在该过程中运动的越来越快,在相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大,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最后5s内的平均速度,然后答题。
【解答】解:在最后5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v===3m/s,
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
速度越来越大,在相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大,
因此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5s内的平均速度,
则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小于7m/s;
故选:A。
42.(2023秋 聊城月考)如表所示是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07次列车的部分运行时刻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5 0
2 济南西 09:45 09:48 405
3 南京南 12:15 12:18 1025
4 上海虹桥 **:** 终点站 1325
①列车在12:16的速度为0
②济南西至南京南的里程为1025km
③若从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240km/h,则达到上海虹桥站的时刻为13:30
④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平均速度是243km/h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分析】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在12:16在南京南停着;
②从表中数据分别找到北京南到济南西和南京南的里程,两者里程之差等于济南西至南京南的里程;
③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从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路程,若平均速度为240km/h,根据t=计算达到上海虹桥站所用的时间,再根据出发时间,计算到达的时刻;
④从表中找到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路程,计算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时间(到达时间减去出发时间),根据计算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平均速度。
【解答】解: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在12:16在南京南停着,所以速度为0,所以①正确;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济南西至南京南的里程为1025km﹣405km=620km,所以②错误;
③从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路程为s=1325km﹣1025km=300km,
平均速度240km/h,则达到上海虹桥站的时间t===1.25h,
达到上海虹桥站的时刻为12:18+1.25h=13:33,所以③错误;
④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路程s′=405km,
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的时间t′=9:45﹣8:05=1h40min=h,
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平均速度v′===243km/h,所以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3.(2023秋 方城县月考)2023年5月28日,我国C919大型客机于10:32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12:32顺利抵达北京首都机场,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成功。C919飞行过程中以飞行员为参照物,C919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说明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  相对 的;上海虹桥机场到北京首都机场航程1178km,则C919大型客机此次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589 km/h。
【答案】静止;相对;589。
【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是静止的,如果位置改变,则是运动的;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由v=可得C919大飞机本次飞行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C919飞行过程中以飞行员为参照物,C919和飞行员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故C919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C919和地面之间的位置改变,C919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说明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已知C919大飞机10:45离开虹桥机场,12:10到达首都机场,共计飞行时间为t=t2﹣t1=12:32﹣10:32=2h,
由v=可得,C919大飞机本次飞行的平均速度约为v===589km/h。
故答案为:静止;相对;589。
44.(2022秋 杜集区校级期中)某车在前一半路程以6m/s的速度行驶,后一半路程以4m/s的速度行驶,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4.8 m/s。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前半程的运动时间与后半程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全程的路程是2s,则前半程与后半程的路程都是s,
由题知,前半程的速度为v1=6m/s,后半程的速度为v2=4m/s,
由v=可得前半程与后半程的时间分别为:t1==,t2==,
全程的平均速度:v====4.8m/s。
故答案为:4.8。
45.(2022秋 垫江县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如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0.24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0.2 m/s。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2)实验时,斜面放的坡度要小些,这样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
(3)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小车的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1=5s,
vAC===0.24m/s;
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s2=s1=×120cm=60cm=0.6m,
vAB===0.2m/s;
故答案为:(1)v=;(2)小;(3)0.24;0.2。
【考点16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46.(2023秋 德城区校级月考)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中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填写公式)  v= ;
(2)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是为了  便于测量时间 ;
(3)小车从甲点运动到丙点用时  6s ,滑过的距离为  90.0 cm,平均速度为  0.15 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丙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丙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甲丙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v=;(2)小;便于测量时间;(3)6s;90.0;0.15;(4)小。
【分析】(1)测出小车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小车运动速度慢些,斜面的坡度要小,这样所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从甲到丙用的时间和走的距离;
利用速度公式v=求小球由甲至丙的速度。
(4)在测量小车到达丙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丙点才停止计时,所测时间偏大,利用v=可知测得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偏小。
【解答】解:(1)在该实验中,测出小车的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由图知,由甲点到丙点所用的时间为:t=00:50:10﹣00:50:04=6s,
以小车的左端为基准,甲到丙的路程为:s=90.0cm,
小车从甲点到丙点的平均速度v===15cm/s=0.15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丙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丙点才停止计时,所测时间偏大,利用v=可知测得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甲丙会偏小。
故答案为:(1)v=;(2)小;便于测量时间;(3)6s;90.0;0.15;(4)小。
47.(2022秋 蓬江区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的无障碍坡道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用卷尺测得坡道A、D两点的总长度为3.6m,把小车从坡道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测得小车到达坡道B点用时为4s,测得AB段的长度为1.6m。
(1)无障碍坡道的坡度(高长比)要求小于1:12,这是由于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  短 。
(2)小车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公式  v= 计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0.4m/s 。
(3)分析所测数据,以下图像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  B 。
(4)小组成员通过自学,知道了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其中速度的增加量(Δv)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单位为m/s2,它表示每秒钟速度增加的量,由静止释放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为s=at2。
①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0.2 m/s2;
②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为  0.8 m/s;
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为  6 s。
【答案】(1)短;(2)v=;0.4m/s;(3)B;(4)①0.2;②0.8;③6。
【分析】(1)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短;
(2)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3)小车在AB段做加速运动,据此选择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图像;
(4)①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计算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②根据v=at计算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
③根据t=计算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1)长度相同的坡道坡度越大,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时间越短;
(2)小车的平均速度可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0.4m/s;
(3)小车在AB段做加速运动,所以能比较准确反映小车在AB段的运动情况的是B;
(4)①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公式可得小车在坡道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0.2m/s2;
②小车运动到B点的速度为v2=at1=0.2m/s2×4s=0.8m/s;
③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D点所用的时间为:t2===6s。
故答案为:(1)短;(2)v=;0.4m/s;(3)B;(4)①0.2;②0.8;③6。
【考点17 声音的传播条件】
48.(2021秋 思明区期中)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 振动 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 显示鼓面的振动 。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 减弱 。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 增强 。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越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结论: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① 是正确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进行解答;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看不见,用放大法(转换法)来显示物体的振动;
(3)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离开了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传播了,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用手敲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动,这是放大法(转换法)的运用;
(3)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增强。
c.进一步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振动;显示鼓面的振动;(3)减弱;增强;越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①。
【考点18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9.(2022秋 昆山市校级期中)一根空钢管足够长,在钢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  两 次声音。钢管至少  36 米才能听到两次声音?(已知人耳分辨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t=0.1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1=340m/s,在钢中传播速度为v2=5100m/s)(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两;36。
【分析】(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2)知道声音在空气和钢管中传播的速度,利用时间差最小等于0.1s,据此列出等式,计算出钢管的长度
【解答】解:
(1)在一根较长的空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即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2)由题意可知满足:t声=t钢+0.1s时,人能听到两次声音;设钢管的最短长度为L;
可得:=+0.1s,
即:=+0.1s,
解得:
L≈36m。
故答案为:两;36。
50.(2022秋 溧水区期末)如图所示为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及其使用说明书,根据使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使用说明书: 1.甲、乙为声信号采集器。 2.用小槌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差,单位为秒(s)。
(1)若铜铃放置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用小槌敲打铜铃,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0 s。
(2)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某液体中,将铜铃移至甲、乙之间、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用小槌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002s,已知s1=0.4m,s2=3.4m,则声音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1500 m/s。
(3)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调整甲、乙间距为51cm,再将铜铃放到乙的右边距离乙20cm处,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用小槌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t1为  0.0015 s;增大铜铃到乙的距离,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t2,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t1 = t2。
【答案】(1)0;(2)1500;(3)0.0015;=。
【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
(2)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
(3)根据数据列式,计算出液晶显示屏的示数;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解答】解:(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s;
(2)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
由题意知:t2﹣t1=0.002s,所以,
解得:v=1500m/s;
(3)若小明调整甲、乙间距为s甲、乙=51cm=0.51m,
铜铃放到乙的右边距离乙20cm处,即s乙=20cm=0.2m,那么铜铃距离甲的距离s甲=51cm+20cm=71cm=0.71m,
假设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t,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空=340m/s,
所以。
增大铜铃到乙的距离,甲、乙之间的距离不变,所以显示屏的示数不变。
故答案为:(1)0;(2)1500;(3)0.0015;=。
51.(2022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小红在实心的金属管一端敲打了一下,小明在金属管另外一端听到了2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相差0.5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100m/s,回答:
(1)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
(2)金属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金属管中传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别由空气与金属管传播的。
(2)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在空气与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然后求出金属管的长度。
【解答】解:(1)声音在空气与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时间也不同,
听到的两次声音分别是由金属管与空气传播来的,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因为v=,所以t=,
设金属管的长度是s,
则声音的传播时间:
t1== ①,
t2== ②,
由题意可知t2﹣t1=0.5s ③,
把①②代入③解得:s≈182m;
故答案为:(1)空气;(2)金属管的长度是182m。
【考点19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52.(2023秋 浦东新区校级月考)国之重器“海斗一号”为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当它静止在海面时,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t1时间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若潜水器在海面上发出超声波脉冲的同时,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t2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v,则潜水器下潜的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潜艇下潜时,知道接到回声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超声波传播的距离加上潜艇下潜的距离等于海深的2倍,据此求出下潜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潜艇下潜的速度。
【解答】解: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v,海底的深度为:s深=vt1,
潜艇下潜时,超声波传播的距离加上潜艇下潜的距离等于海深的2倍,
即vt2+v艇t2=2××vt1,
潜艇下潜的速度:v艇=。
故选:A。
53.(2023秋 新城区校级月考)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射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接收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238 m,汽车接收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68 m,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  4 s,汽车行驶的速度  42.5 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答案】238;68;4;42.5。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7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7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
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运动了0.7s才和汽车相遇,0.7s在4.5s内,要用4.5s减掉0.7s,当测速仪发出第二次超声波完毕后,超声波向汽车运动了0.2s遇到汽车,这0.2s没有在4.5s内,所以要加上0.2s。求出汽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
由v=可得,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声×=340m/s×=238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声×=340m/s×=68m;
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s1﹣s2=238m﹣68m=170m;
汽车行驶的时间:t′=Δt﹣+=4.5s﹣0.7s+0.2s=4s,
则汽车行驶的速度:v′===42.5m/s。
故答案为:238;68;4;42.5。
54.(2023秋 广饶县校级月考)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多远?
【答案】(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60m;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540m远。
【分析】(1)根据先换后算的顺序进行单位换算;知道时间,利用s=vt求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s1;
(2)利用s=vt求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再用公式s=vt算出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2,鸣笛时火车距隧道口为s,则有2s=s1+s2,据此求出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s。
【解答】解:
(1)火车的速度v车=20m/s;
由v=得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
s1=v车t=20m/s×3s=60m;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声音t=340m/s×3s=1020m;
(3)设鸣笛时火车距隧道口为s,则有2s=s1+s2,则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
s=(s1+s2)=(60m+1020m)=540m。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60m;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540m远。
【考点20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55.(2023秋 沭阳县月考)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京课改新版九年级上册8.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下一篇:2023高考物理广东卷【名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