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人教版八上物理第一次月考B卷【第1-2章】(广东卷)(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
(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记由监考人员用
2B
铅笔
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

[
×
] [

] [

]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

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
0.5
mm

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物理·答题卡
(
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第I卷(请用2B铅笔填涂)
第II卷(非选择题)
(
8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5


1

________
___________

2

________
___________

3

________

4

________
16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
________

3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
7


1

________
___________

2

________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18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19题
20题 (1)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21题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22题 (1)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1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我们说某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是指该物体(  )
A.正在运动
B.正在改变运动的快慢
C.处于静止状态
D.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解析】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2.(3分)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为10m的空铁管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
【解析】声音沿着铁管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为:,所以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3分)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A、物体的v﹣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物体通过的路程,由图可知,0~10s两人的v﹣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不等,因此所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芳的v﹣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芳相对于湖畔的垂柳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第10s末两人的v﹣t图像相交,说明两人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小明的v﹣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小明的速度一直变化,做变速运动;小芳的速度不变,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A。
4.(3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先将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再增加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解析】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则钢尺振动得越慢,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变低。
故选:D。
5.(3分)我们使用的八年级物理课本,它的厚度约为(  )
A.0.7cm B.1dm C.0.1m D.100μm
【解析】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1c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与食指的宽度差不多,在1cm左右,1dm=10cm,0.1m=10cm,100μm=10﹣4cm,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6.(3分)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A、甲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正确。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利用了乒乓球的弹开,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故B正确。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实验结论不能直接得出,故C错误。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刻度尺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C。
7.(3分)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解析】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超声波从感应器到人的头部的传播时间为该时间的,
则感应器到人头部的距离:s=vt=340m/s××5×10﹣3s=0.85m;
人的身高h=2.5m﹣0.85m=1.65m。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3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 。从图中可以读出物体长度是  1.75cm 。
【解析】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75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1.75cm。
故答案为:刻度尺;米;1.75cm。
9.(3分)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B 不正确(两空均选填“A”或“B”),木块的边长为 2.20 cm。
【解析】(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正确读数是2.20cm。
故答案为:A;B;2.20。
10.(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固体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声音的 响度 。
【解析】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音量即声音的大小,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固体;空气;响度。
11.(3分)2022年9月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地震时会伴有  次声波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通过检测声波可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地震产生的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0 m/s。
【解析】在地震、海啸、核爆炸时常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次声波低于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见次声波;
通过检测声波可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次声波;信息;0。
12.(3分)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液体(水)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7500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10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这种仪器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解析】(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7500m=1.5×104m,
由v=可得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10s。
(3)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液体(水);10;不能。
13.(3分)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  15 m,物体在前2s内和最后2s内的速度  不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  2.5 m/s。
【解析】由图像可知,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前2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5m,最后2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说明物体在这两个时间段内的速度不相同;
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2.5m/s。
故答案为:15;不相同;2.5。
14.(3分)一辆小汽车于10:45驶入一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当日11:09驶出终点,测速路段全程36km,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  0.4 h,平均速度为  90 km/h。司机看到路边的树木不断往后退,司机是以  自己乘坐的小汽车 为参照物。
【解析】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t=11:09﹣10:45=24min=0.4h;
平均速度v===90km/h;
司机看到路边的树木不断往后退,是以自己乘坐的小汽车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0.4;90;自己乘坐的小汽车。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5.(6分)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停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小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大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大 (选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0.25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7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析】(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0cm×2=30.00cm=0.3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4)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0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1=7个。
故答案为:(1)小;时间;(2)大;大;(3)0.25;(4)7。
16.(12分)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几组装置。
(1)图1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图2中,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小闹钟的声音逐渐  减小 ,此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小明发现自己家的玻璃窗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做了真空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避免噪声干扰;
(3)图3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即能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又能说明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不能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4)图4中,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①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A (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②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慢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低 ;
③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  响度 与  振幅 的关系;
④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
【解析】(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小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此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家里的玻璃窗两层玻璃之间做了真空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避免噪声干扰;
(3)图3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即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又能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由于月球表面是真空,所以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4)①图4的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声音,故选A;
②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③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④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不能;(4)①A;②慢;低;③响度;振幅;④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17.(6分)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小车由A点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经过电子表显示的时刻(h:min:s)如图。
(1)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停表 。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4m/s 。
(3)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v2,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 > v2(填“>”、“<”、“=”),小车滑下来全程是做  变速运动 (填变速运动或匀速运动)。
(4)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1)由实验原理v=可知需要知道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2)由图可知,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1=5s,路程s1=2m,
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0.4m/s;
(3)由图可知,s2=1m,t2=3s,
则v2==≈0.33m/s,
计算可知v1>v2;
小车滑下来全程是做变速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0.4m/s;(3)>;变速运动;(4)偏大。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9分,共18分。
18.(9分)小亮爸爸开车送小亮和妈妈去南昌站乘坐高铁前往上海游玩,汽车行驶途中小亮看到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甲所示汽车的速度表如图乙所示,小亮和妈妈所坐列车运行信息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求:
(1)按汽车速度表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站的行驶时间是多少?
(2)G1466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 在列车行驶途中,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完全通过长为1600m的隧道,用时60s,则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
车次 发车时间 到达时间 路程
C1466 南昌站(7:31) 上海站(13:34) 726km

【解析】(1)由题意知,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站的路程s1=20km,汽车速度v1=50km/h,
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站的行驶时间t1===0.4h;
(2)由题意知,列车从南昌到上海运行的时间t2=13:34﹣7:31=6h3min=h,
列车从南昌到上海运行的平均速度v2===120km/h;
(3)列车行驶途中,完全通过隧道时总路程s3=v2t3=120km/h×=2km=2000m;
该列车的长度L=s3﹣s隧道=2000m﹣1600m=400m。
答:(1)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站的行驶时间是0.4h;(2)G1466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运行的平均速度是120km/h;(3)该列车的长度是400m。
19.(9分)火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4s后便听到了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火车长200m,求:
(1)4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的距离;
(3)火车行至山崖后,完全穿过山崖下的隧道用了3min,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解析】(1)由v=可得,4s内车行驶的路程:
s1=v1t=30m/s×4s=120m;
(2)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4s=1360m,
鸣笛时车离山崖的距离:
s=(s车+s声)=×(120m+1360m)=740m;
(3)火车穿过隧道的时间:t′=3min=180s,
火车穿过隧道的路程:
s′=v1t′=30m/s×180s=5400m,
隧道的长度:s隧道=s′﹣s车长=5400m﹣200m=5200m。
答:(1)4s内车行驶的路程是120m;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740m;
(3)隧道的长度是5200m。
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题,每空1分,共16分。
20.(4分)晓欣同学要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为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n匝细铜丝的长度为L2;
C.用细铜丝的长度L1除以匝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匝数为n,
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1)①以上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填写步骤字母);
②有错误的步骤应改正为: 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  DBEC 。
(3)若他在铅笔杆上缠绕细铜丝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会偏  大 。(选填“大”“小”)
【解析】(1)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排绕适当的圈数n,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n匝细铜丝的长度为L2,
再将铜丝绕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
C步骤应该为: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2)改正错误后,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C(或DEBC);
(3)若在绕细铜丝时,没有密排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
故答案为:(1)A;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2)DBEC;(3)大。
21.(6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到达市府广场参加活动,途中有一半路程骑得慢,另一半路程骑得快,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问:
(1)小明骑得快的是图中的  OA 段:(选填“OA”或“AB”)。
(2)小明从家门口到市府广场的平均速度是  2.4 m/s。
(3)小明骑得慢的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1.5 m/s,小明骑得快的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6 m/s。
(4)小明若全程都用快的速度,则从家门口到市府广场需要  600 s。
(5)如果全程路面的粗糙程度是一样的,则小明在OA段使用的动力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AB段使用的动力。
【解析】(1)(3)由图可得:在OA段,小明运动的路程s1=1800m,所用时间t1=5min=300s,
在AB段,小明运动的路程s2=3600m﹣1800m=1800m,所用时间t2=25min﹣5min=20min=1200s。
小明在OA段的速度:v1===6m/s,
小明在AB段的速度:v2===1.5m/s<v1。
故可知,小明骑得快的是图中的OA段;
(2)小明从家门口到市府广场的总路程s=3600m,总时间t=25min=1500s,
平均速度v===2.4m/s;
(4)小明若全程都用快的速度,则从家门口到市府广场需要多长的时间t′===600s;
(5)由于全程路面的粗糙程度是一样的,小明在全程对地面的压力是一样的,所以小明在全程受到的摩擦力是相等的;
由图可知,小明在OA段和AB段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明在全程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则小明在OA段使用的动力等于在AB段使用的动力。
故答案为:(1)OA;(2)2.4;(3)1.5;6;(4)600;(5)等于。
22.(6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超声波测速
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
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如图丙所示。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处罚。(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人耳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
(2)超声波测速是利用了超声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 反射能力强 等特点,同时说明声可以传递  信息 。
(3)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68 m。
(4)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是  51 m,跑车两次遇到信号间隔时间  0.85 s。
【解析】(1)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故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2)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好、能量集中、反射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超声波测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3)汽车遇到超声波时的时间为:,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s=vt=0.2s×340m/s=68m;
(4)第一次发射信号与跑车相遇的时间:,则跑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的瞬间与测速仪的距离:s1=vt1=340m/s×0.3s=102m;
第二次发射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则跑车在第二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s2=vt2=340m/s×0.15s=51m;
测速过程中,跑车通过的路程为:s车=s1﹣s2=102m﹣51m=51m;
测速过程中,跑车行驶的时间为:t车=1.0s﹣0.3s+0.15s=0.85s。
故答案为:(1)不能;(2)反射能力强;信息;(3)68;(4)51;0.85。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B卷
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我们说某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是指该物体(  )
A.正在运动
B.正在改变运动的快慢
C.处于静止状态
D.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2.(3分)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为10m的空铁管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4次敲击声
3.(3分)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4.(3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先将尺的一半伸出桌面,用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再增加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高 D.音调变低
5.(3分)我们使用的八年级物理课本,它的厚度约为(  )
A.0.7cm B.1dm C.0.1m D.100μm
6.(3分)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7.(3分)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5×10﹣3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3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从图中可以读出物体长度是    。
9.(3分)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不正确(两空均选填“A”或“B”),木块的边长为   cm。
10.(3分)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增大音量指的是增大了声音的   。
11.(3分)2022年9月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地震时会伴有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通过检测声波可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地震产生的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12.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7500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这种仪器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13.(3分)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    m,物体在前2s内和最后2s内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14.(3分)一辆小汽车于10:45驶入一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当日11:09驶出终点,测速路段全程36km,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    h,平均速度为    km/h。司机看到路边的树木不断往后退,司机是以    为参照物。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5.(6分)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停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6.(12分)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几组装置。
(1)图1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2)图2中,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小闹钟的声音逐渐    ,此实验说明了    ,小明发现自己家的玻璃窗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做了真空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避免噪声干扰;
(3)图3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即能说明    ,又能说明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4)图4中,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①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②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③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    与    的关系;
④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17.(6分)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小车由A点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经过电子表显示的时刻(h:min:s)如图。
(1)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3)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v2,那么v1、v2的大小关系,是v1   v2(填“>”、“<”、“=”),小车滑下来全程是做    (填变速运动或匀速运动)。
(4)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9分,共18分。
18.(9分)小亮爸爸开车送小亮和妈妈去南昌站乘坐高铁前往上海游玩,汽车行驶途中小亮看到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甲所示汽车的速度表如图乙所示,小亮和妈妈所坐列车运行信息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求:
(1)按汽车速度表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从标志牌到南昌站的行驶时间是多少?
(2)G1466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若 在列车行驶途中,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完全通过长为1600m的隧道,用时60s,则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
车次 发车时间 到达时间 路程
C1466 南昌站(7:31) 上海站(13:34) 726km

19.(9分)火车沿直线朝着山崖以30m/s的速度行驶,在距山崖不远处鸣笛,经过4s后便听到了从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火车长200m,求:
(1)4s内火车行驶的路程;
(2)鸣笛时火车离山崖的距离;
(3)火车行至山崖后,完全穿过山崖下的隧道用了3min,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五、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题,每空1分,共16分。
20.(4分)晓欣同学要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为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n匝细铜丝的长度为L2;
C.用细铜丝的长度L1除以匝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匝数为n,
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1)①以上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填写步骤字母);
②有错误的步骤应改正为:   。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    。
(3)若他在铅笔杆上缠绕细铜丝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会偏    。(选填“大”“小”)
21.(6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到达市府广场参加活动,途中有一半路程骑得慢,另一半路程骑得快,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问:
(1)小明骑得快的是图中的    段:(选填“OA”或“AB”)。
(2)小明从家门口到市府广场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明骑得慢的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m/s,小明骑得快的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m/s。
(4)小明若全程都用快的速度,则从家门口到市府广场需要    s。
(5)如果全程路面的粗糙程度是一样的,则小明在OA段使用的动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AB段使用的动力。
22.(6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超声波测速
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
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如图丙所示。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处罚。(超声波速度取340m/s)
(1)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
(2)超声波测速是利用了超声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   等特点,同时说明声可以传递    。
(3)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m。
(4)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是    m,跑车两次遇到信号间隔时间    s。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3-2024上学期期中模拟九年级化学练习卷(答案)

下一篇:北京课改新版九年级上册3.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同步练习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