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练习卷二(含解析)

人教版广东茂名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模拟练习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防治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 B.车辆尾气净化后排放
C.增高炼铁厂的烟囱 D.管理和控制工地扬尘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4/5的结论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C.在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可以防腐
D.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都能发出红色的光
3.某饮用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右图所示,这里Na、K、Ca、Mg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无法确定
4.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以上的实验操作不能探究蜡烛的( )
A.硬度 B.溶于水的情况 C.燃烧的生成物 D.密度是否比水大
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酸性 B.氧化性 C.吸附性 D.还原性
6.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与“后”错误的是(  )
A.点燃氢气前,先检验纯度
B.加热时,先均匀预热
C.制取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
D.称取一定质量固体时,先将药品放在左盘后在右盘上放砝码
8.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①的原子中的质子数是115
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②③都属于阴离子
D.②③按 1∶2 个数比构成物质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10.不同元素的原子,在①中子数;②质子数;③电子总数;④电子层数;⑤最外层电子数;⑥核电荷数中肯定不相同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②⑥
11.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  )
A.事先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 B.燃烧匙内加足量红磷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D.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2.铀﹣235是制造原子弹的一种原料.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中子数为143,则铀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A.235 B.92 C.143 D.378
二、填空题
13.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x= ,该原子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
(2)如下图所示的粒子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序号)。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图I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1869年,俄国化学家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元素①的元素符号是 ,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Ⅱ所示,则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 ,核外电子数是 。
(3)元素②与元素③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三、简答题
15.从微粒角度解释:
(1)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原因是 。
(2)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其原因是 。
16.写出下列实验情况产生的原因。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写出两种原因)。
(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木炭伸入集气瓶后很快熄灭。
(3)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时,药品附着在试管内壁上而没有集中在试管底部。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
(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
四、实验题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甲)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方案进行实验(选用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请你对比分析两个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实验时使用的红磷过多会使测量的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图甲的实验结束后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小于,有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
(3)图乙的实验操作步骤有: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后松开弹簧夹③足量红磷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乙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图乙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mL处才停止;对照图乙实验,你认为图甲实验有何不足之处(回答一点即可) 。
五、科普阅读题
1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强得多。臭氧在地面近的大气层中含重极少,在离地面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但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引发中毒性肺气肿。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老式家用电冰中使用的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一条物理性质是 (任写一条)。
(2)臭氧转变成氧气的过程发生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看到 的现象。原因是: 。
(4)为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一条施: 。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车辆尾气净化后排放,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增高烟囱后,工业废气虽然排放到高空,但是还是排到了空气中,没有减少污染物,还是会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D、管理和控制工地扬尘,可以减小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四的结论,故A说法正确;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B说法正确;
C、氮气性质稳定。在食品包装中充入氮气可以防腐,故C说法正确;
D、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都能发出不同的光,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C
【详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中的Na、K、Ca、Mg是对所有Na、K、Ca、Mg原子的总称,即钠元素、钾元素、钙元素,而不是它们的原子、分子。故选C。
4.C
【详解】A、蜡烛能用小刀切割成小块,能说明蜡烛较软,硬度不大,故不可选;
B、蜡烛放入水中,用玻璃棒充分搅动,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能说明蜡烛不溶于水,故不可选;
C、题干中没有点燃蜡烛,不能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故可选;
D、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能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故不可选。
故选C。
5.C
【详解】A、酸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6.C
【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详解】A、由两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由两种相同的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再由相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且是单质 ,不符合题意;
C、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再由相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D、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和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一个分子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根据已有的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先检验可燃性气体的纯度,以免发生爆炸,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所以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加热时先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加热,是防止由于仪器因受热不均引起炸裂,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收集氧气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试管,使试管因骤冷而炸裂,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固体时,应先在右盘放置砝码,并移动游码,再向左盘放入药品,此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8.C
【解析】由提供的信息可知,②是镁离子,③是氯离子,④是氯原子。
【详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①的原子中原子序数为115,则①的原子中的质子数是115,故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③④质子数相同,则属于同种元素,故B正确;
C、②是镁离子,属于阳离子,③是氯离子,属于阴离子,故C不正确;
D、②是镁离子,显+2价,③是氯离子,显-1价,由化学式书写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②③按 1∶2 个数比构成物质,故D正确。故选C。
【点睛】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9.B
【详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10.B
【详解】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所以不同元素中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肯定不同;选B
11.C
【详解】A、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是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另一方面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故不符合题意;
B、红磷足量可以把氧气完全消耗,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小,故不符合题意;
C、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这样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还没降低到室温标准,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故此符合题意;
D、如实验装置漏气,红磷燃烧即使能耗尽装置内的氧气,由于装置漏气,外部空气也会进入装置内也测不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12.B
【详解】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该原子的质子数为235﹣143=92,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所以其核外的电子数也为92。故选B。
13. 7 非金属 C
【详解】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5=2+8+18+x,x=7。
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个电子,故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只有一层时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C。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粒结构示意图,理解掌握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答题的关键;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和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回答,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结合相对稳定结构的特征分析判断。
14.(1)门捷列夫
(2) O 8 8
(3)AlC13
【详解】(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元素①为8号元素氧元素,元素符号是O,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原于的质子数是8,核外电子数是8。
(3)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元素②是13号元素铝元素,元素③是17号元素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为: AlCl3。
15. 品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品红分子运动的越快
【详解】(1)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快,其原因是温度越高,品红分子运动的越快。
【点睛】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
16.(1)①红磷不足量②装置漏气
(2)木炭没有自上而下缓慢伸入
(3)取用药品的方法不正确
(4)可能是在导管口插入之前手就已经握住试管或可能是握的时间太短
(5)导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详解】(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是:红磷量不足,导致氧气未消耗完,或装置漏气,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有空气进入集气瓶,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导致进入水较少;
(2)木炭在氧气瓶中燃烧很快熄灭的原因:木炭没有自上而下缓慢伸入,导致氧气受热逸出,故答案为:木炭没有自上而下缓慢伸入;
(3)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先横放试管,再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试管,否则会使药品附着在试管内壁上而没有集中在试管底部,故答案为:取用药品的方法不正确;
(4)导管口没有气泡的可能原因是:可能是在导管口插入之前手就已经握住试管或可能是握的时间太短,故答案为:可能是在导管口插入之前手就已经握住试管或可能是握的时间太短;
(5)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高锰酸钾顺着导管进入水槽,导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说明导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答案为:导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17. 不变 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③①②④ 2 污染环境或实验误差大
【详解】(1)若实验时使用的红磷过多,可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会使测量的结果不变;
(2)实验结果偏小,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也可能是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可能是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
(3)图乙实验,首先应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足量红磷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乙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实验完毕,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后松开弹簧夹,然后读数,故顺序是:③①②④;
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1/5,故试管中氧气的体积为:40mL×1/5=8mL,故最后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10mL-8mL=2mL处才停止;
对照图乙实验,甲实验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容易散逸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且实验误差大。
18. 淡蓝色、有鱼腥臭味气体 化学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臭氧不稳定,一经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合理即可)
【详解】(1)颜色、气味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由“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可知:臭氧的物理性质淡蓝色、有鱼腥臭味气体;
(2)臭氧转变成氧气的过程中,物质种类发生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由材料可知,臭氧不稳定,一经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现象。原因是臭氧不稳定,一经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根据“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老式家用电冰中使用的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可知,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保护臭氧层。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六年级上册五四学制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含解析无音频。无听力原文)

下一篇:2023-2024上学期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期中培优提升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