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音与环境》巩固提升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1.(3分)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3分)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 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3.(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 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 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 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4.(3分)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 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 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
D. 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
5.(3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手机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B. 在道路两旁植树,可以减小噪声
C. 电磁波与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D.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6.(3分)下列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①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②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0000赫的振动;③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 ③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①、②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
C. ①、②、③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③发出的声音
D. ②、③是声源,人耳能听到②、③发出的声音
7.(3分)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 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8.(3分)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A. “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 “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9.(3分)如图所示,中国乐器二胡又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奏前艺人常根据不同的曲目调整琴弦的松紧度,这是调节琴弦发出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振幅
10.(3分)下列情景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在大地中 B. 在盐水中 C. 在空气中 D. 在真空中
11.(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得很远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12.(3分)在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才计时,他记录的运动员成绩为,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当时气温,声速为
A. B. C. D.
13.(3分)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D.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14.(3分)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二 、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15.(3分)下列关于声学现象中正确的是
A. 医生用听诊器治病是因为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 在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雷声经地面、山峦、云层多次反射
C. 几个相同的水杯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时能发出不同声调的声音,这是因为各水杯振动频率不同
D. 公用电话亭都用玻璃做隔音墙,这是因为玻璃能吸收声音
16.(3分)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出距离,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下列哪个问题( )
A. 测海底深度 B. 测敌机的远近
C. 测与山峰间的距离 D. 测雷电发生地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17.(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 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8.(3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 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9.(4分)宋祖英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演唱时,舞台上使用了如图所示的音箱,是为了提高声音的________城市高速公路路侧人们都建造了隔音墙,是在________中减小了噪声.
20.(4分)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 产生的; 在捉迷藏游戏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1.(4分)现代汽车一般安装有倒车雷达,倒车雷达对于躲避后方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是很好的警示设备,当汽车倒车距离障碍物较近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及时提醒司机,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22.(4分)图、图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是______的波形,理由是______。
四 、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3.(12分)物理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为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设计了不同实验。他们选用的器材是这样的:
小明:鼓、一些泡沫塑料小球;
小华:音叉、细线、泡沫小球;
小迪:鼓、小平面镜、胶带。
你知道他们的实验方法吗?请说出其中的一种。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4.(6分)学习声音的特征之后,王刚和他的同学们为研究声音的特征而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实验:
吹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
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
放在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使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你认为能够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的实验是哪几个?各探究了哪种特征?______;
其他实验虽然不能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______。
六 、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5.(6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______,②______。
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______。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______左右,声具有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绝”;
故选:。
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属于基础知识。
2.【答案】D;
【解析】解:
、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正确;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故正确;
、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正确;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故错误。
故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考查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要求学生对声音及其特性、声音的传播及特征、减弱噪声的措施等知识点全面掌握。
3.【答案】B;
【解析】A. 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飞船内有空气,航天员可以直接交流,飞船外没有空气,就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交流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 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实际上是利用了超声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4.【答案】D;
【解析】解: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而仍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但是光传播不需要介质,如果需要,随着空气的减少,电铃的振动会看不清楚.
故选D.
由实验现象可知: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减弱,而光的传播没有减弱,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光传播不需要介质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5.【答案】A;
【解析】解:结合上面分析得内容,可得:手机不是利用超声波,而是利用电磁波来工作的。
其他选项内容都是正确的。
故选:。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引起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这一特点与电磁波相似,电磁波也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防治噪声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接收处来减弱。
手机信号不是利用声音来工作的。
超声是指高于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超声。
本题考点很全,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的特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声音的具体应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6.【答案】C;
【解析】解:①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发出了声音,是声源,但这个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过低,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②蝙蝠发出频率为100000Hz的振动,也发出了声音,是声源,但这个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过高,也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耳听不到;
③用小锤敲击频率为256Hz的音叉,音叉发出声音,是声源,音叉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听到音叉的声音.
故选C.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解:、“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据此可以辨别不同人的声音,故A正确;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这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
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C正确;
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由于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反射形成的,而不是次声波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D.
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可以辨别物体;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可以发生反射.
该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应用,熟知相关知识,并能与具体应用相联系,是解答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
故选:。
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都影响弦的振动快慢,影响振动频率,影响音调。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是解答该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解: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且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声音在大地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此题是一道关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基础题,解答时把握好在声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11.【答案】B;
【解析】解:、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正确;
C、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
次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以下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由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音色是辨别声音的最主要的特征。
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响度的大小。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知识点。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到终点时运动员已经开始起跑,
根据,则声音从起点传播到终点需要的时间:
;
所以真实成绩是计时时间加上声音米传播的时间,
即:;
故选:。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速远大于声速,终点计时员的计时要以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若以听到枪声计时,其成绩要好于真实时间。
该题考查学生声速和光速的了解,知道光速大于声速,百米比赛计时不能忽略声音传播的时间,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计时比较准确。
13.【答案】B;
【解析】解:
A、只有振动频率在---之内的声人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人的听觉范围---。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4.【答案】C;
【解析】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大。所以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
故选:。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音调和响度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却是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进行认真的区分。
15.【答案】BC;
【解析】解:、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提高响度,不是改变的振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雷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丘等障碍物多次反射,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该选项说法正确;
C、相同的水杯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时各水杯振动频率不同,因此能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玻璃的表面比较光滑,可以更好的反射声音,使传出的声音比较少,起到了较好的隔音效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响度的大小主要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雷电在空中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在空气中光速大于声速,所以先看到闪电,闪电过后,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许多障碍物多次反射,有隆隆不断的雷声传来;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声速以及噪声防治的知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6.【答案】ABC;
【解析】解: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
B、声音发出后,经敌机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距离敌机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
C、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
D、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D不是回声测距的应用.
故选D.
17.【答案】ACD;
【解析】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噪声是路上的车产生的,隔音板安装在公路与城市居民之间,这是传播过程中减弱的噪声,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物体发生振动;介质向外传声;良好的听觉器官;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有足够的响度。
声波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用在清洗、切削、排石、空气加湿器、药液雾化器等方面。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判断生活中减弱噪声是哪一种途径,关键是看在什么位置采取的措施。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答案】AC;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法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说法错误;
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说法正确;
D、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说法错误;
故选:。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知道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19.【答案】响度 传播过程;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响度的定义以及减弱噪声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舞台上使用了如图所示的音箱,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强度,即响度;
城市高速公路路侧人们都建造了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了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 传播过程
20.【答案】不同 ; 振动 ; 音色 ; 响度 ;
【解析】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不同;振动;音色;响度。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声音的品质叫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特点、音色和响度的应用,属于声现象重要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
21.【答案】信息;
【解析】解:现代汽车一般安装有倒车雷达,当汽车倒车距离障碍物较近时,它就会发出声音及时提醒司机,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该题考查声音的利用,是一道基础题。
22.【答案】噪声 ; 波形不规则 ;
【解析】解:从图示可以看出,图的波形有规则,所以它属于乐音;图的波形无规则,所以它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噪声,波形不规则。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嘈杂的、难听刺耳的,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乐音是悦耳动听的,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此题根据所给的波形图进行判断即可。
从物理学的角度是根据波形有无规律区分乐音与噪声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声音的波形有无规则的特点来判断乐音和噪声。
23.【答案】解:以小明的实验方案为例:当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其响度不同,用力越大,响度越大,鼓面上的泡沫小球振动幅度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与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
要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需要改变物体的振动频率幅度、振动频率等,继而分析声音的响度是否改变,故可以判断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响度。
此题是探究影响响度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要结合具体实验进行分析。
24.【答案】(1)(2)(3)(6);(1)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2)探究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3)探究音色的特点;(6)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4)说明真空不能传声;(5)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解析】解:吹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二泉映月,说明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是不同的;
放在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使正在发生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该实验可以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故能够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的实验是:;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探究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探究音色的特点;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同时,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第一空:;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探究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探究音色的特点;探究音调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第二空: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吹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笛子内部的空气柱长短不同,即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和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即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真空不能传声;
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知道声音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并能结合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分析判断即可解决。
25.【答案】超声波 音调 次声波 20Hz 能量;
【解析】解: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
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水杯中的水越多,敲打时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低于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
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约为,声音具有能量,将人的内脏振坏。
故答案为:超声波;音调;次声波;;能量。
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在之间,超声是指高于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的声音;
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全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超声、次声等内容,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