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燃料与燃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

专题4 燃料与燃烧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
一、单选题
1.人工制墨是我国古代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艺,对后世影响较大。下列制墨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炼烟:使松枝不完全燃烧得到松烟
B. 和料:将烟料与胶合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制成坯料
C. 制作:将坯料压入墨模成形,制成各种形状
D. 晾干:放置阴凉处使墨内水分均匀析出
2.对实验室用剩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A.放入原瓶 B.放入指定容器
C.倒入废液缸 D.倒入水池冲洗掉
3.下列变化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瓷碗破碎 B.切割玻璃 C.葡萄酿酒 D.滴水成冰
4.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百炼成钢
C.凿壁偷光
D.滴水成冰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为避免浪费,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直接用手拿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 ④食盐用作调味品 ⑤焦炭用于冶炼金属⑥氮气用于保存食品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7.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混合 B.成型 C.晾干 D.烧结
8.规范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热液体
C. 药品装入试管 D. 量筒读数
9.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B.汽油挥发、胆矾研碎
C.酒精燃烧、铁生锈 D.氢气的燃烧、干冰升华
10.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______)
A.用托盘天平称取12.62g的食盐 B.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
C.用10mL量筒量取8.76mL蒸馏水 D.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
二、填空题
11.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操作方法是:将导气管一端放入 ,用手握住试管,如果 , 证明装置连接完好不漏气。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根据图1回答: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
(2)根据图2回答:以上操作容易造成的后果是 。
(3)图3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是 ,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g。
(4)如图表示的是某同学用50mL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请你仔细观察该图,判断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mL。
三、实验题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离不开装置。
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A B C
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 D E F
干燥气体的常用装置 G H
(1)制取气体时,首先要对发生装置进行气密性的检查,确保装置不漏气。检查装置C气密性的方法是:首先将导管的末端浸在水中,然后用双手紧握试管,一会儿发现导管末端 ,松开双手后,导管末端液面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收集气体的方法主要决定于气体的性质。装置F所示的收集方法是 ,被收集气体的密度 空气的密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如果用D装置收集某种气体,发现 时,证明气体已集满。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 → (填装置编号)。
(4)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其主要操作步骤有: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组装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④向锥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锰;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③④①⑤
(5)写出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四、计算题
14.将150g20%的NaCl溶液稀释成15%的NaCl溶液,需加水 mL(水的密度为1g/cm3),在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若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读数(其他操作都正确),则所配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5%(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15.陕西周至县起良村完整保留了蔡伦造纸工艺。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古代造纸技术,将100g石灰水和100g碳酸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得到10g固体。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计算所用碳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五、综合应用题
16.碳铵哪儿去了?
[资料信息]
A.碳铵的化学名称是碳酸氢铵,纯净的碳铵是一种无味、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其特点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但是当温度稍高(10℃以上)或湿度稍大,碳铵就易消失。碳铵不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铵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氨气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常用于检验氨气。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碳铵加热会消失,此过程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作出假设:
(1)①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碳铵蒸气,发生了 变化。
②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 变化。
收集证据:
(2)完成表格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
将干燥的碳铵在试管中加热 管口有水珠 ①有 生成
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酚酞试纸变红 ②有 生成
将碳铵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 ③ ④
获得结论:
(3)
交流评价:
(4)①仅仅通过碳铵加热时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来验证碳铵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方案是否严密? 原因是
②能不能根据“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判断碳铵加热属于什么变化? ,原因 。
③实验证明,碳铵加热确实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碳铵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④碳铵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根据本次实验探究,你认为在使用和储存碳铵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一条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炼烟:使松枝不完全燃烧得到松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和料:将烟料与胶合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制成坯料,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制作:将坯料压入墨模成形,制成各种形状,属于物质形状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晾干:放置阴凉处使墨内水分均匀析出,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放入原瓶可能会污染原瓶药品,故错。
B、放入指定容器可以回收利用,能够节约药品,故对。
C、倒入废液缸会浪费药品,故错。
D、倒入水池冲洗掉会浪费药品同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故错。
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
3.C
【详解】A、瓷碗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切割玻璃,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葡萄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4.B
【详解】A、刻舟求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百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凿壁偷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5.B
【分析】
【详解】A、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错误;
B、酒精在实验桌上着火,可以用湿抹布扑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C、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药品,错误;
D、实验室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直接取用,错误。故选B。
6.C
【详解】①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利用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
②氧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可以用于气焊,利用的是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的是干冰的物理性质;
④食盐用作调味品,是利用食盐的咸味,属于利用其物理性质;
⑥焦炭具有还原性,能用于炼铁工业,利用的是焦炭的化学性质;
⑥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保存食品,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
故选:C。
7.D
【详解】A、原材料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成型过程中只是物质外形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晾干过程中只是水的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烧结过程中,原料中的成分转变为硅酸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A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手要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图示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手在短柄处,故B操作错误;
C、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C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操作错误;
故选A。
9.A
【详解】A、冰雪融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B、汽油挥发和胆矾研碎,都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燃烧、铁生锈,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气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是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详解】A、托盘天平一般准确到0.1g,不能称得12.62g食盐,故错误;
B、普通温度计上读数不可能精确到0.01,所以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数据不合理,故错误;
C、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只能量出8.7mL的蒸馏水,不能量取8.76mL蒸馏水,故错误;
D、10ml量筒实际精确到0.1mL,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8.2mL是正确的;故选D。
11. 水中 导管口处产生气泡
【详解】检验图中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故填水中;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处产生气泡,证明装置连接完好不漏气,故填导管口处产生气泡。
12.(1)导管插入的一端用水润湿
(2)易将试管压迫,刺伤手
(3) 把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了 12
(4)小于
【详解】(1)导管插入的一端用水润湿比较好插入胶塞中;
(2)往试管中塞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时,不能将试管底放在桌子上,拿塞子用力往试管内硬塞,这样易将试管压迫,刺伤手;
(3)天平称量药品时要“左物右码”,该实验把药品与砝码位置颠倒了;当“左码右物”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该同学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10g+5g-3. 0g=12. 0g;
(4)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视线与量筒中的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俯视液会造成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量筒内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25mL。
13. 有气泡冒出 向下排空气法 小于 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 B G E c
【详解】(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试管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有气泡冒出;
(2)装置F所示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被收集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故答案为向下排空气法;小于;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G;E;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其操作步骤是:②组装仪器;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向锥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锰;③向漏斗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⑤收集气体;故答案为c;
(5)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
【点睛】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操作步骤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4. 50 小于
【详解】将150g20%的NaCl溶液稀释成15%的NaCl溶液,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50g×20%=(150g+x)×15%,解得x=50g,由于水的密度为1g/cm3,故需加水的体积为50mL;由图所示,读取量筒中液体的方法为仰视,仰视使得读数比实际值偏小,故在用量筒量取50mL水时,量得的水的体积会大于50mL,则所配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5%。
15.(1)引流
(2)解:设所用碳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x=13.8g
则所用碳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碳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3.8%。
【详解】(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见答案。
16.(1) 物理 化学
(2) 水 氨气 酚酞试纸没有颜色变化 碳铵不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3)碳铵受热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
(4) 不严密 因为颜色、状态、气味的改变不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不能 碳铵蒸汽也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存放时应避光、避热、密封(答一条即可)
【详解】(1)①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碳铵蒸汽,发生了物理变化;
②碳铵受热消失,是由于它变成了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将干燥的碳铵在试管中加热,管口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
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酚酞试纸变红,说明生成氨气;
将碳铵与湿润的酚酞试纸接触,观察到酚酞试纸没有颜色变化,说明碳铵不能使酚酞试纸变红;
(3)因为有水、氨气生成,所以可以得出碳铵受热消失,发生了化学变化;
(4)①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不严密,是因为因为颜色、状态、气味的改变不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②因为碳铵蒸汽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说明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③碳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④当温度稍高(10℃以上)或湿度稍大,碳铵就容易消失,因此存放时应避光、避热、密封。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专题4 燃料与燃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

下一篇:四川省泸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