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同步习题(答案)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同步题含答案
鲁教版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
1、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2、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擦机器的棉纱在不通风的车间里长期堆放
B.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
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3、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B.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C.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4、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铜 B.氧气 C.水 D.氯化钾
5、下列验证CO2气体性质的实验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是(  )
A. B.
C. D.
6、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CO2能灭火,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CO2
C.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同一种元素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7、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A.可燃物 B.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氧气
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水和生石灰 B.稀盐酸和碳酸钠
C.水和硝酸铵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9、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I、II、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C.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
D.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10、运用下列方法或试剂区分各组物质,难以达到目的是( )
A.二氧化锰-水和双氧水 B.带火星的木条-空气和氧气
C.燃着的木条-二氧化碳和氮气 D.看颜色-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11、下列自救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油烟机通风换气
B.火灾发生时,迅速乘坐电梯逃生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沿逆风方向跑离火灾区
D.油锅着火时不要惊慌,立即用冷水浇灭
12、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B.利用蜡烛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成光能
C.,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人类能使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
13、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单质碳 C.碳元素 D.所有含碳化合物
14、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燃着的木条证明不同气体中的氧气含量不同
D.用小木条比较酒精灯火焰各层的温度
15、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天然气泄漏时开灯检查
B.随意品尝实验室药品的味道
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嘴吹灭
D.汽油、柴油等引起的火灾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16、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其中你认为都正确的选项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富硒大米”中的硒指的是元素 焚烧植物秸秆以利于耕作SO2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C.化学与安全 D.认识微观粒子
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7、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此次卫星发射用的火箭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其反应产物无污染。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料的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汽车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使汽油充分燃烧。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 的方法使汽油充分燃烧。
(3)加油站、化工厂、面粉厂等场所的空气中含有较多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因此这些场所一定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_______________。
18、同学们做了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气体的黄绿色消失,这是由于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性。
(2)B中a管中的气体是___________。
(3)C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
19、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打开K1,观察到蜡烛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关闭K1、打开K2,观察到蜡烛缓慢的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20、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21、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
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均无明显变化;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处无明显变化,b处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
(2)对比①、②中b处红磷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
三、综合应用题。
22、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失去“燃素”的“死灰”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的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请根据下列事实,对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3、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若一定质量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18g,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同步题含答案
鲁教版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
1、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答案】B 
2、下列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擦机器的棉纱在不通风的车间里长期堆放
B.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
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答案】C 
3、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B.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C.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B
4、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铜 B.氧气 C.水 D.氯化钾
【答案】D
5、下列验证CO2气体性质的实验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A
6、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CO2能灭火,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CO2
C.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同一种元素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答案】B
7、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A.可燃物 B.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氧气
【答案】D
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  )
A.水和生石灰 B.稀盐酸和碳酸钠
C.水和硝酸铵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答案】C
9、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I、II、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C.循环过程中不需要吸收能量
D.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答案】A
10、运用下列方法或试剂区分各组物质,难以达到目的是( )
A.二氧化锰-水和双氧水 B.带火星的木条-空气和氧气
C.燃着的木条-二氧化碳和氮气 D.看颜色-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11、下列自救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厨房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油烟机通风换气
B.火灾发生时,迅速乘坐电梯逃生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沿逆风方向跑离火灾区
D.油锅着火时不要惊慌,立即用冷水浇灭
【答案】C
12、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B.利用蜡烛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成光能
C.,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人类能使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
【答案】D
13、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单质碳 C.碳元素 D.所有含碳化合物
【答案】A
14、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下列实验中木条的使用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用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燃着的木条证明不同气体中的氧气含量不同
D.用小木条比较酒精灯火焰各层的温度
【答案】B
15、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天然气泄漏时开灯检查
B.随意品尝实验室药品的味道
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着火时,用嘴吹灭
D.汽油、柴油等引起的火灾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答案】D
16、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化学知识,其中你认为都正确的选项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富硒大米”中的硒指的是元素 焚烧植物秸秆以利于耕作SO2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C.化学与安全 D.认识微观粒子
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很小
A.A B.B C.C D.D
【答案】A
二、填空题。
17、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此次卫星发射用的火箭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其反应产物无污染。写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料的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汽车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气缸,使汽油充分燃烧。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 的方法使汽油充分燃烧。
(3)加油站、化工厂、面粉厂等场所的空气中含有较多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因此这些场所一定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
(3)爆炸
18、同学们做了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气体的黄绿色消失,这是由于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性。
(2)B中a管中的气体是___________。
(3)C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
【答案】吸附 氧气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19、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打开K1,观察到蜡烛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关闭K1、打开K2,观察到蜡烛缓慢的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答案】(1)燃烧的更旺,发白光; 2H2O2= 2H2O + O2↑;
(2)B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烧杯中,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20、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答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灭 实验一、二
21、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
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均无明显变化;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处无明显变化,b处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
(2)对比①、②中b处红磷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
【答案】(1)实验②中,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
(2)燃烧需要氧气
三、综合应用题。
22、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失去“燃素”的“死灰”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的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请根据下列事实,对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e3O4 C+O2CO2
(2)①充足的氧气
②2Al(OH)3Al2O3+3H2O 分解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生成的大量水蒸气稀释了空气中氧气的浓度
(3)①在空气中,可燃物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或量),达到着火点才会燃烧 
②氧气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或量),足量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才会燃烧 
③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空气)
四、计算题。
23、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若一定质量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18g,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答案】(1)3:1;
(2)解:设原来甲烷的质量是x
x=8g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答: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g。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

下一篇: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2018-2019高一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