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8月暑假检测化学试题(答案)

2023 南 安 重 点 中 学 高 二 暑 检 化 学 试 题
第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小题)
1. 已知: ①Sn(s,白) + 2HCl(aq) SnCl2(aq) + H2(g)ΔH1
②Sn(s,灰) + 2HCl(aq) SnCl2(aq) + H2(g)ΔH2
③Sn(s,灰) Sn(s,白)ΔH3 = +2.1kJ/mo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灰锡与白锡互为同素异形体 B. 锡在标准状况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反应①是放热反应 D. ΔH1 > ΔH2
2. 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粉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 已知298K、101kPa条件下:4Al(s) + 3O2(g) = 2A12O3(s) △ H = 2834.9 kJ mol
1,4Al(s) +
2O3(g) = 2A12O3(s) △ H = 3119.1 kJ mol
1,则O3比O2稳定
C.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 + O2(g) = SO2(g) △ H = 297.23 kJ mol
1,可推知1 mol SO2 (g)的能量
总和大于1 mo S(s)和1 mol O2(g)的能量总和
D. 在稀水溶液中 H+(aq) + OH (aq) = H O(l) △ H = 57.3 kJ mol 12 ,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
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时,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3. HCl(g)溶于大量水的过程放热,循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ΔH5 < 0,ΔH6 < 0
B. 若将循环图中Cl元素改成Br元素,相应的ΔH2′ < ΔH2
C. ΔH2 + ΔH3 + ΔH4 + ΔH5 + ΔH6 > 0
D. ΔH3 ΔH4 > 0
4. 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2C(s) + O2(g) = 2CO(g) ΔH = 221 kJ · mol
1,则1 mol碳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小于110.5 kJ
B. 若CH4(g) + 2O2(g) = CO2(g) + 2H2O(g) ΔH = 812.3 kJ/mol,则甲烷的燃烧热为812.3 kJ/mol
C. 若2NO2(g) N2O4(g) ΔH = 56.9 kJ · mol
1,则2 mol NO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吸收热量小
于56.9 kJ
D. 若H+(aq) + OH (aq) = H 12O(l) ΔH = 57.3 kJ · mol ,含1 mol CH3COOH的溶液与含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热量为57.3 kJ
高二化学 1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5. 下表是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则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化合物 燃烧热/ kJ · mol 1 化合物 燃烧热/ kJ · mol 1
甲烷 891.0 正丁烷 2878.0
乙烷 1560.8 异丁烷 2869.6
丙烷 2221.5 异戊烷 3531.3
A.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B.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 kJ · mol 1
C. 正丁烷转化为异丁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2CH3(g) → CH3CH(CH3)CH3(g) △ H = +8.4kJ ·
mol 1
D. 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 + 2O2(g) → CO2(g) + 2H2O(g) △ H = 891.0kJ · mol
1
6. 图Ⅰ、Ⅱ分别是将反应“AsO3 4 + 2I
+ 2H+ AsO3 3 + I2 + H2O”设计成的原电池装置,其中C1、C2
均为碳棒。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向图Ⅰ烧杯中逐滴加入适量浓盐酸,电流计(G)指针
发生偏转,溶液颜色变深
B. 向图ⅡB烧杯中逐滴加入适量40%NaOH溶液,C2作正极
C. 向图ⅡB烧杯中逐滴加入适量40%NaOH溶液,C1电极:I2 + 2e
= 2I
D. 图Ⅱ中1mol AsO3 4 参加反应,溶液中转移2mol电子
7. 氯碱工业的一种节能新工艺是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结合,相关物料的传输与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电极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池的阴极反应式为2Cl 2e Cl2 ↑
B. 通入空气的电极为负极
C. 电解池中产生2molCl2时,理论上燃料电池中消
耗1molO2
D. a、b、c的大小关系为a > b = c
高二化学 2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8. 用甲醇燃料电池作电源,用铁作电极电解含Cr2O
2 2
7 的酸性废水,最终可将Cr2O7 转化成Cr(OH)3沉
淀而除去,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e(II)为阳极
B. M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OH + 8OH
6e = CO2 3 + 6H2O
C. 电解一段时间后,在Fe(I)极附近有沉淀析出
D. 电路中每转移6 mol电子,最多有1 mol Cr O2 2 7 被还原
9. 某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进行电化学实验,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乙池中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PbO2 + 2e
— + 4H+ = Pb2+ + 2H2O
B. 工作时,盐桥中的K+向丙池迁移,Cl—向乙池迁移
C. 当电路中通过0.2mol电子时,甲、丁两池均产生0.175mol气体
D. 若戊池的目的是在铜材料上镀银,则极板N的材料应选择纯铜
10. 500mLKNO 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c(NO3 ) = 6.0mol L
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
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L气体(标准状况),假定电解后溶液体积仍为500mL,下列说法正确的

A. 原混合溶液中c(K+)为2mol L 1
B. 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6mol电子
C. 电解得到的Cu的物质的量为0.5mol
D. 电解后溶液中c(H+)为2mol L 1
高二化学 3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第 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5小题)
11. 用50 mL 0.25 mol · L 1H2SO4溶液与50 mL 0.55 mol · L
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重要仪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J/(g · ℃),溶液的密度均为
1 g/cm3,某学习小组三次实验测得温度平均升高3.4℃。写出该反应表示中
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70 mL 0.25 mol · L 1H SO 溶液跟50 mL 0.55 mol · L 12 4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
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
相等”);若用50 mL 0.5 mol · L 1醋酸代替H2SO4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无影响”)。
(4)中和热测定实验中,下列操作能保证实验准确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为节省时间,只做一次实验
b.两烧杯夹层间碎纸条没有填满
c.记录混合液的最高温度作为终止温度
d.用铁制容器代替烧杯进行实验
12. 电化学原理在防止金属腐蚀、能量转换、物质合成等方面应用广泛。
(1)图1中,为了减缓海水对钢闸门A的腐蚀,材料B可以选择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棒 b.锌板 c.铜板
(2)镁燃料电池在可移动电子设备电源和备用电源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图2为“镁—次氯酸盐”燃料
电池原理示意图,电极为镁合金和铂合金。
E为该燃料电池的__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F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 4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3)乙醛酸(HOOC CHO)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工业上用“双极室成对电解法”生产乙醛酸,原理
如图3所示,该装置中阴、阳两极为惰性电极,两级室均可产生乙醛酸,其中乙二醛与M电极的产物反
应生成乙醛酸。
①N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②若有2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并完全参与了反应,则该装置中生成的乙醛酸为________________mol。
(4)用NaOH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2,将所得的Na2SO3溶液进行电解,可循环再生NaOH,同时得到H2SO4,
其原理如下图所示(电极材料为石墨)。
①图中a极要连接电源的________(填“正”或“负”)极,C口流出的物质是________。
②SO2 3 放电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氮的化合物应用广泛,但氮氧化物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应降低其排放。回答下列问题:
(1)用CO2和NH3可合成氮肥尿素[CO(NH2)2]。
已知:①2NH3(g) + CO2(g) = NH2CO2NH4(s) ΔH = 159.5 kJ · mol
1
②NH2CO2NH4(s) = CO(NH2)2(s) + H2O(g) ΔH = +116.5 kJ · mol
1
③H2O(l) = H2O(g) ΔH = +44.0 kJ · mol
1
用CO2和NH3合成尿素(副产物是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常用如下反应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CH4(g) + 2NO2(g) N2(g) + CO2(g) + 2H2O(g) ΔH
在温度为T1和T2时,分别将0.40 mol CH4和1.0 mol NO2充入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n(CH4)随反应时
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根据图判断该反应的ΔH_________0(填“>”“<”或“=”),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度为T1时,0~10 min内NO2的平均反应速率v(NO2) =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为再提高反应速率同时提高NO2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填标号)。
A.改用高效催化剂 B.升高温度 C.缩小容器的体积 D.增加CH4的浓度
高二化学 5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3)利用原电池反应可实现NO2的无害化,总反应为6NO2 + 8NH3 = 7N2 + 12H2O,电解质溶液为NaOH
溶液。工作一段时间后,该电池正极区附近溶液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负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的一种氢化物HN3,其水溶液酸性与醋酸相似。常温下,将amol · L
1的HN 与bmol · L 13 Ba(OH)2溶
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存在2c(Ba2+) = c(N 3 ),则该混合物溶液中
c(HN3) =___________mol · L
1。
14. Ⅰ.如下图所示的装置,C、D、E、F、X、Y都是惰性电极。将电源接通后,向乙中滴入酚酞溶液,
在F 极附近显红色。试完成以下问题:
(1)电源A极的名称是__________。
(2)甲装置中电解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收集乙装置中产生的气体,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
(4)欲用丙装置给铜镀银,G应该是______(填“铜”或“银”),电镀液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5)装置丁中的现象是 ,说明 。
Ⅱ.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 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假设氨气不被完全吸收),在烧瓶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 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
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 6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15. 某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
装置 分别进行的操作 现象
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
i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
K3[Fe(CN)6]溶液 淀
(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①实验i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电极反应式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K3[Fe(CN)6]具有氧化性。
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下列实验,在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 滴管 试管 现象
iii.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0.5 mol · L 1 iv. 1.0 mol · L 1NaCl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K3[Fe(CN)6]溶
液 v. 0.5 mol · L 1Na2SO4溶液 无明显变化
以上实验表明:在有________存在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为进一步证明
该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此
补充实验表明Cl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仍不够严谨。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结果的影响,又利用
(2)中装置继续实验。其中能证实以上影响确实存在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实验 试剂 现象
A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B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C 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D 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产生蓝色沉淀
(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利用实验ii中试剂能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案是:连好装置一段时
间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操作、现象),则说明负极附近溶液中产生了Fe2+,即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高二化学 7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高二暑检化学参考答案
1. D 2. D 3. C 4. C 5. B 6. C 7. C 8. C 9. C 10. A
11. (1)温度计 (2) ΔH = 56.8 kJ · mol 1
(3)不相等;相等;变小 (4)c
12. (1)b; (2)负; ClO + 2e + H2O = Cl
+ 2OH ;
(3)① HOOC COOH + 2e + 2H+ = HOOC CHO + H2O; ② 2;
(4) 负 ; 硫酸或H2SO4 ; SO
2 2e 3 + H2O = SO
2 +
4 + 2H
13. (1)2NH 13(g) + CO2(g) = CO(NH2)2(s) + H2O(l) ΔH = 87.0 kJ · mol
(2)① <;T1 < T2,T2时CH4的平衡含量高,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
应;②0.02 mol · L 1 · min 1;2.025;③D;
(3)增大;2NH3 6e
+ 6OH = N2 + 6H2O;
a
(4)( b)。
2
14. Ⅰ . (1)正极; (2) 2CuSO4 + 2H2O 2Cu + O2 ↑ +2H2SO4
(3)1: 1; (4)银;AgNO3; (5)Y极附近红褐色变深;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
Ⅱ. (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活塞,
然后打开b活塞;
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
15. (1)①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②O2 + 2H2O + 4e
= 4OH
(2)①铁电极能直接和K [Fe(CN) 2+ 2+3 6]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 ,会干扰由于电化学腐蚀负极生成Fe
的检验 ②Cl ;破坏了铁表面的氧化膜
(3)AC
(4)取出少许铁片(负极)附近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
高二化学 8
{#{QQABRYCAggiAABJAABgCQQ1wCEAQkBCCCIgGREAEoAABSQFABAA=}#}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2乐音的特性同步练习(答案)

下一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透镜同步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