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强化基础题 (含解析)

盐 化肥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或试剂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因发生化学变化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浓盐酸 B.氯化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A.用KClO3制取氧气:用KMnO4代替MnO2
B.去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用稍过量的稀盐酸长时间的浸泡,洗涤
C.区分BaCl2和NaOH两种溶液:取样,分别加入MgSO4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
D.分离BaSO4和Mg(OH)2:加入稍过量稀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3.下列化学符号与意义一一对应的是
A.2Cl:两个氯分子 B.NH4:硝酸根
C.Na2CO3:纯碱 D.:+1价的银元素
4.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CuO(木炭粉):在氧气流中充分灼烧
B.KCl(MnO2):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CaO(CaCO3):高温煅烧
D.CO2(水蒸气):通过饱和NaHCO3溶液
5.下列各组物质,仅用水无法鉴别的是( )
A.KCl、NaCl
B.FeSO4、Na2SO4
C.CaCO3、CaO
D.NH4NO3、NaOH
6.下列物质的用途仅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大理石用于建筑材料 D.武德合金作保险丝
7.用表中选用的物质达不到鉴别要求的是(  )。
选项 要鉴别的物质 选用的物质
A 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
B 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C 澄清石灰水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D 硫酸钾和氯化铵 熟石灰粉
A.A B.B C.C D.D
8.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OH KNO3 MgCl2 B.NaNO3 NaCl H2SO4
C.NaCl AgNO3 HNO3 D.FeSO4 KCI HCI
9.下列各组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
B.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加水溶解
C.硫酸和硫酸钠溶液——加硝酸钡溶液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11.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下列哪种药品应与CuSO4、NaCl、Na2CO3放在同一个柜中
A.H2SO4 B.NaOH C.P D.KMnO4
12.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用等质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B.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随时间的变化
C.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D.实验室电解水
13.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向混有NaOH的NaHCO3溶液滴入稀盐酸
B.向 NaOH溶液中不断滴入稀盐酸
C.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D.向MnO2固体上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14.下列各组物质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增加的是
A.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
C.氧化钠固体和稀盐酸 D.食盐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二、填空题
15.室温为25℃时,某小组用无水氯化铜粉末制备氯化铜大晶体,制备过程如下:
步骤I: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铜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0 20 25 40 50 60 80
溶解度(g) 69.2 74.5 76.4 81.8 85.5 89.4 98.0
步骤Ⅱ:配制少量CuCl2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晶种。
步骤Ⅲ:把晶种悬挂在新配制的CuCl2热饱和溶液中,室温下静置数天,形成大晶体。
步骤Ⅳ:取出大晶体,处理剩余的溶液(母液)。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2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
①计算需称取CuCl2的质量是______g。
②将称取的CuCl2固体和20mL水倒入烧杯中,_____(填操作名称),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③如果配制后的溶液浓度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2点)。
(2)母液中Cu2+属于重金属离子,随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下列方法可用于母液处理的是 (填标号)。
A.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待水分自然蒸干后保存所得固体
B.向母液中加入适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C.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3)若用铁粉置换出母液中的铜,100g母液需要铁粉的质量至少是_____g(只列计算式,已知CuCl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16.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在干冰、铜、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
(2)在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碳酸钙,振荡。
①宏观现象:可观察到_____,固体逐渐减少并消失;
②符号表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有一种含 CaCO3 与 CaO 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50%.取该混合物 32g,经高温煅烧后,将剩余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 Ca(OH)2,则生成的 Ca(OH)2质量为_____ g。
17.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表是生活中常用物质溶液的pH及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名称 食醋 白酒 白糖水 石灰水 纯碱溶液
主要成分 CH3COOH C2H5OH C12H22O11 Ca(OH)2 Na2CO3
溶液pH 3 7 7 11 8
(1)上述物质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填序号)。
(2)当你被蚊虫叮咬(释放一种酸性物质)后,为减轻疼痛,可在叮咬处涂_____(填序号)。
(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用醋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溶解除去。已知醋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下图。请你在下图的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_____。
18.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A.食盐 B.洗洁精 C.碳酸氢铵
(1)可作调味品的是 ___。
(2)可作氮肥的是 ___。
(3)可乳化油污的是 ___。
三、实验题
19.如图所示,A、B中分别盛有一定量的无色溶液(溶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分别由氢、碳、氧、钠、钙元素中的3种组成)。先略微向左倾斜装置,将稀盐酸全部加入A中,过一会观察到B中溶液变浑浊。再将装置向右倾斜,使A中的液体全部流到B中,发现B中浑浊液又变澄清。
(1)推断A、B中溶液的溶质分别是__、__。
(2)B中浑浊液变澄清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______。
(4)欲检验实验后B中溶液的溶质成分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_____。
20.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①:通过长颈漏斗向该装置中慢慢加入试剂X,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步骤②:再慢慢加入试剂Y,看到气球又逐渐变小。
(1)试剂X和Y可能分别为_____。
A 盐酸、硫酸铜溶液
B 盐酸、饱和澄清石灰水
C 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D 硫酸、氯化镁溶液
(2)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_____。
(3)步骤②中“气球又变小”的原因是_____。
四、推断题
21.物质A、B、C的三角转化关系如图(“→”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
(1)认识氧三角:A、B、C均含氧元素,且A、B还含氢元素。若C为氧气,转化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构建碳三角:A、B、C均含碳元素,若A为碳,相对分子质量B(3)塑造铜三角:A是氧化物;B、C均属于铜盐,B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则转化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2.A~G均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B是人体胃液中的一种酸,C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之一,它们之间有如下图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已知A、B、C、G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A、D、E属于同一物质类别,G和F属于同一物质类别。请回答下列问题:
(1)B是_______,C是_______,F是_______(均填写化学式)。
(2)C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_______。
(3)写出F+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五、计算题
23.兴趣小组取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混合溶液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取 124.5g 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 120 g NaOH 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 NaOH 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计算:
(1)该实验产生沉淀的总质量为______。
(2)所加 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第五次加入 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4.小明同学围绕“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展开以下探究:
探究一: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石灰石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一是_______。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_______(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二:探究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小明准确称取12.5g石灰石样品,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1)12.5g样品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______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m=_____g。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步骤)。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使溶液质量减小,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溶液质量增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由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正确;
B、铁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均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不能用过量的稀盐酸长时间浸泡,错误;
C、氯化钡会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镁,氢氧化钠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硫酸钠,都会产生沉淀,无法区分,错误;
D、硫酸钡不溶于盐酸,氢氧化镁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加入稍过量稀盐酸后应过滤,得到氯化镁滤液,再加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镁,错误;
故选A。
3.C
【详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Cl,表示2个氯原子,故A错误;
B、NH4这是铵根,不是硝酸根,故B错误;
C、Na2CO3读作碳酸钠,其俗称为纯碱,故C正确;
D、Hg是汞的元素符号,不是银的元素符号,故读作+1价的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A、木炭粉在氧气流中充分灼烧变成二氧化碳而被除去,留下氧化铜,能够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正确;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够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中混有水蒸气,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出来的气体仍然带有水,应该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D。
5.A
【详解】A、氯化钾和氯化钠均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故仅用水无法鉴别,符合题意;
B、硫酸亚铁溶于水溶液呈浅绿色,硫酸钠溶于水溶液呈无色,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不溶于水,氧化钙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A。
6.B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详解】A、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选种,是因为氯化钠溶液的密度比纯水大,选出的种子更饱满,氯化钠溶液的密度比纯水大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品发生反应,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化学性质,故该项符合题意;
C、大理石非常坚硬,可用于建筑材料,大理石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D、武德合金作保险丝是利用了武德合金熔点低的物理性质,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C
【详解】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状况不变的是空气,可以鉴别出来,故A正确;
B、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用石蕊可以鉴别,故B正确;
C、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都可使酚酞变红色,不能鉴别,故C错误;
D、氯化铵含铵根离子,铵根离子与碱性物质可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故用熟石灰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A、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氯化钠、硫酸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和水,能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符合题意;
C、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D、硫酸亚铁是浅绿色的,不是无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A、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Mg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点睛: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就是指当不同的离子或物质存在于同一溶液中时,如果不能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等特殊物质,则说明它们是能够共存的;例如,氢氧化钠和硝酸钾在同一溶液中是能够共存的。如果能够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等特殊物质的话,则说明它们是不能够共存的;例如,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在同一溶液中是不能够共存的(因为其中的氢氧离子和氢离子能够相互结合生成水)。
10.C
【详解】A、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气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可以鉴别,故B正确;
C、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均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C不正确;
D、一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选C。
11.D
【分析】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CuSO4、NaCl、Na2CO3都是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
【详解】A、H2SO4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属于酸,故A不符合题意;
B、NaOH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B不符合题意;
C、P属于非金属单质,故C不符合题意;
D、KMnO4含有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也是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详解】A、相同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原子总数不变,故正确;
C、加热碳酸氢钠固体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是固体,最终固体的质量不能减少至0,故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生成气体的体积,氢气比氧气才是2:1,故错误。
故选B。
13.A
【详解】A、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先发生盐酸与烧碱的中和反应,所以开始时没有气体生成,烧碱反应完后,滴入的盐酸与纯碱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纯碱的量是一定的,所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也是一定的,故正确;
B、随着稀盐酸的增多,溶液碱性逐渐增大,当氢氧化钠反应完时,溶液就显酸性,故错误;
C、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D、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只能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但二氧化锰本身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不变的,故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纵横坐标轴的说明文字,这是对曲线所反应规律判断的依据,不可仅凭经验去解答。
14.C
【详解】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即。44份的二氧化碳产生出100份的碳酸钙,溶液质量减小,且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加,但是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加,且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氯化钠和硝酸钾不能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1) 17.1 加热搅拌 取水时仰视示数(合理即可) 称量后的固体在转移到烧杯中时有损失(合理即可)
(2)C
(3)
【解析】(1)
①由50℃的氯化铜的溶解度是85.5g可知,需称取CuCl2的质量是;
②将称取的CuCl2固体和20mL水倒入烧杯中,加热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③如果配制后的溶液浓度偏小,可能是水量取多了,或者溶质变少了,取水时仰视示数会导致量取水量偏多,称量后的固体在转移到烧杯中时有损失会导致溶质变少;(合理即可)
(2)
A.根据表格判断氯化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可用蒸发结晶方法提纯,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防止落入其他物质引入杂质,待水分自然蒸干浪费时间,麻烦不现实;
B.向母液中加入适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能除去Cu2+,但会生成亚铁离子,若滤液倒入下水道也会造成污染,该方法不可用于母液处理;
C.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充分反应后铜离子会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滤液中含有氯化钠,不会污染环境,故该该方法可用于母液处理。
故选C。
(3)
设100g母液含有的氯化铜的质量为m,则
设需要铁的质量为x
16. 干冰 有气泡产生 CaCO3+2HCl=CaCl2+H2O+CO2↑ 29.6
【详解】(1)铜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填:干冰。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
①宏观现象: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固体逐渐减少并消失;故填:有气泡产生。
②符号表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3)依据钙元素守恒可知,生成的 Ca(OH)2 质量为:32g×50%÷=29.6g。故填:29.6。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进行解答。
17. ④ ⑤
【详解】(1)pH越大碱性越强,故选:④。
(2)当你被蚊虫叮咬(释放一种酸性物质)后,为减轻疼痛,可在叮咬处涂碱性物质,氢氧化钙碱性过强具有腐蚀性,用纯碱溶液,故选:⑤。
(3)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故填:。
(4)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解离出氯离子和钠离子,故填:。
18.(1)A
(2)C
(3)B
【详解】(1)食盐是常用的咸味剂,可做调味品;
(2)碳酸氢铵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氮,可作氮肥;
(3)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可除去油污,因此可乳化油污的是洗洁精;
19. 碳酸钠 氢氧化钙 CaCO3+2HCl=CaCl2+H2O+CO2↑ 迅速变鼓,微微变瘪又变鼓 取B中适量溶液,向其中滴入石蕊溶液,若溶液变红,溶液的溶质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溶液不变红,溶液的溶质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钙。(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先略微向左倾斜装置,将稀盐酸全部加入A中,过一会观察到B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中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A中是碳酸钠溶液,B中是氢氧化钙溶液;再将装置向右倾斜,使A中的液体全部流到B中,发现B中浑浊液又变澄清,因为B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1)先略微向左倾斜装置,将稀盐酸全部加入A中,过一会观察到B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中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A中是碳酸钠溶液,B中是氢氧化钙溶液;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由于开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而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再将装置向右倾斜,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上述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迅速变鼓,微微变瘪又变鼓;
(4)实验后B中溶液的溶质成分可能存在的2种情况,实验设计:取B中适量溶液,向其中滴入石蕊溶液,若溶液变红,溶液的溶质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溶液不变红,溶液的溶质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钙。(合理答案均可)
20. BC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或Na2CO3 + H2SO4 =Na2SO4 + H2O + CO2↑等) 碱的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使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
【详解】(1)步骤①:通过长颈漏斗向该装置中慢慢加入试剂X,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说明试剂X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X为酸(盐酸、硫酸等);步骤②:再慢慢加入试剂Y,看到气球又逐渐变小,说明试剂Y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将二氧化碳吸收,说明Y为碱的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等)。故选BC;
(2)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为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或Na2CO3 + H2SO4 =Na2SO4 + H2O + CO2↑等);
(3)步骤②中“气球又变小”的原因是碱的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盐和水,使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
21.(1)2H2O2H2↑+O2↑
(2) CO2 化合反应
(3)CuSO4+ BaCl2= BaSO4↓+CuCl2或CuSO4+ Ba(NO3)2= BaSO4↓+Cu(NO3)2
【解析】(1)
A、B、C均含氧元素,且A、B还含氢元素。若C为氧气,A能转化为B、氧气,B能转化为氧气,则A为过氧化氢,B为水,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由分析可知,转化Ⅲ,即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填:2H2O2H2↑+O2↑;
(2)
A、B、C均含碳元素,若A为碳,相对分子质量B由分析可知,C为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转化Ⅲ,可以为一氧化碳与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填:CO2;化合反应;
(3)
A是氧化物,则A为氧化铜,B、C均属于铜盐,B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B能转化为C,则B可以为硫酸铜,C可以为氯化铜或硝酸铜,代入检验,验证合理;
转化Ⅲ,即硫酸铜与氯化钡(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或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uSO4+ BaCl2= BaSO4↓+CuCl2或CuSO4+ Ba(NO3)2= BaSO4↓+Cu(NO3)2,故填:CuSO4+ BaCl2= BaSO4↓+CuCl2或CuSO4+ Ba(NO3)2= BaSO4↓+Cu(NO3)2。
22. HCl CO2 Ca(OH)2 灭火或人工降雨制冷剂
【分析】A~G均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B是人体胃液中的一种酸,可推出B为盐酸,C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之一,可推出C为二氧化碳,已知A、B、C、G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A、D、E属于同一物质类别,G和F属于同一物质类别。A能与B反应生成C和D,A可能为碳酸盐,C能与F反应生成A,C能与G反应生成E,E能与F反应生成A,可推出A为碳酸钙,G为氢氧化钠,F为氢氧化钙,E为碳酸钠,D为氯化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分析可知,B为盐酸,化学式为:HCl;C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F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2)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3)F与C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1)24.5g
(2)解:设所加 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8g
则所加 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0%
答:所加 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方法一:根据钠元素守恒解题
因为 100gNaOH 溶液中的钠元素完全转化到 Na2SO4中,所以200g 溶液中 Na2SO4的质量为:
100g×40%× ÷= 71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5.5%。
方法二:根据方程式解题
解:混合液中硫酸完全反应所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0g×40%=16g,硫酸铜完全反应所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60g×40%=24g;
设混合液中硫酸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 ,硫酸铜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
=28.4g
=42.6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35.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5.5%。
【分析】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加入20g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质量均增加20g,说明NaOH与稀硫酸反应,第三次加入20gNaOH溶液,溶液质量增加了179.6g-164.5g=15.1g,即产生沉淀20g-15.1g=4.9g,第四次加入20gNaOH溶液,溶液质量增加了189.8g-179.6g=10.2g,即产生沉淀20g-10.2g=9.8g,第五次加入20gNaOH溶液,溶液质量增加了200g-189.8g =10.2g,即产生沉淀20g-10.2g=9.8g,第六次加入20g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20g,说明硫酸铜在第五次已经反应完全。
24. 有气泡产生 C 100 4.4 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详解】探究—②将石灰石全部倒入锥形瓶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气球膨胀,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
③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错误;
B、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错误;
C、空气的浮力作用会干扰了实验结果,正确;
D、该反应发生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故选:C;
探究二(1)由图像可得,12.5g样品完全反应时,不再产生气泡,此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每50g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则100g稀盐酸反应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故答案为:100;4.4;
(2)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下一篇:2023—2024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阶段性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