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章末质量检测卷 (含解析)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章末质量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Na-23 Cl-35.5 S-32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少量的钠应保存在水或煤油中
B.漂白粉要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处
C.新制氯水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瓶中
D.浓盐酸应密封保存在细口瓶中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与其用途不符合的是(  )
A.过氧化钠: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漂白粉:用于环境的杀菌消毒
C.纯碱:治疗胃酸过多症
D.小苏打:制作馒头和面包的膨松剂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1
②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消耗水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③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④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⑤区别NaHCO3与Na2CO3溶液,Ca(OH)2溶液和CaCl2溶液均可用
⑥NaHCO3固体可以做干粉灭火剂,金属钠起火可以用它来灭火
⑦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置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得到提纯
A.②③④⑤ B.②③⑤⑦
C.②③④⑦ D.③④⑤⑥
4.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O2可以循环利用
B.进入流程Ⅱ的滤液必须再经适量稀盐酸处理
C.试剂2为Na2CO3溶液
D.NH3与CO2的通入顺序不能改变
5.焰火与高中化学中“焰色试验”知识有关。下列有关“焰色试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烟花呈现的艳丽色彩是由锂、钠、钾、锶、钡等金属单质的燃烧呈现出来的
B.做焰色试验只能用铂丝蘸取溶液在外焰上灼烧
C.碳酸钾在酒精灯上灼烧时能直接观察到紫色火焰
D.NaCl与Na2SO4灼烧时火焰颜色均为黄色
6.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常温常压下,48 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含氧原子数是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C.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D.1 mol Na2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7.验证次氯酸光照分解的产物可设计成数字化实验,其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得如下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0 s到150 s,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HClO电离产生了H+
B.从0 s到150 s,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
C.光照时间越长,氯水溶液中c(Cl-)越大
D.可以通过测定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来验证次氯酸分解有O2生成
8.某同学欲采用18 mol·L-1的浓硫酸配制100 mL 0.9 mol·L-1的稀硫酸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且使用前必须干燥
B.配制过程需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
C.需要用到的浓硫酸的体积为6.0 mL
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9.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g·mL-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g·m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
10.鉴别K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A.分别配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观察火焰的颜色
B.分别在试管中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浑浊出现
C.分别配成稀溶液,再逐滴加入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NaHCO3
D.分别配成稀溶液,滴加Ba(OH)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产生
11.一定量的MnO2与x mL 10 mol·L-1的盐酸共热制取氯气,在标准状况下产生Cl2 2.24 L。则x的值应为(  )
A.x=20 B.x=40
C.2040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CO和CO2的密度之比是7∶11
B.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H2和O2分子数之比是1∶1
C.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CO2和O2压强之比是11∶8
D.常温常压下,28 g N2和16 g CH4的体积相等
13.某氯原子的质量为a g,12C原子的质量为b g,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不正确的是(  )
A.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为 g·mol-1
B.x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C.1 mol该氯原子的质量是aNA g
D.y g该氯原子所含的原子数为NA
1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16 g O2和O3混合气体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A
B.1 mol·L-1的Na2SO4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4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中含有的分子个数为NA
D.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所含气体的分子总数为2NA
15.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操作顺序:检验装置气密性→添加固体药品→添加液体药品→加热
B.装置Ⅰ中可使用KClO3代替MnO2进行实验
C.氯气密度比空气大,故装置 Ⅳ 中短导管出气,长导管进气
D.装置 Ⅴ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OH-===Cl-+ClO-+H2O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11分)(1)标况下11 g CO2的体积为________,同温同压O2、H2密度之比为____________。
(2)已知2.4 g某混合气体含分子数为0.1 NA,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
(3)等质量的SO2和SO3含有的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含有2.3 g Na的Na2R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4)10.4 g CH4和C2H4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则混合气体中CH4与C2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17.(10分)Ⅰ.某同学欲用密度为1.18 g·mL-1、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250 mL 0.1 mol·L-1稀盐酸,请你帮助他完成这一任务。
(1)应量取的浓盐酸体积________mL(保留一位小数),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________mL;
(2)如图所示的仪器还需增加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还有________(填仪器名称)。
(3)在配制稀盐酸溶液时:
①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符号表示,每个符号只能用一次)。
A.用30 mL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各2~3次,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体积的浓盐酸注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恢复至室温的盐酸移液操作注入所选用的容量瓶中
D.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恰好与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瓶颈上的刻度线1~2 cm处
②下列操作可能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没有进行操作A
B.没有进行操作C
C.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
D.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
E.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烘干直接使用
③若实验中出现以下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操作C)不慎将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________。
Ⅱ.培养水培植物需要配制含有K+、NH、NO、PO的营养液。配制1 L营养液时,部分离子浓度要求达到以下要求:
离子种类 K+ NH NO PO
浓度(mol·L-1) 0.01 0.01 0.015 0.005
某同学从实验室找到以下物质:KCl、NH4Cl、NH4NO3、KNO3、Na3PO4。
(4)这位同学配制成功的营养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
18.(12分)某学习小组探究潮湿的Cl2与Na2CO3反应的产物,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试剂Y是________。
(2)装置E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装置A中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
(4)装置C中潮湿的Cl2与Na2CO3以等物质的量反应,生成NaHCO3、气体Cl2O和另一种盐,试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上述装置中的C、D、E部分换成下图所述装置,其中Ⅰ与Ⅲ是干燥的有色布条,E中盛装Na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C中Ⅱ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描述Ⅰ、Ⅲ处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从物质性质说明Ⅰ、Ⅲ处现象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D中应装入的物质是________
a.浓硫酸 b.生石灰
c.NaCl固体 d.NaOH固体
19.(12分)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如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CO2的装置,其中盛装液体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填写表中空格: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 与二氧化碳反应
D NaOH溶液 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氧化钠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检验其组成中所含阳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填操作名称)
20.(10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欲制取纯碱Na2CO3溶液并讨论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可供选择的试剂有:A大理石;B盐酸;C氢氧化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
三名同学设计的制备方案的反应流程分别如下:
甲:NaOH溶液Na2CO3溶液
乙:NaOH溶液NaHCO3溶液Na2CO3固体Na2CO3溶液
丙:NaOH溶液NaHCO3溶液Na2CO3溶液
(1)请指出甲、乙两方案的主要缺点:
甲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采用丙方案制取纯Na2CO3溶液,其实验的关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反应②所得的Na2CO3固体中混有未分解的NaHCO3。乙同学选择澄清石灰水测定其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乙同学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能,请说明其计算所需的数据;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Na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NaOH和H2,不能保存在水中,A错误;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2,Ca(ClO)2水解生成HClO,HClO见光分解成HCl和O2,从而漂白粉失效,因此漂白粉要密封存放于干燥阴凉处,B正确;新制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且成分中HClO见光分解成HCl和O2,因此需要保存在带玻璃塞的棕色瓶中,C正确;浓盐酸易挥发,应密封保存在细口瓶中,D正确。
2.答案:C
解析:过氧化钠能够与人呼吸产生的CO2、H2O发生反应产生O2,来帮助人呼吸,因此过氧化钠可以用来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A正确;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ClO)2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分子氧化而使其失去其生理活性,故漂白粉可用于环境的杀菌消毒,B正确;纯碱是碳酸钠,尽管Na2CO3能够与胃酸(即盐酸)发生反应,但由于其水溶液具有很强的碱性,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因此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C错误;小苏打是NaHCO3,该物质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CO2气体,气体从面团中逸出,使馒头、面包松软蓬松,因此小苏打可用于制作馒头和面包的膨松剂,D正确。
3.答案:C
解析:①Na2O2由1个过氧根离子、2个钠离子构成,所以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是1∶2,故错误;②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生成1 mol的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都为2 mol,故正确;③金属钠的性质较活泼,密度比煤油大,可以保存在煤油中,故正确;④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呈碱性所以溶液先变蓝,又因为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所以后褪色,故正确;⑤NaHCO3与Na2CO3溶液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应用氯化钙鉴别,故错误;⑥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钠着火时生成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则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故错误;⑦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得到提纯,故正确。
4.答案:B
解析:试剂1为氯化钡除去硫酸根,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和部分钙离子,试剂2为碳酸钠除去钡离子与钙离子,过滤出去的固体为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流程Ⅱ中氯化钠与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经过灼烧生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据此分析解题。灼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可以在流程Ⅱ循环利用,A正确;进入流程Ⅱ的滤液不必再经适量稀盐酸处理,因为溶质为氯化钠和过量的Na2CO3,Na2CO3与CO2反应生成NaHCO3,B错误;过量试剂1为氯化钡,试剂2为碳酸钠,分别除去硫酸根、镁离子、钙离子,C正确;NH3与CO2的通入顺序不能改变,因为碱性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D正确。
5.答案:D
解析:烟花呈现的艳丽色彩是由锂、钠、钾、锶、钡等金属的单质或化合物燃烧呈现出来的,故A说法不正确;做焰色试验也可以用铁丝蘸取溶液在外焰上灼烧,故B说法不正确;碳酸钾在酒精灯上灼烧时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观察到紫色火焰,故C说法不正确;NaCl与Na2SO4都含有相同的钠离子,所以它们灼烧时火焰颜色均为黄色,故D说法正确。
6.答案:A
解析:氧气和臭氧分子都是由O原子构成,在常温常压下,48 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48 g÷16 g·mol-1=3 mol,氧原子个数是3NA,A正确;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中含有的原子数目,B错误;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不一定为2NA,例如1 mo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转移1 mol电子,C错误;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在该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每1 mol Na2O2参与反应,转移1 mol电子,则转移电子数目为NA,D错误。
7.答案:A
解析:氯水中存在Cl2+H2O H++Cl-+HClO,从0 s到150 s,溶液pH降低的原因主要是HCl电离产生的H+,故A错误;从0 s到150 s,随着反应Cl2+H2O H++Cl-+HClO的进行,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增大,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故B正确;氯水中存在Cl2+H2O HCl+HClO、2HClO2HCl+O2↑和HCl===H++Cl-,光照时间越长,氯水溶液中c(Cl-)逐渐增大直至次氯酸完全分解,故C正确;图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大说明次氯酸分解有O2生成,故D正确。
8.答案:D
解析: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但不必干燥,因为定容时还要加水,A错误;配制过程需使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还有胶头滴管,B错误;硫酸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18 mol·L-1×V=100 mL×0.9 mol·L-1,解得V=5.0 mL,需要用到的浓硫酸的体积为5.0 mL,C错误;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D正确。
9.答案:D
解析: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是mol·L-1,不是g·mL-1,故A错误;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HCl是强电解质,溶液中无氯化氢分子,故B错误;36.5 g HCl气体物质的量为1 mol,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为22.4 L,选项中温度压强不知,故C错误;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ω= g·L-1=,故D正确。
10.答案:D
解析:二者分别含有K元素、Na元素,焰色试验现象不同,注意观察钾元素的焰色试验应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可鉴别,故A正确;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白色浑浊,故B正确;向K2CO3中逐滴加入盐酸时,先无气体产生,当盐酸加入较多时,可产生气体,而向NaHCO3中加入同浓度盐酸,则迅速产生气体,故C正确;二者均可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不可鉴别,故D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4 mol的HCl 理论上生成1 mol的Cl2,由于生成的氯气是0.1 mol,所以理论上消耗HCl 0.4 mol,即0.4/10=0.04 L=40 mL,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变稀,反应将不再进行,所以要生成0.1 mol氯气,盐酸的体积应大于理论值,即x>40。
12.答案:C
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所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和CO2的密度之比是28∶44=7∶11,故A选项正确;同温同压下,由PV=nRT知等体积的H2和O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分子数之比是1∶1,故B选项正确;同温同体积下,由n=知等质量的CO2和O2的物质的量比为8∶11,CO2和O2压强之比等于二者物质的量的比即8∶11,故C选项错误;常温常压下, N2和CH4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由n=知,n (N2)∶n(CH4)=1∶1,则N2和CH4的体积之比为1∶1即相等,故D选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氯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的质量的比值,即为;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但是单位不同,即为 g·mol-1,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n=可得x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n= mol,故B不符合题意。一个氯原子的质量为a g,1 mol氯原子的质量为aNA g,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N=nNA,可得y g该氯原子所含的原子数为NA,故D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16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O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氧原子的个数为NA,A正确;体积未知,不能计算个数,故B错误;标准状况下,H2O不是气体,故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故C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空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故所含气体的分子总数为NA,故D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实验操作顺序为:检验装置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添加固体药品二氧化锰→通过分液漏斗添加液体药品浓盐酸→加热制取氯气,净化干燥后收集,且注意尾气处理,A叙述正确;装置Ⅰ中使用KClO3代替MnO2,生成物有氯气和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易爆炸,不安全,不能制取氯气,B叙述错误;氯气密度比空气大,故装置Ⅳ中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利用排空气法收集且有尾气吸收,C叙述正确;装置Ⅴ中多余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 H2O,D叙述正确。
16.答案:(1)5.6 L 16∶1 (2)24 g·mol-1 (3)5∶6
0.05 mol (4)3∶2
解析:(1)根据m/M=n=V/Vm,推出CO2的体积为11×22.4/44 L=5.6 L,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即两者密度之比为32∶2=16∶1;(2)根据m/M=n=N/NA,因此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4×NA/0.1NA g·mol-1=24 g·mol-1;(3)等质量的SO2和SO3的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64∶3/80=5∶6,n(Na+)=2.3/23 mol=0.1 mol,因此n(Na2R)=0.1/2 mol=0.05 mol;(4)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1.2/22.4 mol=0.5 mol,根据m/M=n,因此平均摩尔质量为10.4/0.5 mol=20.8 g·mol-1,因此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2。
17.答案:(1)2.1 250
(2)玻璃棒
(3)BCAFED BC 重新配制
(4)0.015  0.005
解析: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及实验中注意事项分析解答;根据c=进行误差分析。(1)按稀释规律,得1.18 g·mL-1×V×36.5%=250 mL×10-3L·mL-1×0.1 mol·L-1×36.5 g·mol-1,则应量取的浓盐酸体积V=2.1 mL,配制250 mL 0.1 mol·L-1稀盐酸,则选250 mL容量瓶。(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量取、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使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不需要的是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还需增加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还有玻璃棒。(3)①在配制稀盐酸溶液时步骤为: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体积的浓盐酸注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C.将已恢复至室温的盐酸移液操作注入所选用的容量瓶中;A.用30 mL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各2~3次,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F.继续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瓶颈上的刻度线1~2 cm处;E.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恰好与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相切;D.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则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CAFED。②没有进行操作A,即没有洗涤,会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低,A不符合;没有进行操作C,即未冷却至室温即转入容量瓶进行定容,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配制溶液浓度偏高,B符合;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配制溶液浓度偏高,C符合;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配制溶液浓度偏低,D不符合;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烘干直接使用,由于后面还需要定容,所以容量瓶中有蒸馏水不影响配制结果,E不符合;能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BC 。③若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将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会导致配制溶液的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低,故需重新配制。(4)营养液含有部分离子K+、NH、NO、PO,实验室能找到以下物质:KCl、NH4Cl、NH4NO3、KNO3、Na3PO4,配制1 L营养液时,营养液中的Na+全部来自Na3PO4,所以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5 mol·L-1×3=0.015 mol·L-1,营养液中含有K+、NH、NO、PO 、Na+、Cl-,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0.01×1+0.01×1+0.015×1=0.015×1+0.005×3+c(Cl-),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5 mol·L-1。
18.答案:(1)圆底烧瓶 饱和食盐水
(2)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3)
(4)2Cl2+2Na2CO3+H2O===2NaHCO3+Cl2O↑+2NaCl
(5)①干燥氯气 ②Ⅰ处布条褪色,Ⅲ处布条不褪色 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 ③bd
解析:A中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B为饱和食盐水,可用于除去氯化氢,潮湿的氯气和碳酸钠在C中发生反应,D为气体的收集装置,E用于除去尾气,避免污染环境。(1)仪器X的名称是:圆底烧瓶。试剂Y用于除去氯化氢,是饱和食盐水。(2)氯气有毒,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3)A中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装置A中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nCl2+l2↑+2H2O。(4)装置C中潮湿的Cl2与Na2CO3以等物质的量反应,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二者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且生成的气体产物仅为Cl2O,固体产物有两种,其中之一为NaHCO3,另一种为NaCl,该反应化学方程式:2Cl2+2Na2CO3+H2O===2NaHCO3+Cl2O↑+2NaCl。(5)①装置C的作用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C中Ⅱ的作用是干燥氯气。②描述Ⅰ、Ⅲ处的现象:Ⅰ处布条褪色,Ⅲ处布条不褪色,从物质性质说明Ⅰ、Ⅲ处现象不同的原因: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③D中应装入的物质是生石灰或NaOH固体,防止E中的水蒸气影响实验结果。
19.答案:(1)分液漏斗
(2)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过氧化钠固体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3)2Na2O2+2CO2===2Na2CO3+O2
(4)不属于 焰色试验
解析:利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所得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通过U型管,与其中的过氧化钠反应,所得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二氧化碳,再用排水法收集以验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
(1)盛装液体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
(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所制二氧化碳中混有HCl,HCl会干扰实验,故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于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所以U型管中盛放的是过氧化钠固体,目的是与二氧化碳反应;D中氢氧化钠溶液是用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以得到较纯净的氧气;(3)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4)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检验其组成中所含阳离子的方法是焰色试验。
20.答案:(1)CO2的通入量不易控制 过程繁琐,操作复杂
(2)反应③应充分进行,③步骤后将NaHCO3溶液煮沸排除过量CO2,反应③④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3)能 固体样品的质量和沉淀总质量
解析:(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二者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法判断反应的终点,不易控制二氧化碳的用量,方案乙能够实现制取碳酸钠溶液,但是整个实验过程比较复杂;(2)采用丙制取碳酸钠溶液,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用量应该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过量的二氧化碳要加热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且③④所用氢氧化钠的量应该相同;(3)相同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不同,所以可以使用石灰水测定其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初中第一共同体2016-2017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下一篇:2023-2024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章末质量检测卷 (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