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原卷版+解析版)

1.1声音是什么
(
课后培优练
级练
)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答案】C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声,故A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D.振动停止后,发声停止,故D错误。故选C。
2.如图,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音叉不发声时观察不到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作用是放大了音叉的微小振动
B.小球的作用是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微小振动的音叉不具有能量
D.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答案】A
【详解】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是不易观察,放一个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故A正确;B.小球的作用是放大了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故B错误;C.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微小振动的音叉也能发声具有能量,故C错误;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D错误。故选A。
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D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状态、环境温度有关,故A错误;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B错误;C.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状态、环境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故D正确。故选D。
4.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答案】B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5.下列表格给出了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分析表格给出的信息,能够知道声速大小可能和______有关,声速大小还可能和_______有关。若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海水深度为_____m。
【答案】 温度 介质种类 1531
【详解】
[1][2]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水的不同温度下,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与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物质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和介质种类有关。
[3]2s时间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距离为s=vt=1531m/s×2s=3062m
则海水深度为
6.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______产生的;琴声是能够通过______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答案】 振动 空气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琴声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
7.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填“固”、“液”或“气”)体能够传声;“通话”这种方式体现了声音能够传递 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 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 ___________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答案】 固 信息 不同 振动
【详解】
(1)[1]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2]“通话”能获取相应的通话内容,体现了声能够传递信息。
(2)[3]用细金属丝代替细线,传播介质发生了改变,听到的声音大小发生了变化,说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不同。
(3)[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捏住线上一部分,由于手阻止了线的振动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8.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声音的秘密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中说,人在说话时,“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歙其口”。
我们平时说话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过,除了空气,还有许多的东西可以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比方说木头、钢铁甚至人体的骨骼。不少人可能注意过,当我们在咀嚼食物时,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声,但是如果旁边的人也在咀嚼同样的食物时,我们却听不到多少动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体的骨骼非常容易传播声音,而且还会把它的强度加强到惊人的程度。咀嚼食物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只是轻微的噪声;但是同样的声音经过头部骨骼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就变成很大的响声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把自己的上下牙齿轻碰,堵上耳朵听一听……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不少武侠电影都有这样一个情节:剑客在逃避敌人追击时,常俯身把耳朵贴到地面,以此来分辩追兵是否已经逼近。这里就利用了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大的特点。
(1)我国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 _____(选填“有”或“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古代士兵在行军时枕着箭筒睡觉,能够更早地发现敌军的踪迹,这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 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明用牙齿咬住自己的手表,想听到秒针走动的滴答声,可听得不是很清晰,你觉得下面哪种做法可以使嘀答声加强许多倍 _____。
A.堵住耳朵
B.咬得更用力些
C.把手表尽量地含在嘴里,然后再用牙齿咬住
【答案】 有 大 C
【详解】
(1)[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题中信息:人在说话时,“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歙其口。”可知王充已经认识到声音产生的原因。
(2)[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古代士兵在行军时枕着箭筒睡觉,能够更早地发现敌军的踪迹,这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大的特点。
(3)[3] A.堵住耳朵听到声音会弱些,故A不符合题意;B.咬得更用力些,嘀答声可能会有少许加强,但不会加强很多倍,故B不符合题意;C.把手表尽量地含在嘴里,然后再用牙齿咬住,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传声效果好,同时减少声音分散,可以更清晰地听到声音,故C符合题意。故选C。
9.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人对高墙喊一声,若5s听到回声,则人距高墙是______。
【答案】 340m/s 850m
【详解】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声音传到高墙的时间t=0.5×5s=2.5s
由速度公式可得,人与高墙之间的距离s=vt=340m/s×2.5s=850m
10.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要多做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假设在月球上进行乙图实验,则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3)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______。
【答案】 振动 放大作用 空气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乒乓球被弹起是因为音叉振动造成的,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被弹起是因为音叉振动造成的,乒乓球起到放大的作用。
(2)[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传声介质,假设在月球上进行乙图实验,则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3)[5]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传声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可以推知真空不能传声。
11.小明想探究“不同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因为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边听声音,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方案B: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及数据如表所示:
材料 泡沫 锡箔纸 衣服
距离/m 0.5 1.2 0.8
材料 泡沫 锡箔纸 衣服
响度 弱 较响 较响
则表中三种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
【答案】 机械闹钟 机械闹钟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 方案A 泡沫、衣服、锡箔纸
【详解】
(1)[1][2]由于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故适合做实验声源。
(2)[3]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地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方案A较好;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B不适合。
(3)[4]由表所示实验数据知道,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关系为:泡沫的距离最短,说明泡沫隔音效果最好;衣服的距离最长,说明衣服的隔音效果最差,所以,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锡箔纸、衣服。
12.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___________;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
(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不能听到声音,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
【答案】 能 声音越来越弱 真空不能传声
【详解】
(1)[1]此时空气罩中有空气,声音可以开空气、泡沫塑料等传播,因此能听到声音。
(2)[2]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由于空气越来越稀薄,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微弱。
(3)[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不能听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一人站在汽车前方某处。汽车第一次鸣笛,声音经4s被他听到;过后汽车再次鸣笛,经3s被他听到;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17s,若声速为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鸣笛距离人多远?
(2)汽车第二次鸣笛距离人多远?
(3)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1360m;(2)1020m;(3)20m/s
【详解】
解:(1)汽车第一次鸣笛时与人的距离为
(2)汽车第二次鸣笛时与人的距离为
(3)两次鸣笛的间隔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汽车的速度为
答:(1)汽车第一次鸣笛距离人为1360m;
(2)汽车第二次鸣笛距离人为1020m;
(3)汽车的速度为20m/s。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为 340m/s
C.在 100m 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会降低运动员的成绩
D.不能够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案】D
【详解】
A.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就消失了,故A错误;B.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这种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不同,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同,故B错误;C.在100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若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会提升运动员的成绩,因为发令枪响时,运动员已开始运动,但声音传到计时员那时需要一定时间,那么会造成所以计的时间偏短,故C错误;D.地球和月球之间有真空存在,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够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故D正确。故选D。
2.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气 水
【详解】
[1][2]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在吼”涉及到的声源是空气;“黄河在咆哮”涉及到的声源是黄河水。
3.如图所示,声音是通过 _____以 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 _____(选填“没有随着”或“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 _____和 _____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答案】 介质(空气) 声波 没有随着 信息 能量
【详解】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声音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1][2][3]声音是通过介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
[4][5]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4.一辆汽车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以12m/s的速度向对面的山崖驶去,在距离山崖某处汽车鸣笛,5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的_____产生的(v声=340m/s)求:鸣笛时汽车距离山崖多远?______
【答案】 反射 880m
【详解】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2]在5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2m/s×5s=60m
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5s=1700m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s,则2s=s1+s2=60m+1700m=1760m
即s=880m
5.(1)如图 a,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 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
③如果小红对着“土电话”说话的同时,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小刚此时_____通过细棉线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通过棉线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如图 b 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小明的猜想是: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几乎听不到声音。
在做该实验中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有:
⑤_____;
⑥_____;
⑦实验结论:真空不能传声。对于这个结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此实验可以直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B.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
C.此实验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不值得相信。
【答案】 棉线能传声 金属丝传声效果更好 不能 不能 空气没有被全抽出 悬挂闹钟的线能够传声 B
【详解】
(1)[1]实验中“土电话”能在10m间通话,而两个纸杯间用细棉线来连接,所以这表明:棉线可以传播声音。
[2]在距离相同,讲话者讲话响度相同时,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比用细棉线连接时,听到的声音大,这表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比细棉线的好。
[3]小红对着“土电话”说话的同时,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时,小刚不能通过细棉线听到声音,因为用手捏住棉线时,棉线的振动会停止,则棉线不能把声音传播出去了。
[4]作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处于松弛状态时,讲话声不能引起线的振动,所以不能将讲话声出去。
(2)[5][6]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时,若将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虽减小,但始终能听到,其原因可能是:在做该实验时由于使用设备限制,可能玻璃罩内没有完全抽成真空,声音可以继续传播,所以还会听到声音;另外悬挂闹钟的线是固体,也可能传播声音。
[7]实验不是在真空环境中进行,且玻璃罩中也很难做到把空气完全抽出,但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可进一步推断,当罩内完全没有空气时,声音将完全消失,所以B选项正确。
6.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有一只正在发声的电子钟。
(1)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逐渐 ____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这时听到的铃声响度又会逐渐 ____ ;
(2)实际实验中,不管怎么抽气,我们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能否根据这个现象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 ____ (选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____ ;
(3)你觉得如何改进该实验,可以更好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写出一种改进方案: ____ 。
【答案】 变小 变大 不能 固体可以传声 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中(用磁体将电子钟悬在空中)
【详解】
(1)[1][2]如图所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变少,则听到的铃声响度逐渐变小,反过来,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听到的铃声响度会逐渐变大。
(2)[3][4]不管怎么抽气,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但不能因为这个现象就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因为微弱的铃声是通过玻璃钟罩传播的,即使玻璃罩内是真空,声音却还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3)[5]为了更好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可以让电子钟与固体不接触,悬空挂起来,所以可以用细线将电子钟悬挂在玻璃钟罩中。
7.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选填“图甲”或“图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答案】 振动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甲 B
【详解】
(1)[1]与发声的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敲击右边的音叉时,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也振动发声,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图甲中的音叉会振动,将乒乓球弹起,但不会发出声音;图乙中的右侧音叉会振动,但是不能把这和中振动传递给左侧音叉,所以图乙乒乓球不会被弹起。
(4)[4]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是利用了两种相似的现象进行比较,用到了类比法。
8.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355m处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1)680m;(2)30m;(3)54km/h
【详解】
解:(1)汽车与鸣笛声的传播时间
由得,鸣笛声传播的路程
(2)由题意可知
汽车行驶的路程
(3)汽车的速度
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68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3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54km/h。
9.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点发令员的枪声后才开始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51s。(声音的速度为340m/s)
(1)发令员的枪声从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时间是多少?(保留两位小数)
(2)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
【答案】(1)0.29s;(2)13.80s
【详解】
解:(1)依据题意可知,百米赛跑,声音传播的路程为,声音的速度为340m/s,则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发令员的枪声从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时间为
发令员的枪声从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时间约为0.29s。
(2)因为声音传播的过程,人也跑了一段距离,所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
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13.80s
答:(1)枪声从起点到终点所需时间为0.29s;
(2)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13.80s。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答案】A
【详解】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A
【详解】
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故选A。
3.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速等于光速
【答案】A
【详解】
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A正确,B错误;C.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故选A。
4.下列事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如图是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B.如图是响铃的闹钟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
C.如图是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如图是倒车雷达
【答案】B
【详解】
A.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声,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合题意;B.响铃的闹钟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研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合题意;D.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合题意。故选B。
5.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50 2000
乙 100 500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答案】B
【详解】
A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响度要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故A错误,B正确;C.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即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等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C错误;D.因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发声体是无规则振动产生,所以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故D错误。故选B。
6.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答案】B
【详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乒乓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
【详解】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选手能区分开鼓声和其他声音,依靠的是不同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故B错误;C.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
9.根据图所示的实验图,在一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甲图:通过真空罩可以看到手机来电显示灯在不断闪烁,说明电磁波______________。
(2)乙图:利用这个实验原理可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图:口吹硬币跳过栏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图:音叉发出的声音不同,小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电动机 气流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声音响度和声音的振幅有关
【详解】
[1]手机放在真空罩中,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能看到来电灯闪烁,说明手机能接收到电磁波。
[2]接通电源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这时磁场中导体受安培力作用运动,此原理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流体流动速度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口吹硬币跳过栏杆可以说明该观点。
[4] 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小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说明声音响度和声音的振幅有关。
10.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
【答案】 振动 空气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11.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主题活动中,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党史,她的声音是由声带___________产生的;同学们了解了党史,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
【答案】 振动 信息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讲解员说话的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递了党史的信息,所以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12.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______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答案】 振动 信息
【详解】
[1]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振动而发声。
[2]声可以传递信息,告诉我们这是《花木兰》选段。
13.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 振动 不能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2]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14.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振动 大于
【详解】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1声音是什么
(
课后培优练
级练
)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2.如图,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音叉不发声时观察不到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作用是放大了音叉的微小振动B.小球的作用是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微小振动的音叉不具有能量D.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5.下列表格给出了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速度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分析表格给出的信息,能够知道声速大小可能和______有关,声速大小还可能和_______有关。若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海水深度为_____m。
6.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______产生的;琴声是能够通过______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7.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填“固”、“液”或“气”)体能够传声;“通话”这种方式体现了声音能够传递 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 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 ___________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8.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声音的秘密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中说,人在说话时,“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歙其口”。
我们平时说话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过,除了空气,还有许多的东西可以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比方说木头、钢铁甚至人体的骨骼。不少人可能注意过,当我们在咀嚼食物时,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声,但是如果旁边的人也在咀嚼同样的食物时,我们却听不到多少动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体的骨骼非常容易传播声音,而且还会把它的强度加强到惊人的程度。咀嚼食物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只是轻微的噪声;但是同样的声音经过头部骨骼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就变成很大的响声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把自己的上下牙齿轻碰,堵上耳朵听一听……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不少武侠电影都有这样一个情节:剑客在逃避敌人追击时,常俯身把耳朵贴到地面,以此来分辩追兵是否已经逼近。这里就利用了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大的特点。
(1)我国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 _____(选填“有”或“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古代士兵在行军时枕着箭筒睡觉,能够更早地发现敌军的踪迹,这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 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明用牙齿咬住自己的手表,想听到秒针走动的滴答声,可听得不是很清晰,你觉得下面哪种做法可以使嘀答声加强许多倍 _____。
A.堵住耳朵 B.咬得更用力些 C.把手表尽量地含在嘴里,然后再用牙齿咬住
9.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人对高墙喊一声,若5s听到回声,则人距高墙是______。
10.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要多做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假设在月球上进行乙图实验,则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3)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得出:______。
11.小明想探究“不同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因为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边听声音,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方案B: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及数据如表所示:
材料 泡沫 锡箔纸 衣服
距离/m 0.5 1.2 0.8
材料 泡沫 锡箔纸 衣服
响度 弱 较响 较响
则表中三种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
12.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___________;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
(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不能听到声音,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
1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一人站在汽车前方某处。汽车第一次鸣笛,声音经4s被他听到;过后汽车再次鸣笛,经3s被他听到;两次鸣笛的时间间隔17s,若声速为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鸣笛距离人多远?
(2)汽车第二次鸣笛距离人多远?
(3)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为 340m/s
C.在 100m 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以听到声音开始计时会降低运动员的成绩
D.不能够利用回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2.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歌中唱到:“风在吼,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声音是通过 _____以 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 _____(选填“没有随着”或“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 _____和 _____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4.一辆汽车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以12m/s的速度向对面的山崖驶去,在距离山崖某处汽车鸣笛,5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的_____产生的(v声=340m/s)求:鸣笛时汽车距离山崖多远?______
5.(1)如图 a,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 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
③如果小红对着“土电话”说话的同时,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小刚此时_____通过细棉线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通过棉线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2)如图 b 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小明的猜想是: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几乎听不到声音。
在做该实验中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有:
⑤_____;
⑥_____;
⑦实验结论:真空不能传声。对于这个结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此实验可以直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B.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
C.此实验结论没有科学依据,不值得相信。
6.如图所示,玻璃钟罩内有一只正在发声的电子钟。
(1)为了“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电子钟铃声响度逐渐 ____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钟罩内,这时听到的铃声响度又会逐渐 ____ ;
(2)实际实验中,不管怎么抽气,我们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能否根据这个现象否定“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 ____ (选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____ ;
(3)你觉得如何改进该实验,可以更好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写出一种改进方案: ____ 。
7.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选填“图甲”或“图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8.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355m处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km/h?
9.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点发令员的枪声后才开始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51s。(声音的速度为340m/s)
(1)发令员的枪声从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时间是多少?(保留两位小数)
(2)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2.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3.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声速等于光速
4.下列事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如图是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B.如图是响铃的闹钟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
C.如图是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D.如图是倒车雷达
5.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50 2000
乙 100 500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6.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8.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根据图所示的实验图,在一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甲图:通过真空罩可以看到手机来电显示灯在不断闪烁,说明电磁波______________。
(2)乙图:利用这个实验原理可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图:口吹硬币跳过栏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图:音叉发出的声音不同,小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
10.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产生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到人耳。
11.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主题活动中,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党史,她的声音是由声带___________产生的;同学们了解了党史,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___。
12.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______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13.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14.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届秋季学期高二届级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下一篇:1.3运动的快慢 同步练习(有答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