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5.2速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估测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是几个同学估测的数值,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是80dm
B.洗澡时淋浴水的温度约为90oC
C.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
D.演奏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是3min
2.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点向Q点作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2(a)、(b)所示,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  )
A.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 B.乙比甲早1秒经过P点
C.甲比乙早2秒经过P点 D.乙比甲早2秒经过P点
3.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前方2m处
4.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判断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该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为10m/s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7.5m/s
C.物体在5s时的速度为10m/s
D.物体在前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比前6s内的平均速度小
5.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约为204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约为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34m/s
D.汽车的速度约为30.9m/s
6.如图所示是球在水平面上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慢。测得sAB=sBC=3m,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s,则足球从A运动到C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2m/s B.7m/s C.6m/s D.4m/s
7.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考点参加800m体考,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
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
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8.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在10s内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  )
A.从第2s到第4s的过程中,汽车的速度减小
B.汽车在第5s时的速度为30m/s
C.汽车从第4s到第6s这两秒时间里共前进了30m
D.汽车前4s内做匀速运动
9.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沿同一方向运动时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A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线甲是A车的s-t关系图象
B.在0时刻,A、B两车在同一位置
C.在t1时刻时,A、B两车的速度相等
D.在t2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10.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速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18cm
C.正常人的心脏1s跳动70次 D.一张考试卷厚度大约为1mm
11.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1∶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
A.1∶4 B.4∶ 1 C.1∶2 D.2∶1
12.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 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13.无人机航拍影像具有高清晰、高现实性的优点。如图甲所示,交警部门利用载有高清摄像机的无人机对高速公路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图乙是无人机竖直向上运动到95m上空过程中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上的白线是光源,发出的光射入摄像机成像
B.无人机在上升过程中,路面在摄像机中成的像不断变大
C.在第6s至第10s内,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14.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之比是3∶2,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他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3∶1 B.2∶1 C.3∶4 D.4∶3
15.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在同一位置在钢索的牵引下竖直向上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等于乙的速度 B.甲的速度等于25米/秒
C.以乙为参照物,甲在竖直向下运动 D.第6秒时,乙在甲上方0.6米处
二、填空题
16.一辆小汽车于20:45驶入一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当日21:15驶出终点,全程40km,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______h,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17.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足够长的水平木板上运动。从A点运动到B点,小车运动的路程是________cm,所用的时间为0.6s,则小车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18.单位换算:
1 m/s=____km/h 10 m/s=____km/h
72 km/h=____m/s 54 m/s=____km/h
19.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20.2005年被定为"国际物理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主题为"物理照耀世界"的全球性光信号接力活动.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一束光,经太平洋到我国上海,并在我国各省市传递后回到普林斯顿,历时正好一天(8.64×104s).这个过程中,光传播的总路程约为__________m.(在全过程中光的传播速度取3×108m/s)
三、综合题
21.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汽车的问题:
(1)炎热的夏天,当把汽车停在室外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车内的温度会很高。如图1所示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发生___________现象而不至于使车内温度大幅升高。
(2)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的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的___________(填“内”或“外”)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
(3)为了安全,汽车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运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如图2所示,表3是一个司机驾驶一辆汽车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从表中可知___________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请在图4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大致图像( )。
(4)驾驶员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酒后驾驶,开车打手机,也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导致___________(选填“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原行驶速度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54 15 20
72 20 34
108 30 54
图3
22.二十一世纪“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大桥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海底隧道全长5.6km),限速100km/h,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建设者们勇于攻克难关、不断挑战极限,用智慧和汗水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确立“中国标准”的又一典范,如图1所示。
  
(1)轿车的速度表如图1乙所示,轿车的速度是:___________km/h;
(2)若一辆汽车通过港珠澳大桥需要0.5小时,通过计算车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km/h。是否超速?___________(填“是”或“否”);
(3)刚竣工的港珠澳大桥经过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是频率 ___________Hz的声波。经检测,大桥无一机构性裂缝。这是利用了声传递 ___________的特性;
(4)为了了解大风对港珠澳大桥的影响情况,桥梁专家用鼓风机等设备对大桥模型进行抗风能力测试。通过调节鼓风机功率改变风力大小,观察桥梁模型晃动幅度。并绘制如图2所示图象,说明当风力为 ___________级时,大桥晃动的幅度最大,随着风力从0﹣16级逐渐变大时,大桥模型晃动幅度变化是 ___________。(图象说明当风力大小逐渐变大时,大桥模型晃动幅度变化规律)
23.港珠澳大桥是我国二十一世纪“超级工程”,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km,海底隧道全长5.6km),大桥上还设有“区间测速”,就是在两个监测点安装监控探头,测出车辆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判断是否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6km,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乙所示。
(1)大桥上某处有如图甲所示交通标志,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
(2)轿车在这一区间路段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
24.目前,在很多高速路上都有“区间测速”装置,用于监测汽车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就被判为超速。图所示为某段高速路上的区间测速标志。某辆汽车通过该区间的时间为,则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是否被判为“超速”,请通过计算说明。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 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 10-20 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 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 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发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如果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______次超声波, 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发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______m;
(3)图丙p2、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之p1、n1之间间隔t1,由此可以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______;
A.静止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
(4)在另一实验中,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 0.4s。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 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 则经过______m 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 72km/h 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 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区间测速
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在高速公路中设置固定测速仪,进行区间测速,打击超速现象。区间测速是在同一路段上布设两个相邻的监控点,基于车辆通过前后两个监控点的时间来计算车辆在该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并依据该路段上的限速标准判定车辆是否超速。如图甲所示,区间测速采取计算平均车速的方法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堵住了司机投机取巧的心思,更加科学公正,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某些车主采取部分路段超速、部分路段低速行驶,使得在测速区间平均速度不超速,在区间测速路段还会设置瞬间测速,只要测速区间路段中某一时刻速度超过规定限制速度,仍然会判定为超速行驶,所以投机取巧不可取,遵守交通法规,安全规范驾驶才是正道。
  
(1) 如图乙所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在该区间测速路段允许的最大行驶速度为______,通过该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不得少于______min。
(2)在通过图乙所示的区间测速路段时,某司机这样操作:前13.5 km控制车速为90 km/h,剩余测速路段控制车速为130 km/h,则该汽车通过全部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km/h。结合短文内容,该汽车______ (选填“超速”或“不超速”)。
(3) 瞬间测速通常利用超声波来进行,检测到汽车进入测速区域时测速仪立即发出超声波信号,接着每隔1s发出一次信号。某汽车匀速进入某直线测速区域时,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s,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 m/s,测速仪与汽车在同一水平面,则汽车的速度为______m/s, 测速区域边缘距测速仪______m。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课桌的高度是80cm,故A不符合题意;
B.洗澡时淋浴水的温度约为40℃,故B不符合题意;
C.日常生活中,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C符合题意;
D.演奏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1min,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
根据s-t图像可知,甲车通过PQ两点时间为3s,乙车通过PQ两点的时间为5s。由于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乙通过Q点时,乙共走
3s+3s=6s
所以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
故选A。
3.D
【详解】
A.由图可知,0~4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8m,则乙的平均速度为
故A错误;
B.由图可知,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知,4s时,甲是运动的,乙静止,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当
s甲=8m
t甲=4s
则甲的速度为
由可知,3s内甲通过的路程为
s甲=v甲t′=2m/s×3s=6m
由图可知,3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8m,则此时乙在甲前方2m处,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由图像知,物体2~4s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第3s末,物体的速度为0,故A错误;
B.整个10s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30m,则物体运动的速度
故B错误;
C.由图像知,物体4~6s运动的路程为
s'=s6-s4=30m-10m=20m
则这2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
故C正确;
D.物体前2s内的平均速度
前6s内的平均速度
物体在前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和前6s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汽车行驶34m所用的时间
汽车的车速为
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
由题意知
sAB=sBC=3m
足球由A运动到C,速度越来越慢,tBC=0.5s,所以tABtAC=tBC+tAB<1s
因为
s=sAB+sBC=3m+3m=6m
从A到C的平均速度
因此足球的平均速度大于6m/s。当平均速度等于12m/s时,通过AC段所用的时间为
实际上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0.5s,故平均速度不可能为12m/s。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
A.由图像可知,0~t1时间内,甲乙两物体的速度随时间逐渐增大,甲乙两物体都在加速运动,故A错误;
B.t1~t2时间内,乙同学运动的速度大于甲同学运动的速度,他们是相对运动的,故B错误;
C.0~t3时间内,甲同学运动的速度始终小于乙同学运动的速度,他们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时间,速度小的甲运动的路程小,故C正确;
D.t4时刻甲、乙同时到达终点,此时甲同学的速度大于乙同学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D.由图象知道,横轴是时间,纵轴是速度,该图象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图象,从第2s到第4s的过程中,图象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表明汽车的速度随时间而增大,做加速运动,故AD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知道,当t=5s时,对应的纵坐标v=30m/s,即汽车在第5s时的速度为30m/s,故B正确;
C.由图像知道,汽车从第4s到第6s这两秒速度都是30m/s,所以,汽车在这两秒前进的距离是
s=vt'=30m/s×2s=60m
故C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由于A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图线甲线性变化关系是A车的s-t关系图象,故A正确;
B.在0时刻,A、B两车不在同一位置,二者相距s0,故B错误;
C.在t1时刻时,A、B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二者位置相同,但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则二者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在t2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2-s0、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2,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
A.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A不符合题意;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18cm,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
C.正常人的心脏1s跳动1次,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张考试卷厚度大约为0.08m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由得,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B
【详解】
A.“朝辞白帝彩云间”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千里江陵一日还”,既能知道路程也能确定时间,所以可以估计速度,故B符合题意;
C.“两岸猿声啼不住”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 即不能知道路程也不能确定时间,所以没法估计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
A.地面上的白线不是光源,反射出的光射入摄像机成像,故A错误;
B.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无人机在上升过程中,物距变大,像变小,故B错误;
C.由如图已知在第6s至第10s内,无人机的运动速度保持10m/s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由如图知无人机竖直向上运动到95m上空时用的时间为15s,则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C。
14.D
【详解】
速度之比是3∶2,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详解】
AB.由可知,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故AB错误;
C.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一直在向下远离乙,所以甲在竖直向下运动,故C正确;
D.第6秒时,甲所在位置为
乙所在位置为
所以第6秒时,乙在甲上方的距离为
故D错误。
故选C。
16. 80
【详解】
[1]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
[2] 平均速度
17. 30.0 0.5
【详解】
[1]由图可知,小车运动的路程
sAB=40.0cm-10.0cm=30.0cm
[2]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18. 3.6 36 20 15
【详解】
1h=3600s,∴1m/s=1×3600m/h=3.6km/h;∴10m/s=10×3.6km/h =36km/h;54m/s=54×3.6km/h =194.4km/h;∵1km/hm/s,∴72km/h=72×13.6m/s=20m/s.
19. 变速 13.5
【详解】
[1]分析图可知,小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速度,所以整个过程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同,整个过程小车做变速运动。
[2]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0.2.6×1013
【详解】
解答:光传播的总路程约为S=vt=3×108m/s×8.64×104s2.6×1013m.
21. 反射 内 凝华 原行驶速度 反应距离
【详解】
(1)[1]光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在铝箔材质表面发生反射,进入车内的光线减少,降低车内温度。
(2)[2][3]冬天,车内温度高于车外,车内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放冷凝华成霜附在玻璃内表面。
(3)[4]由图得,汽车的原运动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长,说明汽车的原行驶速度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5]汽车在反映距离里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距离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4)[6]司机反应时间保持原有速度行驶,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反应距离变长,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2. 90 110 是 高于20000 信息 10 大桥模型晃动幅度随风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10级风力左右晃动幅度最大
【详解】
(1)[1]由轿车的速度表可知,此时轿车的速度为90km/h。
(2)[2][3]由题意可知,桥长,通过大桥需要的时间,限速100km/h。则汽车通过大桥的平均速度
故此时汽车是超速的。
(3)[4]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5]经检测,大桥无一机构性裂缝。这是利用了声传传递信息的特性。
(6)[6][7]据图2能看出,此时大桥模型晃动幅度随风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10级风力左右晃动幅度最大。
23. 小型客车限速100km/h 80km/h,没有超速
【详解】
(1)[1]图甲所示的是限速标志,其物理意义是:小型客车限速100km/h。
(2)[2]由图乙可知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用的时间
轿车在这一区间路段平均速度是
所以轿车没有超速。
24.见解析
【详解】
由图知,该区间的最高限速为100km/h,前方区间测量长度为66km,某辆汽车通过该区间的时间为
t==0.5h
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的速度为
因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的速度大于100km/h,故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是 “超速”的。
25. C 2 34 C 8 0.7 变慢
【详解】
(1)[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是在进行实验,故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2]根据题意知道,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超声波次数是
[3]因为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1=0.2s,则超声波第一次发射后到汽车接到p1时所用时间是
由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发射后到汽车接到p1时,超声波通过的路程是
(3)[4]根据题意知道,则超声波发射后到汽车接到时所用时间是
根据可知,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
即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在变小,由甲图可知是汽车是向左运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5]由可得,志愿者的反应距离为
[6]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比没有接听电话反应过程多出的距离
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比没有接听电话反应过程多出的时间
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的刹车反应时间
[7]由此实验及上述数据表明,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26. 120km/h 10 100 不超速 16.19 48.57
【详解】
(1)[1][2]从图乙可知,表示汽车在该区间测速路段允许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20km/h;通过该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不得少于
(2)[3][4]前13.5 km控制车速为90 km/h,前13.5 km所需的时间为
剩余测速路段控制车速为130 km/h,剩余测速路段所需的时间为
该汽车通过全部测速路段的平均速度为
该速度小于该区间测速路段允许的最大行驶速度,故小汽车不超速。
(3)[5][6]测速仪第一次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汽车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汽车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汽车行驶的时间
汽车的速度为
测速区域边缘距测速仪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热机的效率复习与检测(答案)

下一篇:8. 实验: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