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同步练习-2023-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 科粤版(2012)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水蒸发为水蒸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变小 B.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C.分子的体积变小 D.分子运动速率变小
2.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用分子的知识解释非吸烟者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质量小
3.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由于
A.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B.分子总是不断运动
C.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4.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C.硫在空气和氧气中都能燃烧,因为同种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事实 解释
A 碘酒是混合物 由不同分子构成
B 端午节粽飘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气体受热膨胀 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碘受热升华 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A.A B.B C.C D.D
6.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八月桂花满园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7.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车胎在阳光下爆裂——分子体积变大
B.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
B.当液态水变为固态冰时,水分子就停止运动了
C.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D.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
二、填空题
9.碘是紫黑色固体,可以溶解在无色透明的酒精中,形成紫红色的碘酒溶液。
(1)碘的元素符号是 ;其颜色和 (填物质名称)的颜色一样。
(2)在生活中常用碘酒对皮肤上的伤口进行消毒,预防伤口发炎。消毒属于 变化。
(3)固体碘受热时升华为碘蒸气,此时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 发生变化,因而属于 变化。
(4)固体碘、碘蒸气、碘酒都能使无色的淀粉溶液变蓝,说明 .
(5)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碘酒中碘分子的分布(酒精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0.从分子角度认识两种变化:
讨论:从下图中你能获得什么微观信息?
(1) 变化
该变化的实质是 。该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主要区别) ;化学变化中 改变, 不改变。反应前有 种分子,反应后有 种分子。反应前的方框中的是 物,反应后的方框中的是 物。画出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图像 。
小结:原子定义: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分解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 、 、 都不改变;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2) 变化
分子种类 改变(是或者否)。
小结:物理变化 新分子生成,分子本身 改变。如水变为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间隔变大了;化学变化 新分子生成,分子本身 改变。如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变成了水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11.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分子的观点回答。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2)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
(3)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 。
三、实验题
12.如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试管内溶液先变红。
(3)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四、简答题
13.请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酒香不怕巷子深
(2)加压时,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3)过氧化氢与水组成元素相同,但是性质却相差很大的原因。
14.某小组同学在玻璃管两端同时放入蘸有试剂的棉花,做了下图所示实验, 发现在玻璃管内形成了白色烟环(成分为氯化铵),且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 一端。
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的原因是 。
五、科学探究题
15.探究分子运动及与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同学们积极参与实验。
Ⅰ.小华设计了如图两种实验方案。
(1)实验一(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 。
实验二中图2、图3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1mL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50℃的热水中。
(2)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在实验二中浓氨水被封入密闭塑料瓶中,和实验一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 。
Ⅱ.小王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图5),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输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现收集一塑料瓶氧气用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6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4)能够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的曲线是 (填字母序号)。
a.MN段 b.NP段 c.PQ段
(5)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 。
(6)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时几乎不再变。
(7)Ⅲ.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的关系: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氨气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质量。如图7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实验时观察到C处产生的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 (“大”或“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六、综合应用题
16.能源不可或缺。
(1)能源的转化和储存 祝融号火星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为科学仪器供电。火星车顶部安装了集热窗,里面装有正十一烷,其熔点为-26°C。白天,火星表面温度可升高至35°C,这种物质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夜间,火星表面温度下降到-60°C时,这种物质凝固为火星车提供热量。
(2)氢能源的获得 甲烷和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取高统H2的方法之一,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甲烷和水蒸气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ⅰ.CH4+H2OCO+3H2 ⅱ.CO+H2OCO2+H2 ⅲ.CH4C(s)+2H2
已知:s表示该物质为固态;H2中混有CO不易被除去。
①上述三个反应中化合价均有变化的元素有 (填元素符号)。
②反应ⅰ因 对反应器设备和催化剂产生不利影响。
③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使ⅰ中生成的CO在ⅱ中全部转化,目的是 。
(4)用CaO可以除去反应器中的CO2,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从t1开始,单位时间内CaO消耗率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能源的利用 甲醇将被推广为汽车能源,醉和氧气在气缸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甲醇的化学式是 。
()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质量、体积都不发生改变,变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以及排列顺序,水变成水蒸气后分子运动速率变大。
故选B。
2.A
【详解】A、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体积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间有间隙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与分子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D
【详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则分子的质量、大小均不变,主要由于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选D。
4.B
【详解】A、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正确;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增大,错误;
C、硫在空气和氧气中都能燃烧,因为同种氧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人被动吸烟,正确;
故选B。
5.C
【详解】A、碘酒中的溶质是碘,碘由碘分子构成,酒精是溶剂,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选项A正确;
B、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选项B正确;
C、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故选项C错误;
D、碘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引起的,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H2O2和H2O化学性质不相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7.A
【详解】A.车胎在阳光下爆裂,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造成的,故A不合理;
B.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B合理;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C合理。
故选:A。
8.B
【详解】A、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故A正确;
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水分子在气态、液态和固态时都在不断运动,所以当液态水变为固态冰时,水分子仍然是不断运动的,故B不正确;
C、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故C正确;
D、水蒸发时,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水结成冰,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度减慢,故D正确;
故选B。
9. I 高锰酸钾 化学 分子间的间隔 物理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 甲
【详解】(1)碘的元素符号是I,高锰酸钾是紫褐色固体,所以碘和高锰酸钾颜色相同;
(2)在生活中常用碘酒对皮肤上的伤口进行消毒,预防伤口发炎,所以消毒属于化学变化;
(3)固体碘受热时升华为碘蒸气,此时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固体碘、碘蒸气、碘酒都能使无色的淀粉溶液变蓝,是因为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碘分子,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5)碘被酒精溶解,碘分子在下层聚集,则下层颜色较深,上层较浅;因溶液是均一的,所以甲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10.(1) 化学 有新物质生成 分子 原子 分子种类 原子种类 2 1 混合 纯净 和 原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种类 数目 质量
(2) 物理 否 没有 没有 有 发生
【解析】略
11.(1)分子的体积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详解】(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
(2)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在不断运动,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了,故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两种物质混合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占据了彼此之间的间隔,使总体积变小了,故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12. 进行对比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快慢的影响等
【详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快慢的影响等。
13. 分子在不停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构成不同
【详解】(1)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总是在不停运动的,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而挥发,散发气味;
(2)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加压时,分子间隔变小,物质的体积变小;所以加压时,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3)决定物质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过氧化氢与水组成元素相同,但是性质却相差很大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不同。
14.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所以生成的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
【详解】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慢,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所以生成的白色烟环偏向蘸有浓盐酸的棉花一端。
15.(1) 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分子在不断运动
(2)小纸花从下而上依次变红,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3)不会污染空气
(4)c
(5)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6)21%
(7)小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能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据此可得出:微粒在不断运动;
(2)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从下而上依次变红,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此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在实验二中浓氨水被封入密闭塑料瓶中,和实验一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氨气分子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4)敞口放置,氧气体积分数不断减小,是因为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会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氧气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说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选c;
(5)MN段和NP段相比较,NP段氧气体积分数减小的较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6)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时几乎不再变,这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7)C处产生的烟较多,说明氨气分子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由此可知,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16.(1) 电 吸收
(2)CH4+2H2O4H2+CO2
(3) C、H 产生CO 提高CH4的转化率,节约能源
(4)降低
(5)CH4O/CH3OH
【详解】(1)祝融号火星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能为科学仪器供电,所以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物质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2)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和CO2,所以甲烷和水蒸气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H2O4H2+CO2。
(3)①反应ⅰ中,C由-4价升为+2价,H由+1价降为0价;
反应ⅱ中,C由+2价升为+4价,H由+1价降为0价;
反应ⅲ中,C由-4价升为0价,H由+1价降为0价。
综上所述,三个反应中化合价均有变化的元素有C、H。
②已知H2中混有CO不易被除去,所以反应i中因产生CO对反应器设备和催化剂产生不利影响。
③通过调控反应条件,使ⅰ中生成的CO在ⅱ中全部转化,目的是提高CH4的转化率,节约能源。
(4)由图2可知,t1开始,单位时间内CaO消耗率降低。
(5)由图3可知,反应前为2个甲烷、3个O2,反应后为2个CO2、4个H2O,则1个甲烷为CH4O,甲烷的化学式为CH3OH。
()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2-2023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b卷)(含解析)

下一篇: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同步练习-2023-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 科粤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