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 B.湿衣晾干 C.纸张燃烧 D.玻璃破碎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部分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50 B.元素的名称为锡
C.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g D.元素符号为Sn
3.二氧化硫(SO2)是空气污染物之一.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A.0 B.+2 C.+4 D.+6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变化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5: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白烟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多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6.(2017·城中模拟)如图表示的是身边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有关这些物质的比较和判断正确的是(  )
A.柠檬汁的酸性比西瓜汁的强
B.柠檬汁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C.鸡蛋清的碱性比草木灰水的强
D.草木灰水溶液呈酸性
7.下列各组物质,仅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将它们区分出来的是(  )
A.氧气和空气 B.二氧化碳和氮气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氮气和空气
8.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H2+O2H2O B.3Fe+2O2=Fe3O4
C.Cu+2HCl=CuCl2+H2↑ D.CO2+Ca(OH)2=CaCO3↓+H2O
10.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催化剂可以提高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D.催化剂可以降低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11.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浓硫酸 B.氯化钠 C.氧化钙 D.硝酸铵
1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 泥沙 加入水溶解,过滤,蒸发
B O2 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D H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可用于洗涤油污的 Na2CO3 水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蚊子体内含有甲酸,被蚊子叮咬后可涂肥皂水止痒,则室温时肥皂水的 pH   7(填“>”、“<”或“=”)。
三、简答题
14.某校在“国际化学年”中开展了以下趣味活动。
(1)“1+1<2”:将100 mL酒精与100 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
(2)“指纹鉴定”: 向指纹上喷硝酸银溶液, 指纹汗液中含有的氯化钠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 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 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
(2)图 B 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四、填空题
16.回答:
(1)酸式盐是酸中的氢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如碳酸氢钠,它能与可溶性碱反应,写出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如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能与酸反应, 写出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五、实验题
17.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可以用 E 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   ,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氧气已收满。
(3)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欲制得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将气体通过盛有   (填药品名称)的洗气瓶 F。
(4)用收集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完成如图 G、H 所示实验,G 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   ,H 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红色,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六、计算题
18.科学研究表明: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增高白血球、保肝利胆、抗肿瘤、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被誉为“第七营养素”, 它可以从忍冬科植物中提取,化学式为C16H18O9。请问:
(1)绿原酸由   种元素组成,一个绿原酸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绿原酸中H、O元素的质量比是   ,绿原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元素
七、流程题
19.过氧化钙(CaO2)难溶于水,常温下稳定,在潮湿空气及水中缓慢放出氧气,广泛应用于渔业等领域。下图是以大理石(含Al2O3及其他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等为原料制取CaO2的流程图:
(1)操作a、b、c的名称都是     。
(2)操作a的目的是     。
(3)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副产品的化学式为     。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5)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在该生产过程中,用110kg大理石制得了72kg的过氧化钙。如果不考虑过程中的损耗,可计算出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八、科学探究题
20.在一次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老师交给某学习小组一瓶由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后,并经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要求对该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1)【提出猜想】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
A.NaOH
B.Na2CO3、Ca(OH)2、NaOH
C.Na2CO3和 NaOH
D.   
(2)【讨论交流】
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   (填猜想序号),其理由是   。
若猜想 A 成立,则原反应中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
(3)【实验探究】
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加入 足量的   溶液 有气泡产生 猜想   成立 (填猜想序号)
乙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的 Na2CO3溶液 无明显实验现象 猜想 A 成立
(4)【反思与评价】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除猜想 A可能成立外,猜想   也可能成立(填猜想序号)。
九、计算题
21.某化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不考虑其它物质),为回收铜和硫酸亚铁,研究人员设计出“用铁处理”的方案,取100g上述废液,向其中加入2.8g铁粉,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求:
(1)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回收得到硫酸亚铁的质量是_____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冰块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湿衣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原子的质子数为左上角的数字50,不符合题意;
B、中间的汉字“ 锡 ”表示元素名称,不符合题意;
C、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符合题意;
D、右上角的字母“Sn”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分析。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3.【答案】C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
故选C.
【分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特别是不变价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利用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求出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4.【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于反应后还有3个某一反应物分子剩余,故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 或1:2,不符合题意;
C、由质量守恒定律或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不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分子,且该反应的分子数目也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分析;
B、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不变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改变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故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少,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白磷、硫、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柠檬汁的pH为2~3,显酸性;西瓜汁的pH为5~6,显酸性;根据酸溶液的pH 越小,酸性越强,因为柠檬汁的pH比西瓜汁的小,所以酸性比西瓜汁的强;A符合题意;
B、柠檬汁的pH为2~3,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B不符合题意;
C、鸡蛋清的pH为7~8,显碱性;草木灰水的pH大于11,显碱性;根据碱溶液的pH 越大,碱性越强,因为鸡蛋清的pH比草木灰水的小,所以碱性比草木灰水的弱;C不符合题意;
D、草木灰水的pH大于11,显碱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是正确计算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氧气助烧,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烧得更旺,在空气中继续燃烧,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无法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符合题意;
C、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烧得更旺,不符合题意;
D、燃着的木条在氮气中熄灭,在空气中继续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不支持燃烧,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A、溶液pH从小于7逐渐变大,由于NaOH溶液过量,最后应大于7,不符合题意;
B、随着反应的进行,NaCl从无到有,恰好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增加,符合题意;
C、混合溶液中一开始是盐酸,水的质量不为0,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水的质量还会增加,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没有生成气体或沉淀,故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所加的NaOH溶液过量以及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方程式没有配平,应为2 H2+O22H2O, 不符合题意;
B、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应为点燃,不符合题意;
C、铜的金属活动性在氢之后,与稀盐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配平等各项均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进行判断。首先检查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再看化学式是否正确,方程式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是否标注。
10.【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符合题意;
B、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也可减慢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两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11.【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说明硝酸钾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结合A图可知,加入的物质使溶液温度降低。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溶于水都可使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固体的质量变化,结合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确定溶液温度的变化,再根据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分,不符合题意;
C、Na2CO3、NaOH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符合题意;
D、HCl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NaOH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3.【答案】(1)碱性
(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1) 可用于洗涤油污的Na2CO3,俗称纯碱,其水溶液显碱性;
(2)甲酸是酸,pH<7,涂肥皂水止痒,说明肥皂水显碱性,则肥皂水的pH>7。
【分析】(1)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分析;
(2)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分析。
14.【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
(2)AgNO3 + NaCl=AgCl↓ + NaNO3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 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隔中;
(2) 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AgNO3 + NaCl=AgCl↓ + NaNO3 。
【分析】(1) 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
(2)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分析 。
15.【答案】(1)可燃物
(2)隔绝氧气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知,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空气)。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6.【答案】(1)NaHCO3+NaOH=Na2CO3+H2O
(2)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由于酸式盐是酸中的氢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则酸式盐碳酸氢钠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NaOH=Na2CO3+H2O;
(2) 由于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则碱式盐碱式碳酸铜继续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铜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即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17.【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
(2)2H2O22H2O+O2↑;氧气不易溶于水;集气瓶中的水排完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3)BD;浓硫酸
(4)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CO2+H2O=H2CO3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根据浓硫酸或碱石灰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仪器可知:①是长颈漏斗;②是水槽;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E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氧气,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
当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排完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满。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BD;
由于二氧化碳不与硫酸反应,且浓硫酸有吸水性,故干燥二氧化碳可将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
(4)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为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确定能干燥的气体;
(4)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高温熔融物溅落会使集气瓶瓶底炸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18.【答案】(1)3/三;43
(2)1:8/18:144;碳/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由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一个绿原酸分子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9个氧原子,共43个原子构成。
(2)绿原酸中H、O元素的质量比=(1x18):(16 x 9)=18:144=1:8;绿原酸中 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x16):18:(16x9)=32:3:24,所以绿原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
(2)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19.【答案】(1)过滤
(2)除去大理石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
(3)
(4)
(5)复分解反应
(6)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 操作 a、b、c都是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都是:过滤;
(2)操作 a 是加入盐酸,这样大理石中的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钙,然后过滤,故目的是:除去大理石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
(3)滤液B中含有CaCl2溶液,加入(NH4)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H4)2CO3 =2NH4Cl+CaCO3↓,过滤后,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副产品为NH4Cl;
(4)由于大理石中含有Al2O3,加入盐酸发生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生成的AlCl3与加入的氨水发生反应①,故化学方程式为:3NH3·H2O+AlCl3=Al(OH)3↓+3NH4Cl;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 H2O2=CaO2+2HCl,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6)如果不考虑过程中的损耗,根据元素守恒CaCO3~CaO2,即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可制得72份质量的过氧化钙,则制得72kg的过氧化钙需消耗100kg的碳酸钙,故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1)根据过滤的与原理分析;
(2)根据盐酸不能与大理石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反应分析;
(3)根据滤液B中的CaCl2与加入的(NH4)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分析;
(4)大理石中的Al2O3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铝,氯化铝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铵分析;
(5)根据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分析;
(6)根据转化过程中钙元素质量不变,通过制得的过氧化钙计算消耗的碳酸钙质量,进而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答案】(1)Ca(OH)2和 NaOH
(2)B;Ca(OH)2与 Na2CO3能反应
(3)稀盐酸;C
(4)C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 (1)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与 Ca(OH)2=2NaOH+ CaCO3↓。反应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①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只含有氢氧化钠,即猜想A;②碳酸钠溶液过量,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2CO3,即猜想C;③澄清石灰水过量,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Ca(OH)2。故猜想D答案为:NaOH和Ca(OH)2。
(2)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猜想是B,因为Na2CO3与 Ca(OH)2能反应不能共存;
(3)加入某试剂后试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此气体应为二氧化碳,实验操作应为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说明滤液中含Na2CO3,故猜想C成立;
(4)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也会无明显现象,所以猜想C也可能成立。
【分析】根据反应后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过量,能反应的物质不能共存,以及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析。
21.【答案】(1)解:设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 x ,
Fe +CuSO4=FeSO4+ Cu
56 64
2.8g x
,解得 x =3.2g
答: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3.2g。
(2)14.94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 (2)由(1)知100g废液加入铁粉后得到3.2g铜,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00g-3.2g,由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故回收得到硫酸亚铁的质量是:(100g-3.2g )x15%=14.94g。
【分析】(1)设未知数,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量是铁的质量,未知量是铜的质量,列比例式求解即可。
(2)根据回收得到铜的质量确定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 B.湿衣晾干 C.纸张燃烧 D.玻璃破碎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冰块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湿衣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部分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50 B.元素的名称为锡
C.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g D.元素符号为Sn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原子的质子数为左上角的数字50,不符合题意;
B、中间的汉字“ 锡 ”表示元素名称,不符合题意;
C、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符合题意;
D、右上角的字母“Sn”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的信息分析。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3.二氧化硫(SO2)是空气污染物之一.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A.0 B.+2 C.+4 D.+6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
故选C.
【分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特别是不变价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利用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求出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变化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5:1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D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于反应后还有3个某一反应物分子剩余,故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 或1:2,不符合题意;
C、由质量守恒定律或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不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分子,且该反应的分子数目也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分析;
B、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不变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改变分析。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白烟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多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故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少,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白磷、硫、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分析。
6.(2017·城中模拟)如图表示的是身边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有关这些物质的比较和判断正确的是(  )
A.柠檬汁的酸性比西瓜汁的强
B.柠檬汁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C.鸡蛋清的碱性比草木灰水的强
D.草木灰水溶液呈酸性
【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A、柠檬汁的pH为2~3,显酸性;西瓜汁的pH为5~6,显酸性;根据酸溶液的pH 越小,酸性越强,因为柠檬汁的pH比西瓜汁的小,所以酸性比西瓜汁的强;A符合题意;
B、柠檬汁的pH为2~3,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B不符合题意;
C、鸡蛋清的pH为7~8,显碱性;草木灰水的pH大于11,显碱性;根据碱溶液的pH 越大,碱性越强,因为鸡蛋清的pH比草木灰水的小,所以碱性比草木灰水的弱;C不符合题意;
D、草木灰水的pH大于11,显碱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是正确计算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各组物质,仅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将它们区分出来的是(  )
A.氧气和空气 B.二氧化碳和氮气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氮气和空气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氧气助烧,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烧得更旺,在空气中继续燃烧,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无法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符合题意;
C、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烧得更旺,不符合题意;
D、燃着的木条在氮气中熄灭,在空气中继续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不支持燃烧,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分析。
8.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A、溶液pH从小于7逐渐变大,由于NaOH溶液过量,最后应大于7,不符合题意;
B、随着反应的进行,NaCl从无到有,恰好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增加,符合题意;
C、混合溶液中一开始是盐酸,水的质量不为0,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水的质量还会增加,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没有生成气体或沉淀,故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所加的NaOH溶液过量以及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H2+O2H2O B.3Fe+2O2=Fe3O4
C.Cu+2HCl=CuCl2+H2↑ D.CO2+Ca(OH)2=CaCO3↓+H2O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方程式没有配平,应为2 H2+O22H2O, 不符合题意;
B、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应为点燃,不符合题意;
C、铜的金属活动性在氢之后,与稀盐酸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配平等各项均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进行判断。首先检查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再看化学式是否正确,方程式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是否标注。
10.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催化剂可以提高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D.催化剂可以降低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符合题意;
B、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也可减慢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两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11.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浓硫酸 B.氯化钠 C.氧化钙 D.硝酸铵
【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说明硝酸钾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结合A图可知,加入的物质使溶液温度降低。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溶于水都可使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固体的质量变化,结合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确定溶液温度的变化,再根据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1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 泥沙 加入水溶解,过滤,蒸发
B O2 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滴入足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D H2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与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除去水分,不符合题意;
C、Na2CO3、NaOH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符合题意;
D、HCl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NaOH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二、填空题
1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可用于洗涤油污的 Na2CO3 水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蚊子体内含有甲酸,被蚊子叮咬后可涂肥皂水止痒,则室温时肥皂水的 pH   7(填“>”、“<”或“=”)。
【答案】(1)碱性
(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解答】(1) 可用于洗涤油污的Na2CO3,俗称纯碱,其水溶液显碱性;
(2)甲酸是酸,pH<7,涂肥皂水止痒,说明肥皂水显碱性,则肥皂水的pH>7。
【分析】(1)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分析;
(2)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分析。
三、简答题
14.某校在“国际化学年”中开展了以下趣味活动。
(1)“1+1<2”:将100 mL酒精与100 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 mL。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
(2)“指纹鉴定”: 向指纹上喷硝酸银溶液, 指纹汗液中含有的氯化钠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分子间有间隔
(2)AgNO3 + NaCl=AgCl↓ + NaNO3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 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隔中;
(2) 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AgNO3 + NaCl=AgCl↓ + NaNO3 。
【分析】(1) 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
(2)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分析 。
15.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 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 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
(2)图 B 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答案】(1)可燃物
(2)隔绝氧气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知,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可燃物;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空气)。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 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四、填空题
16.回答:
(1)酸式盐是酸中的氢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如碳酸氢钠,它能与可溶性碱反应,写出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如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能与酸反应, 写出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NaHCO3+NaOH=Na2CO3+H2O
(2)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由于酸式盐是酸中的氢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则酸式盐碳酸氢钠继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NaOH=Na2CO3+H2O;
(2) 由于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被部分中和的产物,则碱式盐碱式碳酸铜继续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铜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即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五、实验题
17.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可以用 E 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   ,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氧气已收满。
(3)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欲制得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将气体通过盛有   (填药品名称)的洗气瓶 F。
(4)用收集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完成如图 G、H 所示实验,G 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   ,H 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红色,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
(2)2H2O22H2O+O2↑;氧气不易溶于水;集气瓶中的水排完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3)BD;浓硫酸
(4)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CO2+H2O=H2CO3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根据浓硫酸或碱石灰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仪器可知:①是长颈漏斗;②是水槽;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E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氧气,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
当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排完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满。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制取并收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BD;
由于二氧化碳不与硫酸反应,且浓硫酸有吸水性,故干燥二氧化碳可将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
(4)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为防止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底;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确定能干燥的气体;
(4)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高温熔融物溅落会使集气瓶瓶底炸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六、计算题
18.科学研究表明: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增高白血球、保肝利胆、抗肿瘤、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被誉为“第七营养素”, 它可以从忍冬科植物中提取,化学式为C16H18O9。请问:
(1)绿原酸由   种元素组成,一个绿原酸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2)绿原酸中H、O元素的质量比是   ,绿原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元素
【答案】(1)3/三;43
(2)1:8/18:144;碳/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由绿原酸的化学式可知,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一个绿原酸分子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9个氧原子,共43个原子构成。
(2)绿原酸中H、O元素的质量比=(1x18):(16 x 9)=18:144=1:8;绿原酸中 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x16):18:(16x9)=32:3:24,所以绿原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碳元素。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该微粒中所含该原子的数目。
(2)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七、流程题
19.过氧化钙(CaO2)难溶于水,常温下稳定,在潮湿空气及水中缓慢放出氧气,广泛应用于渔业等领域。下图是以大理石(含Al2O3及其他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等为原料制取CaO2的流程图:
(1)操作a、b、c的名称都是     。
(2)操作a的目的是     。
(3)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副产品的化学式为     。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5)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在该生产过程中,用110kg大理石制得了72kg的过氧化钙。如果不考虑过程中的损耗,可计算出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过滤
(2)除去大理石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
(3)
(4)
(5)复分解反应
(6)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 操作 a、b、c都是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都是:过滤;
(2)操作 a 是加入盐酸,这样大理石中的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氯化钙,然后过滤,故目的是:除去大理石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
(3)滤液B中含有CaCl2溶液,加入(NH4)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H4)2CO3 =2NH4Cl+CaCO3↓,过滤后,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副产品为NH4Cl;
(4)由于大理石中含有Al2O3,加入盐酸发生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生成的AlCl3与加入的氨水发生反应①,故化学方程式为:3NH3·H2O+AlCl3=Al(OH)3↓+3NH4Cl;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 H2O2=CaO2+2HCl,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6)如果不考虑过程中的损耗,根据元素守恒CaCO3~CaO2,即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可制得72份质量的过氧化钙,则制得72kg的过氧化钙需消耗100kg的碳酸钙,故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1)根据过滤的与原理分析;
(2)根据盐酸不能与大理石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杂质反应分析;
(3)根据滤液B中的CaCl2与加入的(NH4)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分析;
(4)大理石中的Al2O3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铝,氯化铝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铵分析;
(5)根据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分析;
(6)根据转化过程中钙元素质量不变,通过制得的过氧化钙计算消耗的碳酸钙质量,进而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八、科学探究题
20.在一次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老师交给某学习小组一瓶由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反应后,并经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要求对该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1)【提出猜想】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
A.NaOH
B.Na2CO3、Ca(OH)2、NaOH
C.Na2CO3和 NaOH
D.   
(2)【讨论交流】
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   (填猜想序号),其理由是   。
若猜想 A 成立,则原反应中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
(3)【实验探究】
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加入 足量的   溶液 有气泡产生 猜想   成立 (填猜想序号)
乙同学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的 Na2CO3溶液 无明显实验现象 猜想 A 成立
(4)【反思与评价】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除猜想 A可能成立外,猜想   也可能成立(填猜想序号)。
【答案】(1)Ca(OH)2和 NaOH
(2)B;Ca(OH)2与 Na2CO3能反应
(3)稀盐酸;C
(4)C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 (1)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与 Ca(OH)2=2NaOH+ CaCO3↓。反应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①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只含有氢氧化钠,即猜想A;②碳酸钠溶液过量,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Na2CO3,即猜想C;③澄清石灰水过量,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为NaOH和Ca(OH)2。故猜想D答案为:NaOH和Ca(OH)2。
(2)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猜想是B,因为Na2CO3与 Ca(OH)2能反应不能共存;
(3)加入某试剂后试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此气体应为二氧化碳,实验操作应为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说明滤液中含Na2CO3,故猜想C成立;
(4)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也会无明显现象,所以猜想C也可能成立。
【分析】根据反应后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过量,能反应的物质不能共存,以及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析。
九、计算题
21.某化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不考虑其它物质),为回收铜和硫酸亚铁,研究人员设计出“用铁处理”的方案,取100g上述废液,向其中加入2.8g铁粉,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求:
(1)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回收得到硫酸亚铁的质量是_____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解:设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 x ,
Fe +CuSO4=FeSO4+ Cu
56 64
2.8g x
,解得 x =3.2g
答:回收得到铜的质量为3.2g。
(2)14.94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 (2)由(1)知100g废液加入铁粉后得到3.2g铜,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00g-3.2g,由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故回收得到硫酸亚铁的质量是:(100g-3.2g )x15%=14.94g。
【分析】(1)设未知数,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量是铁的质量,未知量是铜的质量,列比例式求解即可。
(2)根据回收得到铜的质量确定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5.4 密度与社会生活 练习(答案) 2023-2024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氧族与碳族及其应用(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