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0秋-2022秋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汇编-实验题(含解析)

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2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汇编-实验题
1.(2020-2021秋·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用NaCl固体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的仪器有 (填序号)。
a. b. c. d.
(2)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是 克。
(3)量取配好的溶液25mL,加入20mLAgNO3溶液时,恰好沉淀完全,则 mol/L。
(4)如果配制溶液过程中未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则最后配成的溶液中NaCl的浓度比所要求的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理由是 。
2.(2020-2021秋·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研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实验如下。
【实验一】
序号 操作 现象
Na2CO3 NaHCO3
① 在两支试管中加入1g Na2CO3或1g NaHCO3,再加入5mL水,振荡;将温度计分别插入其中 温度由17.6℃变为23.2℃;放置至室温时,试管内无固体 温度由17.6℃变为17.2℃;放置至室温时,试管内有少量固体残留
② 室温时,分别向①所得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溶液微红
(1)室温下,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的实验证据是 。
(2)根据两试管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该实验不能说明Na2CO3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理由是 。
【实验二】
测量下述实验过程的pH变化,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如下。
资料:pH越小,c(OH-)越小,溶液碱性越弱。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②和③中均产生白色沉淀。Ⅱ.
(4)澄清石灰水显碱性,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其原因是 。
(5)白色沉淀是 。
(6)加入4mL Na2CO3溶液或4mLNaHCO3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的质量相等。写出推理过程: 。
3.(2021-2022秋·北京东城·高一汇文中学校考期末)为探究Na、Mg,Al的金属性强弱,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a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c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实验1对应的实验现象为 (选填a、b、c、d中一种,下同);实验3对应的实验现象为 。
(2)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实验结论是 。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
4.(2021-2022秋·北京东城·高一汇文中学校考期末)实验室需要配制0.050溶液100 mL。
(1)选择仪器
完成本实验所必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或电子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 、 以及称量纸等。
(2)配制溶液
计算,称取蓝矾() g。
称量过程中蓝矾晶体应放于天平的左盘的称量纸上;称量完毕,将药品倒入烧杯中;溶解、恢复至室温;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将配好的溶液倒入指定的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3)误差分析:
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①容量瓶有少量水 (填“偏高”、“偏低”或“不影响”);
②定容时仰视读数 (填“偏高”、“偏低”或“不影响”)。
5.(2021-2022秋·北京东城·高一汇文中学校考期末)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无色的NO氧化成红棕色的,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
已知:NO不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与水反应生成和NO,也能与氧氧化钠溶液反应:。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④中盛放的药品是 。
(2)装置⑥中发生的反应中,气体物质是(填序号)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3)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 。
(4)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装置②的作用是 。
(6)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6.(2021-2022秋·北京东城·高一汇文中学校考期末)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补全并配平):
+ + = + +
(2)本实验中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浸有NaOH溶液棉花可以吸收可能逸出的,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
(6)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7)结合元素周期律解释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小的原因:氯、溴、碘同主族, 。
7.(2022-2023秋·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某同学在实验室中配制100mLNaCl溶液。
①需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是 g。
②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需用到玻璃棒。玻璃棒在实验过程中的用途有 。
(2)下图表示NaCl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微观状态示意图。
①甲、乙、丙按发生的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②图中的微粒“ ”表示 (填微粒符号),判断依据是 。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NaCl固体不导电,是由于固体中不存在离子
b.NaCl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c.NaCl溶液能导电,是由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测定某NaCl溶液的浓度:取xmL待测NaCl溶液,逐滴滴入溶液,当恰好沉淀时,消耗溶液的体积是ymL。
①上述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待测液中 。
8.(2022-2023秋·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实验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备氯气及探究氯气的性质。
资料:遇淀粉溶液变蓝,利用此现象可检验溶液中的。
(1)Ⅰ中制备氯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Ⅱ的目的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则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
(3)利用Ⅲ、Ⅳ装置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
①实验前,向Ⅲ、Ⅳ中均放入干燥的蓝色石蕊纸花,并向 中滴少量水将纸花润湿。
②实验时,根据Ⅲ中的纸花不变色及 现象,甲同学得出初步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及漂白性的物质。
③同学们分析后,认为用该实验装置不能得出“氯气与水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的结论,理由是 。
(4)利用装置V探究的氧化性。V中盛有溶液,随通入,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棕黄色。为进一步验证被氧化后所得的产物,实验方案如下:分别取少量V中反应后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 。
参考答案:
1. abd 5.85 1.25 偏低 NaCl没有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详解】用NaCl固体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根据实验步骤需要的仪器有天平、滤纸、药匙、小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根据c=×进行误差的分析。
(1)用NaCl固体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需要的仪器有天平、滤纸、药匙、小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则答案为abd;
(2) NaCl固体的质量=100mL×1.00mol/L×58.5g/mol=5.85g;
(3)NaCl+AgNO3=NaNO3+AgCl↓,n(AgNO3)=n(NaCl),则c(AgNO3)= 1.00mol/L×25mL÷20mL=1.25mol/L;
(4) 配制溶液过程中未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则在小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少量的NaCl,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则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
2. 相同温度下,1g Na2CO3在5mL水中完全溶解,而1g NaHCO3在5mL水中未完全溶解 Na2CO3溶于水放出热量,NaHCO3溶于水吸收热量 两溶液的浓度不同 Ca(OH)2=Ca2++2OH- CaCO3 两烧杯中Ca2+的物质的量相等,加入4mL Na2CO3溶液或4mL NaHCO3溶液时,OH-过量,两烧杯中CO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CaCO3的量相等
【分析】实验一:在两支试管中加入1g Na2CO3或1g NaHCO3,再加入5mL水,振荡,Na2CO3温度由17.6℃变为23.2℃,溶解过程放出热量;放置至室温时,试管内无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变红,则溶液显碱性,对比颜色,此时,碱性大于碳酸氢钠;NaHCO3温度由17.6℃变为17.2℃,吸收热量;放置至室温时,试管内有少量固体残留,部分溶解。
实验二根据实验现象,②和③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实验③中,碳酸氢根离子消耗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导致溶液的pH减小。
【详解】(1)室温下,在两支试管中加入1g Na2CO3或1g NaHCO3,再加入5mL水,振荡, Na2CO3试管内无固体,NaHCO3试管内有少量固体残留,可判断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2)Na2CO3温度由17.6℃变为23.2℃,说明碳酸钠溶于水放热;NaHCO3温度由17.6℃变为17.2℃,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
(3)碳酸钠的摩尔质量大于碳酸氢钠,且加入1g碳酸氢钠未完全溶解,导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浓度不同,则不能说明Na2CO3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
(4)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为Ca(OH)2,为强碱,完全电离,溶液显碱性,电离方程式为Ca(OH)2=Ca2++2OH-;
(5)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均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则沉淀为碳酸钙;
(6)两烧杯中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则Ca2+的物质的量相等,加入4mL Na2CO3溶液或4mL NaHCO3溶液时,OH-过量,导致两烧杯中CO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CaCO3的量相等。
3.(1) b a
(2)
(3)Na>Mg>Al
(4)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分析】金属与水、酸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活泼性越强,结合实验和实验现象可知,实验1对应的现象为b,实验2对应的现象为d,实验3对应的现象是a,实验4对应的实验现象是c,根据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性:Na>Mg>Al。
【详解】(1)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由于钠的金属性很活泼,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钠的密度比水小,且熔点低,则其实验现象为: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故选b;实验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镁与盐酸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故选a,故答案为:b;a;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沸水反应,而Al与盐酸反应不如Mg与盐酸反应剧烈,从而可知金属性:Na>Mg>Al,故答案为:Na>Mg>Al;
(4)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4.(1) 10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2)1.3
(3) 不影响 偏低
【分析】用固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根据步骤选择需要的仪器;依据m=nM计算需要蓝矾(CuSO4 5H2O)的质量;依据进行误差分析。
(1)
用固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用到的仪器为: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因此缺少的仪器为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故答案为: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
配制0.050mol L-1CuSO4溶液100mL,其物质的量为,需称取蓝矾(CuSO4 5H2O)的质量为,故答案为:1.3;
(3)
①只要定容时正确,至于水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加入的,对浓度无影响,因此容量瓶有少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会产生影响,对溶液浓度无影响,故答案为:不影响;
②定容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答案为:偏低。
5.(1)浓HNO3
(2)c
(3)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4)
(5)将NO2转化为NO
(6)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分析】装置①浓硝酸和铜反应生成NO2,装置②利用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将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装置③盛放稀硝酸,验证稀HNO3不能氧化NO,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装置⑤是收集NO,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空气。
(1)
装置④是为了验证浓硝酸能将无色的NO氧化成红棕色的,因此装置④中应盛放的浓HNO3,故答案为:浓HNO3;
(2)
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发生的反应为,该反应中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既降低又升高,则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选c,故答案为:c;
(3)
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故答案为: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4)
装置①中浓硝酸和铜片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
装置②中盛放H2O,使NO2与H2O反应,将NO2转化为NO,故答案为将NO2转化为NO;
(6)
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NO2红棕色气体,故答案为: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1) 2 10 16H+ 2 5Cl2 8H2O
(2)装置A内上方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
(3)
(4)
(5)打开活塞b,将C中的少量液体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观察四氯化碳层溶液显紫红色
(6)确认C中的黄色溶液无氯气,排除氯气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7)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分析】装置A中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可以置换出KI中的碘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显蓝色,从而验证氯和碘的氧化性强弱,装置B、C中氯气与NaBr反应生成Br2,验证氯和溴的氧化性强弱,打开活塞b,将C中的少量液体滴入D中,发生溴单质置换碘单质的反应,验证溴与碘的氧化性强弱。
【详解】(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该气体为氯气,即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2;10;16H+;2;5Cl2;8H2O;
(2)装置A内上方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置换出了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显蓝色,从而可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故答案为:装置A内上方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
(3)B中氯气与NaBr溶液反应生成单质溴和氯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答案为:;
(4)浸有NaOH溶液棉花可以吸收可能逸出的Cl2,NaOH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打开活塞b,将C中的少量液体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观察四氯化碳层溶液显紫红色,说明溴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从而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故答案为:打开活塞b,将C中的少量液体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观察四氯化碳层溶液显紫红色;
(6)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中的黄色溶液无氯气,排除氯气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故答案为:确认C中的黄色溶液无氯气,排除氯气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7)氯、溴、碘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小,故答案为: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7.(1) 5.85g 搅拌和引流
(2) 乙、丙、甲 Cl Cl原子半径大于Na c
(3)
【详解】(1)①配制100mLNaCl溶液;需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是;故答案为5.85g。
②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需用到玻璃棒,玻璃棒在实验过程中的用途有搅拌和引流,故答案为搅拌和引流。
(2)①NaCl在水中溶解,NaCl在水分子作用下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所以溶解顺序为乙、丙、甲;故答案为乙、丙、甲。
②图中的微粒“ ”表示Cl,判断依据是Cl原子半径大于Na;故答案为Cl;Cl原子半径大于Na。
③a.NaCl固体中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只是钠离子和氯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故a错误;
b.NaCl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不需要外加电场;故b错误;
c.NaCl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故c正确;
故答案选c。
(3)①NaCl溶液中逐滴滴入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取xmL待测NaCl溶液,逐滴滴入溶液,当恰好沉淀时,消耗溶液的体积是ymL;待测液中,;所以;故答案为。
8.(1)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浓硫酸
(3) Ⅳ Ⅳ中湿润的蓝色石蕊纸花先变红再褪色 Ⅰ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杂质
(4)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氧化所得产物中有Fe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氧化所得产物中有
【分析】Ⅰ制备氯气,Ⅱ干燥氯气,Ⅲ中干燥的蓝色石蕊纸花不变色,Ⅳ中湿润的蓝色石蕊纸花先变红再褪色;装置V中盛有溶液探究的氧化性,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防止污染。
【详解】(1)Ⅰ中制备氯气时,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锰、氯气、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Ⅱ的目的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作干燥剂,则瓶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3)①Ⅲ、Ⅳ装置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前,向Ⅲ、Ⅳ中均放入干燥的蓝色石蕊纸花,并向Ⅳ中滴少量水将纸花润湿。
②实验时,根据Ⅲ中的纸花不变色及Ⅳ中湿润的蓝色石蕊纸花先变红再褪色,甲同学得出初步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及漂白性的物质。
③Ⅰ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杂质,所以用该实验装置不能得出“氯气与水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的结论。
(4)Fe3+遇KSCN溶液变红,遇淀粉溶液变蓝;为进一步验证被氧化后所得的产物,实验方案如下:分别取少量V中反应后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氧化所得产物中有Fe3+;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氧化所得产物中有。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跟踪基础题(答案)

下一篇: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2 氧气课时训练(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