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练习 (9份打包含解析)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类型一 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1.(2022山东日照中考)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 (  )
A.乒乓球碎片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C.铜片导热和滤纸碎片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2.(2021北京中考)用下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①  ②
实验1
 

实验2
(1)实验1,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                  。
类型二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装置的改进
3.【新题型·微型实验】(2022河南中考改编)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写出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均匀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4.【新题型·创新实验】(2023北京西城期末)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步骤Ⅰ 步骤Ⅱ
资料: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1)步骤Ⅰ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
(2)步骤Ⅱ中,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有            。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D 乒乓球碎片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A错误;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低,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B错误;铜片导热属于物理变化,滤纸碎片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题中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正确。
2.答案 (1)①中白磷不燃烧,②中白磷燃烧 (2)试管中的水吸收了部分热量,导致温度达不到纸片的着火点
解析 (1)在实验1中,①中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白磷未与氧气接触,故白磷不燃烧;②中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故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2)实验2中两纸片均与氧气接触,实验①中纸片燃烧,实验②中纸片不燃烧,这是因为实验②中试管中的水吸收了部分热量,导致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
3.答案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答案 (1)隔绝氧气 (2)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3)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1)步骤Ⅰ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2)步骤Ⅱ中,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3)步骤Ⅰ中,铝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装置倒置后,水中的红磷不燃烧,铝片上的白磷燃烧。该实验说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九)
跨学科实践活动
类型一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
1.(2022浙江杭州中考)小金设计了一款在缺氧环境或出现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逃生时使用的自救呼吸器。其设计思路如图甲所示,自救呼吸器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中箭头方向表示气体流动方向)。


(1)呼吸气路的设计:自救呼吸器使用时,需用鼻夹夹住鼻子,用嘴咬合呼吸软管进行呼吸。在正常呼气时,单向阀A和B的开闭情况是         (填“A打开,B闭合”或“A闭合,B打开”)。
(2)生氧药品的选择:小金查阅资料发现超氧化物(用MO2表示,其中M为+1价)可与人呼出气体中的CO2、H2O反应生成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MO2+2H2O 4X+3O2↑
4MO2+2CO2 2M2CO3+3O2
X的化学式为     。
500 g超氧化钾(KO2)和500 g超氧化钠(NaO2)的生氧性能如图丙所示。小金依据人正常呼吸时需要生氧药品的生氧速率不低于1 L/min ,并结合自救呼吸器的结构和生氧药品的生氧性能,选取了KO2作为生氧药品。选取KO2的优点是              (写出1点)。

(3)影响自救呼吸器有效防护时间的因素有   (填序号)。
①生氧药品的质量
②外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③外界氧气浓度
④生氧药品的种类
类型二 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2.学习完“水的净化”相关知识后,同学们利用身边常见材料自制图1所示的净水器,并利用水质检测仪检测净化后的水质(图2中TDS值代表水中可溶性总固体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TDS
很少 0~50
少 50~100
较少 100~300
略多 300~600
较多 600~1 000
不合格 1 000以上
图2
A.自制净水器出水口在下方时,活性炭应置于最上层
B.通过自制净水器净化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自制净水器中用到的石英砂和纱布起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D.若水质检测仪测得TDS值在200~300之间,则水中含少量可溶性固体
类型三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
3.(2022浙江温州中考改编)“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 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学说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 1808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学说矛盾。
材料三 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逊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学说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    。(填字母,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类型四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4.(2022重庆中考A卷改编)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Ⅰ.碳排放
图1 碳循环示意图
(1)查阅图1,动植物呼吸    (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Ⅱ.碳中和
(2)自然吸收:查阅图1,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    (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工业上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集”技术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碳捕集”流程图
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   。
Ⅲ.碳利用
(4)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以CO2和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若用44 g CO2人工合成淀粉(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的质量为    g。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1)A打开,B闭合 (2)MOH 生氧速率波动较小(或使用时间较长或氧气浪费较少,合理即可) (3)①④
解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为MOH。分析题图丙可知,超氧化钾生氧速率波动较小,使用时间较长,氧气浪费较少。(3)生氧药品的质量、生氧药品的种类均会影响自救呼吸器的有效防护时间,外界有毒有害气体及外界氧气不会进入自救呼吸器,故不会影响自救呼吸器的有效防护时间,故选①④。
2.答案D 自制净水器出水口在下方时,最上层应放置小卵石,起过滤作用,A错误;通过自制净水器净化后得到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的物质,B错误;自制净水器中用到的石英砂和纱布起过滤作用,C错误;水质检测仪测得TDS值在200~300之间的水中含有少量可溶性固体,D正确。
3.答案 (1)电子 (2)化合物 (3)ABD
解析 (1)原子内带负电的微粒是电子。(2)分析材料一: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据此可知“复杂原子”即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3)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则1个氯化氢复杂原子中含有半个氢原子和半个氯原子,A符合题意;2升氢气与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1个水复杂原子中含有1个氢原子和半个氧原子,B符合题意;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1个二氧化碳复杂原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C不符合题意;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1个一氧化碳复杂原子中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复杂原子,D符合题意;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1个硫化氢复杂原子中含有1个氢原子,E不符合题意。
4.答案 (1)能 (2)④⑥ (3)NaOH (4)27
解析 (2)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土壤和海水也能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碳。(3)由题图2可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NaOH。(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淀粉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则用44 g CO2人工合成淀粉的质量为44 g×÷=27 g。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七)
科学探究
类型一 数字化实验
1.【新题型·数字化实验】(2023湖北武汉汉阳期中)氯酸钾为白色固体,熔点为356 ℃,受热分解会释放氧气。李明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探究氯酸钾的热分解温度,所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因为加热后氯酸钾慢慢变成液态,故图1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B.该实验证明氯酸钾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产生氧气
C.由图2可知氯酸钾在356 ℃时就开始大量分解产生氧气
D.图2表示氧气体积分数的曲线为乙
2.(2022湖北黄石中考改编)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O2制备时,对 MnO2做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了兴趣,他们提出疑问:其他物质能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产生影响
【查阅资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如:使用催化剂、改变温度、改变反应物的浓度等。
【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在室温下分别进行了四组实验,并用O2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O2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如图2所示曲线。
组别 试剂
第1组 2 mL 5% H2O2溶液
第2组 2 mL 5% H2O2溶液+3滴FeCl3溶液
第3组 2 mL 5% H2O2溶液+3滴CuSO4溶液
第4组 2 mL 5% H2O2溶液+少量MnO2粉末
图1
图2
【实验结论】对比四条曲线,进行分析:
(1)FeCl3溶液、CuSO4溶液对H2O2的分解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2)写出实验中催化效果最优的使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组的同学们不加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用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据此可得出:升高温度或   (填“增大”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可加快H2O2的分解。
  温度 现象  H2O2溶液浓度   50 ℃ 60 ℃ 70 ℃
5% 无明显气泡 无明显气泡 极少量气泡
10% 无明显气泡 无明显气泡 少量气泡
15% 无明显气泡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类型二 项目式探究
3.(2021安徽中考)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填字母)。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 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 ℃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
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
(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 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至少答出2点)。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C 氯酸钾熔点为356 ℃,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氯酸钾会变为液态,所以题图1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A正确。该实验是氯酸钾直接加热生成氧气,可以证明氯酸钾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也会分解产生氧气,B正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与题图2中曲线乙起始的位置大致相同,所以曲线乙表示氧气的体积分数;由曲线乙可以看出,在150 s左右曲线变陡,说明开始大量分解产生氧气,C错误、D正确。
2.答案 (1)有 (2)2H2O2 2H2O+O2↑ (3)对比 (4)增大
解析 (1)分析题图2可知,FeCl3溶液、CuSO4溶液都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都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2)由题图2可知,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最好,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4)分析题表数据,浓度相同时,温度升高,H2O2分解加快;同一温度下,H2O2溶液浓度越大,分解越快,则升高温度或增大反应物浓度都可加快H2O2的分解。
3.答案 (1)B (2)C2H5OH+3O2 2CO2+3H2O (3)①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 ②m1>m2=m3 (4)取土填埋,隔绝空气(合理即可) (5)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合理即可)
解析 (1)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燃烧都有发光、放热现象;含硫的煤燃烧会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酒精和天然气燃烧不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酒精、煤和天然气燃烧都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B。(3)①步骤2和步骤4中,温度都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步骤2中白磷未与氧气接触,不发生燃烧现象;步骤4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②通入50 mL O2的同时会排出相同体积的CO2,由于O2的密度小于CO2的密度,所以通入O2后装置的质量减小,故m1>m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装置中物质总质量在燃烧前后不变,所以m2=m3,故m1、m2、m3的大小关系是m1>m2=m3。(4)煤田中的煤层自燃,可以用取土填埋,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5)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已知信息可知,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温度、氧气的浓度、铁的表面积等。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类型一 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化学式
1.(2022山东东营中考)为了防止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一旦燃气泄漏即可闻到气味。乙硫醇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时会生成一种空气污染物,该气体可能为 (  )
A.CO   B.CO2   C.SO2   D.NO2
2.(2021天津中考)将16 g纯净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R只含碳、氢元素
B.消耗氧气32 g
C.R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类型二 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
3.(2022重庆中考A卷)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4.【学科素养·化学观念】(2022湖南岳阳中考)基于“宏观—微观—符号”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结合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
A.从物质类别上看:图示物质中有2种氧化物
B.从微观构成上看:图示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C.从元素价态上看:反应前后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
D.从表示方法上看:化学方程式为CH4+O2 CH3OH
类型三 数据分析及计算
5.(2022江苏扬州中考)将一定量的N2、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参加反应的N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
C.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后H2和NH3质量分数之比为1∶1
6.(2021黑龙江七台河中考)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有关数据如下。关于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6 2 14 3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 22 13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待测数值是14
D.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为4∶7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C 乙硫醇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硫元素,氧气充足时,乙硫醇会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硫,不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乙硫醇中不含有氮元素,完全燃烧不会生成二氧化氮。
2.答案A 16 g纯净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纯净物R中一定含碳元素和氢元素,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 g×=12 g, 氢元素的质量(即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 g×=4 g,碳、氢元素的总质量为12 g+4 g=16 g,与纯净物R的质量相等,即R中只含碳、氢两种元素,A正确、C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4 g+36 g-16 g=64 g,B错误;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5%,D错误。
3.答案B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水在太阳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每2个水分子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B不正确;反应前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的氢气和氧气中分别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C正确;由题图中的微观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D正确。
4.答案B 由题图可知,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包括CH4、O2和CH3OH,从物质类别上看,三种物质均不属于氧化物,A错误;从微观构成上看,CH4、O2和CH3OH均是由分子构成的,B正确;从元素价态上看,该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变为-2价,C错误;从表示方法上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O2 2CH3OH,D错误。
5.答案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A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反应物为H2和N2,生成物为NH3,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N2+3H2 2NH3,参加反应的N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B正确;M的质量分数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正确;由题图可知,NH3的质量分数为100%-14%-63%-6%=17%,反应后H2和NH3的质量分数之比为14%∶17%=14∶17,D不正确。
6.答案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题表中待测数值为6+2+14+35-2-22-13=20,C错误;反应前后,甲、丙的质量增加,丁的质量减少,则甲、丙为生成物,丁为反应物,故该反应是分解反应,A正确;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B错误;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为(20-6)g∶(22-14)g=7∶4,D错误。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二)
氧气的制法、性质
类型一 氧气的性质
1.(2021重庆中考A卷改编)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于医疗急救 B.易溶于水
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可贮存在钢瓶中
2.(2022湖南娄底中考)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生成白色烟雾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2023广东广州花都期中)如图是硫和铁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实验甲和乙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是因为反应物的种类不一样
B.实验甲和乙的生成物相同,但是实验丙和丁的生成物不同
C.从四个实验中可以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可以使反应更剧烈
D.四个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集气瓶炸裂
4.(2022山东汶上期末)下列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导不合理的是 (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食物放在冰箱里可保鲜,而放在室温下容易腐烂 反应温度
B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C 煤块较难燃烧,煤粉较易燃烧 反应物种类
D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较慢,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类型二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5.(2023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关于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制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验证O2的可燃性
6.(2022湖北孝昌期中)如图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O2(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根据绿色化学理念,甲途径是实验室制O2的最佳方案
B.为了使甲、乙两种途径更快地得到O2,还需要加入催化剂
C.甲、乙和丙途径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都是分解反应
D.工业上采用途径丁制取大量O2,主要是利用了N2和O2的密度不同
7.【新题型·数字化实验】(2023四川成都七中期中)用如图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收集和验满实验,并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定木条燃烧情况,记录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8.9% 36.8% 44.7% 52.6%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A.采用分液漏斗可以节约药品、控制反应速率
B.若木条微亮,则瓶内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C.当瓶口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收集到了纯净的氧气
D.该实验说明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在木条复燃后再通入一会儿氧气
8.(2022四川成都中考节选)如图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1)试管口棉花的作用是                  。
(2)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3)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装入药品,开始加热
②停止加热
③收集气体
④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
(4)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
9.(2023山东枣庄峄城期中改编)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②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
(3)若选择C装置收集一瓶氧气,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并收集较纯净的甲烷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B A项,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B项,氧气不易溶于水;C项,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项,氧气可压缩后贮存在钢瓶中。
2.答案D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错误;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B错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C错误;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D正确。
3.答案C 实验甲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实验乙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实验甲和乙观察到的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一样,A错误。甲和乙中都是硫和氧气反应,生成物相同;丙和丁都是铁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也相同,B错误。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纳米铁粉在空气中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可以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接触面积可以使反应更剧烈,C正确。甲、乙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丙、丁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集气瓶炸裂,D错误。
4.答案C 煤块较难燃烧,煤粉较易燃烧,是由于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化学反应。
5.答案D 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可选用B中的装置作为发生装置,A、B正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正确;氧气不具有可燃性,用带火星检验的是氧气的助燃性,D错误。
6.答案D 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故D错误。
7.答案C 采用分液漏斗可以节约药品、控制反应速率,A正确;若木条微亮,集气瓶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36.8%,则瓶内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B正确;瓶口的木条复燃,不一定是收集到了纯净的氧气,C错误;集气瓶中氧气体积分数为52.6%时木条复燃,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在木条复燃后再通入一会儿氧气,D正确。
8.答案(1)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木条复燃 
(3)④①③② (4)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9.答案(1)集气瓶 (2)H2O2 H2O+O2 B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4)AE
解析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发生装置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选B装置。(4)在实验室中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故选A装置;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要收集较纯净的甲烷气体,用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选E。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八)
跨学科专题
类型一 跨学科·语文
1.(2022四川自贡中考)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 (  )
A.过滤   B.蒸发   C.蒸馏   D.升华
2.(2022辽宁营口中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火上浇油   B.绳锯木断   C.刻舟求剑  D.披荆斩棘
3.(2022山西中考)“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
A.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B.水分子分解加快
C.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
D.水分子数目增多
4.(2023北京海淀期末)南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1)使用油灯时,部分油会因受热蒸发而减少。从微观角度解释油蒸发的原因:油受热后,               。
(2)夹瓷盏省油是因为其具有如图所示的双层结构:下层盛水,上层盛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只有油
B.下层水吸热,减少了上层油的蒸发
C.水会因蒸发而减少,需定期补充
D.油的减少只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
类型二 跨学科·物理
5.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a中的浓NaOH溶液挤入盛满CO2气体的b中,打开止水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c中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B.导管处有气泡冒出
C.气球胀大
D.无明显现象
6.(2023河北青县四中月考)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铁丝绒(由比头发丝还细的铁丝组成)连接到电路中后,闭合开关,发现铁丝绒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如图是铁丝绒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绒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锥形瓶中水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4)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铁丝绒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与      有关。
类型三 跨学科·生物
7.(2022云南中考)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生成的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是 (  )
A.N2   B.O2   C.CO2   D.Ne
8.(2022浙江杭州中考)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9.(2023北京十五中期中)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
(1)图示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填字母)。
A.O2    B.H2O    C.CO2
(2)下列有关图中氧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原子序数是8
B.是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g
D.核外电子数为16
(3)某种家用制氧机是通过分子筛直接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得到氧气,该过程属于    (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类型四 跨学科·劳动
10.(2023山西太原实验中学期中)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以下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
选项 劳动项目 涉及的化学知识
A 用肥皂洗袜子,发现洗完后的水中浮渣较多 使用的水可能是软水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类似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 用酒精给家中物品消毒时要避免接触火源 酒精属于易燃液体
D 点燃天然气煮饭 天然气燃烧会放出热量
11.(2023安徽桐城杨公中学期末)“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主要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B 煮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 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D 用镁制造照明弹 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C 根据题中“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可知,所采取的方法是蒸馏,是将液体先通过加热使其汽化再通过冷凝使其液化的过程。
2.答案A 火上浇油涉及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绳锯木断、刻舟求剑、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3.答案D 雨量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子数目增多了,故选D。
4.答案 (1)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BC
解析 (2)参加燃烧反应的反应物有油、氧气、炷(即灯芯),A错误;油的减少大部分是因为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也有少量的油因受热蒸发而损耗,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
5.答案A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试管中的水会倒吸入导管中,气球变瘪。
6.答案 (1)3Fe+2O2 Fe3O4 (2)防止铁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3)先膨胀后缩小 (4)可燃物接触面积
解析 (1)铁丝绒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2)锥形瓶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3)铁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瓶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降低至室温,瓶内气压减小,气球缩小。
7.答案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氧气。
8.答案A 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A错误;燃烧和呼吸作用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B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涉及的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C正确;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图中涉及的两个过程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D正确。
9.答案 (1)A (2)CD (3)物理变化
解析 (1)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2)根据题图中单元格的信息可知,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A正确;氧带“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B正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C错误;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D错误。(3)用分子筛分离氮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0.答案A 在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会产生较多的浮渣;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类似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均为隔绝氧气灭火;酒精具有可燃性,用酒精给家中物品消毒时要避免接触火源;天然气燃烧放热,可用来煮饭。
11.答案A 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加速其沉降,但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煮水时,若水的硬度大,易结垢,这是因为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可用于人工降雨;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镁制造照明弹。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三)
化学用语
类型一 分子、原子、离子
1.(2022北京中考)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  )
A.O2   B.2O    C.O2-   D.2O2
2.(2022吉林长春中考)若用小球表示原子,则分子模型可用于表示 (  )
A.Fe   B.H2   C.CO2   D.NH3
3.(2022陕西中考B卷)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下列各项对相关符号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H2O2:只能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
B.S:只能表示硫酸根离子
C.:只能表示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Ag:只能表示金属银
4.(2022广西百色中考)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1)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2)两个锌离子:   。
(3)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
(4)3P2O5:       。
类型二 元素、化学式、化合价
5.(2022湖南湘西中考)某同学给实验室制作的试剂瓶标签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
    A    B    C   D
6.(2022浙江杭州中考)某团队研究证明了 Pt能够稳定存在(Pt是铂的元素符号),已知该离子中氧元素显-2价,则该离子中铂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2   B.+4   C.+8   D.+10
7.(2022云南中考)铑被用于汽车催化转化器,使氮氧化物转化成无害气体。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铑的原子序数为45 B.铑的元素符号为Rh
C.铑是一种金属元素 D.一个铑原子的质量为102.9 g
8.(2022重庆中考A卷)千金藤素(C37H38N2O6)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千金藤素说法正确的是 (  )
A.含有3个氧气分子
B.含有83个原子
C.所含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由四种元素组成
9.(2022甘肃武威中考节选)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3)标出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    。
(4)写出如图所示粒子的符号:    。
10.【新特色·冬奥会】(2022甘肃金昌中考)北京冬奥会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绿色环保”。运动员使用的可降解聚乳酸一次性餐具是以乳酸(C3H6O3)为主要原料得到的聚酯类聚合物。请你计算:
(1)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B O2宏观表示:①氧气这种物质,②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微观表示:①一个氧分子,②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2O表示两个氧原子。O2-表示一个氧离子,表示一个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两个氧分子。
2.答案C 由题图可知,1个分子模型中含有3个原子,只有1个CO2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故选C。
3.答案A 2H2O2只能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A正确。S表示1个亚硫酸根离子,表示1个亚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B错误。在题中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当x>18时表示阳离子;当x=18时表示氩原子;当x<18时表示阴离子,C错误。Ag可以表示银元素,表示1个银原子,表示金属银这种物质,D错误。
4.答案 (1)N2 (2)2Zn2+ (3)C60 (4)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5.答案D 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6.答案D Pt为+2价,根据原子团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设铂元素的化合价是x,则x+(-2)×4=+2,则x=+10,故选D。
7.答案D 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质量,故D错误。
8.答案D 千金藤素由千金藤素分子构成,A错误;1个千金藤素分子中含有83个原子,B错误;千金藤素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7)∶(1×38)∶(14×2)∶(16×6)=222∶19∶14∶48,则千金藤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错误;千金藤素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D正确。
9.答案 (1)He (2)Al (3)O (4)Mg2+
解析 (1)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He;(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3)H2O中氢元素显+1价,表示为O;(4)题图表示的微粒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0,为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表示为Mg2+。
10.答案 (1)6∶1∶8 (2)40%
解析 (1)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6×3)= 6∶1∶8。(2)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16×3=90,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0%。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六)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
类型一 常见气体的制取
1.(2022河南长葛期中)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的装置,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反应条件  
B.反应物状态  
C.气体的颜色  
D.气体的密度
2.(2022山东日照中考改编)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气体,并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下列所选试剂制备相应气体合适的是 (  )
①用硫酸铜粉末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制备O2
②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备O2
③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备O2
④用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混合制备CO2
⑤用氯酸钾固体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制备O2
A.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
3.(2023河南上蔡期末)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稀盐酸,后加石灰石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组装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时,先左后右、先下后上
D.用氯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水中移出导管
4.(2023广东广州大学附中期末)下列检查气密性的实验装置中,采取方法合理的是 (  )
   
A B
  
C  D
5.(2022甘肃金昌中考改编)某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G
(1)写出仪器B的名称:      。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所选装置中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
(3)实验室常用       (填药品名称)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需要选用的仪器有B和    (填字母)。
(4)某同学选用B和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该组合的优点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类型二 常见气体的净化
6.如图是收集某干燥气体并进行吸收处理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出该气体的有关性质,正确的一组是 (  )
选项 A B C D
密度比空气 大 大 小 小
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易溶 易溶 难溶
7.(2021湖北荆门中考)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回答以下问题(填写字母,装置可重复使用):
无水硫酸铜 浓硫酸 浓氢氧化钠 澄清石灰水
A B C D E
(1)检验(证明)水蒸气的装置是    。
(2)除去水蒸气的装置是        。
(3)检验并除去水蒸气时将装置    连接。
(4)检验、除去并证明除尽二氧化碳时将装置    连接。
(5)检验一氧化碳是将装置    连接。
(6)验证混合气体是由CO、H2和CO2三种气体组成的,则装置连接顺序为    。
8.(2022湖南娄底中考改编)如图是实验室气体制取、净化、干燥等常用装置图,请根据所给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F
     G    H    I
(1)请写出图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从A~E中选用装置完成实验室CO2的制取和收集,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混合加热制氨气,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I装置收集氨气,应从  (填“m”或“n”)端管口通入气体。
(5)若实验室无稀硫酸,改用稀盐酸和锌粒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H2(已知盐酸具有挥发性),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B→   →E(填序号)。
①G→H  ②H→G  ③F→H  ④H→F
注:NaOH+HCl NaCl+H2O;
NaHCO3+HCl NaCl+H2O+CO2↑。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C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2.答案A ①硫酸铜粉末不能放到多孔塑料板上,故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②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不能放到多孔塑料板上,故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③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备O2的发生装置需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该装置不符合要求;⑤用氯酸钾固体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制备O2的发生装置需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该装置不符合要求。
3.答案C 加入药品时,一般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体药品,A错误;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B错误;组装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时,先左后右、先下后上,C正确;用氯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从水中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免发生倒吸,炸裂试管,D错误。
4.答案B A、C、D装置均未构成封闭体系,A、D装置左边的导管与大气相通,C装置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烧杯中的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冒出;B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使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锥形瓶中的液面,若不漏气,则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发生变化。
5.答案 (1)锥形瓶 (2)AE(或AG) 在A装置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 (3)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D (4)节约药品,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合理即可) 2H2O2 2H2O+O2↑
解析 (1)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加热型,故选择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故选择E或G装置作为收集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需要在A装置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需要选用的仪器有B和D,将固体药品放在有孔塑料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通过打开或关闭止水夹控制装置内的压强,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4)选用B和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B和C装置组合的优点是节约药品,便于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6.答案C 由题图可知,收集该气体时,采用的方法是短进长出,说明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进行尾气处理时,使用倒置漏斗,说明该气体易溶于水。
7.答案 (1)A (2)B (3)AB (4)DCD (5)ED (6)DCDBEAD
解析 (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所以检验(证明)水蒸气的装置选择A。(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除去水蒸气用浓硫酸。(3)先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再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故选择装置A、B连接。(4)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再用浓氢氧化钠除去CO2,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除尽,故选择装置D、C、D连接。(5)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CO2生成来检验CO,故选择装置E、D。(6)验证混合气体由CO、H2和CO2三种气体组成,要先检验CO2,确保CO2被除尽的条件下将剩余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然后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水来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H2,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来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所以连接顺序为DCDBEAD。
8.答案 (1)长颈漏斗 (2)2KClO3 2KCl+3O2↑ (3)BD 
(4)A n (5)③
解析 (3)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发生装置选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完成实验室CO2的制取和收集,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BD。(4)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混合加热制氨气,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故选A装置为发生装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用I装置收集氨气时,应从n端管口通入气体。(5)用稀盐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则产生的氢气中会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氢氧化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选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氯化氢气体,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则除去氯化氢气体应选择饱和NaOH溶液;浓H2SO4具有吸水性,可用于除去水蒸气。除杂质时,需要先通过饱和NaOH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通过浓H2SO4除去水蒸气,故选③。
()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一)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类型一 常见化学仪器
1.(2022江西中考)下列能用于加热的仪器是 (  )
         
A B C D
2.实验室中食盐通常盛放在如图所示的哪种试剂瓶中 (  )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仪器用途不正确的是 (  )
类型二 实验基本操作
4.(2022湖南湘潭中考改编)下列实验操作或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
A.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于实验台上
B.实验时,应穿好实验服,戴好防护眼镜
C.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失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5.下列与试管有关的操作或装置(试剂和酒精灯省略)的图示正确的是 (  )
    
A B C       D
6.(2023北京朝阳期中)为保证实验安全,下列使用酒精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
         
A.点燃酒精灯 B.添加酒精 C.加热液体 D.熄灭酒精灯
7.(2022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引燃镁条 B.放置滴管 C.液体的量取 D.取用固体粉末
8.(2022甘肃夏河月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量取8 mL水,应选用    的量筒(填“5 mL”“10 mL”或
“50 mL”)。
(2)实验室用烧杯加热蒸馏水,加热时烧杯的底部应垫    。
(3)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应该将试管口略    倾斜。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B 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体积,加热会影响其准确度;滴瓶是存储仪器,不能加热;漏斗是过滤仪器,不能加热。
2.答案 A A为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B为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C为滴瓶,用于贮存少量液体试剂;D为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或暂时贮存少量气体。食盐是固体,应放在广口瓶中。
3.答案A 量筒可以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但不能做反应容器。
4.答案A 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置,以免液体倒流,腐蚀胶帽或污染试剂,故选A。
5.答案B 振荡液体时,不可手握试管上下晃动,以防液体溅出,故A错误;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铁夹应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C、D错误。
6.答案C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A错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B错误;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D错误。
7.答案D 引燃镁条,应用坩埚钳夹持,A错误;使用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B错误;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错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试管稍微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把试管慢慢直立,D正确。
8.答案 (1)10 mL (2)石棉网(或陶土网) (3)向下
解析 (1)为减小误差应选量程略大于8 mL的量筒。(2)用烧杯加热蒸馏水时,在烧杯底部垫石棉网(或陶土网),使烧杯均匀受热。(3)给试
管中的固体加热,应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时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常州专用)-15燃料的开发及其利用(含解析)

下一篇:北京课改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1.4电流的热效应素养提升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