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试题选编(含解析)2022-2023上学期北京市九年级化学期末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单选题
1.(2022秋·北京平谷·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A.禁止吸烟 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带火种 D.禁止堆放易燃物
2.(2022秋·北京通州·九年级统考期末)“灭火弹”是一种新型灭火器,将其投入火灾现场,迅速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火被熄灭。灭火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氧气 D.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2022秋·北京丰台·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4.(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常用作灭菌消毒剂。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性气味”属于化学性质
B.可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ClO2气体
C.KClO3中的氯元素全部转化到ClO2中
D.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
5.(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B.电器着火时用自来水扑灭
C.野炊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焰盖灭 D.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燃气火苗
6.(2022秋·北京西城·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B.高楼发生火灾不乘坐电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7.(2022秋·北京石景山·九年级统考期末)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乙醇 D.天然气
8.(2022秋·北京房山·九年级统考期末)我国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已投产使用,每年可供应超30亿立方米优质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氢气 B.甲烷 C.甲醇 D.乙醇
9.(2022秋·北京平谷·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气用作汽车燃料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甲烷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炼钢
二、填空题
10.(2022秋·北京东城·九年级统考期末)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将在北京开幕。北京冬奥会将向全世界展示绿色奥运理念。
(1)冬奥火炬“飞扬”(如图)采用氢气作燃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
(2)冬奥场馆大多采用绿色能源供电。下列属于绿色能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太阳能 B.风能 C.化石燃料
11.(2022秋·北京朝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现“碳中和”,需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尿素【CO(NH2)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在方框中补全物质D的微粒图示 。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A与B的质量比为 。
12.(2022秋·北京房山·九年级统考期末)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1)现阶段的能源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
(2)碳中和是指通过一定途径实现CO2“零排放”。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氢气 B.一氧化碳 C.氨(NH3)
(3)为应对能源短缺问题,人类正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潮汐能、生物质能、 (填1种)等。
13.(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其燃烧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 B.风能、潮汐能和 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14.(2022秋·北京丰台·九年级统考期末)“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
(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下列获取电能的方式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风力发电 B.火力发电
15.(2022秋·北京门头沟·九年级统考期末)感受北京2022“绿色冬奥”。“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将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 和天然气。
(2)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除风能外,其他的新能源还有 (举1例)。
16.(2022秋·北京大兴·九年级统考期末)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环境保护来看,氢气是比较理想的燃料,其理由是 。
17.(2022秋·北京石景山·九年级统考期末)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①和②中不燃烧,③中发生燃烧。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
(1)对比②和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①中试管内气体是 。
18.(2022秋·北京昌平·九年级统考期末)用下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对比1、2号试管中的红磷和白磷,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三、流程题
19.(2022秋·北京西城·九年级统考期末)用空气等原料合成氨(NH3)的主要流程如下:
(1)Ⅰ中分离液态空气主要利用物质的性质是_____(填序号)。
A.沸点 B.颜色 C.溶解性
(2)Ⅱ中甲烷与氧气反应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Ⅲ中合成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20.(2022秋·北京东城·九年级统考期末)一种利用畜禽粪便发酵制沼气的流程如下:
(1)沼气可用作燃料,沼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流程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21.(2022秋·北京房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为缓解能源危机,可利用天然气制取氢气,主要流程如下:
(1)变换反应炉的作用是将CO转化为 ,同时提高H2的产率。
(2)变压吸附器中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提纯H2,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上述流程中,属于单质的物质是 。
(4)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填序号)。
A.CH4 B.H2 C.H2O
四、实验题
22.(2022秋·北京西城·九年级统考期末)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资料:红磷着火点为240 ℃,白磷着火点为40 ℃。
(1)一段时间后,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要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c处的物质是 。
23.(2022秋·北京海淀·九年级统考期末)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1)将红磷和白磷所在部位浸泡入80℃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继续如下操作:将注射器中的液体X缓缓推入装置中与固体Y反应,则液体X和固体Y是 (填序号),观察到的现象是 。
序号 液体X 固体Y
a 稀盐酸 碳酸钙
b 双氧水 二氧化锰
24.(2022秋·北京朝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分析下列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一定要使用过量白磷的实验是 。
(2)实验2可得到的结论是 。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补充的实验是 。
(3)实验3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实验现象是 。
25.(2022秋·北京东城·九年级统考期末)用下图实验验证白磷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C。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②处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3)能验证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26.(2022秋·北京朝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2,在250mL集气瓶中加入50mL水,红热的玻璃棒引燃红磷,待装置冷却后,测得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91mL,则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写出计算式即可)。
(4)实验2,集气瓶中加入50mL水的作用是 。
A.降温 B.吸收白烟 C.液封长导管
27.(2022秋·北京通州·九年级统考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 。
(3)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操作是 (填序号)。
A 将80℃水加热至90℃
B 将白磷从80℃水中取出
C 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五、科学探究题
28.(2022秋·北京朝阳·九年级统考期末)某化学小组对硼酸锌阻燃剂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I.用硼酸(H3BO3)与ZnO、H2O合成硼酸锌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的组成会受温度等合成条件的影响。
Ⅱ.硼酸锌阻燃剂受热先释放出水,当温度高于350℃,生成ZnO和B2O3固体,继续升温到400℃以上,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
【进行实验】
实验1:研究温度对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组成的影响。
研究小组在不同温度下制取硼酸锌阻燃剂。实验如下:
实验序号 m(H3BO3)/g m(ZnO)/g V(H2O)/mL t/℃
① 28 10 100 94
② x 10 100 98
③ 28 y 100 102
实验2:评估102℃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的阻燃性能。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取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其中一份用102℃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灼烧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ω)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
【解释与结论】
(1)依据资料可知,硼酸锌阻燃剂能起阻燃作用的原因是 (写一种)。
(2)实验1中,x、y分别为 。
(3)实验2中,低于200℃时,两份木材粉末质量均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
(4)实验2中,图中曲线 (填“a”或“b”)对应的木材粉末是用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的,判断的理由是 。
(5)为寻找阻燃性能最佳的硼酸锌阻燃剂的合成温度,应进行的实验是:在400℃时, ,测量残留固体质量。
29.(2022秋·北京通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扎染是用蜡棉线捆绑、打结等手段,在织物局部阻止染料上染,形成自然花纹的一种染色技术。实验小组对影响扎染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扎染效果常用染色后织物色深值及轮廓清晰度等指标进行表征,
Ⅰ、色深值代表染料的染色效果,薮值越大,染色效果越好;
Ⅱ、轮廓清晰度代表扎染图案边缘的清晰程度,该数值越小,染色效果越好。
【进行实验】每次实验,经过相同扎结→浸泡染色→水洗→晾干后测量。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一:选用大小相同的同种织物进行实验,探究染料浓度、染色时间与扎染效果的关系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染料浓度/% 6 6 6 9 x 9 12 12 12
染色时间/min 5 10 15 5 10 15 5 10 15
色深值 1.02 1.13 1.29 1.33 1.65 1.68 1.42 1.70 1.72
(1)为探究织物大小和种类、染色时间等条件相同时,在研究的染料浓度范围内,染料浓度与扎染效果的关系,可选做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2)⑤中x应为 。
(3)由第3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实验二:选用大小相同的织物经过相同扎结后浸没于9%的品蓝染料中10min,比较织物种类对扎染效果的影响
实验序号 织物种类 轮廓清晰度
1 乔其 6.10
2 双乔 4.35
3 素绉缎 9.35
4 双绉 8.05
(4)实验二中,扎染效果最好的织物是 。
【反思与评价】
(5)小组同学认为染色前织物的干、湿状态也会影响扎染效果,设计实验进一步探究:选取大小相同的两块乔其, ,取出用清水洗涤,拆线后晾干,测定轮廓清晰度。
(6)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扎染效果 。
30.(2022秋·北京门头沟·九年级统考期末)柿饼是深受人们喜欢的大众食品,出霜效果是柿饼质量的重要标准。小组同学实验探究柿饼出霜的影响因素。
【查阅资料】
1 柿饼出霜期间易生霉菌导致变质,熏硫处理是控制霉变的方法之一。国家出口标准要求柿饼含硫量应小于0.5mg/100g。
2 评分越高、“霜量级别”值越小,柿饼出霜效果越好。评分标准如下:
柿霜分布量占柿饼表面积的百分数/% 0~40 41~60 61~80 81~100
评分标准/分 0~4.0 4.1~7.0 7.1~8.9 9.0~10
霜量级别/级 4 3 2 1
【进行实验】
实验1:探究温度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
温度/℃ 4 13 20
得分 9.3 3.1 0.7
实验2:探究熏硫时间对柿饼出霜过程中霉变的影响
在4℃下,按试样与柿皮(含水量2.6%)质量比为4:1进行实验,50天后,记录如下:
熏硫时间/h 0 2 4 6 8
柿饼含硫量/mg/100g) 0 0.27 0.43 0.67 0.98
霉变情况 发生霉变 没有霉变
实验3:探究柿皮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
试样经熏硫2h处理,在4℃下进行实验,50天后,记录如下: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柿皮含水量/% 2.6 2.6 2.6 2.6 2.6 4.3 8.8 16.1
试样与柿皮质量比 2:1 4:1 8:1 16:1 1:0 4:1 4:1 4:1
得分 9.2 9.0 2.3 0.5 0.3 8.6 1.6 0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 ℃时,柿饼出霜效果最好。
(2)实验2中,熏硫的作用是 。
(3)实验3中,得出“柿皮含水量低能促进柿饼出霜”的结论,需要对比 (填序号)。
(4)进行实验①~⑤的目的是 。
【反思与评价】
(5)实验1中,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是:试样与柿皮(含水量2.6%)质量比为4:1、熏硫时间2h和 。
(6)某同学认为“在制作柿饼时,熏硫时间越长,控制霉变效果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
31.(2022秋·北京平谷·九年级统考期末)化学小组探究影响电解水反应快慢的因素。
【进行实验】
20℃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组别 实验 序号 液体种类 电压(V) 时间(min) 氢气体积(mL) 氧气体积(mL)
Ⅰ ① 200mL蒸馏水 2 45 0 0
② 200mL蒸馏水 10 45 极少 极少
③ 200mL蒸馏水 16 45 5 2.5
Ⅱ ④ 200mL蒸馏水+1滴浓H2SO4 16 88 10 4.9
⑤ 200mL蒸馏水+2滴浓H2SO4 16 68 10 4.9
⑥ 200mL蒸馏水+3滴浓H2SO4 16 52 10 4.9
Ⅲ ⑦ 200mL蒸馏水+0.8gNaOH 10 3.0 10 4.9
⑧ 200mL蒸馏水+1.6gNaOH x 2.6 10 4.9
⑨ 200mL蒸馏水+3.2gNaOH 10 2.0 10 5.0
【解释与结论】
(1)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
(3)Ⅲ组实验⑧中的x= 。
(4)对比实验②⑦,可得出的结论是 。
(5)Ⅱ组实验的目的是 。
(6)通过本实验得出,影响电解水反应快慢的因素有 。
【反思与评价】
(7)表中部分数据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从物质性质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选项)
A.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氢气
B.相同条件下,氢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氧气
C.氧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氢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六、科普阅读题
32.(2022秋·北京石景山·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我国宣布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凸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
工业革命之前,大气CO2浓度约为280 ppm,根据最新的观测及预测结果,2021年大气CO2浓度达到了415 ppm。
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的能源中有80%以上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这种模式产生并排放大量的CO2。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2的排放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进入大气的CO2排放和吸收之间达到平衡。
要减少CO2排放,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目前减排的技术思路有两种:一是加大力度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从源头减少CO2的排放。二是针对已产生的CO2,开发和实施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将CO2捕获后储存于深海层和地层中。
我国近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比如图1。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如图2)是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新型减排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让我们携起手来,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原文作者樊大磊、陈创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 。
(2)根据图1,2000-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中逐渐升高的是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 我国力争在2060年达到碳排放量峰值。 。
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
③ 碳中和是指进入大气的CO2排放和吸收之间达到平衡。 。
(4)图2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是______(填序号)。
A.植物光合作用 B.生物质燃烧
C.生物质制取氢气 D.CO2储存在地层空间中
参考答案:
1.B
【详解】图示标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故选:B。
2.C
【详解】将“灭火弹”投入火灾现场,迅速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可以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开,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故选C。
3.D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D正确。故选D。
4.D
【详解】A、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刺激性气味”属于物理性质。A错。
B、二氧化氯(ClO2)易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B错。
C、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从原理中可以看出KClO3中的氯元素一部分转化到ClO2中,一部分转化到HClO4中。C错。
D、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所以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D正确。
故选D。
【点睛】
5.B
【详解】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方法正确。
B.电器着火时立即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引起触电,造成更大的危险,灭火方法不正确。
C.野炊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焰盖灭,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方法正确。
D.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燃气火苗,可以隔绝可燃物,灭火方法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发生触电,应先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故选项做法不可行;
B、高楼发生火灾时,一般都会停电,不能乘坐电梯,以免被困在电梯里,故选项做法可行;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做法可行;
D、档案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档案,故选项做法可行。
故选A。
7.C
【详解】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乙醇不是化石燃料,故选C。
8.B
【详解】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B。
9.B
【详解】A、氢气用作汽车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甲烷用作燃料,是因为甲烷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氧气用于炼钢,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1) 清除可燃物
(2)AB
【详解】(1)氢气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采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使火炬熄灭,故填:;清除可燃物。
(2)属于绿色能源的有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故填:AB。
11.(1)
(2) 17:22
【详解】(1)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不变可知:反应前氢原子有6个,氮原子有2个,碳原子有1个,氧原子有2个;反应后氢原子有4个,氮原子有2个,碳原子有1个,氧原子有1个,所以一个X分子中含有氧原子1个和氢原子2个。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
①物质D为水,该物质的微粒图示为。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A与B的质量比为
12.(1)石油
(2)AC
(3)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氨(NH3)中不含碳元素,燃烧不会生成二氧化碳;故选AC;
(3)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故答案为:(1)石油(2)AC(3)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合理即可)。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新能源范畴与种类、化石燃料的种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 石油 太阳能(核能等)
【详解】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B、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14.(1)石油
(2)
(3)A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无污染,符合绿色电力技术,符合题意;
B、火力发电,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电力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石油 CH4 + 2O2CO2 + 2H2O 太阳能
【详解】(1)目前使用最多的三大化石燃料分别是煤、石油、天然气;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除风能外,新能源还有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
16.(1)石油
(2)CH4+2O22H2O+CO2
(3)氢气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无影响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石油,故填:石油。
(2)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H4+2O22H2O+CO2。
(3)氢气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无影响是比较理想的燃料,故填:氢气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无影响。
17.(1)与O2接触
(2)空气
【详解】(1)对比②和③,可燃物都是白磷,两支试管都在80℃的水中,一支试管内是氮气,一支试管内是空气,有氮气的试管内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O2接触(或与空气接触);
(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可燃物,通过对比①和③,由控制变量法得出,试管①中应该为空气。
18.(1)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试管2中白磷燃烧,烧杯里水中白磷未燃烧
【详解】(1)对比1、2号试管中的红磷和白磷,白磷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80℃大于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未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80℃小于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得到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试管2中白磷和氧气接触燃烧,烧杯里水中白磷没有接触氧气未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9.(1)A
(2)放出
(3)N、H
【详解】(1)Ⅰ中分离液态空气主要利用空气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之分离开来的。故选A。
(2)甲烷与氧气反应是天然气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会放热。
(3)Ⅲ中合成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分别由0价变成了-3、+1价。
20.(1)热
(2)
(3)物质回收再利用
【详解】(1)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填:热。
(2)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3)上述流程的优点是物质回收再利用 ,故填:物质回收再利用。
21.(1)二氧化碳/CO2
(2)物理
(3)H2
(4)C
【详解】(1)根据变换反应炉中进入和产生物质的对比可知,变换反应炉的作用是将CO转化为CO2;
(2)变压吸附器中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而提纯H2,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流程中只有氢气是单质;
(4)分析流程可知,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水,故选C。
22.(1) 4P + 5O22P2O5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白磷
【详解】(1)①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②一段时间后,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ab变量为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故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与氧气接触,c处的物质是白磷,通过c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23.(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a 白磷熄灭
【详解】(1)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红磷和白磷均与氧气接触,且所在部位浸泡入80℃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缓缓推入装置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将氧气排出并充满装置,白磷熄灭,从而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填:a;白磷熄灭。
24.(1)实验3
(2)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在80℃的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
(3)量筒中液面降至30mL处
【详解】(1)实验1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白磷的量没有要求;实验2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白磷的量不做要求;实验3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装置内的氧气要消耗完,因此白磷一定要过量,故填实验3;
(2)实验2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为了验证燃烧需要氧气,在烧杯的热水 放入一小块白磷;
(3)实验3中左侧装置内有100mL空气,则氧气的体积为20mL,白磷燃烧消耗完氧气,进入水的体积应约为20mL,所以量筒内的液面下降到30mL处。
25.(1)
(2)没有与氧气接触
(3)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白磷不燃烧
【详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
(2)②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未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
(3)①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盘点燃烧,③处白磷未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白磷不燃烧。
26.(1)
(2)与氧气接触
(3)
(4)ABC
【详解】(1)白磷燃烧发生的反应为: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中①处的白磷没有燃烧,②处在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①和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3)根据实验2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91 mL 50 mL,原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50 mL 50 mL,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计算式为:;
(4)A、由于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集气瓶中加入的水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故符合题意;
B、由于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即五氧化二磷有毒,与集气瓶中加入的水反应而被吸收,故符合题意;
C、集气瓶中加入的水可将长导管液封,以防止红磷燃烧放热,使气体逸出,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ABC。
27. 温度达到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BC
【详解】(1)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故对比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烧杯中的白磷是可燃物,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没有接触氧气,故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操作是将白磷从80℃水中取出或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选BC。
28.(1)硼酸锌受热释放出水,可以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x=28,y=10
(3)温度未达到木材着火点,两份木材均未燃烧
(4) a 在相同温度下,a曲线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更大
(5)分别取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其中一份用400℃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灼烧30min
【详解】(1)硼酸锌阻燃剂受热先释放出水,当温度高于350℃,生成ZnO和B2O3固体,继续升温到400℃以上,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故依据资料可知,硼酸锌阻燃剂能起阻燃作用的原因是:硼酸锌受热释放出水,可以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研究温度对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组成的影响。故实验1中需要控制变量,则x、y分别为:x=28,y=10。
(3)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取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其中一份用102℃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灼烧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ω)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图。实验2中,低于200℃时,两份木材粉末质量均保持不变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木材着火点,两份木材均未燃烧。
(4)实验2中,图中曲线a对应的木材粉末是用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的,判断的理由是:在相同温度下,a曲线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越大,用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的不易燃烧。
(5)评估102℃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的阻燃性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取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其中一份用102℃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灼烧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故为寻找阻燃性能最佳的硼酸锌阻燃剂的合成温度,应进行的实验是:在400℃时:分别取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其中一份用400℃时合成的硼酸锌阻燃剂处理,灼烧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
29. ①④⑦或③⑥⑨ 9 在织物大小和种类 染料浓度等条件相同时,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染色时间越长扎染效果越好 双乔 一块干燥一块润湿后,经过相同扎结后浸没于9%的品蓝染料中10min 温度 扎结的紧实程度 织物的厚度等(合理给分)
【详解】(1)研究染料浓度与扎染效果的关系,那么控制的变量为染料浓度,其它因素要完全相同,故可选做的实验是①④⑦或③⑥⑨,因为①④⑦、③⑥⑨的变量为染料浓度。
(2)比较第2组数据可知,研究的变量为染色时间,其它变量相同,故⑤中x应为9。
(3)分析第3组实验可知,研究的变量为染色时间,通过色深值可知:在织物大小和种类 染料浓度等条件相同时,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染色时间越长扎染效果越好。
(4)已知,轮廓清晰度代表扎染图案边缘的清晰程度,该数值越小,染色效果越好。实验二中,比较实验表格数据可知,扎染效果最好的织物是双乔。
(5)研究染色前织物的干、湿状态对扎染效果的影响,那么控制变量为干湿程度;故设计实验为:选取大小相同的两块乔其,一块干燥一块润湿后,经过相同扎结后浸没于9%的品蓝染料中10min,取出用清水洗涤,拆线后晾干,测定轮廓清晰度。
(6)可能影响扎染效果的因素还有温度 扎结的紧实程度 织物的厚度等(合理给分)。
30. 4 杀死霉菌 ②⑥⑦⑧ 研究试样与柿皮质量比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 实验时间50天 不同意;当熏硫时间为2h时,已经可以达到控制霉变效果,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含硫量超标
【详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实验1中,4℃时,柿饼出霜效果最好。
(2)柿饼出霜期间易生霉菌导致变质,熏硫处理是控制霉变的方法之一。故实验2中,熏硫的作用是杀死霉菌。
(3)实验3中,得出“柿皮含水量低能促进柿饼出霜”的结论,那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是含水量,故需要对比②⑥⑦⑧。
(4)实验①~⑤的变量是试样与柿皮质量比,故进行实验①~⑤的目的是研究试样与柿皮质量比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
(5)实验1中探究温度对柿饼出霜效果的影响,那么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是:试样与柿皮(含水量2.6%)质量比为4:1、熏硫时间2h和实验时间50天。
(6)由实验2 可知,当熏硫时间为2h时,已经可以达到控制霉变效果,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含硫量超标,所以“在制作柿饼时,熏硫时间越长,控制霉变效果越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1.(1)
(2)氧气/O2
(3)10
(4)其他条件相同时,向蒸馏水中添加NaOH,能加快电解水的反应
(5)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不同浓度的硫酸对电解水反应快慢的影响
(6)通电电压、水中是否添加能解离为离子的物质、水中添加能解离为离子的物质的质量多少
(7)A
【详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电解水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所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3)设计对比实验要遵守单一变量原则。Ⅲ组中⑦⑨电压相同,该组液体中蒸馏水量相同、氢氧化钠的量不同,所以⑧电压和⑦⑨相同,x=10。
(4)对比实验②⑦,电压相同,液体种类不同,⑦中除蒸馏水外加入氢氧化钠,⑦用时较短,收集氢气和氧气较多,所以可得出结论是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加速水的电解。
(5)Ⅱ组实验电压相同,液体中加入的浓硫酸滴数不同,所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硫酸对电解水反应快慢的影响。
(6)通过Ⅰ组实验,液体种类相同,电压不同,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氢气、氧气体积不同可知电压影响电解水反应快慢。Ⅲ组实验,电压相同,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同,及Ⅱ组电压相同,加入的硫酸滴数不同,可知道加入在水中解离为离子的物质的质量影响电解水反应快慢。②⑦对比可得出是否加入在水中解离为离子的物质影响电解水反应快慢。
(7)A、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氢气,水中溶解的氧气多,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正确;
B、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氢气,错误;
C、氧气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D、氢气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故选A。
32.(1)煤/煤炭
(2)非化石能源、天然气
(3) 错 对 对
(4)ABC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或煤炭)。
(2)根据图1可以看出,2000-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中逐渐升高的是非化石能源、天然气。
(3)①我国宣布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原描述错误;
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开发清洁能源,正确;
③ 碳中和是指进入大气的CO2排放和吸收之间达到平衡,正确。
(4)A. 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氧气和葡萄糖,属于化学变化;
B. 生物质燃烧,一定会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 生物质制取氢气,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 CO2储存在地层空间中,没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BC。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含解析) 2022-2023上学期北京市九年级化学期末试题选编

下一篇:2023年高考真题变式分类汇编:金属的腐蚀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