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 九年级下册 第11章 酸与碱 练习(含解析)

京改版(2013) 复习题--酸与碱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设计及气体流向(“→”表示气体流向)正确的是
A. 干燥氨气 B. 收集氢气
C. 收集氨气 D. 收集氧气
2.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浓硫酸吸水 B.干冰制冷 C.海水晒盐 D.生石灰吸水
3.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A 鉴别稀硫酸和水 分别闻气味
B 除去N2气体中的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鉴别CuO粉末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D 除去氯酸钾固体中混有的二氧化锰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A.A B.B C.C D.D
4.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刷洗试管
C.稀释浓硫酸 D.取用固体粉末
5.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
C.铁制品表面常涂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D.熟石灰可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它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
6.常见食物pH的近似值范围如下:
常见食物 橘子汁 泡菜 酸牛奶 鸡蛋清
pH(近似值) 3.0-4.0 3.2-3.6 6.3-6.6 7.6-8.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鸡蛋清显酸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多吃泡菜
C.橘子汁能使石蕊溶液变蓝 D.酸牛奶比橘子汁的酸性弱
7.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酸雨的pH<7,所以pH<7的雨水都是酸雨
B.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都是阴离子
8.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氨水中滴加2滴酚酞试剂,溶液变蓝色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产生黑色固体
D.5mL酒精与5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B.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D.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化学家为
A.拉瓦锡 B.阿伏伽德罗 C.张青莲 D.波义耳
11.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B.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既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又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C.青少年喝高钙奶,是为了补充钙原子
D.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必须综合利用以提高利用效率
12.将物质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碱:纯碱、熟石灰、苛性钠
B.有机物:甲烷、乙醇、碳酸钠
C.纯净物:食盐、白酒、空气
D.氧化物:水、干冰、过氧化氢
二、填空题
13.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1)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植物油 b.蔗糖 c.粉笔灰
(2)下列溶液中,pH>7的是________,pH<7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食盐水 b.白醋 c.肥皂水
14.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
15.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回答:
(1)水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B 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C 经沉淀、过滤、吸附净化处理后的水仍然不是纯水
(3)实验室用过滤方法除去天然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过滤必需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填序号)____________。
①带铁圈的铁架台 ②酒精灯 ③漏斗 ④玻璃棒 ⑤药匙 ⑥烧杯 ⑦滤纸
(4)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________________(填“软水”或“硬水”)检验某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5)写出水与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16.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易经》记载有“泽中有火”。泽是指湖泊池沼,有学者认为这描述的就是沼气或天然气在水面燃烧的现象。沼气或天然气主要含有甲烷,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实验室中含有盐酸的废水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铸铁管道腐蚀,所以,可以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熟石灰,处理后再排放。请写出盐酸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三、推断题
17.A、B、C、D四种物质(或其溶液)分别是HCl、 NaOH、CuSO4、CuO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与其他物质均已略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一”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反应。
(1)举出氢氧化钠的一种用途_____。
(2)B是_____。
(3)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D可以用_____(填一种物质)替代。
18.A~E为初中常见的5种不同类别的物质,F是用途最广泛的金属, 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辨识,回答问题:
(1)C的化学式为______。
(2)D转化成C的反应为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基本反应类为______。
(3)B和C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
(4)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四、实验题
19.气体制取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
(1)实验室制H2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实验室用固体制O2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
(2)从图中选用4个装置来制取较纯净的CO2气体。①正确的接口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a接 _____ ;②所选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_____ ,B中盛放的液体是 _____ 。
(3)用图中的F装置可以制造十分有趣的“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很快看到长导管顶端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若将烧瓶内的CO2换成下列四种气体中的 _____ 仍可产生“喷泉”现象(填序号)。
A SO2 B H2 C CO D HCl
20.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选择 A 作为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可用 F 装置收集氧气,原因是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装置 C 较装置 B 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装置 C 在使用时控制反应开始的操作是_____。
(3)用 B、D、E 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则 D 装置中应放入______,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______(按气流从左向右的顺序)。
五、计算题
21.将Na2SO4和NaOH的混合物10g投入到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H2SO4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1)10g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
(2)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2.烧杯中盛有由 Na2CO3 和 Na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11.4g,向其中逐滴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2)计算A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干燥氨气,气流方向相反,气体得不到干燥,反而把硫酸压出,且干燥氨气不能使用硫酸,故A错误;
B、收集氢气,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应该短进长出,故B错误;
C、收集氨气,由于氨气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应该该装置采用长进短出,故C正确;
D、收集氧气,由于要排除装置内的液体,所以应该采取短进长出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C。
2.D
【详解】A、浓硫酸吸水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物理变化。
B、干冰制冷是因为升华吸热,是物理变化。
C、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海水中的盐类物质析出,是物理变化。
D、生石灰吸水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是化学变化。
故选D。
3.B
【详解】A、稀硫酸和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所以通过闻气味无法鉴别,选项错误;
B、氧气能和灼热的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而氮气不与铜反应,因此能通过灼热的铜网能够除去氮气中的氧气,选项正确;
C、氧化铜和木炭粉都是黑色固体,因此无法通过观察颜色鉴别,选项错误;
D、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加水溶解然后过滤虽然除去二氧化锰,但还需将滤液再蒸发结晶才能得到氯酸钾固体,选项错误;
答案为:B。
4.C
【详解】A、取用液体时,瓶口与试管口紧挨,防止液体流出,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瓶塞倒放,防止桌面上的杂质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此操作正确;
B、刷洗试管时,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以用试管刷刷洗,此操作正确;
C、倾倒液体药品时,细口瓶上的标签要朝向手心,不能朝向下方,防止液体药品流下腐蚀标签,此操作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此操作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选项正确;
B、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泡沫,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选项正确;
C、铁制品表面常涂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够隔绝氧气,对内层的铝起保护作用,选项错误;
D、熟石灰可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它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选项正确,
故选C。
6.D
【分析】根据pH>7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详解】A、图表所示,鸡蛋清的pH为7.6-8.0,大于7,故显碱性,选项错误;
B、图表所示,泡菜的pH为3.2-3.6,小于7,故显酸性,因此胃酸过多的人不应多吃泡菜,选项错误;
C、图表所示,橘子汁的pH为3.0-4.0,小于7,故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选项错误;
D、图表所示,酸牛奶的pH为6.3-6.6,橘子汁的pH为3.0-4.0,酸牛奶pH大于橘子汁的pH,故酸牛奶比橘子汁的酸性弱,选项正确;
答案为:D。
7.B
【详解】A、酸雨的pH<7,但pH<7的雨水不一定都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推断不合理;
B、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必须检验装置气密性,所以制取气体时都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推断合理;
C、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推断不合理;
D、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粒子不一定都是阴离子,也可能是电子等,推断不合理;
答案:B。
8.A
【详解】A. 氨水是一种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选项错误;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选项说法正确。
C、在空气中加热铜片,生成氧化铜,会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A
【详解】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描述错误;
B、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实验现象描述正确;
C、生石灰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实验现象描述正确;
D、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实验现象描述正确;
答案:A。
10.D
【详解】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故选D。
11.C
【详解】A、氢氧化铝碱性较弱,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故A正确;
B、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既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又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故B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青少年喝高钙奶,是为了补充钙元素,故C错误;
D、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必须综合利用以提高利用效率,故D正确。故选C。
12.D
【解析】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详解】A、熟石灰、苛性钠都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A不正确;
B、甲烷、乙醇均属于有机物,碳酸钠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属于无机物,故B不正确;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白酒中含有酒精和水、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均属于混合物,故C不正确;
D、水、干冰、过氧化氢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故选D。
【点睛】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3. b c b
【详解】(1)蔗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而植物油、粉笔灰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填:b。
(2)食盐水是中性的pH=7,白醋是酸性的,pH小于7,肥皂水是碱性的,pH大于7。故填: c ; b。
14.(1)稀盐酸
(2)NaCl、NaOH 或氯化钠、氢氧化钠
【解析】(1)
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增大到小于7,所以该实验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
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NaOH。
15. 纯净物 C ①③④⑥⑦ 硬水 肥皂水 煮沸
【详解】(1)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错误;
B、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水体污染,错误;
C、经沉淀、过滤、吸附净化处理后的水含有可溶性杂质,仍然不是纯水,正确;
故选C。
(3)实验室用过滤方法除去天然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过滤必需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①带铁圈的铁架台、③漏斗、 ④玻璃棒、 ⑥烧杯、 ⑦滤纸。
(4)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检验某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物质是肥皂水,把肥皂水加入两种水中会发现,软水中泡沫丰富而硬水中几乎没有泡沫,因此通常使用肥皂水就可以方便地区别硬水和软水;加热硬水,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会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从而使硬水软化,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水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16.(1)CH4+2O2CO2+2H2O
(2)2HCl + Ca(OH)2=CaCl2 + 2H2O
【解析】(1)
甲烷是CH4,完全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填:;
(2)
熟石灰是Ca(OH)2,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为:,故填:。
17. 用于去除油污或用作肥皂、干燥剂、石油、造纸(合理即可) CuO(或氧化铜) Fe或Ca(OH)2
【详解】氧化铜和氢氧化钠都能和稀盐酸反应,则A是稀盐酸,D能和C反应,即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则D是氢氧化钠,C是硫酸铜,B是氧化铜;
(1)氢氧化钠的一种用途用于去除油污或用作肥皂、干燥剂、石油、造纸(合理即可)。
(2)B是氧化铜,化学式为CuO。
(3)A与D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D可以和稀盐酸和硫酸铜反应,则D可用Fe或Ca(OH)2替代。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8.(1)Ca(OH)2
(2) 放热 化合反应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
【分析】A~E为初中常见的5种不同类别的物质,F是用途最广泛的金属, 可推出F为铁,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C为氢氧化钙,C能与D相互转化,D可能为水,D能与E相互转化,E能与F相互转化,可推出E为氢气,B能转化为E、D,B能与F反应,可推出B为酸,如盐酸,A能与F反应,B能转化为A,可推出A为氯化铜,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
由分析可知,C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2)
D转化成C的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3)
B和C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微观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
B→A反应为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 Zn+H2SO4═ZnSO4+H2↑; 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 f、g、c、b、e; 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 浓硫酸; CO2+2NaOH=Na2CO3+H2O; AD
【详解】(1)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是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实验室用固体制O2时,可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或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
(2)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所以先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装置E除去氯化氢,然后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装置B除去水蒸气,最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可,气体进入洗气瓶的方式为长进短出,正确的接口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a接f、g、c、b、e;装置A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会造成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二氧化硫气体与氯化氢气体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而形成“喷泉”现象,氢气与其不反应。故选AD。
20.(1) 2KMnO4K2MnO4+MnO2+O2↑ 氧气不易溶于水
(2)打开弹簧夹(或止水夹)
(3) 浓硫酸 a→c→b→d
【解析】(1)
A为固体加热发生装置,且带有棉花,故选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F排水法收集;
(2)
若打开弹簧夹或止水夹,内外气压相同,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流入试管,固体液体接触,反应开始;
(3)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D 装置中应放入浓硫酸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导管c处通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a→c→b→d。
21.(1)8g
解:H2SO4的质量为:200g×4.9%=9.8g,设NaOH的质量为x,生成的Na2SO4质量为y,则有
答:10g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为8g;
(2)16.2g
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Na2SO4的质量为14.2g+(10g-8g)=16.2g。
答: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6.2g。
【详解】(1)见答案
(2)见答案
22.(1)H+、Na+、Cl-
(2)解:由图像可知,A点为稀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设此时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A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A点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5.6%。
【解析】(1)
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稀盐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图可知,此时稀盐酸已经过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那么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H+、Na+、Cl-,故答案为:H+、Na+、Cl-;
(2)
见答案。
【点睛】注意辨别图像上恰好反应完的点,即再加入其中一种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不再改变的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剩余的反应物作溶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素养检测(含解析)

下一篇:粤沪版八年级上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