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 练习题--盐 化肥
一、单选题
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氧气(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B 碳酸钙(氯化钙) 水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氯化钠(碳酸钠) 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D 铜(铁) 足量硫酸铜溶液 过滤
A.A B.B C.C D.D
2.在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Fe2+,NO3﹣,Cl﹣ B.Na+,K+,NO3﹣,CO32﹣
C.Ba2+,K+,SO42﹣,Cl﹣ D.NH4+,K+,OH﹣,SO42﹣
3.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pH与加入水的质量的关系
B.向盛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氯化铜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D.向氯化铜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C.稀氨水中含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D.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可用于除铁锈
5.分类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类别 物质
A 纯净物 纯净的空气、蒸馏水、高锰酸钾
B 酸 硫酸、醋酸、硫酸氢钠
C 盐 硫酸铜、碳酸氢钠、亚硝酸钠
D 碱 氢氧化钠、纯碱、熟石灰
A.A B.B C.C D.D
6.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分离CO2、CO混合物 先用NaOH溶液吸收掉CO2分离出CO,再向该NaOH溶液加足量稀盐酸“释放”出CO2
B 除去NaOH溶液中的杂质Ca(OH)2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C 除去KCl固体中的杂质MnO2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证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 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CuO Cu 滴加足量盐酸,然后过滤
B NaOH溶液 Na2CO3 加适量的稀盐酸
C Cu(NO3)2溶液 AgNO3 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O2 CO 点燃
A.A B.B C.C D.D
8.以甲为原料转化成丙的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的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B.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乙的水溶液与酸的反应放热 D.转化②属于复分解反应
9.对于反应NH4NO3+NaOH===NaNO3+NH3↑+H2O,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排放在空气中的氨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不会降低肥效 D.在NH4NO3中,氮元素化合价相同
10.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B.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气体和一氧化碳气体
C.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
D.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镁粉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钙在水中完全不溶解
B.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应禁止使用
C.用pH试纸测试溶液pH时,若pH试纸先用水润湿,测得的pH一定会有误差
D.由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事实,可以推知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有氧气
12.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的是( )
A.KOH、CuSO4、H2SO4 B.NaNO3、Na2SO4、NH3 H2O
C.KCl、Ba(NO3)2、HCl D.NH4NO3、KOH、K2SO4
1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B.加热小苏打粉末
C.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D.向氯化镁溶液中滴入硫酸钾溶液
1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 Mg+O2MgO2
B.生石灰与水剧烈反应 CaO+H2O =Ca(OH)2
C.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2Fe+3CuSO4=3Cu+Fe2(SO4)3
D.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CuSO4+NaOH=CuOH↓+NaSO4
二、填空题
15.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料,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的化学性质与碳酸钠类似,其水溶液呈碱性)
(1)碳酸钾属于______。(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
(2)草木灰不能和铵态氮肥混用,请说明原因_____。
16.Ba2+是有毒性的物质.
(1)对胃作X光造影时,BaSO4可用作钡餐而不造成中毒,这是因为________,
(2)若用BaCO3代替BaSO4,将导致中毒,这是因为________.
17.某同学在实验探究中发现了一些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如图所示。
(1)编号①反应的指示剂是______。
(2)编号②反应的金属单质是______。
(3)请你写出符合编号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假设编号④反应的盐是AgNO3,则编号④对应方框中的现象是______。
(5)根据如图可以总结出稀盐酸的化学性质,其中编号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
18.选用下列物质的标号填空。
A.钛合金 B.石墨 C.碳酸钙 D.氦气 E.干冰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_。
(3)可用于制2B铅笔芯的是________。
(4)可制造人造骨的是__________。
(5)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的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填写序号)。发生装置G的优点是___。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F装置除去氯化氢气体,则该混合气体应从F装置的___(填“①”或“②”)口入;
(2)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为验证碳酸氢钠加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他认为只要观察到小气球膨胀,就能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明依据不充分,原因是______。小红认为在X处预先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___,就可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可将澄清石灰水换作____同样能证明;
(3)为研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①A、D中酚酞均变_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碱性;
②写出F中沉淀的化学式___;
③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
20.回答下列问题
(1)油条是人们喜欢的早点,中国油条的传统加工配方是用明矾(KAl(SO4)2)作为膨松剂,明矾常引起铝残留影响人体健康问题,现在的膨松剂常用臭粉(碳酸氢铵)、小苏打。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铵、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两种,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
②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浓硫酸可用于吸收氨气。
③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能作干燥剂,和二氧化碳反应,不与氨气反应。
实验I:探究膨松剂的成分。按图1所示连接好装置。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点燃酒精灯 试管中白色固体减少,红色石蕊试纸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
③ 继续充分加热 试管中仍有固体。 /
【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为___________(写化学式)。
实验Ⅱ:探究产生气体的量
①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如图2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为足量)。将8g膨松剂装入装置B中,加热前,先对已连接好的装置A、B和C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装置D、E;加热过程中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中,测定实验前后装置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②测定氨气的质量:将上图装置中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的连接顺序为对调。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②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 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 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③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四、推断题
21.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黑色固体,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E →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G →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白色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Cl、BaCl2、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该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1)把该白色固体粉末放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静置,得白色固体且上层清液为无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
(2)向过滤后所得白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且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______,一定没有______。
(3)经上述实验,原固体粉末中可能还含有______。
五、计算题
23.为了测定某碳酸钠样品中杂质氯化钠的质量,李明同学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 7 5 5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50 50 75
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g 4 4 4
完成下列计算:
(1)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第三次实验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4.向5.3g碳酸钠固体中滴加硫酸溶液,直到恰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假设气体全部逸出),共用去49g硫酸溶液。求:
(1)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再进行干燥,该选项中氧气没有干燥,选项A错误;
B、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但该选项中过滤后反而是蒸发结晶,得到的是氯化钙,而碳酸钙没有洗涤、干燥,选项B错误;
C、碳酸钠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蒸发结晶过程中同时除去盐酸,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C正确;
D、铁能与足量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进行过滤、洗涤、干燥,而该选项中没有洗涤、干燥,选项D错误。故选C。
【点睛】除杂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试剂,确定方法,最终要达到既将杂质除去,又不带进新杂质的目的。本题中有两个选项涉及过滤后被提纯的物质是滤渣,一定要记住要洗涤、干燥。
2.B
【详解】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Fe2+的水溶液显浅绿色;故不正确;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正确;
C、Ba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正确;
D、,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不正确。
故选B。
3.C
【详解】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pH变小,但不会变成中性溶液或酸性溶液,不符合题意;
B、向盛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氯化铜的质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待氧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65份的锌置换出2份的氢气,溶液的质量会增加,反应完全后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向氯化铜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硝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硝酸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质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故正确;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食品保护气,故正确;
C、稀氨水中含氮元素,可用作氮肥,故正确;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除铁锈是利用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错误。
故选:D。
5.C
【详解】A、纯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蒸馏水是由同种物质水组成,属于纯净物;高锰酸钾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硫酸、醋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还有钠离子,属于酸式盐,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碳酸氢钠、亚硝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A、分离CO2、CO混合物,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CO不能,先用NaOH溶液吸收掉CO2分离出CO,再向该NaOH溶液加足量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释放出CO2,故A正确;
B、Ca(OH)2能与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故B错误;
C、KCl固体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C错误;
D、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氢氧化钠,故D错误。故选A。
【点睛】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C
【详解】A、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OH溶液和Na2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足量铜粉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然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8.C
【详解】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甲为N2、乙为NH3、丙为NO、丁为H2O,反应①②的方程式分别为:N2+3H22NH3,4NH3+5O24NO+6H2O,因此:
A、由反应原理可知:转化①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
B、由上述方程式可知,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4:6=2:3,故说法错误;
C、乙的水溶液是氨水,属于碱,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是放热的,故说法正确;
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转化②有单质参加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故说法错误。
故选:C。
9.A
【详解】A、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氨气和水属于氨水分解得到的,故A正确;
B、氨气属于刺激性气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B错误;
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故C错误;
D、硝酸铵(NH4NO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硝酸铵中氮元素化合价不同,铵根中的氮元素显﹣3价,硝酸根中的氮元素显+5价,故D错误。故选A。
10.D
【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则用水可以鉴别,故该实验方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一氧化碳不能,故该实验方法正确;
C、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该实验方法正确;
D、铁粉和镁粉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该实验方法错误。
故选D。
11.D
【详解】A、碳酸钙难溶于水,只是溶解量很小,不是在水中完全不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有毒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工业的原料,不一定要禁止使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若溶液显中性,无影响,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可以推知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有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所以不能共存,故A错;
B、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够共存,故B正确;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说明显碱性,不能存在盐酸,因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C错;
D、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能生成氨气和水,所以不能共存,故D错.
13.B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但有单质参与反应,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但有单质参与反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D、氯化镁和硫酸钾混合后,无沉淀、气体和水生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能反应,化学方程式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详解】A、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物书写错误,选项错误;
B、生石灰与水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选项正确;
C、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不是生成硫酸铁,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铜化学式书写错误,选项错误;
故选:B。
15. 钾肥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水溶液显碱性,铵态氮肥中含铵根离子,铵根离子和碱性物质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会放出氨气,使氮肥中的氮元素损失,降低肥效
【分析】农作物对氮、磷、钾元素的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详解】(1)碳酸钾中含钾元素,属于钾肥;
(2)铵态氮肥中含铵根离子,会和碱性物质中的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氨气,损失氮元素,降低肥效,所以不能和碱性物质混用;
故填:(1)钾肥 ;(2)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水溶液显碱性,铵态氮肥中含铵根离子,铵根离子和碱性物质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会放出氨气,使氮肥中的氮元素损失,降低肥效。
16. 硫酸钡不溶解. 碳酸钡溶于胃酸
【详解】(1)BaSO4可用作钡餐而不造成中毒是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不能电离出钡离子。
(2)若用BaCO3代替BaSO4,将导致中毒,这是因为碳酸钡和胃中的盐酸反应生成了可溶的氯化钡,氯化钡在溶液中电离出钡离子使人中毒。
17.(1)石蕊试液
(2)铁
(3)
(4)白色沉淀
(5)复分解
【详解】(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编号①反应的指示剂是紫色石蕊溶液;
(2)编号②反应的金属单质是铁,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氯化亚铁溶液显浅绿色;
(3)编号③,可以是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4)编号④反应的盐是AgNO3,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
(5)编号⑤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此类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18.(1)C
(2)E
(3)B
(4)A
(5)D
【详解】(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填:C;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E;
(3)石墨质软,容易留下痕迹,可用于制2B铅笔芯,故填:B;
(4)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造人造骨,故填:A;
(5)液氦汽化吸热,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干冰升华吸热,也能使周围温度降低,但是干冰通常用于冷藏食品、人工降雨等),故填:D。
19. BD 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② 装置内的空气加热时体积增大,也能使小气球膨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钡 红色 CaCO3 NaCl、CaCl2、KCl HCl
【详解】(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作为发生装置;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
发生装置G的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原理:关闭开关时,干燥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杯,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干燥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进入干燥管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F装置除去氯化氢气体,洗气应“长进短出”,这样反应比较充分,则该混合气体应从F装置的②口入;
(2)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小明依据不充分,原因是加热时装置中的空气膨胀,导致气球膨胀;小红认为在X处预先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可将澄清石灰水换作氢氧化钡溶液同样能证明,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水,过程中溶液变浑浊;
(3)①A、D中酚酞均变红色,说明两种溶液都呈碱性;
②F中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氢氧化钾,沉淀碳酸钙的化学式是CaCO3;
③B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过量,C中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钾;E中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稀盐酸过量;F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四支试管内的物质在G中混合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碳酸钾、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已经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其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氯化氢。
20.(1) 变蓝 NaHCO3、NH4HCO3 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D吸收 D CD
(2) 气球胀大 Ca(OH)2+Na2CO3=CaCO3↓+2NaOH 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ACD 向D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1)
实验I:探究膨松剂的成分
由于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是有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因此实验中可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中白色固体减少,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铵,继续充分加热,试管中仍有固体,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该膨松剂的成分为NaHCO3、NH4HCO3。
故填:变蓝;NaHCO3、NH4HCO3;
实验Ⅱ:探究产生气体的量
①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能与氨气反应,因此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氨气;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装置吸收;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中,测定实验前后装置D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故填:吸收水蒸气和氨气;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D吸收;D;
②测定氨气的质量:将上图装置中C、D 的连接顺序为对调,通过D装置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氨气被C装置吸收,故填:CD;
(2)
①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故填:气球胀大;
②装置B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开始没有气泡产生,后面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想二正确,故填:开始无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③A、B、C、D四个实验中,A、C、D中的碱分别与非金属氧化物、铜盐、指示剂反应,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A、C、D;还需探究出碱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实验的方案是向D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能得出碱的所有化学通性,故填:ACD;向D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1.(1) CaCO3 CuO
(2)过滤
(3)
(4)
【分析】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则A为碳酸钙;A高温时能分解生成无色气体C和D,则C为二氧化碳,D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E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F为氢氧化钠;又由于B为黑色固体,B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有色溶液G,氧化铜为黑色,且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则B为氧化铜,G为硫酸铜,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则有色沉淀I为氢氧化铜沉淀。
(1)由分析可知,A的化学式为CaCO3,B的化学式为CuO。
(2)结合分析可知,通过操作Ⅰ沉淀和溶液分离,则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
(3)E →F的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G →I的反应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1)CuSO4
(2) BaCl2和Na2CO3 Na2SO4
(3)NaCl
【详解】(1)把该白色固体粉末放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静置,上层清液为无色,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显蓝色;
(2)得到的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钡和硫酸钡中的一种或两种,向过滤后所得白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且有大量气泡产生,则沉淀为碳酸钡,不含硫酸钡,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酸,碳酸钡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BaCl2、Na2CO3,一定没有Na2SO4;
(3)经上述实验,有无氯化钠都不影响实验现象,所以原固体粉末中可能还含有NaCl。
23.(1)4.24克(2)7.16%
【详解】解:根据给出的三组数据可知,只有第2次实验恰好完全反应。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x=4.24g
y=4.68g
第三次实验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
(1)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4.24g;
(2)第三次实验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7.16%。
24.(1)解:设过程中需要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为x
答: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0%。
(2)解: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3.6%。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