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 物质的比热容 同步课时练习(有答案)


第3节 比热容
第1 课时 物质的比热容
知识点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小红想探究水和沙石的吸热性能,取初温相同的水和沙石,分别盛放在规格相同的烧杯中,用同一盏酒精灯对它们分别℃加热,同时搅拌水和沙石,使之受热均匀。在相同加热时间内,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情况。
(1)除以上条件外,还要求水和沙石的质量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温度为_℃。
(3)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加热时间内,水升高的温度比沙石的小,说明_的吸热性能更好。
知识点2 比热容
2.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3.煤油的比热容是 2.1×10 J/(k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将一杯煤油倒掉一半后,它的密度_,它的质量_,它的比热容_。(后三空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知识点3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4.夏季,混凝土护栏被太阳晒得很热,池塘中太阳下的水却不很热(c混凝土=0.84×103J/(kg ℃,
c水=4.2×103J/(kg ℃)
主要原因是( )
A.水不吸热 B.混凝土初温高
C.水的比热容大 D.混凝土放热
5.如图所示为冬天人们常用的电热水袋,使用十分方便,充电加热后,能够放热较长时间,其内部液体主要成分是水,是因为利用了水的_较大。
6.表格中的数据为水和煤油的比热容,这两种液体中_适合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物质 比热容c/[J/(kg·℃)]
水 4.2×10
煤油 2.1×10
易错点1 不理解控制物质吸热相同的方法
7.如图所示,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初温都相同的不同液体。若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且液体均未沸腾,则( )
A.两杯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
B.比热容较小的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
C.比热容较大的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
D.无法判断两杯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易错点2 误认为Q、m、△t影响比热容
8.由公式Q=cm(t-t )得c=Q/mΔt,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小一半
B.若加热前后的温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C.无论物体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D.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比热容增大一倍
思维发散练① 比热容表在生活中的应用
9.依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比热容 c/[J·(kg·℃) ]
水 4.2×10
煤油 2.1×10
沙石 约0.92×10
一杯水倒出一半,杯内剩余水的比热容变小
 B.水和沙石放出相等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较多
 C.水的比热容表示水的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4.2×10 J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热量,煤油温度升高得较多
思维发散练比热容在地理中的应用
10.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易形成海陆风,陆风和海风是由于地面和大海升温和降温的快慢不同,从而使空气对流形成的。如图所示的是陆风和海风形成的示意图,_图反映的是晚上风的形成示意图。
思维发散练 比热容的图象分析
1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
A. A液体的比热容大
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相等
C. B液体的比热容大
D.无法比较
12.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敏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升温10℃所需时间/s 升温20℃所需时间/s 升温30℃所需时间/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_(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_(填“水”或“沙子”)温度升高得更高。
(4)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
答案
1.(1)相等 (2)62 (3)水
B
3.1 kg煤油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2.1×10 J;不变;变小;不变
4. C
比热容 。
6.水
7 A
8 C
D

C
12.(1)吸收热量的多少 (2)大于 (3)沙子
 (4)水的导热性能好(或沙子的导热性能不好;或沙子里温度计玻璃泡插入比较浅;或没有用玻璃棒搅动)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代数式作业设计(含解析)

下一篇:八年级物理沪教版上册 第二章 光 单元测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