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023年秋同步基础训练(含解析)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2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教版)2023年秋同步训练(基础)
一、单选题
1.(2023秋·山东聊城·九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就此说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2.(2022秋·山西太原·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所记录的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火焰上个罩涂有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3.(2023秋·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图①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 B.图②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C.图③验证蜡烛焰心气体是氧气 D.图④验证产物有水
4.(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已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下列有关蜡烛及蜡烛燃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点燃蜡烛时只发生化学变化
B.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C.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蜡烛熄灭后冒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
5.(2023·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下列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且在呼出气体中,比吸入气体含量多的是
A.N2 B.O2 C.CO D.CO2
6.(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某化学学习小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利用两个相同的集气瓶,分别收集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都不复燃 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没有氧气
B 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空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木条逐渐熄灭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C 在两瓶气体中各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空气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高
D 对着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哈气前玻璃片上无水雾,哈气后出现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高
A.A B.B C.C D.D
7.(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小组同学欲探究“操场与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集气瓶装满水,到操场倒掉后盖上玻璃片,收集操场空气样本
B.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混合气体中的某一种气体反应完全并粗略测定其含量
C.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只有气体样品的体积
D.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一些,因此课间应加强通风
8.(2023秋·九年级课前预习)小明在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将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9.(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
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10.(2023秋·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末)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进行实验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
B.个人结论与权威结论不同时,应相信权威,不要提出自己意见
C.个人实验结论与课本上不同时,不用重新做实验,相信课本结论就行了
D.个人观点与别人不同时,听从别人的意见就行了
11.(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以下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时间都可能是实验变量
C.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相同
D.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操作,不需要合作
12.(2022秋·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化学课上,同学们看老师做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反应非常剧烈,产生大量气泡。于是就提出“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 C.进行观察 D.得出结论
13.(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是
A.小组合作 B.提出问题 C.收集证据 D.交流反思
14.(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王小波同学在厨房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白糖,就“可能是白糖”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15.(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过生日吃蛋糕点蜡烛时,小明发现蜡烛的火焰分三层,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小明提出这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制订计划
二、填空题
16.(2022秋·河南新乡·九年级统考阶段练习)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探究。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a”、“b”或“c”)处最先炭化变黑;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有 生成。

17.(2023秋·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现象及结论:
(1)如图乙操作,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分别是 、 、 ,木条处于 的部分最先变黑,由此可知此处温度最 。
(2)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若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 。
三、科学探究题
18.(2022秋·山东东营·八年级校考期中)[发现问题]蜡烛使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燃着的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三(5)班李明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了如下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验证]
(1)熄灭蜡烛,冰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此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 ,原因是 。
(2)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发现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熄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这说明白烟可燃,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19.(2023秋·九年级课时练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并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实验器材: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认真仔细记录现象,提出设问假设,并讨论解决。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的实验过程:
完成下列表格
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 结论与解释
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 ,外壳 。 蜡烛由 和 制成
点 燃 前 观察蜡烛的色、态、形、味 石蜡的 性质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 石蜡的硬度
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 石蜡的密度
燃 烧 时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及火焰 燃着处石蜡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石蜡的熔点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上,1s后取出 层处先变黑,被碳化 温度最高
用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 蜡烛燃烧有 生成
用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 蜡烛燃烧有 生成
熄 灭 后 将蜡烛熄灭 烛芯上有 冒出 石蜡蒸汽被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的白烟 白烟 白烟具有 性
20.(2023·全国·九年级假期作业)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股白烟,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这股白烟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
针对这些假设设计实验: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 。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这样做 (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B。
2.C
【详解】A.、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石蜡浮在水面上 ,故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火焰上个罩涂有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蜡烛跟着被点燃,蜡烛重新燃烧,故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A、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取出火柴梗,处在外焰部分的炭化最明显,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处在焰心部分炭化最不明显,说明焰心温度降低,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将玻璃管置于焰心,可以从蜡烛火焰中引起一缕“白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上口处,“白烟”被点燃,说明蜡烛焰心气体是石蜡蒸汽,不是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4.B
【详解】A、点燃蜡烛时,蜡烛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蜡烛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即点燃蜡烛时,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将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木条避免颜色的变化,可比较火焰各层温度,选项正确;
C、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但不能检验蜡烛燃烧说出来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D、蜡烛熄灭后冒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后形成的固体颗粒,选项错误,故选B。
5.D
【详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稀有气体没有参加反应,量几乎不变;故属于人体呼吸作用的交换物质,且在呼出气体中,比吸入气体含量多的是CO2。
故选:D。
6.C
【详解】A、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都不复燃,说明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没有氧气或氧气含量少,故选项结论不正确;
B、在两瓶气体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空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瓶中木条逐渐熄灭,说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高,故选项结论不正确;
C、在两瓶气体中各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空气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空气高,故选项结论正确;
D、应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没哈气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故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采集一瓶气体样品可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在指定环境中倒掉,重新盖上玻璃片即可收集一瓶气体样本,说法正确;
B、探究“操场与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混合气体中的某一种气体反应完全并粗略测定其含量,说法正确;
C、本实验需要控制变量,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控制的变量不只有气体样品的体积,还有加入试剂的体积等,说法错误;
D、人员密集的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通常比操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因此课间应加强通风,说法正确。
故选C。
8.C
【详解】“将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是探究呼出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现象,进而判断生成的物质的特点,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故选C。
9.C
【详解】实验现象是观察到的,即能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是可以看到的,是实验现象,此选项正确;
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是通过观察看到的,是实验现象,此选项正确;
C.蜡烛燃烧在火焰上方放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有水生成;将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得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结论,此选项错误;
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是通过观察看到的,是实验现象,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0.A
【详解】A、进行实验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设计好实验方案,该选项观点正确;
B、个人结论与权威结论不同时,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C、个人实验结论与课本上不同时,应重复实验,查明原因,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D、个人观点与别人不同时,可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该选项观点不正确。
故选A。
11.D
【详解】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实验室,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时间都可能是实验变量,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控制变量法,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相同,不符合题意;
D、科学探究需要和别人交流合作,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详解】“铜片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呢”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
故选:A。
13.A
【详解】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故选A。
14.A
【详解】A、猜想与假设是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故可能是白糖属于猜想与假设,符合题意;
B、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不符合题意;
C、收集证据即收集相关的资料和相关的数据,不符合题意;
D、得出结论是根据实验现象和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详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故选B。
16. a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合理即可) 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因为蜡烛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在外焰处即a处最先炭化变黑;再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17.(1)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高
(2) 水雾 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
【详解】(1)如图乙操作,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最先碳化,由此可知外焰温度最高;
(2)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18.(1) ① 不能 蜡烛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
(2)水蒸气
(3) ③ ①/②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或者水蒸气不能燃烧)
【详解】(1)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检验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但蜡烛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碳,影响白烟的检验;
(2)在白烟的上方罩一干冷的玻璃片,若出现水珠,说明白烟是水蒸气,而没有水珠,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若检验白烟是否为蜡烛的小颗粒,可以重新点燃,若能燃烧说明为蜡烛小颗粒,因为二氧化碳、水蒸气不能燃烧。
19. 棉线 石蜡 白色石蜡 棉线烛芯 白色、固态、圆柱状、没有特殊气味 物理 质软易切 较小 浮在水上 小于水 较低 火柴杆接触外焰 外焰 水珠 水 浑浊 二氧化碳 白烟 冷凝成石蜡固体小颗粒 复燃 可燃
【详解】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是棉线、外壳是石蜡, 结论与解释: 烛芯由棉线制成,外壳由石蜡制成。
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可以发现石蜡是:乳白色、圆柱状,没有特殊气味的固体,这是石蜡的物理性质。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发现石蜡会浮在水上,可以发现石蜡难溶于水,质软易切,密度比水小,硬度较小,不溶于水。
燃烧时: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及火焰,发现燃着处石蜡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说明石蜡的熔点低。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上,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用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用一只内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将蜡烛熄灭,会看到烛芯上有白烟冒出,石蜡蒸汽冷凝成石蜡固体小颗粒。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的白烟,白烟会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20.(1) a 外焰
(2) 水蒸气 A 不能 蜡烛刚熄灭,有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散尽,石灰水也会变浑浊 C
【详解】(1)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①玻璃片上无水雾,则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②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又因刚熄灭,有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散尽,石灰水也会变浑浊,所以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可观察到白烟能被点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湖南省各市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分层汇编-08身边的化学物质(填空题)(含解析)

下一篇: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综合检测(答案)2023-2024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