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九年级上13.1从闪电谈起(答案)

粤沪版九年级上13.1从闪电谈起
(共19题)
一、选择题(共12题)
、 、 、 四个带电体,已知 带正电, 和 互相排斥, 和 互相吸引,而 和 也互相排斥,则
A. 、 带正电, 带负电 B. 、 带负电, 带正电
C. 、 带正电, 带负电 D.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用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A.带正电 B.负电
C.不带电 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下列“吸引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
A.梳头后塑料梳子能吸引小纸屑
B.干燥天气,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C.用气球摩擦头发,头发会随气球飘起
D.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如图所示,用 粒子从很薄金箔中打出电子,建立原子结构类似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
A. B.
C. D.
甲乙两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两球带电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两球都带正电 B.两球都带负电
C.若甲带正电则乙一定带负电 D.若甲带负电,则乙可能不带电
将带负电的物体 靠近挂在细绳下的绝缘小球,小球被吸引,若换用带正电的物体 去靠近小球,则小球会
A.静止不动
B.一定被 吸引
C.一定被 排斥
D.可能被 排斥,也可能被 吸引
若把原子、原子核、电子看成球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 ,电子半径的数量级小于 。按尺度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A.原子、原子核、电子 B.电子、原子、原子核
C.原子核、原子、电子 D.原子、电子、原子核
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细线悬吊着的轻质小球时,产生了相互吸引的现象,则该小球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
B.其实质是两个物体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电子
C.其实质是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创造了电
D.两个物体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增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此可判断
A.小球一定带正电 B.小球一定带负电
C.小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小球一定不带电
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没有空隙
C.破镜不能重圆,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只有排斥力
D.当物体的温度降至 ,分子就停止运动
年底,“悟空”号卫星上的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导致“死机”。在遥控指令下,计算机重新启动,卫星恢复正常,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
A.原子核 质子 B.原子核 中子 C.中子 质子 D.电子 中子
二、填空题(共3题)
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变大,则验电器原来带 电;在金属箔张角变大的瞬间,验电器金属杆里的电流方向是从 。
早在公元前600年,人们发现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的转移;1733年,科学家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总结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 .
如图所示,小丽用气球在头发上蹭几下,头发就随着气球飘起来,这表明摩擦后头发丝和气球带上了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经检验气球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气球 (选填“失去”或“得到”)了电子。
三、综合应用题(共4题)
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 。 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 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 电的原子核和带 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2) 以氢原子为例,图中能正确示意氢原子核式结构的是图 (甲/乙/丙/丁)。
如图所示,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 端会带正电、 端会带负电。
(1) 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可移动的自由电子,电子带 电(选填“正”或“负”);自由电子受到物体甲所带电荷的 作用移动到导体乙的一端(选填“吸引”或“排斥”);
(2) 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带正电的物体,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导体乙的 (选填“A”“B”或“C”)。
A. 、 两端都不会带电
B. 端会带正电、 端会带负电
C. 端会带负电、 端会带正电
静电复印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如图所示是利用身边的素材来简单模拟静电复印原理的示意图。请依据图示及操作步骤,结合“人作为导体可以将电荷导走”的知识,简要说明其操作意图。
(1) 找一块塑料板,用丝绸快速摩擦整个板面,其意图是通过摩擦使塑料板 ;
(2) 用干燥的手指在塑料板上写一个“大”字,其意图是借助人体将“大”字部分的电荷 ;
(3) 将塑料板平放,在上面均匀地撒一层干木屑,再将塑料板缓慢竖起,随着塑料板上干木屑的滑落,一个“大”字就在塑料板上显现出来了,“大”字部分的千木屑滑落是因为重力作用,其他部分的干木屑被吸引是因为 。
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 粒子的偏转超过 ,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 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 金箔包含了 层金原子,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该现象可以说明下列两种说法中的 (选填A或B);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图中的
A.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答案
一、选择题(共12题)
1. 【答案】B
【解析】由于 、 、 、 四个是带电体, 带正电, 、 排斥,即 也带正电,且 、 相互吸引,故 带负电,同时由于 、 排斥,故 带负电。
故选B。
2. 【答案】A
【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即有多余的电子,所以当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先合拢是由于刚开始发生了中和现象,即原来验电器带正电,后又张开是因为橡胶棒上有多余的负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因带负电荷而张开,故验电器原来带正电,后来带负电。
3. 【答案】D
4. 【答案】A
5.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小球相互吸引,因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甲乙可能有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因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可能甲乙带异种电荷,综上,ABC错误,D正确。
6. 【答案】D
【解析】绝缘小球和带负电的物体 相互吸引,则绝缘小球可能不带电或带正电,若换用带正电的物体 去靠近小球,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绝缘小球不带电,能被带正电的物体 吸引;或绝缘小球带正电,能被带正电的物体 排斥。
7. 【答案】A
8. 【答案】D
【解析】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带负电的物体,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因此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
9. 【答案】A
10. 【答案】A
【解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一定带正电,棒与小球排斥,说明棒与小球带同种电荷,即小球也带正电。
11. 【答案】A
12. 【答案】A
【解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因此,选项中带正电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由题知,该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所以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原子核、质子,故A正确。
二、填空题(共3题)
13. 【答案】正;金属球到金属箔片
14. 【答案】电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析】(1)摩擦起电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因此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当某种物质失去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少,带正电,当某种物质得到了电子时,物质的电子比质子多,带负电.
(2)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15. 【答案】异种;得到
三、综合应用题(共4题)
16. 【答案】
(1) 分子;正;负
(2) 丙
【解析】
(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分子; 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在进行了 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处于核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核外电子构成的。
(2) 氢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外围电子构成,且原子核相比原子的体积很小,故丙正确。
17. 【答案】
(1) 负;排斥
(2) C
【解析】
(1) 电子带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电子会受到带负电的物体甲的排斥。
(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子会受到带正电的物体甲的吸引,移动到 端,使 端带负电,而 端缺失了负电荷而带正电,故C符合题意。
18. 【答案】
(1) 带电
(2) 导走
(3)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9. 【答案】
(1) 原子核
(2) B
(3) C
【解析】
(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 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 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应如图C。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粤沪版九年级上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同步练习(有答案)

下一篇:2022-2023广东广州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知识点汇编-04化学方程式(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