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2013) 复习题--盐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Zn+H2SO4=ZnSO4+H2↑ B.H2CO3CO2↑+H2O
C.Ca(OH)2+SO2=CaSO3↓+H2O D.CaCO3+2HCl=CaCl2+H2O+CO2↑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物质的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 B.用木炭烤羊肉串
C.用稀盐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D.高温煅烧石灰石产生二氧化碳
3.下列对有关实验的设计与解释,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试剂与方法 结论与解释
A 除去CaO中CaCO3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滤液 CaCO3不溶于水
B 除去NaOH溶液中Na2CO3 加过适量CaCl2溶液,过滤 CaCl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C 鉴别稀硫酸、澄清石灰水、食盐水 加入酚酞溶液观察 酚酞遇到酸、碱、中性溶液显示不同颜色
D 鉴别CuSO4、NaNO3、KOH、 MgCl2四种溶液 观察颜色和用组内物质相互混合 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A.A B.B C.C D.D
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向盛有一定质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Zn粉、Fe粉
C.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
D.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5.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分离、除杂等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是否变红
B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C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硫酸溶液
D 鉴别硫酸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或操作方法
A NaCl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稀H2SO4
B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C CO2 HCl 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
D Cu粉 C粉 在空气中燃烧
A.A B.B C.C D.D
7.下面是一些常见物质的俗称或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式,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 苛性碱 NaOH
B.碳酸氢钠 小苏打 Na2HCO3
C.碳酸钠 苏打 NaCO3
D.氢氧化钙 消石灰 Ca(OH)2
8.有关复分解反应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B.产生沉淀
C.元素存在形态改变 D.生成盐和水
9.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H2O+CO2↑
B.Mg(OH)2+2HNO3=Mg(NO3)2+2H2O
C.CO2+H2O=H2CO3
D.Zn+2AgNO3=Zn(NO3)2+2Ag
10.下列有关物质的提纯、除杂和鉴别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加物质或方法
A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空气中灼烧
B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加水溶解,感知实验现象
C 除去CO2中少量的HCl 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入浓硫酸
D 提纯硫酸钠中的硝酸钠 溶解、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11.有关复分解反应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为酸和碱 B.生成物为盐和水
C.元素化合价不变 D.伴随着明显现象
12.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 CO2 中的 CO 通入足量的氧气中,点燃
B 检验某种固体是否为碳酸盐 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
C 鉴别稀盐酸和NaCl 溶液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
D 比较Zn、Cu、Ag 的金属活动性 将 Zn 和Ag 分别放入CuSO4 溶液中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能相互反应的物质之间用短线“—”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的两种物质之间用箭头“→”表示(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请填写下列空格:
(1)若①选用的酸碱指示剂为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为___________色。
(2)若②为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请写出转化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可以用右图装置来进行该实验,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实质为___________(从离子相互结合的角度分析)。
(4)性质④,将氢氧化钠固体和某种硫酸盐混合研磨能散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推测这种硫酸盐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
14.已知碳酸镁在空气中煅烧可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现有镁粉和碳酸镁混合物,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煅烧。若煅烧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则原混合物中镁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5.为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Cl2、Na2SO4杂质,依次进行的操作有:①加水溶解;②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⑤过滤;⑥加适量的盐酸;⑦蒸发结晶。
(1)写出NaOH溶液与Mg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操作⑤得到的固体成分除了有氢氧化镁,还有哪些固体?__________
(3)上述试剂中的盐酸不能用硝酸代替,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
(4)写出操作⑦中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
1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学习化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应用物质,下列现象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①工业上用石灰水和纯碱溶液制取火碱 ②利用可燃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③纯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具有很好的清除油污的效果 ④不能用铝制易拉罐盛食醋,会腐蚀容器 ⑤熟石灰用来中和含硫酸的酸性废水再排放
(1)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
请按照要求写出上述变化中描述的某些物质,并完成填空:
物质名称 金属铝 ②可燃冰的主要成分______ 硫酸 碳酸钠 ⑤熟石灰的主要成分______
化学式(符号)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构成物质微粒(符号) ______ ______ ______ Na+、 ______
物质类别 ______ ______ 酸 ______ 碱
(2)物质的宏观变化和微观实质
宏观变化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请写出变化②的方程式______,利用中和反应的是______(填编号),微观实质______。变化①中有效作用的微粒是______(写符号),变化④最终产生的新粒子是______(写符号)。
三、实验题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小组向学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1)【实验一】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____,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此实验是想从____角度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_____,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认同。
(2)【实验二】实验装置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溶解性 溶剂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水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①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8.实验室对含有MgCl2的粗盐进行提纯,步骤如图”:
(1)步骤①中,称量50g粗盐需补充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3)步骤③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除去Mg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步骤⑤中,为中和过量的NaOH,应滴加的“试剂a”是______(填字母)。
A稀盐酸
B稀硫酸
C稀硝酸
(5)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当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四、推断题
19.A-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含有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A是一种难溶性盐,其金属元素含量为40%,C、E组成元素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涉及反应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D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_______。
(2)B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C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0.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
(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为进—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取实验(1)得到的的滤液,向其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计算题
21.现用质量分数为29.2%的盐酸溶液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用所配稀盐酸测得某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1)需要加入_____g水来配得上述稀盐酸。
(2)测得溶液pH=7时,消耗稀盐酸200g。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若所测NaOH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已经变质,那么测定的NaOH质量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2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100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与酸或水反应)放入烧杯中并加入3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同时测量3分钟内氢氧化钠溶液增重的质量,结果如下表:
时间/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质量/g 0 15 25 30 33 33 33
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坐标纸上,以反应时间为横轴,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纵轴,画出产生气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2)从表中可以看出,100 g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多是______g。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A、活性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与化学性质无关,故正确;
B、用木炭烤羊肉串发生了碳的燃烧,与化学性质有关,故错误;
C、用稀盐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是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过程,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关,故错误;
D、高温煅烧石灰石产生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故与化学性质有关,故错误。故选A。
3.D
【详解】A、除去CaO中CaCO3,加水溶解,碳酸钙不溶于水,而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而除去了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B、除去NaOH溶液中Na2CO3,加过适量CaCl2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又引进了氯化钠杂质,不符合题意;
C、鉴别稀硫酸、澄清石灰水、食盐水,加入酚酞溶液观察,酚酞溶液遇酸和食盐水都不变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鉴别CuSO4、NaNO3、KOH、 MgCl2四种溶液,观察颜色,有颜色的是CuSO4,再用CuSO4分别与组内物质相互混合,有蓝色沉淀的是KOH,有白色沉淀的是MgCl2,没有变化的是NaNO3,符合题意。故选D。
4.B
【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向盛有一定质量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会一直增加,不会恒定,错误;B、等质量的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所以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Zn粉、Fe粉,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正确;C、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向盛有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至过量,溶液的pH值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错误;D、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镁反应,所以开始一段时间氯化镁的质量不变,错误。故选B。
5.C
【详解】A、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能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故A错误。
B、硫酸铜能与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但有引入新的杂质硫酸钠,故B错误。
C、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将杂质除去,没有引入新杂质,故C正确;
D、Na2SO4溶液和AgNO3溶液均能与BaC1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6.B
【详解】A、稀硫酸能够与杂质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会引入新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B、足量的铁粉能够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除去过量的铁粉和生成的铜,得到硫酸亚铁溶液,符合除杂原则,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不仅能够与杂质HCl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还能够与欲保留的物质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将欲保留的物质反应掉,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D、杂质碳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欲保留的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氧化铜,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故选B。
7.D
【详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不正确;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不正确;
C、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化学式为Na2CO3,不正确;
D、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化学式为Ca(OH)2,正确。
故选D。
8.A
【详解】A、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反应物均为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B、有的复分解反应不一定非有沉淀生成,也可能有水或气体生成,故说法错误;
C、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存在形态不发生变化,化合物和化合物的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故说法错误;
D、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碱和盐生成新碱和新盐就没有生成盐和水,故说法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酸,不属于中和反应,故A错误;
B、Mg(OH)2+2HNO3═Mg(NO3)2+2H2O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B正确;
C、CO2+H2O═H2CO3,该反应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Zn+2AgNO3═Zn(NO3)2+2Ag,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盐和金属,不属于中和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A、在足量的空气中灼烧,氧化铜不反应,碳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正确;
B、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加水可以鉴别,正确;
C、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碳不反应,碳酸氢钠与氯化氢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和水;再通入浓硫酸对二氧化碳干燥,得到纯净干燥二氧化碳,正确;
D、氯化钡和硫酸钠生成氯化钠,引入新杂质,错误;
故选D。
11.C
【分析】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详解】A、反应物不一定是酸和碱,也可以是酸和盐、碱和盐、盐和盐,说法不正确;
B、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分析,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否则不能进行,生成物不一定是盐和水,说法不正确;
C、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说法正确;
D、有的复分解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2 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通入足量的氧气中也会引入新杂质,错误;
B、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若产生气泡,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不能检验某种固体是否为碳酸盐,错误;
C、稀盐酸和NaCl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错误;
D、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锌>铜;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正确。
故选D。
【点睛】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3.(1)蓝
(2) CO2+2NaOH=Na2CO3+H2O 熟鸡蛋被吞入瓶中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若①选用的酸碱指示剂为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为蓝色,故填:蓝;
(2)转化②,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二氧化碳被吸收后,锥形瓶内压强减少,可观察到熟鸡蛋被吞入瓶中,故填:CO2+2NaOH=Na2CO3+H2O;熟鸡蛋被吞入瓶中;
(3)反应③,是碱与酸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性质④,将氢氧化钠固体和某种硫酸盐混合研磨能散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推测这种盐的组成中含有铵根离子,其化学式为(NH4)2SO4或NH4HSO4,故填:(NH4)2SO4或NH4HSO4。
14. 60%
【详解】碳酸镁在空气中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有镁粉和碳酸镁混合物,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煅烧。碳酸镁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镁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镁,煅烧前后固体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混合物中的镁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氧化镁中,煅烧后固体为氧化镁,故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即为原混合物中镁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原混合物中镁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为:。
15. 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 若用硝酸,会引入新杂质硝酸钠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详解】(1)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②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③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④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操作⑤得到的固体成分除了有氢氧化镁,还有哪些固体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
(3)上述试剂中的盐酸不能用硝酸代替,因为硝酸与步骤③④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会引入新杂质硝酸钠。
(4)蒸发结晶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16.(1) 甲烷 氢氧化钙 Al CH4 H2SO4 Na2CO3 Ca(OH)2 Al CH4 H2SO4 Ca2+、OH- 单质 有机物/化合物 盐
(2) ⑤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Ca2+、 Al3+、H2
【详解】(1)物质名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化学式:铝是金属单质,化学式为Al。甲烷的化学式CH4。化学式先读的后写,硫酸的化学式H2SO4,碳酸钠的化学式Na2CO3,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
构成物质微粒:铝由铝原子直接构成,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所以符号为Al。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可用化学式表示一个分子,所以符号为CH4。硫酸由硫酸分子构成,符号为H2SO4。氢氧化钙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符号为Ca2+、OH-。
物质类别:铝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甲烷是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且不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是有机物。碳酸钠和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
(2)②是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⑤熟石灰用来中和含硫酸的酸性废水再排放利用的是综合反应。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①工业上用石灰水和纯碱溶液制取火碱,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有效作用的微粒是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a2+、。
④铝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铝和氢气。反应前有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反应后有铝离子和醋酸根离子,所以最终产生的新粒子是铝离子和氢气分子,符号为Al3+、H2。
17. 软塑料瓶变瘪 反应物消失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产生上述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 CO2+2NaOH=Na2CO3+H2O 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气球变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物的产生
【分析】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反应,将氢氧化钠加入到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瓶体变瘪,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一定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因此用乙醇作溶剂,氢氧化钠作溶质,因为碳酸钠微溶于乙醇,所以根据反应是否有沉淀可以验证二氧化碳是否和氢氧化钠反应。
【详解】(1)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致使二氧化碳的量减少,因此该实验是想从反应物消失角度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产生上述现象。
(2)①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此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微溶于酒精,则有沉淀生成,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②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生成的气体导致内部压强变大,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气球变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生成物的产生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8. 托盘天平 搅拌,加速粗盐的溶解 A 蒸发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详解】(1)在步骤①的称量步骤中,称量50g粗盐,需要的仪器有药匙、托盘天平,故需补充的主要仪器是托盘天平。
(2)在步骤②溶解粗盐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的溶解。
(3)在步骤③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除去MgCl2,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既除去了氢氧化钠,又不会引进新的杂质,符合题意;
B、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虽然除去了氢氧化钠,但又引进新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C、滴加稀硝酸,氢氧化钠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虽然除去了氢氧化钠,但又引进新的杂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步骤⑥是把过滤所得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蒸发,得到氯化钠晶体,故该操作是蒸发,在蒸发操作中,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
19. 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分析】A-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含有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即碳元素;
A是一种难溶性盐,其金属元素含量为40%,则A为碳酸钙;
C、E组成元素相同且都含碳元素,则C、E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转化图可知,A可以转化为C,碳酸钙可以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说明C为二氧化碳,E为一氧化碳;
由图可知,B、C可以相互转化,B可以转化为A,说明B为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可以转化为A碳酸钙,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转化为C二氧化碳,C与氢氧化钠反应可转化为B碳酸钠;
由图可知,D可以分别转化为C和E,则D为碳;
代入检验,推断合理。
【详解】(1)由分析可知,D为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生产生活中可以用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2)由分析可知,B为碳酸钠,A为碳酸钙,则B转化为的A化学方程式为 ;
(3)由分析可知,C为二氧化碳,E为一氧化碳,则C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 CuSO4 CaCO3+2HCl=CaCl2+CO2↑+H2O NaOH、BaCl2
【详解】(1)把白色粉末溶解后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会使溶液变蓝;(2)实验(1)中的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不溶于水而且不溶于酸,而题目中的白色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中,并产生无色气体,说明这种白色沉淀是碳酸钙;其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3)通入二氧化碳后产生了白色沉淀,根据题给条件这种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钡,但是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从而我们判断还应该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后,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故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还含有物质的BaCl2和NaOH。
21.(1)375(2)8.4%(3)不变
【详解】(1)由题意设需要29.2%的盐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125g,则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500g-125g=375g。
(2)由题意当测得溶液pH=7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200g。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则有:
由解得y=16g
由解得z=23.4g
则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8.4%。
(3)NaOH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已经变质,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测定的NaOH质量不变。
22.(1)
(2)33
【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详解】(1)氢氧化钠增加的质量就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数据表中测得的时间与增加的质量,找出对应的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图为:。
(2)由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所吸收二氧化碳的最大值为33g;即100g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最多是33g。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