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测试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单选题
1.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下列措施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煮熟生肉食物
B.消毒液消毒
C.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D.研制疫苗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稀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稀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查阅资料 D.交流讨论
4.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硬度 C.可燃性 D.熔点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
B.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芯接触
C.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把锌粒放在试管口,缓缓地沿试管内壁滑到底部
D.玻璃仪器加热后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6.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熄灭酒精灯
C.取用固体 D.给液体加热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酒精用作燃料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氧气用于气割金属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8.我国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炼铁 B.活字印刷 C.火药使用 D.粮食酿醋
9.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先仰视读数为93.0 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60.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A.等于33 mL B.大于33 mL C.小于33 mL D.无法确定
10.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1)(5) B.(1)(3)(5)
C.(1)(4)(5) D.(1)(2)(3)(4)(5)
11.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废弃塑料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海洋
B.农业要禁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污染
C.车辆尾气的氮氧化物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可用有些垃圾生产煤气、乙醇等燃料
12.如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D.若红磷不足,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五分之一
13.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14.下列各组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金属导电,电灯发光 B.葡萄酿酒,煤气燃烧
C.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D.钢铁生锈,海水晒盐
二、填空题
15.国际卫生组织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6.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
17.现有下列实验仪器: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b_____。
(2)给仪器b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到_____,加热时b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g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_____。
(3)写出下列操作所引起的后果。
①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_____
②用嘴吹灭酒清灯_____。
18.以下四个实验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拉瓦锡用装置_____(填写字母)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_____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_____(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_____(填写字母),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_____(答一条)。
(3)装置C、D的实验都用到了红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试管容积为40 mL),注射器活塞从10 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_____mL刻度处停止(误差忽略不计)。
章节测试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单选题
1.【答案】C
【详解】
A. 煮熟生肉食物过程,蛋白质失去活性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消毒液消毒是消毒液与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菌效果,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 水银温度计测体温利用的热胀冷缩原理,改变的是汞原子之间的间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 研制疫苗过程中疫苗药物与病菌蛋白质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失去活性,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D
【详解】
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化学反应中的“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如冰雪融化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正确;
C.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详解】
A.猜想假设只是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测,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B.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等可以确定是否为稀盐酸,符合题意;
C.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D.交流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但是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详解】
A.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答案】C
【详解】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选项错误;
B.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芯不能接触;故选项错误;
C.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把锌粒放在试管口,缓缓地沿试管内壁滑到底部;故选项正确;
D.玻璃仪器加热后,待冷却后,再用冷水冲洗;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详解】
A.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图中操作正确,故A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操作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酒精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操作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7.【答案】D
【详解】
A. 酒精用作燃料需要发生化学(燃烧)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B. 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选项错误;
C. 氧气用于气割金属是利用氧气能助燃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8.【答案】B
【详解】
A. 矿石炼铁有铁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B. 活字印刷只有摆放序列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火药使用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 粮食酿醋有醋酸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B。
9.【答案】B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实际值偏大,若俯视液面,实际值偏小。
小明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为93mL,实际体积大于93 mL;倾倒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60 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33 mL。故选B。
10.【答案】D
【详解】
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燃烧石油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硬塑的生成、冰激凌及补钙产品中的添加剂等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与化学有关,故选:D。
11.【答案】B
【详解】
A.废弃塑料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海洋,故A正确;
B.农业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污染,不能禁用,故B不正确;
C.车辆尾气的氮氧化物会造成空气污染,故C正确;
D.可用有些垃圾生产煤气、乙醇等燃料,故D正确。故选B。
12.【答案】A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不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因为木炭燃烧生成气体,选项错误;
B.做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选项正确;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读数,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偏小,选项正确;
D.若红磷不足,使氧气不能完全反应,将导致测得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选项正确。
故选A。
13.【答案】A
【详解】
A.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若等闲隐含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身碎骨浑不怕隐含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要留清白在人间隐含熟石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答案】C
【解析】
【详解】
A.金属导电、电灯通电发光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葡萄酿酒,煤气燃烧,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15.【答案】(1)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一定条件下,(2)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要会正确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考点:物质的性质
16.【答案】(1)小 (2)外焰 内焰 焰心 a 外焰 (3)水雾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
(1)蜡烛小块浮在水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蜡烛火焰分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因外焰温度最高,故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1 s后取出,外焰处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3)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点睛】
蜡烛火焰各个焰层温度的高低:外焰>内焰>焰心,明亮程度:内焰>外焰>焰心。
17.【答案】(1)烧杯 试管 (2)酒精灯 (3)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易导致着火
【分析】
根据各仪器的名称解答;根据液体加热所用仪器分析,根据试管和酒精灯的使用分析;根据实验安全分析,由此分析。
【详解】
(1)图中a是烧杯,b是试管,c是集气瓶,d是漏斗,e是水槽,f是玻璃片,g是酒精灯,h是导气管,i是铁架台;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到酒精灯,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酒精灯中的液体不得超过其容积的;
(3)①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②用嘴吹灭酒清灯易导致着火。
18.【答案】(1)A 汞 化学 (2)B 铜粉量过少 (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详解】
(1)如图所示,拉瓦锡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汞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汞与氧气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以上实验的原理都是采用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B,通过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保证氧气完全消耗,D装置有弹簧夹,红磷燃烧的过程中关闭弹簧夹,不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利用B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铜粉量过少造成氧气未消耗完等。
(3)装置C、D的实验都用到了红磷,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40 mL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是,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注射器活塞从10 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10 mL-8 mL=2 mL刻度处停止(误差忽略不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