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辽宁专用)-36科学探究题①(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辽宁专用)-36科学探究题①
一、科学探究题
1.(2023·辽宁锦州·统考一模)实验室有三瓶缺失标签的溶液分别用标签A、B、C标记,它们可能是稀盐酸、NaOH溶液或Ca(OH)2溶液、NaCl溶液或Na2CO3溶液中三种不同类别的溶液。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I.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设计实验】分别取少量样品溶液于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互相滴加溶液,振荡、静置、现象如上图1所示。
【实验判断】综合①②③三支试管的实验现象判断,A是 溶液。
【实验结论】①②试管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一定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Ⅱ.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的发生?
【设计实验】小明另取少量B溶液于④号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再滴加C溶液,现象如图2所示。
【实验结论】③号试管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Ⅲ.深度探究:
【设计实验】把①号试管中的废液和④号试管滴加C溶液后所得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澄清的溶液。
【实验判断】最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酚酞除外) (填化学式),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为了进一步验证可能存在的溶质,请你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该溶质
【总结提升】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或有新物质生成两个不同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请你再列举一个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例子,并且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该反应发生 。
2.(2023·辽宁阜新·统考二模)纯碱是重要的 原料, 纯碱中可能混有少量,同学们对工业纯碱样品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部分盐的溶解性如下表
离子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微 不
溶 不 微 —
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探究一、确定纯碱样品中是否含有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样品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至反应完全 有 产生 样品中有
向上述溶液中继续滴加适量溶液 有 产生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有错误,正确方案应选用 (填字母序号)代替稀盐酸。
a.溶液b.稀硝酸c.溶液
探究二:测定纯碱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方案】将样品溶解,加入过量溶液,搅拌至反应完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的质量,计算的质量分数。
【拓展】图2为和的溶解度曲线,为提纯含少量的纯碱样品,将其浓溶液从t1冷却至,的最优范围是 (填字母序号)。
a.40~10 b.60~30 c.70~40

3.(2023·辽宁鞍山·统考三模)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为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测定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图1为用pH传感器测定两溶液混合时pH的变化曲线。
(1)该实验过程是先在烧杯中加入 溶液,再向烧杯中滴加另一种溶液。
(2)同学们测定了不同时刻溶液的pH,结果如下:A.10;B.9;C.7;D.3,以上测定结果中,能说明二者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数值 (填序号)。
(3)b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所含溶质为 (填化学式)。
(4)验证反应后c点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请选出一种盐类物质并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方案二】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中和反应放热。
【进行实验】
(5)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 (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动”),证明二者发生反应(不考虑滴加的盐酸液体引起的体积变化)。
【反思交流】
(6)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固体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
【方案三】利用图3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7)步骤Ⅰ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为证明反应发生,步骤Ⅱ可选用下列药品中的________。
A.AgNO3溶液 B.酚酞溶液 C.溶液 D.FeCl3溶液 E.CO2
4.(2023·辽宁本溪·统考模拟预测)中考前夕,某市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考查,请完成下列相关空白。
考查一:第一组同学抽到的题目是“鉴别生活中的食盐和纯碱,并测定食醋的pH”。
(1)请将小组同学的实验记录补充完整:
操作步骤 现象记录 实验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匙待测样品, 再向其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样品1:无明显现象 /
样品2:出现气泡 该待测样品为 。
(2)小张在刷洗试管时,水龙头放出的水将实验台上的pH试纸溅湿,他用该pH试纸测定食醋的酸碱度时,测定的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成”不变”)
考查二:第二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有氢氧化钡溶液、酚酞溶液以及A、B、C三瓶未贴标签的溶液,老师告诉他们未贴标签的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钡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钠溶液。
(3)【实验目的】鉴别A、B、C三种溶液。
【进行实验】甲同学取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按图示进行实验,据图问答问题:

【初步结论】A一定不是 。
【完善方案】乙同学向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乙同学认为A一定是氢氧化钠溶液。丙同学认为乙的结论不够严谨,他的理由是 。于是,丙同学又找到了另一种实验台上设有的试剂,利用该试剂,很快鉴别出A物质。请补充他的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另取A少量于试管中, 。丁同学认为无需借助任何试剂,仅利用三种待测溶液,他便能在甲同学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鉴别出A.写出他的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
【最终结论】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鉴别出三瓶溶液,并贴上标签。
【实验反思】小聪认为鉴别上述三种溶液不必如此麻烦,分别加入某种试剂即可一次性鉴别,他选择的试剂是 。
5.(2023·辽宁抚顺·统考模拟预测)今天是化学实验室开放日,小吴带着一包脱氧剂和一包食品干燥剂走进实验室,和小组同学一起开始了令人兴奋的探究之旅(忽略实验过程中空气的影响)。
【查阅资料】脱氧剂的成分是铁粉、碳粉、碳酸钠、氯化钠。
食品干燥剂的成分是生石灰。
探究活动一:脱氧剂脱氧原理
【进行实验】
①取适量脱氧剂于大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振荡,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甲;
②向滤渣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得到黄色溶液,溶液底部有黑色不溶物。
【得出结论】
(1)①脱氧剂脱氧的原理是铁粉与空气中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铁锈。
②写出加入足量盐酸得到黄色溶液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黑色不溶物中含有 。
探究活动二:探究食品干燥剂是否变质
【进行实验】
①取一包干燥剂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发烫,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乙;
②向滤渣乙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据此判断滤渣乙中有CaCO3。
【得出结论】
(2)该干燥剂 (选填“完全”或“部分”或“没有”)变质。
探究活动三:探究溶液混合后溶质的成分
小组同学将上述实验中的滤液A和滤液B倒入废液缸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滤液C,他们对C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
(3)猜想一:NaCl、NaOH
猜想二:
猜想三:NaCl、NaOH、Ca(OH)2
【进行实验】
(4)小吴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不正确
②继续向步骤①所得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
(5)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根据步骤②的现象不足以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 。
(6)小昊经过认真思考后,对步骤②进行了修改,并做了下面的实验,另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猜想三正确的结论。
6.(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根据下表信息回答问题。
应用 “蛟龙号”深潜器 宇航员的航天服 新型水处理剂
用到材料 特种钢 高强度涤纶 纳米铁粉
(1)上表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属于合金的是 。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 (填操作名称)可除去污染物。
(3)纳米铁粉还能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写出铁粉与含硫酸铜的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二)趣味实验: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利同学取来某种“锡纸”,对“锡纸”中金属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
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价的锡盐
小利同学提出了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设计方案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4)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出猜想 (填“Ⅰ”或“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
(6)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 B.硫酸亚铁 C.硫酸钠 D.硝酸银
小利的反思:
(7)分析“趣味实验”中“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
(8)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写出1种)。
7.(2023·辽宁抚顺·统考模拟预测)草木灰是农家肥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草木灰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①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钾。
②碳酸钾溶液显碱性,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1)取草木灰少许于A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同学们为探究草木灰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钾,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验证】
(2)I:在烧杯里放一定量的草木灰,加入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把烧杯中的草木灰连同浸出液一起过滤。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II:取少量I所得的滤液于B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III:将B试管中的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向上层清液中滴加 ,观察到 的现象时,说明草木灰中含有氢氧化钾。
【实验分析】
(3)①步骤Ⅱ滴加的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 。
②有同学提出用氢氧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做同样的实验,也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得出相同的结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填“同意”或“不同意)。
8.(2023·辽宁·统考模拟预测)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运用化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
【探究活动一】久置的物质能否继续使用
小明家中有久置的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和消毒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为探究能否继续使用,在老师指导下,他与同学们在实验室探究如下:
(1)实验一:取食品干燥剂少许于烧杯中,加适量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得出食品干燥剂还能继续使用。
(2)实验二:取消毒用双氧水少许于烧杯中,加适量二氧化锰,观察到没有气泡产生,得出的结论是 。
【探究活动二】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交流讨论】
(3)甲同学观察到实验一中酚酞溶液仍然呈红色,认为硫酸与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乙同学认为它们发生了反应,只需从“试剂用量”角度作实验改进即可证明,其方法是 。
(4)实验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废液处理】实验后的废液需进行无害化处理,使溶液呈中性且不含钡离子等。经讨论,同学们将上述废液按下列步骤进行处理:
步骤 方法 现象
I 将三只试管中的剩余物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 浑浊,产生气泡,红色消失
Ⅱ 静置 分层
Ⅲ 滴加足量的硫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IV 加过量的X ………….
(5)步骤Ⅱ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6)根据步骤Ⅲ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7)步骤IV加过量X的目的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9.(2023·辽宁·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少量白色固体且玻璃瓶塞打不开,这一情况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
(1)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2)能与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3)能与强酸反应,如:(白色)
能与溶液反应:(白色)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猜想一:;
猜想二:和;
猜想三:和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样品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且产生白色沉淀,由此推知猜想 不成立,写出产生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Ⅱ:另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Ⅲ:从步骤II反应后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则猜想 成立。
【讨论分析】
(1)步骤Ⅱ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能否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 (填“能”或“否”),理由是 。
(2)步骤Ⅲ中可以使用 替代酚酞溶液,也能得到相同结论。
【反思交流】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10.(2023·辽宁铁岭·统考模拟预测)老师为某化学兴趣小组提供了三瓶没贴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小组同学围绕三瓶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一:鉴别三种溶液
小红各取少量三种溶液分别倒入A、B、C三只试管中,进行下图实验。

(1)A试管中溶液变浑浊,说明试管中为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试管中的现象是 ,说明试管中是稀盐酸;C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试管中装的是氯化钠溶液。
(2)小亮认为,用一种有色溶液也能将上述三种溶液一次鉴别,该溶液为 。
实验二:验证中和反应的发生
小组同学用已鉴别出来的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设计两个方案,证明了中和反应的发生。
方案一:
方案二:
(3)方案一中,振荡的目的是 ,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了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实验后,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4)方案二能证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5)小明认为,除上述方案外,不使用指示剂,通过观察稀盐酸和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反应的现象,也能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11.(2023·辽宁大连·统考二模)某同学发现,用粗锌(含少量铜)与稀硫酸反应时生成气体的速率比纯锌快。他提出猜想: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硫酸铜也能改变气体生成的速率,并设计下列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放入足量、颗粒大小相似的等量锌粒,再将所加试剂按表中比例混合后加入试管,测量60秒内生成气体的体积。(说明:所加硫酸铜溶液密度与水接近)
试管编号 1 2 3 4
所加试剂及体积(mL) 30%稀硫酸 30 30 30 30
硫酸铜溶液 0 0.5 1 3
水 20 19.5 V 17
60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mL) 22 61 65 56
(1)V= ;各试管中均需加入一定量的水,目的是 。
(2)1号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组实验的作用是 。
(3)对比2、3号试管,4号试管收集的气体体积减少,推测其原因为 。
(4)从数据可知,60秒内硫酸铜对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速率的影响是 。
12.(2023·辽宁朝阳·统考三模)学习了化学反应后,同学们发现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于是他们做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Ⅰ.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
【分析讨论】
(1)如图一,小冰同学观察到实验1中塑料瓶变瘪的现象。分析原因是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从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小城同学认为即使做了实验2,还是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她的理由是:没有验证 和 是否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2)同学们补充实验后,通过现象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使石蕊变红的原因是 (请用文字说明),从而达到了本次实验的目的。
(3)实验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探究Ⅱ.探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二所示。

【实验现象和结论】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时,观察到 。
(5)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当观察到 ,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微观实质】
(6)如图三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反应的实质是 。
探究Ⅲ.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图四、图五两个实验。
【实验验证】
(7)第一组同学按图四所示,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鼓起,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此设计理念与 (选填“探究Ⅰ”、“探究Ⅱ”)设计理念相同。
(8)第二组同学按图五所示,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过一会打开止水夹,观察到 ,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归纳总结】
(9)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和 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13.(2023·辽宁锦州·统考二模)国家对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的处理有严格要求,处理关键是确定其成分。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铁粉、碳粉、碳酸钠、氧化铁、氯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图实验:
【查阅资料】硝酸钠和硝酸钡溶液均呈中性。
实验一:

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固体未完全溶解,上层清液呈黄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1)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则说明原废弃物中含有 (填化学式)。
(2)向混合物D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再滴加过量稀硝酸,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反思与交流】
经过上述两个实验,原废弃物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对实验二中的某一步骤做出如下修改: 。
14.(2023·辽宁沈阳·统考模拟预测)“制氧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保健、急救、大型化工生产等都需要制氧,使用时通过试剂发生反应产生氧气,某兴趣小组对便携式家用制氧机开展探究。
Ⅰ.定性探究反应原理
(1)该制氧机中有一包过碳酸钠粉末和一包二氧化锰,向盛有过碳酸钠的烧杯中加入水,观察到产生气泡非常缓慢,向其中放入二氧化锰,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2)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在常温下也可以快速制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从便于携带的角度分析。上述两组药剂中 更适合用作制氧机中的制氧剂。
Ⅱ.定量探究实际制氧效率
【资料】理论上生成150mL氧气,分别需要6%的过氧化氢溶液7.6mL,过碳酸钠1.4g。
(4)小组同学取上述两种药品分别加入0.2g二氧化锰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过氧化氢溶液和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测得数据如下图(20min后几乎不产生氧气)请分析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的依据是 。

Ⅲ.探究反应的装置
(5)化学制氧机内缸如下图。为保证制氧的效果稳定,制氧机反应仓的加水量在夏季比冬季的高,原因是 。

(6)实验室根据上述化学制氧机原理示意图组装制取氧气的装置,除A-D仪器外,还需补充的仪器是 。

(7)小组同学利用饮料瓶、吸管、输液管等日常用品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制氧机,如下图。他们想为鱼缸中的鱼供氧,能达到目的的是 (填“甲”或“乙”)。该装置与化学制氧机相比,优点是 ;缺点是 。

【拓展】
(8)关于制氧机的研究,除获得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不同制氧剂的优劣、发生、净化、收集装置等问题外,同学们还能继续探究的问题有 。
15.(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化学兴趣小组对铝片与不同浓度氯化铜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溶液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水 饱和溶液 水 饱和溶液 水 饱和溶液 水 饱和溶液 水
反应剧烈程度 异常剧烈并有大量溶液冲出试管 剧烈有溶液冲出试管 剧烈冒气泡 产生气体速率快 立即产生气体 产生气体
反应后温度(℃)(室温为17℃) 72 70 65 60 45 40
析出铜的量 很少 较多 多 很多 很多 很多
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入较多水中 大量白色沉淀 较多白色沉淀 稍有白色沉淀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蓝色溶液
(1)反应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铜的量与 有关。
(2)经检验,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列举一条它的用途 ,据此可推断出氯化铜溶液的pH (选填“>”、“=”或“<”)7。
(3)经查阅资料,同学得知白色沉淀是氯化亚铜CuCl,那么Al和CuCl2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呢?
甲同学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为了验证猜想,甲同学取少量实验2所得溶液,向其中加入铜粉,但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乙同学通过分析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了实验,证明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改进之处是 。
(4)实验全部是在保温装置中进行,极大减少了与外部的热量交换,为什么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高低不同,请提出你的猜想 ; 。(答两条)
16.(2023·辽宁·统考模拟预测)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物

(1)写出上述过程中,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的物质是 ,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
(3)关于无色溶液A的成分,有如下猜想:
猜想Ⅰ;NaCl、NaOH
猜想Ⅱ:
猜想Ⅲ;NaCl、NaOH、
猜想Ⅳ:NaCl、、NaOH
为了判断哪种猜想正确,做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无现象 猜想 不成立
2.另取红色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溶液。 猜想Ⅲ成立
反思拓展:如果猜想Ⅳ成立,下面能通过明显现象验证其成立的方法有 。
a.滴加溶液 b.溶液 c.测pH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碳酸钠/Na2CO3 NaCl、CaCl2 HCl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合理即可)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有气泡产生(需与上一空答案对应)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氯化钡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反应已发生(合理即可)
【详解】I.初步探究:
实验判断:根据图1的实验现象及提供的试剂,A、B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则A、B为氢氧化钙、碳酸钠中的一种;C与A混合,有气泡产生,C、B混合无明显现象,则A为碳酸钠,B为氢氧化钙,C为盐酸;则故填:碳酸钠或Na2CO3;
Ⅲ.深度探究:
实验判断:混合前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阴离子为:,把①和④号试管滴加A溶液后所得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澄清的溶液,由于溶液中含有酚酞,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显碱性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则溶液中可能含有氢离子;得到无色澄清的溶液,碳酸钙沉淀已完全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因此最后所得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CaCl2,可能含有HCl;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若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或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盐酸能与锌粒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
故填:NaCl、CaCl2;HCl;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或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合理即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有气泡产生(需与上一空答案对应);
总结提升: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氯化钡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反应已发生,故填: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氯化钡等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反应已发生。
2. 化工 工业(答案合理即可) 气泡 白色沉淀 b a
【详解】碳酸钠俗称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纯碱中可能混有少量氯化钠。故填:工;工业(答案合理即可)。
探究一
取样品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中有氯离子,滴加适量溶液,有白色沉淀氯化银生成,所以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故填:气泡;白色沉淀。
由于加入了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不能证明样品中有,为排除盐酸溶液中氯离子的干扰,应选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溶液、溶液中均含有氯离子,故填:b。
探究二
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小于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大于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为提纯含少量的纯碱样品,将其浓溶液从冷却至,的最优范围是40℃~10℃,故填:a。
3.(1)氢氧化钠/NaOH
(2)CD
(3)NaCl
(4)(合理即可)
(5)向右移动
(6)NaOH固体溶解也放热
(7)BD
【详解】(1)由图1可知,曲线的起点的pH大于7,说明烧杯中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属于碱,它的溶液显碱性,因此,该实验过程是先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故填写:氢氧化钠或NaOH。
(2)以上测定结果中,能说明二者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数值有7(溶液显中性,说明显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消失,即和稀盐酸反应),3(溶液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并且稀盐酸过量),故填写:CD。
(3)由图1可知,b点的pH=7,说明稀盐酸中溶质氯化氢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7,因此,b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所含溶质为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故填写:NaCl。
(4)验证反应后c点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可以利用稀酸的化学性质,但不可滴加硝酸银溶液,因为氯化氢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物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干扰稀盐酸的验证,也不可加入可溶性的碱,因为现象不明显,可以加入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当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c点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例如,加入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中溶质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写:(合理即可)。
(5)由资料可知,中和反应放热,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气体进入烧瓶中支管,推动红墨水向右移动,故填写:向右移动。
(6)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固体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红色墨水向右移动,故填写:NaOH固体溶解也放热。
(7)步骤Ⅰ没有明显现象,为了证明反应发生,步骤Ⅱ可选用下列药品中的酚酞溶液(加入酚酞溶液时,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FeCl3溶液(加入FeCl3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故填写:BD。
4.(1)纯碱
(2)偏大
(3) 稀硫酸
若A是稀硫酸,且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后氢氧化钡过量,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为稀硫酸 取少量A溶液于两只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另外两种待测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钠
硫酸铜
【详解】(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匙待测样品,再向其中滴入少量稀盐酸,出现气泡,说明该待测样品为纯碱,因为纯碱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而食盐和稀盐酸不反应;
(2)小张在刷洗试管时,水龙头放出的水将实验台上的pH试纸溅湿,他用该pH试纸测定食醋的酸碱度时,测定的结果会偏大,因为酸性越弱,酸溶液的pH值越大;
(3)[初步结论]
甲同学取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溶液A一定不是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会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完善方案]
乙同学向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乙同学认为A一定是氢氧化钠溶液。丙同学认为乙的结论不够严谨,他的理由是:若A是稀硫酸,且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后氢氧化钡过量,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于是,丙同学又找到了另一种实验台上没有的试剂,利用该试剂,很快鉴别出A物质,另取A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为稀硫酸;同学认为无需借助任何试剂,仅利用三种待测溶液,他便能在甲同学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鉴别出A,取少量A溶液于两只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另外两种待测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稀硫酸,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钠;
[实验反思]
小聪认为鉴别上述三种溶液不必如此麻烦,分别加入某种试剂即可一次性鉴别,他选择的试剂是硫酸铜,因为硫酸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5.(1) 碳粉/C
(2)部分
(3)NaCl、NaOH、Na2CO3
(4)二
(5)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步骤(1)中剩余的氯化钡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6)碳酸钠(合理即可)
【详解】(1)②铁粉与空气中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脱氧剂的成分是铁粉、碳粉、碳酸钠、氯化钠,加足量水溶解,碳酸钠和氯化钠均溶于水,故滤渣甲中含碳粉和铁粉,碳粉和稀盐酸不反应,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黑色不溶物是碳粉;
(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①取一包干燥剂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发烫,说明含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乙;②向滤渣乙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含碳酸钙,则该干燥剂部分变质;
(3)由以上分析可知,脱氧剂的成分是铁粉、碳粉、碳酸钠、氯化钠,加足量水溶解,碳酸钠和氯化钠均溶于水,故滤液A中含碳酸钠和氯化钠;将干燥剂加入适量水溶解,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滤液B中含氢氧化钙,混合后,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C中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如果碳酸钠过量,则C中溶质为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如果氢氧化钙过量,则C中溶质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氯化钠,故猜想二:NaCl、NaOH、Na2CO3;
(4)①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碳酸钠,则猜想二不正确;
(5)步骤①中加入了氯化钡溶液,如果C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也能产生白色沉淀,故根据步骤②的现象不足以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
(6)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另取少量滤液C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三正确。
6.(1) 高强度涤纶 特种钢
(2)过滤
(3)
(4) Ⅱ
(5)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6)B
(7)短路时温度升高,“锡纸”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8)先切断电源,后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详解】(1)特种钢属于合金、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纳米铁粉属于纯金属。
(2)纳米铁粉能吸附水中的某些污染物,吸附后经沉降、过滤可除去污染物。
(3)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锌>锡,则铝能与氯化锌反应生成锌和氯化铝,而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则说明猜想Ⅱ成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打磨“锡纸”,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防止干扰实验。
(6)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锡>铜,则不能得出金属成分,不符合题意;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铁>锡,则铝能与硫酸亚铁反应,锡不能,则能得出金属成分,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铝>锡,则不能得出金属成分,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锡>银,则不能得出金属成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是因为短路时温度升高,“锡纸”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可燃烧。
(8)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后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7.(1)生成白色沉淀
(2) 引流 无色酚酞(合理即可) 溶液呈红色(合理即可)
(3) 使K2CO3完全反应,防止干扰KOH的检验 不同意
【详解】(1)碳酸钾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2)I、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Ⅱ、碳酸钾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Ⅲ、由于氢氧化钾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可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含有氢氧化钾。
(3)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将碳酸钾完全除去,以免干扰氢氧化钾的检验。
②由于氢氧化钡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则会干扰氢氧化钾的鉴别,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8.(1)烧杯发烫
(2)消毒用双氧水不能继续使用
(3)继续加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4)有气泡产生
(5)NaCl
(6)废液中不含BaCl2/废液中不含Ba2+
(7)
【详解】(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取食品干燥剂少许于烧杯中,加适量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发烫,说明食品干燥剂中还含有氧化钙,得出食品干燥剂还能继续使用,故填:烧杯发烫;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取消毒用双氧水少许于烧杯中,加适量二氧化锰,观察到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消毒用双氧水已完全分解,得出的结论是消毒用双氧水不能继续使用,故填:消毒用双氧水不能继续使用;
(3)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呈红色,不能说明硫酸与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溶液不变色的原因是稀硫酸的量不足,可继续加稀硫酸至红色消失,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故填:继续加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4)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5)将三只试管中的剩余物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观察到出现浑浊,产生气泡,红色消失,根据混合前的可知,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呈碱性,因此废液中一定没有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能生成硫酸钡沉淀,氢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反应,因此废液中可能含有钡离子(或硫酸根离子)、氢离子;钠离子、氯离子与其它离子不能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则废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氯离子,由上述分析可知,步骤Ⅱ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故填:NaCl;
(6)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步骤Ⅲ滴加足量的硫酸钠溶液,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废液中不含BaCl2或废液中不含Ba2+,故填:废液中不含BaCl2或废液中不含Ba2+;
(7)由(5)的分析可知,废液中可能含有氢离子,为了使溶液呈中性,因此步骤IV加过量的碳酸钙,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9. 一 二 除尽硅酸钠、碳酸钠,以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否 会生成氢氧化钠,无法检验原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
【详解】[实验探究]
Ⅰ.根据资料可知硅酸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白色固体中含有硅酸钠和碳酸钠,故由此推知猜想一不成立,故填:一;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另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除去了硅酸钠和碳酸钠。
Ⅲ.滴入酚酞试液,根据无明显变化,证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分析,由于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无氢氧化钠,猜想二成立;
[讨论分析]
(1)硅酸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步骤Ⅱ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能和硅酸钠和碳酸钠反应,故目的是:除尽硅酸钠和碳酸钠;
若用氢氧化钙代替氯化钙,氢氧化钙不与硅酸钠反应且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未反应的硅酸钠和生成的氢氧化钠都会干扰原固体中的氢氧化钠的检验,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钙代替氯化钙;
(2)紫色石蕊试液与碱性溶液会变为蓝色,故还可以使用紫色石蕊试液代替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
10.(1) 产生气泡
(2)紫色石蕊试液(或石蕊试液)
(3) 使反应更充分(合理即可) 氯化钙/
(4)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合理即可)
(5)氢氧化铜(或)(合理即可)
【详解】(1)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是;B试管中是稀盐酸,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产生气泡;
(2)稀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则用紫色石蕊试液能将上述三种溶液一次鉴别;
(3)振荡的目的是使物质混合充分,使反应更充分(合理即可);氢氧化钙与盐酸发反应产生氯化钙和水,实验后,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
(4)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盐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则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盐酸中,立即将氢氧化钙反应了,就不会使酚酞变红,则方案二能证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合理即可);
(5)选择难溶性的碱,和酸反应,可用观察到固体消失,也可以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则选择盐酸和 Cu(OH)2 (或氢氧化铜)反应产生氯化铜和水,蓝色沉淀消失,即反应了。
11.(1) 19 保证反应的溶液的总体积相同
(2)
作对比实验
(3)生成的铜覆盖在锌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4)硫酸铜溶液的体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1)要对比实验效果,除了要探究的物质的量不一样以外,要保证其它条件相同,本题是探究硫酸铜量的影响,那么四组反应的溶液总体积也应该相同,每组溶液的总体积为:30mL+20mL=50mL,则V=50mL-30mL-1mL=19mL;各试管中均需加入一定量的水,目的是保证溶液的总体积相同;
(2)1号试管中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此组实验起对比实验的作用;
(3)4号试管加入的硫酸铜溶液量多,可能是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生成的铜覆盖在锌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则产生的氢气减少;
(4)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硫酸铜溶液的体积越大,则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越大。
12.(1) 水 干燥的二氧化碳
(2)
(3)
(4)溶液变红
(5)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6) Cl-、Na+ H+和OH-结合成H2O的过程
(7)探究Ⅱ
(8)稀盐酸进入集气瓶中,且产生气泡
(9)验证生成物
【详解】(1)该实验没有验证水或者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因此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2)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时,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5)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因此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6)微观示意图可知,盐酸在溶液中解离出的H+和Cl-,氢氧化钠在溶液中解离出的Na+和OH-,H+和OH-结合成H2O,Cl-和Na+不发生变化;由此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的过程;
(7)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减小,气球鼓起;该实验是通过反应物的消失来验证反应的发生,探究Ⅰ通过验证生成物来证明反应的发生,探究Ⅱ通过验证反应物的消失来证明反应的发生,与探究Ⅱ设计理念相同;
(8)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集气瓶中,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减小,稀盐酸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吸入集气瓶中,与生成的碳酸钠接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可观察到稀盐酸进入集气瓶中,且产生气泡;
(9)探究Ⅰ通过验证生成物来证明反应的发生,探究Ⅱ通过验证反应物的消失来证明反应的发生,探究Ⅲ通过验证反应物的消失和验证生成物来证明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和验证生成物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
13. Fe2O3 Fe2O3+6HCl=2FeCl3+3H2O Na2CO3 白色沉淀消失、产生气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NO3、NaNO3、Ba(NO3)2 把氢氧化钡换成硝酸钡
【详解】[实验一]
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说明固体中没有铁粉,固体未完全溶解,上层清液呈黄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含有Fe2O3,因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使溶液呈现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实验二]
(1)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原废弃物中有Na2CO3;
(2)向混合物D中加过量稀硝酸的现象是沉淀消失,产生气泡,是因为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
(3)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硝酸、稀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硝酸钠、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故填:HNO3、NaNO3、Ba(NO3)2.;
[反思与交流]原废弃物中不能确认是否存在氢氧化钾,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把氢氧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钾产生影响。
14.(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内,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
(3)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4)20min内,生成氧气的量比过氧化氢多
(5)夏季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多加水,可减缓生成氧气的速率
(6)水槽
(7) 甲 制作材料易得,造价低 不方便携带
(8)实际应用时两种试剂用量配比(或装置的不断优化;如何获得更平稳的气流等)
【详解】(1)检验该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内,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便于携带的角度分析,过碳酸钠是固体,而过氧化氢是液体,所以上述两组药剂中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更适合用作制氧机中的制氧剂;
(4)测得数据如下图(20min后几乎不产生氧气),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的依据是:20min内,生成氧气的量比过氧化氢多;
(5)为保证制氧的效果稳定,制氧机反应仓的加水量在夏季比冬季的高,是因为夏季温度高,反应速率快,多加水,可减缓生成氧气的速率;
(6)实验室根据上述化学制氧机原理示意图组装制取氧气的装置,除A-D仪器外,还需补充的仪器是水槽;
(7)他们想为鱼缸中的鱼供氧,能达到目的的是甲,因为甲装置产生的氧气能通过导管进入水中,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乙装置产生的氧气无法进入水中;该装置与化学制氧机相比,优点是:制作材料易得,造价低,缺点是:不方便携带;
(8)关于制氧机的研究,除获得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不同制氧剂的优劣、发生、净化、收集装置等问题外,同学们还能继续探究的问题有:实际应用时两种试剂用量配比(或装置的不断优化;如何获得更平稳的气流等)。
15.(1) CuCl2溶液的浓度
(2) 作燃料(合理即可) <
(3)将Cu与CuCl2溶液混合并加热
(4) 铝与酸反应产生的热量比(等量的)铝与氯化铜反应产生的热量多 铜和氯化铜反应放出热量(铜和氯化铜反应是放热反应)
【详解】(1)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表格数据可知,加入水的多少改变了氯化铜溶液的浓度,而对应析出铜的量不同,所以生成铜的多少与CuCl2溶液的浓度有关;
(2)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等;
由表格数据可知:铝加入氯化铜溶液中,产生氢气,根据铝(氢前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氢气,据此可推断出氯化铜溶液为酸性,<7;
有红色固体析出,铝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根据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1、2、3反应剧烈时有白色沉淀产生,而铝和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可知白色沉淀与氯化铜的浓度及温度有关,则改进之处是将与溶液混合并加热;
(4)铝加入氯化铜溶液中铝与酸、铝与氯化铜、铜和氯化铜均发生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高低不同,可能是铝与酸反应产生的热量比(等量的)铝与氯化铜反应产生的热量多,或铜和氯化铜反应放出热量(或铜和氯化铜反应是放热反应)。
16.(1)
(2) 、 、
(3) NaCl、 Ⅳ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 a
【详解】(1)上述过程中,白色沉淀为碳酸钡,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2)向白色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的物质是BaCl2、 Na2CO3,过滤得到无色滤液A(说明不含硫酸铜,含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且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说明不含硫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则说明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CuSO4、 Na2SO4;
(3)[猜想]
向无色溶液A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化,说明溶液呈碱性,结合猜想Ⅰ、猜想Ⅲ、猜想Ⅳ,分析可得,猜想Ⅱ为:NaCl、 Na2CO3;
[实验]
1.取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 Na2CO3 溶液,无现象,说明溶液中没有钡离子,则猜想Ⅳ不成立;
2.另取红色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C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溶液红色不褪去,说明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则证明猜想Ⅲ成立
[反思拓展]
a、向溶液中滴加 Na2SO4 溶液,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红色不褪去,可证明猜想Ⅳ成立;
b.、向溶液中滴加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无法鉴别氯化钡是否存在,不能证明猜想Ⅳ成立;
c、测溶液pH,证明证明溶液呈碱性,无法证明BaCl2 和NaOH是否存在,不能证明猜想Ⅳ成立;
故选: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广州市名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辽宁专用)-03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 )②(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