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辽宁专用)-36科学探究题③(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辽宁专用)-36科学探究题③
一、科学探究题
1.(2023·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后,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已知:Na2SO4溶液呈中性
(1)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 色变成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
(2)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 。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丙同学对探究(1)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作出假设】
(3)①Na2SO4②Na2SO4和 。
【设计实验】
(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 猜想②成立
方案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逐滴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
【实验反思】
(5)为了验证猜想②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紫色石蕊溶液 B.Cu C.Fe2O3
2.(2023·辽宁抚顺·统考二模)学习了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后,化学学习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探究碱和盐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NaOH浓溶液加入锥形瓶A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B中液面降低。
【提出问题】学习小组同学用的X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充分反应后A中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1:NaCl 猜想2:NaCl、NaOH
猜想3:NaCl、Na2CO3 猜想4:
猜想5:NaCl、NaOH、CaCl2 猜想6:NaCl、CaCl2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A中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呈红色 猜想1、6错误
(2)取少量(1)的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一定无
(3)另取少量(1)的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Na2CO3溶液 白色沉淀和红色溶液 猜想 正确
【反思交流】把步骤(2)中的CaCl2溶液换成Ca(OH)2溶液 得出同样结论。(填“能”或“不能”)
【归纳总结】锥形瓶中发生的反应,能体现碱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是 。此反应 复分解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
【拓展延伸】判断NaOH溶液与CO2是否反应,X溶液还可以是 。(填字母)
A.紫色石蕊溶液 B.HCl溶液 C.Ca(NO3)2溶液
3.(2023·辽宁阜新·统考一模)化学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物质的鉴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气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
【操作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两种气体中分别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为呼出气体
无明显变化 该气体为吸入空气
活动二:液体物质的鉴别
【活动目的】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操作】将两种溶液编号为甲溶液、乙溶液,并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Ca(OH)2溶液。
【实验现象】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甲溶液为 ,乙溶液为另一种溶液。乙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延伸】下列物质还可以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酚酞溶液 B.氧化铜 C.铜 D.稀盐酸
活动感悟:在进行物质鉴别时,首先要分析物质的组成、性质等,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必须产生 ,最后才能达到物质鉴别的目的。
4.(2023·辽宁沈阳·模拟预测)某“贴身暖宝宝”的使用说明书(部分)如下图,化学兴趣小组围绕袋内物质展开探究。
品名:XX牌贴身暖宝宝 袋内物质成分: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 用法:临使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打开外袋后保持温暖12小时
【提出问题】袋内是否含有铁粉?
【进行实验】①取出袋内粉末于滤纸上,与磁铁充分接触。②将少量磁铁吸出的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中。
【收集证据】
(1)磁铁吸出的粉末与稀硫酸剧烈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同时观察到有产生 。
【得出结论】袋内含有铁粉。
【做出猜想】被磁铁吸出的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
【获取事实】将少许铁粉撒在酒精灯火焰上,铁粉立即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反思交流】
(2)铁粉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铁丝不能而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 。
【拓展探究1】为探究发热材料中各主要物质所起到的作用,小组成员设计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及用量 反应时间/min 温度上升值/℃
铁粉/g 活性炭/g 食盐/g 水/g
对照组 1 0.2 0.1 5 10 58
实验组 1 0 0.2 0.1 5 10 0
2 1 0 0.1 5 10 2.7
3 1 0.2 0.1 0 10 4.5
4 1 0.2 0 5 10 20
(3)进行实验组1的目的是 。
(4)分析 的数据,可说明活性炭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5)分析实验组4与对照组的数据,可说明 。
【拓展探究2】用不同物质燃烧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分别在图甲所示装置的燃烧匙内放置铁粉、红磷(均足量),用电热丝引燃。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图丙:
(6)温度传感器显示,实验过程中瓶内温度均 (填“升高”或“降低”)。
(7)待铁粉熄灭并恢复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瓶内的水约占原水面上方空间体积的 。
(8)分析图乙、图丙可知,实验中消耗氧气更彻底的是 (填“铁粉”或“红磷”),消耗氧气速率更快的是 (填“铁粉”或“红磷”)。
5.(2023·辽宁抚顺·统考二模)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C、D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C、D试管中发生了反应?
【分析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上述反应是否发生。
【实验验证】
(3)思路Ⅰ: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思路Ⅱ:验证有 。
(4)小史同学按照思路Ⅰ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帮助她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液于试管中,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 。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5)为证明D中已发生化学反应,小琪同学按照思路Ⅱ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D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 。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6.(2023·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某食品包装盒中发现一只小纸袋,上面标有“干燥剂,请勿食用”的字样,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该食品的干燥剂是生石灰,那么,这只纸袋中的生石灰是否变质了呢?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提出假设】
(1)假设:生石灰没有变质;假设:生石灰全部变质;假设: 。
【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中的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三种盐方案,并得出各自的结论。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甲 取少量纸袋内样品放入试管内,加适量水 试管壁发热 假设成立
乙 取少量纸袋内样品放入试管内,加水溶解,再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假设成立
丙 取少量纸袋内样品放入试管内,加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假设 填“成立”或“不成立”
【进行评价】
(3)你认为乙同学的结论 填“是”或“不是”正确的,理由是 。
【反思】
(4)写出甲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现象,你认为纸袋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7.(2023·辽宁沈阳·统考一模)项目式学习是一类重要的学习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通过从粗盐中提纯氯化钠、并按需求制成不同功能的食用盐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
【设计实施】经过研讨,同学们设计了三个具体任务,并加以实施:
任务一: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1)小组同学称取了5g粗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氯化镁、泥沙),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步骤I:为加速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②步骤II: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是 。
③从节约能源和提高产率的角度分析,将5g粗盐充分溶解所需水的体积比较适合的是 。(实验环境温度为20℃,水的密度为1g/mL)
A.10mL B.14mL C.100mL
任务二:除去滤液中的氯化镁
(2)根据粗盐中氯化钠质量分数约为80%~90%,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小组同学决定采用 方法除去滤液中的氯化镁。但在结晶的过程中一定要趁热过滤,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分析交流】
(3)检验分离效果:怎样证明氯化镁是否除尽?
查阅相关资料: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阴离子 阳离子
溶 溶 溶 溶
不 溶 溶 溶
(溶:该物质可溶于水;不:该物质不溶于水)
请用溶解性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上述过滤后的少量固体置于试管,加水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 溶液,观察现象 氯化镁已除尽
任务三:自制食用盐
(4)小组同学将超市里售卖的两种食用盐的标签做了对比,如下表:
表:沈阳超市中常见的加碘精制盐和低钠湖盐成分配料表
种类 NaCl(g/100g) KCl(g/100g) KIO3(以I计)(mg/100g) 适宜人群
加碘精制盐 ≥99.1 0 18~33 大多数
低钠湖盐 60~80 20-40 21-39 特别适合高血压患者
①小组同学想比较一下两种食用盐的咸度,下列哪一种方法更科学 (填字母序号)。
A.用舌尖蘸少量盐品尝
B.取等体积水,加入等质量的盐,完全溶解后再品尝
C.不用尝,盐都有咸味
②根据配料表的成分,小组同学发现低钠盐主要就是在氯化钠中加入 来降低钠元素含量。从其功能看,低钠盐主要是面向 群体。
【反思评价】
小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纯度KCl和KIO3,按照配料表中的物质配比称量、混合、研磨,较顺利制得了精制盐和低钠盐。但在市场调查时,也看到其他功能和配料方法的食盐,有待继续探究……
8.(2023·辽宁葫芦岛·统考一模)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准备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如图),他们决定对这瓶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获得信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实验室里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通常使用橡胶塞。
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
(1)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 ;
【实验探究】
(2)①小军取样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 ;
②小军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 产生,进而得出结论: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小华认为小军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取小军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
(3)这瓶溶液的原溶质是 ;
【探究启示】
(4)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 。
9.(2023·辽宁本溪·统考一模)草木灰是农家肥料,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同学们对草木灰展开探究。
(1)取一些草木灰加入盐酸中,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 ,由此可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
(2)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草木灰 (填“能”或“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3)经查阅资料可知,草木灰中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钾。
探究一:草木灰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 (将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 由此得知,草木灰中含有氢氧化钾
探究二:草木灰中K2CO3的质量分数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装置略去,所用药品均足量)
【实验原理】A中滴入稀硫酸,测定装置C实验前后的质量差,计算。
已知:碱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
【实验分析】①装置B的目的是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试剂X的名称 。
②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实验测得的结果略小于实际含量,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
10.(2023·辽宁沈阳·模拟预测)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盐酸和氯化氢气体的性质是否相同产生兴趣,决定对此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氯化氢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②实验室中将浓盐酸滴入浓硫酸中可得到氯化氢气体。
【设计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一、二所示的两组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
(1)同学们利用图一实验装置制取氯化氢气体并探究其性质。
①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②实验中观察到C装置处无明显现象,为了验证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氯化氢气体不能,X处应放置 。
③从实验安全及环保的角度考虑,装置E中的试剂Y为 。
(2)为了与图一中C处实验进行对比,进行图二所示的实验。
①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并观察到乙试管中固体消失,丙试管中产生气泡。
②某同学认为通过实验现象无法判断乙试管中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固体是否发生反应。同学们自选仪器,并利用下列提供的药品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分别验证二者能发生反应。提供的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钙固体、水、酚酞试液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取少量氢氧化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 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固体发生了反应
方案2
【实验结论】经过对比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认识到氯化氢气体和盐酸的化学性质不同。
【微观分析】
(3)观察图三微观角度分析,盐酸和氯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拓展应用】
(4)胃液中的盐酸过多会造成身体不适,可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原理:。某品牌胃药每片含氢氧化镁0.25g,一位患者按照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每日三次,每次两片,服药三天后病情好转。
请计算:该患者在三天内服用的胃药中含氢氧化镁的质量为 g,理论上中和胃酸中的HCl质量为 g(结果精确到0.1)。
11.(2023·辽宁铁岭·统考二模)同学们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的程度如何呢?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溶液一定变质的依据 。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全部变质。
小刚的猜想: 。
【实验探究】小丽和小刚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了他们各自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样品,加水配制成溶液,并向其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有 生成 氢氧化钠已变质
步骤二 取上述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试管中的溶液为 色 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得出结论:小丽的猜想正确。
假设小刚的猜想正确,则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1)下列物质①HCl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不能代替探究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 (填序号)。
(2)步骤二中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 替代。
【拓展应用】NaOH溶液一定要密封保存。
12.(2023·辽宁辽阳·统考一模) 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2)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Cl、NaOH、Na2CO3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猜想三成立
13.(2023·辽宁沈阳·统考一模)金属和材料的利用和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与化学密不可分。
(1)人类制得并利用金属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上图,人类开始利用铜、铁、铝三种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与 有关。
(2)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属于 反应。现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铝的质量是 t(精确到0.1t)。
(3)实验室模拟炼铁原理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实验结束后,B装置中的液体倒吸入A装置的玻璃管中,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 。
③实验中拟采用如下方法处理尾气:
A酒精灯点燃 B.排水法收集 C.气球收集
请任选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分别从优、缺点两方面进行评价 。
(4)某化学小组利用湿法炼铜的原理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市场上有还原铁粉和纳米铁粉两种铁粉,如何选择?
还原铁粉:价格30元/500g 纳米铁粉:价格300元/500g
【实验探究】
①取两只规格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1.5gCuSO4粉末,室温下配制成CuSO4饱和溶液。
②向CuSO4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恰好完全反应所需质量的还原铁粉和纳米铁粉,静置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反应。
③经检验,铁粉已完全反应,然后过滤、洗涤,并将所得固体置于阴凉处干燥。
④分别称量获得固体的质量。
【获得数据】
初始物质 理论生成铜的质量/g 实际生成铜的质量/g 产率
CuSO4溶液+还原铁粉 0.60 0.58 96.67%
CuSO4溶液+纳米铁粉 0.60 0.56 93.33%
【问题分析】
①湿法炼铜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上述步骤③中检验铁粉完全反应的操作方法是 。
【得出结论】
③由上述探究活动可知:在湿法炼铜中应选用还原铁粉,理由是 。
14.(2023·辽宁抚顺·统考三模)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后,依依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I 黑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 氧化铜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 加入盐酸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 盐酸和氢氧化钠未发生化学反应
Ⅲ 有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酚酞除外)
【实验反思】
亮亮认为依依所做实验的步骤II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于是依依另取试管重新做了步骤Ⅱ的实验,在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 时,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从微观角度看,此反应的实质是 。实验结束后,婷婷将步骤Ⅲ烧杯中的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适量 再倒掉,以防止环境污染。
15.(2023·辽宁鞍山·统考二模)同学们在实验室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取少量生石灰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纯碱溶液,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得到固体甲和溶液乙。请你参与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甲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CaCO3
猜想2:CaCO3、Ca(OH)2
【实验与探究1】
(1)小组同学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分别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少量固体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1正确
实验2:取少量固体甲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再滴入酚酞溶液 猜想2正确
【反思与评价】
(2)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实验1不能证明猜想1正确,理由是 。
结合上述实验证明猜想2正确,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甲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乙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3)小红猜想一定有NaOH,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
小亮结合对固体甲成分的探究,认为溶液乙是还有Ca(OH)2,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2】
(4)同学们欲得到氢氧化钠固体,将溶液乙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出现浑浊的原因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红
(2)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
(3)硫酸/H2SO4
(4) 锌粒逐渐减少,有气泡产生 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儿发现溶液变红色
(5)AC
【详解】(1)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2)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这是因为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并且硫酸过量,等于7,说明氢氧化钠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溶液 pH 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
(3)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是Na2SO4;②硫酸过量时溶质是Na2SO4和H2SO4;
(4)方案1:根据结论猜想②成立,即溶质为硫酸钠和稀硫酸,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锌粒逐渐减少,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因为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方案2:根据结论猜想②成立,即溶质为硫酸钠和稀硫酸,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逐滴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开始无明显现象,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过一会发现溶液变红色,是因为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使溶液变红色;
(5)A、紫色石蕊溶液遇稀硫酸会变红色,可以用来检验是否有稀硫酸,故正确;
B、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可以用来检验是否有稀硫酸,故错误;
C、氧化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因此可以用来检验是否有稀硫酸,故正确;
故选AC。
2. NaCl、NaOH、Na2CO3 碳酸钠/Na2CO3 5 能 2NaOH+CO2=Na2CO3+H2O 不属于 BC/CB
【详解】[猜想假设]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则充分反应后A中溶质一定含氯化钠,可能含氢氧化钠,可能含氯化钙,可能含氢氧化钠、氯化钙,可能含碳酸钠,可能含氢氧化钠、碳酸钠,结合已有猜想,猜想4为NaCl、NaOH、Na2CO3。
[实验步骤]
取少量A中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含碱性物质,故猜想1、6错误;取少量(1)的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若有碳酸钠,两者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无碳酸钠,猜想3、4错误;另取少量(1)的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氯化钙,红色溶液说明有碱性物质氢氧化钠,故猜想5正确。
[反思交流]
把步骤(2)中的CaCl2溶液换成Ca(OH)2溶液能得出同样结论,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也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可检验是否有碳酸钠。
[归纳总结]
锥形瓶中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能体现碱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此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拓展延伸]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
A、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不能判断NaOH溶液与CO2是否反应,选项错误;
B、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和碳酸钠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通过有无气泡生成,判断NaOH溶液与CO2是否反应,选项正确;
C、硝酸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和硝酸钠,通过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判断NaOH溶液与CO2是否反应,选项正确。
故选BC。
3. 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 稀硫酸 Na2CO3+Ca(OH)2=CaCO3↓+2NaOH ABD 不同的实验现象
【详解】活动一:
[操作及结论]
二氧化碳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较多。向两种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为呼出气体。如果无明显变化,该气体为吸入空气。
活动二:
[实验结论]
碳酸钠属于碳酸盐,能与Ca(OH)2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而稀硫酸与Ca(OH)2溶液反应无现象。将两种溶液编号为甲溶液、乙溶液,并分别取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Ca(OH)2溶液。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溶液变浑浊。则甲溶液为稀硫酸,乙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拓展延伸]
A.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稀硫酸显酸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可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此选项符合题意;
B.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氧化铜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现象,所以可用氧化铜鉴别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此选项符合题意;
C.铜不能与稀硫酸、碳酸钠溶液反应,用铜不能鉴别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与稀硫酸不反应,无现象。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冒气泡,所以用稀盐酸可鉴别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此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ABD。
活动感悟:
在进行物质鉴别时,首先要分析物质的组成、性质等,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必须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最后才能达到物质鉴别的目的。
4.(1)大量气泡
(2) 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大得多,因此铁粉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3)证明活性炭、食盐、水三者作用不能使温度升高
(4)实验组2与对照组
(5)食盐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6)升高
(7)
(8) 铁粉 铁粉
【详解】(1)磁铁吸出的粉末是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得到浅绿色溶液,同时观察到有产生大量气泡;
(2)铁粉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铁丝不能而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比铁丝大得多,因此铁粉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3)实验1中未加铁粉,温度上升值为0,说明实验1的目的是:证明活性炭、食盐、水三者作用不能使温度升高;
(4)实验2与对照组,1个加入活性炭,1个未加,且加入活性炭后,温度上升值大,故分析实验2与对照组的数据,可说明活性炭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5)实验4与对照组中,1个未加食盐,1个加入食盐,且加入食盐后,温度上升值大,说明相同条件下,食盐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6)燃烧放出热量,故温度传感器显示,实验过程中瓶内温度均升高;
(7)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待铁粉熄灭并恢复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故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进入瓶内的水约占原水面上方空间体积的;
(8)分析图乙、图丙可知,铁粉燃烧,最后氧气的含量低,故实验中消耗氧气更彻底的是铁粉;
由图可知,铁粉消耗氧气的速率更快。
5. 溶液变蓝 生成物生成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稀盐酸(氯化钙溶液) 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验证]
(3)验证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是否有反应物减少或生成物存在的角度去验证;故答案为:生成物生成。
(4)思路I: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加入酚酞后溶液为红色,而向其中加入盐酸,氢氧化钠被消耗,当反应完毕后,不再显碱性,此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此证明发生了反应。
(5)为验证有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加入药品可以是稀盐酸或者氯化钙溶液,对应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或产生白色沉淀。
6.(1)生石灰部分变质
(2)不成立
(3) 不是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因此不能认为氢氧化钙已经全部变质
(4) CaO+H2O=Ca(OH)2 CaO、CaCO3
【详解】(1)【提出假设】根据假设1是生石灰没有变质;假设2是生石灰全部变质;可以提出假设3是生石灰部分变质,故填:生石灰部分变质;
(2)【设计实验方案】取少量纸袋内样品放入试管内,加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含有碳酸钙,即该干燥剂已经变质,故假设1不成立,故填:不成立;
(3)【进行评价】取少量纸袋内样品放入试管内,加水溶解,再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不能认为氧化钙已经全部变质,因为若是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的,故填:不是;生石灰与水生成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不能认为氧化钙已经全部变质;
(4)【反思】甲同学实验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填:CaO+H2O=Ca(OH)2;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现象,试管壁发热,说明是氧化钙与水反应,加入盐酸产生气泡,说明含有碳酸钙,故纸袋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氧化钙和碳酸钙,故填:CaO、CaCO3 。
7.(1) 加热或将固体研碎或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泥沙 B
(2) 蒸发结晶 减小氯化镁的析出
(3) 足量的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无明显变化
(4) B 氯化钾/KCl 高血压患者
【详解】(1)①步骤I:为加速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加热或将固体研碎或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②步骤II: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是不溶于水的物质,氯化钠、氯化镁都易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是泥沙;
③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5g的氯化钠完全溶解最少需要的水质量=,水的密度为1g/mL,合13.9mL,从节约能源和提高产率的角度分析,操作2中所需水的最佳体积是14mL。故选 B;
(2)根据粗盐中氯化钠质量分数约为80%~90%,氯化钠、氯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相同温度下氯化镁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在较高温度下配成饱和溶液,蒸发溶剂,由于氯化钠的量较多,溶解度较小,析出的晶体是氯化钠,即小组同学采用蒸发结晶方法,除去滤液中的氯化镁。但在结晶的过程中一定要趁热过滤,你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氯化镁的析出;
(3)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若氯化镁已除尽,样品只有氯化钠,氯化钠与氢氧化钠混合,无明显变化。因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上述过滤后的少量固体置于试管,加水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无明显变化 氯化镁已除尽
(4)①想比较一下两种食用盐的咸度,应在相同条件下品尝,实验结果更准确。
A、用舌尖蘸少量盐品尝,可能两次蘸盐的质量不相同,会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B.取等体积水,加入等质量的盐,完全溶解后再品尝,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较科学,符合题意;
C.盐都有咸味,但其中食盐含量不同,咸度不相同,通过尝的方法可定性比较两种盐的咸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②根据配料表的成分,小组同学发现低钠盐主要就是在氯化钠中加入氯化钾(KCl)来降低钠元素含量。从其功能看,低钠盐主要是面向高血压患者群体。
8.(1)碳酸氢钠/
(2) 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也会生成碳酸钠
(3)氢氧化钠/NaOH
(4)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盖
【详解】(1)该试剂瓶使用橡胶塞,说明瓶内试剂溶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所以说明该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钠、碳酸钠或者是碳酸氢钠。故填碳酸氢钠;
(2)①稀盐酸能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取样滴加稀盐酸有无色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或者是碳酸氢钠。故填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②已知,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所以若另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进而可知该溶液的溶质是碳酸钠。故填白色沉淀;;
③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也会产生上述现象,故填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也会生成碳酸钠;
(3)已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也为中性;取第二次实验后的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存在氢氧化钠,即原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故填氢氧化钠或NaOH;
(4)实验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取用时标签正向手心,防止试剂腐蚀标签,且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盖。故填取完药品后应立即盖好瓶盖(合理即可)。
9.(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不能
(3) 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成红色 (合理即可) 浓硫酸 A 中生成的 CO2不能全部进入 C 中
【详解】(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一些草木灰加入盐酸中,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
(2)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否则会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3)探究一:
由实验结论:草木灰中含有氢氧化钾可知,可以根据氢氧化钾呈碱性来检验,但在这之前需要排除碳酸钾的干扰,可以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沉淀碳酸钾,再用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钾,故实验步骤为:取少量的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再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成红色可证明草木灰中含有氢氧化钾。
探究二:
①装置B的目的是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试剂X的名称为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和二氧化碳反应,能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③实验测得的结果略小于实际含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先在A中将空气排除,A中会残留二氧化碳,所以除了装置漏气的因素外,还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装置内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氢氧化钠吸收,故填:A 中生成的 CO2不能全部进入 C 中。
10.(1) 除去HCl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湿润小纸花 NaOH溶液(合理即可)
(2) CuO+2HCl=CuCl2+H2O 滴入酚酞试液,然后再向该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滴入酚酞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另取一支试管丁,加入与乙试管中等量的氢氧化钙,滴入与稀盐酸等体积的水,充分溶解 丁试管中有固体剩余(合理即可,实验现象与实验步骤要对应)
(3)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合理即可)
(4) 4.5 5.7
【详解】(1)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HCl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②实验中观察到C装置处无明显现象,为了验证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氯化氢气体不能,X处应放置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湿润小纸花,若用石蕊试纸染成的干燥小纸花不变色,而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湿润小纸花变红色,说明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氯化氢气体不能;
③从实验安全及环保的角度考虑,为了防止氯化氢逸出污染环境,所以装置E中的试剂Y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气体;
(2)①甲试管中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
②方案1:根据实验结论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固体发生了反应,所以取少量氢氧化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滴入酚酞试液,然后再向该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可观察到滴加酚酞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即可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固体发生了反应;
方案2:另取一支试管丁,加入与乙试管中等量的氢氧化钙,滴入与稀盐酸等体积的水,充分溶解,丁试管中有固体剩余,与乙试管对比,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固体发生了反应;
(3)氯化氢气体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盐酸是由氢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盐酸和氯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4)某品牌胃药每片含氢氧化镁0.25g,一位患者按照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每日三次,每次两片,服药三天后病情好转。故该患者在三天内服用的胃药中含氢氧化镁的质量为0.25g/片×2片/次×3次/天×3天=4.5g;
设理论上中和胃酸中的HCl质量为相,则有:
x≈5.7g
则理论上中和胃酸中的HCl质量为5.7g。
11.
NaOH溶液部分变质 白色沉淀 无 生成白色沉淀,溶液变成红色 ①③ 硫酸铜溶液(合理即可)
【详解】提出问题: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全部变质,也可能部分变质,故小刚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实验探究:步骤一:取样品,加水配制成溶液,并向其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且足量氯化钙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
步骤二:取上述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试管中的溶液为无色,说明不含氢氧化钠,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全部变质;
假设小刚的猜想正确,则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过滤,滤液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试管中的溶液为红色;
实验反思:(1)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可检验碳酸钠,但是除去了氢氧化钠,无法检验是否含氢氧化钠,错误;
②硝酸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硝酸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且足量的硝酸钙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然后可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是否含氢氧化钠,正确;
③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但是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错误。
故选①③;
(2)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故还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替代。
12.(1)红色
(2)氯化钠和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 NaCl、NaOH、BaCl2 无气泡产生
碳酸钠溶液(合理即可) 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2)乙试管中氯化钠和氯化钡相互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不能发生反应;
(3)试管乙中含氯化钠和氯化钡,试管丙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说明试管丙中碳酸钠过量,混合后,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如果碳酸钠过量,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如果氯化钡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钡、氯化钠、氢氧化钠,故猜想三:NaCl、NaOH、BaCl2;
设计实验: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碳酸钠,则猜想一不成立;
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可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三成立。
13.(1)金属活动性
(2) 分解 5.3
(3) A装置停止加热,立刻停止通入气体,A装置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容器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C优点为操作简单,缺点为气球的体积小,收集尾气的量有限
(4) 向所得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还原铁粉价格低,炼铜产量高
【详解】(1)金属开发和利用的先后顺序与金属活动性有关,越活泼的金属越难冶炼,越不活泼的金属越容易冶炼,也最早被使用,故答案为:金属活动性;
(2)①氧化铝通电生成铝和氧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②解:设最多可生产铝的质量为x,,,,答:现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铝的质量是5.3t;
(3)①A装置中发生反应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②实验结束后,A装置停止加热,停止通入气体,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容器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故会倒吸;
③酒精灯点燃处理尾气,优点为直接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操作方便,缺点为一氧化碳可能燃烧不充分,会污染空气,如果和空气混合容易发生爆炸;排水法收集尾气,优点为可以回收纯净的一氧化碳,并重复利用,缺点为回收的一氧化碳会潮湿含有水分;③气球收集处理尾气,优点为操作简单,缺点为气球的体积小,收集尾气的量有限;
(4)问题分析:
①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的金属性活动比铜强,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化学方程式为:;
②在金属性活动顺序中,铁的金属性活动比氢强,铜的金属性活动比氢弱,则可以向所得固体加入适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铁粉未完全反应,若无明显现象,说明铁粉已完全反应,故答案为:向所得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得出结论:
③由获得数据可知,还原铁粉和纳米铁粉与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还原铁粉大于纳米铁粉,且还原铁粉的价格是纳米铁粉的十分之一,故答案为:还原铁粉价格低,炼铜产量高。
14. NaCl、NaOH 氢氧化钠溶液过量,也会得到同样的实验现象 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分子 盐酸
【详解】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I: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实验步骤Ⅲ:将步骤Ⅰ、Ⅱ的废液混合,有沉淀生成,是因为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溶液仍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过量的氢氧化钠,故填:NaCl、NaOH;
实验反思:
盐酸遇氢氧化钠一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步骤Ⅱ中滴加无色酚酞后变红,也可能是氢氧化钠过量,也会得到同样的实验现象;为使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更明显,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入无色酚酞,此时酚酞变红,然后边滴加稀盐酸边振荡,直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从微观角度看,中和反应前后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均未发生改变,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分子;由上述分析知,步骤Ⅲ的烧杯中含有氢氧化钠,为减小其对环境的污染,应用盐酸将其中和后再倒掉,故填:氢氧化钠溶液过量,也会得到同样的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分子;盐酸。
15.(1)酚酞溶液变红
(2)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固体中有CaCO3,猜想1和猜想2有同样的现象
(3) 固体中有Ca(OH)2,说明溶液Ca(OH)2已经饱和,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
(4)加热时温度升高Ca(OH)2溶解度减小从而析出
【详解】(1)氢氧化钙溶于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酚酞溶液变红;
(2)猜想1和猜想2都有碳酸钙,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不能区分猜想1和猜想2,故填: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固体中有CaCO3,猜想1和猜想2有同样的现象;
(3)生石灰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纯碱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一定会生成氢氧化钠,故填:Na2CO3+Ca(OH)2=CaCO3 ↓+2NaOH;
固体甲中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水中微溶,达到饱和状态有更多的固体就会析出,说明溶液中氢氧化钙比较多,故填:固体中有Ca(OH)2,说明溶液Ca(OH)2已经饱和,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
(4)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下降,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故填:加热时温度升高Ca(OH)2溶解度减小从而析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中考化学模拟题知识点汇编专项练习(辽宁专用)-35实验题⑦(含解析)

下一篇:北京市东城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3年(2020-2022)汇编-非选择题②(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