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燃料及其利用(含解析)

2023年陕西省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燃料及其利用
一、单选题
1.(2023·陕西商洛·统考模拟预测)现代都市多姿多彩,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节日里烟花表演 B.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C.用墨笔绘制的画作 D.雷阵雨过后的彩虹
2.(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B.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MnO2能让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快速反应产生氧气,说明反应速率加快一定是使用了催化剂
3.(2023·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 B.高压锅因撑气孔堵塞面爆炸
C.面粉加工厂发生粉尘爆性 D.煤矿矿井发生瓦斯爆炸
4.(2023·陕西宝鸡·统考一模)“钻木取火”是古人点燃木柴的一种方法,关于这种引火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钻出的木屑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
②钻出的木屑比原木材着火点高
③钻的目的是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④钻的目的是升温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归纳与比较”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之间的归纳或比较不正确的是
A.煤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B.和都含有碳、氧元素
C.木炭在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D.比多一个氧原子
6.(2023·陕西咸阳·统考模拟预测)H2、CO、CO2和CH4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上述4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组成,同学们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碱石灰是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装置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气体X中含有二氧化碳
B.有无装置②,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装置③的作用是检验混合气中有无氢气
D.若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④质量都增加,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7.(2023·陕西汉中·校考模拟预测)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
B.大量开采利用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C.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D.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8.(2023·陕西延安·模拟预测)碳减排和碳增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决定因素,碳增汇即固碳。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随意燃放烟花爆竹 B.利用风能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C.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D.植树造林,发挥生态系统的碳增汇作用
9.(2023·陕西榆林·统考一模)化学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和航天航空工程等科学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材料的使用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B.疫苗和新药的研发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用新能源全部取代化石能源是现阶段应对能源危机的途径
D.提倡绿色低碳行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10.(2023·陕西咸阳·模拟预测)化学小组的同学以“磷的燃烧”为主题设计并整理了以下三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一整个过程中活塞移动情况为:先向右、后向左,最终停在刻度“1”处
B.实验二通入O2后,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实验三若取用的白磷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三个实验中将白磷改为红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二、填空题
11.(2023·陕西榆林·统考二模)优秀传统文化火爆“出图”,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1)文创雪糕萌“出圈”。大明宫文创雪糕、大雁塔冰淇淋…陕西文创雪糕纷纷“出圈”。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冒“白气”,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填化学式)。
(2)文化遗产巧“出圈”。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彩绘雁鱼灯(如图)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其灯罩可自由开合。将灯罩合住即可将火焰熄灭,原理是 。
(3)汉服体验美“出圈”。穿汉服接古诗成为大唐不夜城最火节目之一,下列古诗词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飞流直下三千尺
(4)航天科技火“出圈”。从“嫦娥”、“玉兔”再到“天宫”,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空间站中有电解水制氧系统,18k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kg。
12.(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围炉煮茶”是一种源自云南“火塘烤茶”的休闲方式,点上炭火、架上铁网、煮一壶茶,摆上桔子、玉米、花生等食材。
(1)“围炉煮茶”过程中用软水煮茶,能充分体现茶的色、香、味。闻到茶香,说明分子在 。
(2)茶叶中含茶氨酸(化学式为),茶氨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将桔子在炭火上烤后,桔皮会呈黑色,原因是桔皮中含有 元素(填元素名称)。
(4)煮茶后用水将燃着的炭火浇灭,原理是 。
13.(2023·陕西西安·校考三模)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实验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由此可推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 。
(2)“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和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同”)。
(3)图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 。
14.(2023·陕西宝鸡·统考模拟预测)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际博物馆,如图均为馆内一级文物。
(1)鎏金银竹节熏炉中的固体香料燃烧后能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在 。
(2)彩绘雁鱼灯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其灯罩可自由开合,将灯罩合住即可将火焰熄灭,原理是 。
(3)含六偏磷酸钠【化学式为(NaPO3)6】的敷贴可使五祀卫鼎表面附着的土壤硬结物软化清除,该物质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15.(2023·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除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完善环保体制外,还采用了先进的“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如图所示)来处理已有的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的加剧。
(2)将分离聚集的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3)将封入蓄水层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植树造林 B.将燃煤脱硫后燃烧 C.推广使用风能、水能
16.(2023·陕西西安·统考三模)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利用NiFe2O4可将航天员呼出的废气转化为航天员需要的气体。已知NiFe2O4中Ni为+2价,则Fe的化合价为 。
(2)宇航员舱外服实际上是个独立的狭小空间,废气处理系统保障着宇航员的生命。该系统让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滤网并除去有害气体,这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3)空间站中的太阳能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 能。
17.(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2022年12月20日,在建规模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的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至此,一条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在中国的西南角全面建成。
(1)清洁能源除水能外,还有 (任写一种)。
(2)目前,全世界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包括煤、 、天然气。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全面建成,有助于减轻 (填字母)。
A.氮氧化物的排放 B.酸雨的形成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
18.(2023·陕西宝鸡·统考二模)科技梦助推中国梦,科技发展离不开化学。
(1)2022年11月30日,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空间站中有电解水制氧系统,从而使氧气可重复供航天员呼吸。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我国自主研发的“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可用于开采可燃冰。“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被称为“未来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
(3)为实现“碳中和”,科学家提出将气态CO2送入3000米深海海底变成液态CO2,此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9.(2023·陕西汉中·统考模拟预测)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
(1)生活中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中较为清洁的是 。
(2)碳汇可理解为绿色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CO,环境监测部门利用PdCl2检测CO对空气的污染情况时,反应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 。
(4)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教室无人时及时关灯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就餐 C.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20.(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HgS中汞元素的化合价是+2,则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燃烧时的现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3)《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 。
21.(2023·陕西铜川·统考模拟预测)感受北京2022“绿色冬奥”。
(1)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冰上场馆采用CO2制冰技术。可实现CO2循环利用和碳排放几乎为零。固体CO2可用作制冷剂的原因是 。从微观角度看,水在制冰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 。
(2)“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写出天然气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三、流程题
22.(2023·陕西榆林·模拟预测)科学探测发现,月球贮存有一定数量的甲烷和钛铁矿(主要成分FeTiO3)。人类有望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并通过一系列反应获取氢气为火箭提供燃料,获取氧气逐渐形成可供呼吸的大气层。如图是科学家设想的有关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操作流程:
(1)FeTi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写出水电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两种物质是H2和 。
四、实验题
23.(2023·陕西西安·统考三模)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 ;
(2)若用装置B收集氧气,进气口应为 端(选填“a”或“b”);
(3)对比装置C和D,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4)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E中现象说明A中产生的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 ;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4.(2023·陕西宝鸡·统考一模)“追梦”学习小组走进实验室,组装如图装置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玻璃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 。
(2)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
①水是由 (填元素名称)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在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化为 能。
(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过滤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B.自来水加热煮沸得到纯净水
C.农业上以喷灌或滴灌形式浇灌可节约用水
25.(2023·陕西渭南·统考二模)实验室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并开展实验探究。
(1)制取氧气。可供选择的仪器或装置如下:

①仪器E的名称是 。
②为制取较多量氧气,并便于多次添加溶液,组装发生和收集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字母)。验满的方法是 。
(2)为了达成铁丝在氧气中持续燃烧的目的,化学兴趣小组改进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甲。从实验原理和安全角度分析,溶液的作用有: ; 。

(3)对比图乙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6.(2023·陕西宝鸡·模拟预测)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步骤I、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Ⅱ、将盛有足量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向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
步骤Ⅲ、打开K1、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0mL。
(1)步骤Ⅲ中,关闭K1、K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对比步骤Ⅱ和Ⅲ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观察到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五分之一。
27.(2023·陕西延安·模拟预测)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对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
(3)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可用装置 (填字母)收集CO2。
(5)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参考答案:
1.A
【分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详解】A.节日的烟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用墨笔绘制的画作是用墨汁涂成的画,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雷阵雨后的彩虹是光的散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详解】A、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不是所有的离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如:Li+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符合题意;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只需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不一定是使用了催化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升高反应温度都能加快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A、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是火药燃烧引起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高压锅因撑气孔堵塞面爆炸,是由于气压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面粉加工厂发生粉尘爆炸是燃烧引起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煤矿矿井发生瓦斯爆炸是燃烧引起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①钻出的木屑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燃烧,正确;
②钻出的木屑与原木材相同,着火点相同,错误;
④钻的目的是升高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定值,不能被提高,错误;
④钻的目的是升高温度达到木柴的着火点,使木柴燃烧,正确。
正确的是①④,故选D。
5.D
【详解】A、煤和石油均属于化石燃料,短期内均不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中氧气浓度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每个过氧化氢分子比每个水分子多一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以若装置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气体X中含有二氧化碳,正确;
B、无装置②,原来的二氧化碳无法被除去,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如④变浑浊也无法判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对实验结果有影响,错误;
C、装置③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只能确定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如③变蓝,④不变浑浊可确定有氢气,如③不变蓝可确定无氢气、甲烷,但③变蓝,④变浑浊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氢气,因为甲烷燃烧也有水生成。错误;
D、若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没有二氧化碳。装置③④质量都增加不能说明一定含有甲烷,如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燃烧后也有水、二氧化碳生成,③④质量也都增加。错误;
故选A。
7.D
【详解】A、脱硫煤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大量开采利用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即固态甲烷和水的结合物,甲烷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绿色出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A、随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的气体,还会排放二氧化碳,故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A符合题意;
B、利用风能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属于碳减排,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B不符合题意;
C、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属于碳减排,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C不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发挥生态系统的碳增汇作用,属于碳增汇,故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A、新材料的使用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如氮化硼基复合材料具备高强度、抗热震、绝缘性能好等优点,攻克了普通氮化硼陶瓷材料强度低和抗离子溅射能力差等缺点,A选项正确;
B、疫苗和新药的研发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苗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免疫力,B选项正确;
C、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是现阶段开发的新能源还无法全部取代化石能源,所以通过开发新能源可以降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是现阶段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C选项错误;
D、碳中和,简单来说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提倡绿色低碳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D选项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实验一中,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使气体膨胀,导致装置内压强增大,活塞先向右移;待反应完毕装置完全冷却后,由于装置内氧气被消耗,气压减小,活塞又向左移;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最终活塞左移到达刻度“4”处,故A错误;
B、实验二中,通入氧气后,a处白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b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错误;
C、实验三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无论白磷的量充足与否,反应前后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因此白磷的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C正确;
D、将实验一、二中的白磷换成红磷无法达到实验目的,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60℃,利用水的温度无法达到其着火点,红磷无法燃烧,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D错误;
故选C。
11.(1)H2O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B
(4)16
【详解】(1)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冒“白气”,这说明空气中含有水,其化学式为:H2O;
(2)将灯罩合住即可将火焰熄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3)A、千锤万凿出深山,是指将石灰石开凿,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指蜡烛燃烧后变成灰,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C、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8k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12.(1)不断运动
(2)3:1
(3)碳
(4)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1)闻到茶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
(2)茶氨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4×2)=3:1;
(3)将桔子在炭火上烤后,桔皮会呈黑色,说明生成了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碳元素,故桔皮中含有碳元素;
(4)煮茶后用水将燃着的炭火浇灭,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13.(1)密度大于空气
(2)不同
(3)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详解】(1)图中实验可以看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物理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
(2)“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故灭火原理不同。
(3)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的水溶液显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图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4.(1)不断地运动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5
【详解】(1)能闻到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气。
(2)将灯罩合住即可将其熄灭,其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NaPO3)6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3=0,故x=+5。
15.(1)温室效应
(2)变小
(3)化合
(4)AC
【详解】(1)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可以处理已有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加剧。
(2)分子间有间隔,将分离聚集的 CO2 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变小。
(3)将 CO2 封入蓄水层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4)A、植树造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A正确;
B、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生成,减少空气污染,但并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错误;
C、推广使用风能、水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正确。
故选AC。
16.(1)+3价
(2)吸附
(3)化学
【详解】(1)设NiFe2O4铁元素的化合价为,已知Ni为+2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2)活性炭表面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颜色、气味,让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滤网并除去有害气体,这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空间站中的太阳能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17.(1)太阳能
(2) 石油 ABC
【详解】(1)清洁能源除水能外,还有太阳能、潮汐能、氢气、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2)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A、清洁能源中不含氮元素,有助于减轻氮氧化物排放;
B、清洁能源中不含硫元素,有助于减轻硫的氧化物排放;
C、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废弃塑料制品引起的污染叫做白色污染,使用清洁能源,不能减轻白色污染;
答案:ABC。
18.(1)
(2)甲烷/CH4
(3)物理
【详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填:甲烷或CH4;
(3)科学家提出将气态CO2送入3000米深海海底变成液态CO2,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19.(1)天然气
(2)光合
(3)HCl
(4)B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石油燃烧会产生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化石燃料中较为清洁的是天然气;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O、Pd、Cl、H的个数分别是1、2、1、2、2、,生成物中含C、O、Pd、Cl、H的个数分别是1、2、1、0、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Cl、2个H,故X的化学式为:HCl;
(4)A、教室无人时及时关灯,可以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生活”,不符合题意;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就餐,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低碳生活”,符合题意;
C、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1)-2
(2)CH4
(3)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可)
【详解】(1)HgS中汞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0,解得x=-2。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3)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21.(1)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水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2)
【详解】(1)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能用作制冷剂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从微观角度看,水在制冰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水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2)天然气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2.(1)+4价
(2)2H2O2H2↑+O2↑
(3)甲烷/CH4
【详解】(1)FeTi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2+x+(-2)×3=0,x=+4,故填+4价。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用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H2O2H2↑+O2↑。
(3)由图可知,流程中有甲烷与氢气参加反应,后又生成甲烷与氢气,所以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两种物质是H2和CH4,故填甲烷或CH4。
23. 分液漏斗 b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详解】(1)由图可知,x是分液漏斗;
(2)若用装置B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气体从短管b通入,水从a排出;
(3)C中红热的铁丝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能燃烧,D中常温下的铁丝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4)①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则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因此E中蜡烛熄灭;
②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A装置适用于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说明A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4.(1)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2) 氢元素、氧元素 化学
(3)C
【详解】(1)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可知,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如图所示,连接负极的b玻璃管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故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玻璃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2)①通过实验可知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因为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非自发过程,需要外界补充能量,即电能,这部分能量主要储存在产物——氢气和氧气中,即它们的化学能。
(3)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不能将降低水的硬度,故A错误;
B、蒸馏可以得到纯净的水,而加热煮沸不能得到纯净的水,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故B错误;
C、农业上以喷灌或滴灌形式浇灌可节约用水,故C正确。
故选C。
25.(1) 锥形瓶 AEFG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2) 生成氧气或提供氧气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详解】(1)仪器E的名称是锥形瓶;
为制取较多量氧气,并便于多次添加 H2O2溶液,组装发生时应选择大容量的锥形瓶和便于添加液体药品的长颈漏斗;
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故需要用到的仪器有AEFG;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够快速反应生成氧气,促进铁丝燃烧;
过氧化氢溶液可以防止反应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3)对比图乙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6.(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与氧气接触
(3)量筒B中的水倒流回A中约40mL,剩余液体体积约为160mL
【详解】(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当80度热水中白磷接触氧气时,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对比步骤II没有通入空气时达到着火点的白磷不燃烧,和步骤III通入空气后达到着火点的白磷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3)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0mL。由于压入量筒内水的体积等于进入瓶内空气的体积,可知,通入瓶中的空气共200ml;白磷燃烧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观察到量筒B中的水倒流回A中约40mL,剩余液体体积约为160mL,倒流入瓶内的水的体积等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所以200ml空气中有40ml氧气,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五分之一。
27.(1)锥形瓶
(2)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3)
(4)C
(5)与氧气接触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
(2)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对装置进行的改进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B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
(5)通入氧气前,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北高考化学三年(2021-2023)模拟题汇编-04离子反应(含解析)

下一篇:2023年陕西省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我们周围的空气(含解析)